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想让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单靠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阅读,困难重重,必须争取家长的大力支持以及通力合作才能实现。为了让小学生在课余时间快乐阅读课外书,文章就如何开展家校结合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课外阅读;家校结合;家长指导;小组合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各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第一学段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想要达到甚至超过这个要求,單靠学生在学校的时间进行阅读显然不够,必须依靠家长的配合,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大量的阅读,快乐地阅读。现在农村每个家庭只有一两个孩子,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从小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家长很少安排孩子干活,希望他们能花更多的时间学习。但是,由于家长自身文化素质低,很少有家长会正确指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因此,教师怎样让家长学会指导孩子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就非常重要。
一、引家长“上钩”
在学校,教师可以利用早晨及下午上课前的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课外书,这样学生每天在校能有30分钟的阅读时间。建议学生每天在家安排半个小时的时间阅读课外书。教师每周安排两节课外阅读指导课,内容可以是推介新书,阅读方法的指导,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等。指导课向家长开放,上什么内容提前告诉学生,好让家长选择是否来参加。每学期期中、期末可以开展阅读展示会,内容可以是读书笔记、手抄报、作文集展示、故事会等。这样做,能让家长学会怎样指导孩子阅读,还能看到别的孩子怎样阅读。人都有互相攀比的心理,如果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他就会想办法让自己的孩子超越别人。
二、不买“有用”的书
很多家长都知道,孩子要写好作文,必须多看书,于是就会买一些作文选给孩子,他们认为作文选是对孩子有用的书。可是孩子不爱看,随便翻一下,就不再看了。家长念叨了,孩子就说:“你买的书不好看!”这也怪不得孩子,家长认为有用的书,内容虽然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但毕竟是学生的习作,语言、思想和可读性都不高,怎么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呢?还有的家长买经典的中外名著给孩子看,比如《三国演义》《战争与和平》,结果孩子看不懂,自然就没兴趣读了。
教师要让家长明白:要给孩子买书,就必须买适合孩子阅读的、他觉得有趣的书,不要想当然,更不要把自己认为有用的书强加给孩子。孩子认为有趣的书往往也是对他们有用的书,只有孩子主动去阅读,才能获得有用的知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留心观察每个孩子的阅读水平和兴趣爱好。教师在上阅读推介课时,除了面向全班推介外,还应根据每个孩子的阅读水平和兴趣爱好,单独向他们推荐适合他们的读物。这样孩子想买什么书,自己也心中有数。建议家长买书前先跟孩子商量。在班级Q群中,教师可推荐适合孩子的书目,如杨红樱的《小猫日记》《淘气包马小跳》,曹文轩的《我的儿子皮卡》《草房子》,杨鹏的《装在口袋里的爸爸》……家长之间也互相推荐,大家互相学习。
三、爱看书≠会阅读
很多孩子特别爱看漫画书,家长见孩子在看书,就认为自己的孩子爱阅读。其实很多漫画书字迹模糊,字体很小,内容低俗。教师应该告诉家长:漫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书,它只是以书的形式出现的电视,孩子其实一直在“看电视”。孩子们从小都在“读图”:看电视、看电脑或看漫画书,这些都是以图像为主要接受信息。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电视迷”,这跟家长的观念息息相关:他们认为电视里也有许多知识,多看电视也能增长知识。现在,孩子对电视入迷,是因为他只需坐在电视前被动接受信息就行,而读书是主动吸收知识,得动脑,所以他们不喜欢。对这样的孩子,教师应建议他们先从读绘本故事书开始,再慢慢过渡到看有少量插图的文字作品,让孩子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有条件的家庭,家长每天尽量少开电视,规定孩子可以看哪个节目,家长也尽量少看电视,抽时间给孩子读故事,再慢慢放手让孩子自己阅读,自己也进行亲子共读,这对孩子可以起到以身作则的作用。只要培养了孩子的阅读兴趣,想不让他阅读课外书都难。
对那些溺爱孩子的家长,教师要跟他们多沟通,耐心教育学生,让学习小组的成员多诱导他,使他慢慢爱上阅读。建议家长教会孩子合理利用时间,多读字,少读图。
四、破坏兴趣=扼杀阅读
笔者发现有些家长在孩子阅读时经常“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具体表现为瞎指挥。比如要求孩子一字一句慢慢地读,还要读出声,遇到生字要查字典,优美的词句要摘抄在笔记本上。他们认为这样孩子看过的内容才记得牢。殊不知这其实是在破坏孩子的阅读兴趣。笔者建议家长,只要孩子感兴趣主动看书了,不要提太多的要求。在孩子刚阅读就要求他一字一句慢慢地读,还要读出声,遇到生字要查字典,这会打断他的阅读,会破坏他的兴趣。应该鼓励他:不认识的字不要紧,看得懂就行,要是关键字影响到了理解,可以问父母。如果孩子想查字典,也不用阻拦。不要总考查他记住了多少,也不要孩子刚开始阅读就要求他做读书笔记,这样等于给孩子制造绊脚石,因为这样要求孩子,孩子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识记上,阅读兴趣就降低了,从而打击了阅读兴趣。阅读了一定的数量后,孩子想做读书笔记就要鼓励他。
其实衡量一个人的阅读能力高低有三个方面:速度、理解、记忆。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速度是阅读能力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所谓“一目十行”就是强调阅读要有速度。有了一定的阅读速度,阅读量才能增加。如果强迫孩子摘抄文章的优美词句,他只会机械地摘抄,意义不大,写作中也不会运用。看的书多了,孩子自然会受到熏陶。对此,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很透彻:“人所掌握的知识的数量也取决于脑力劳动的情感色彩:如果跟书籍的精神交往对人是一种乐趣,并不以识记为目的,那么大量事物、真理和规律性就很容易进入他的意识。”
五、小组阅读 家长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课堂学习方式,应该把它应用到学生的课外阅读中。不是所有的农村家庭都能进行亲子共读,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显得尤其重要。小组成员的组合要怎样才能达到有凝聚力,才能共同促进呢?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界定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指导或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在他看来,儿童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儿童间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高级的行为。可见,小组合作通常采用异质分组是有着它的科学性的。 在分组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原则下,尽量使各组的成员在性别、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让学生自由组合,教師帮忙参谋,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寒暑假时间很多,小组成员一起读课外书收获会很大。教师可召集小组长指导他们怎样合理安排时间,每天组织本小组的成员一起阅读,一起交流。小组长负责定期交换课外读物。有什么问题,学生、家长都可以打电话或在QQ上问教师。
笔者去年调查学生在假期阅读课外书的情况发现,有家长指导的孩子,看课外书的时间大概有4个钟头左右,没有家长指导的孩子,在小组里一天大概也有2个钟头看课外书。在小组交流时,有家长指导的孩子特别有见解,本小组的成员也受益匪浅,本来不是很想看的书,经组员一介绍,自己也受到诱惑,读得津津有味。
六、1 1=无数
农村的孩子不是不爱阅读,只是没有人指导,没有合适他们的课外书。教师可以发动学生把自己的课外书放在班级图书角里,自由借阅。笔者发现去年任教的一个班,学生的书有400多本了,但由于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兴趣等方面的差异,书还是太少,还得鼓励学生自己买。于是,教师发放了一份关于是否愿意为孩子购买课外书、每学期能用多少钱购买、会买什么类型的书的调查问卷,发现家长都支持孩子买书,只要孩子爱看,对他有好处,都舍得花钱买。但是因为刘圩离南宁市区较远,加上不知道去哪儿买,选什么书合适孩子,所以很少买。这些家长年龄大多是三四十岁,家里有电脑,能上网的过半。笔者经常帮自己的孩子网购图书,所以就列了推荐书目,建议家长帮孩子网购。家长没条件网购的,可以请别的家长帮忙,最好不买相同的书,这样方便交换图书。现在,很多孩子手中的图书还是很丰富的。古人说得好:书非借不能读也。孩子们借了书,都会抓紧时间阅读。笔者发现刚开始有的孩子看书是囫囵吞枣,但如果书的内容吸引他,他还会再借来看。自己的书他就可以慢慢品读。这样,借书加购书,孩子们的书源就很充足了。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认为应该积极拓展多种渠道,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使学生乐于在书海中徜徉,积累语言,亲近母语,陶冶情操。
【参考文献】
[1]王守恒.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张晨瑛,励汾水,陈树宝.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撰写与例举[M].宁波:宁波教育出版社,2005.
【关键词】课外阅读;家校结合;家长指导;小组合作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各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第一学段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想要达到甚至超过这个要求,單靠学生在学校的时间进行阅读显然不够,必须依靠家长的配合,让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大量的阅读,快乐地阅读。现在农村每个家庭只有一两个孩子,每个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不想让自己的孩子从小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家长很少安排孩子干活,希望他们能花更多的时间学习。但是,由于家长自身文化素质低,很少有家长会正确指导孩子进行课外阅读。因此,教师怎样让家长学会指导孩子充分利用课余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就非常重要。
一、引家长“上钩”
在学校,教师可以利用早晨及下午上课前的时间,让学生自由阅读课外书,这样学生每天在校能有30分钟的阅读时间。建议学生每天在家安排半个小时的时间阅读课外书。教师每周安排两节课外阅读指导课,内容可以是推介新书,阅读方法的指导,组织学生交流读书心得等。指导课向家长开放,上什么内容提前告诉学生,好让家长选择是否来参加。每学期期中、期末可以开展阅读展示会,内容可以是读书笔记、手抄报、作文集展示、故事会等。这样做,能让家长学会怎样指导孩子阅读,还能看到别的孩子怎样阅读。人都有互相攀比的心理,如果家长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他就会想办法让自己的孩子超越别人。
二、不买“有用”的书
很多家长都知道,孩子要写好作文,必须多看书,于是就会买一些作文选给孩子,他们认为作文选是对孩子有用的书。可是孩子不爱看,随便翻一下,就不再看了。家长念叨了,孩子就说:“你买的书不好看!”这也怪不得孩子,家长认为有用的书,内容虽然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但毕竟是学生的习作,语言、思想和可读性都不高,怎么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呢?还有的家长买经典的中外名著给孩子看,比如《三国演义》《战争与和平》,结果孩子看不懂,自然就没兴趣读了。
教师要让家长明白:要给孩子买书,就必须买适合孩子阅读的、他觉得有趣的书,不要想当然,更不要把自己认为有用的书强加给孩子。孩子认为有趣的书往往也是对他们有用的书,只有孩子主动去阅读,才能获得有用的知识。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留心观察每个孩子的阅读水平和兴趣爱好。教师在上阅读推介课时,除了面向全班推介外,还应根据每个孩子的阅读水平和兴趣爱好,单独向他们推荐适合他们的读物。这样孩子想买什么书,自己也心中有数。建议家长买书前先跟孩子商量。在班级Q群中,教师可推荐适合孩子的书目,如杨红樱的《小猫日记》《淘气包马小跳》,曹文轩的《我的儿子皮卡》《草房子》,杨鹏的《装在口袋里的爸爸》……家长之间也互相推荐,大家互相学习。
三、爱看书≠会阅读
很多孩子特别爱看漫画书,家长见孩子在看书,就认为自己的孩子爱阅读。其实很多漫画书字迹模糊,字体很小,内容低俗。教师应该告诉家长:漫画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书,它只是以书的形式出现的电视,孩子其实一直在“看电视”。孩子们从小都在“读图”:看电视、看电脑或看漫画书,这些都是以图像为主要接受信息。现在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电视迷”,这跟家长的观念息息相关:他们认为电视里也有许多知识,多看电视也能增长知识。现在,孩子对电视入迷,是因为他只需坐在电视前被动接受信息就行,而读书是主动吸收知识,得动脑,所以他们不喜欢。对这样的孩子,教师应建议他们先从读绘本故事书开始,再慢慢过渡到看有少量插图的文字作品,让孩子有一个适应的过程。有条件的家庭,家长每天尽量少开电视,规定孩子可以看哪个节目,家长也尽量少看电视,抽时间给孩子读故事,再慢慢放手让孩子自己阅读,自己也进行亲子共读,这对孩子可以起到以身作则的作用。只要培养了孩子的阅读兴趣,想不让他阅读课外书都难。
对那些溺爱孩子的家长,教师要跟他们多沟通,耐心教育学生,让学习小组的成员多诱导他,使他慢慢爱上阅读。建议家长教会孩子合理利用时间,多读字,少读图。
四、破坏兴趣=扼杀阅读
笔者发现有些家长在孩子阅读时经常“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具体表现为瞎指挥。比如要求孩子一字一句慢慢地读,还要读出声,遇到生字要查字典,优美的词句要摘抄在笔记本上。他们认为这样孩子看过的内容才记得牢。殊不知这其实是在破坏孩子的阅读兴趣。笔者建议家长,只要孩子感兴趣主动看书了,不要提太多的要求。在孩子刚阅读就要求他一字一句慢慢地读,还要读出声,遇到生字要查字典,这会打断他的阅读,会破坏他的兴趣。应该鼓励他:不认识的字不要紧,看得懂就行,要是关键字影响到了理解,可以问父母。如果孩子想查字典,也不用阻拦。不要总考查他记住了多少,也不要孩子刚开始阅读就要求他做读书笔记,这样等于给孩子制造绊脚石,因为这样要求孩子,孩子会把注意力集中到识记上,阅读兴趣就降低了,从而打击了阅读兴趣。阅读了一定的数量后,孩子想做读书笔记就要鼓励他。
其实衡量一个人的阅读能力高低有三个方面:速度、理解、记忆。这三个方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速度是阅读能力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所谓“一目十行”就是强调阅读要有速度。有了一定的阅读速度,阅读量才能增加。如果强迫孩子摘抄文章的优美词句,他只会机械地摘抄,意义不大,写作中也不会运用。看的书多了,孩子自然会受到熏陶。对此,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很透彻:“人所掌握的知识的数量也取决于脑力劳动的情感色彩:如果跟书籍的精神交往对人是一种乐趣,并不以识记为目的,那么大量事物、真理和规律性就很容易进入他的意识。”
五、小组阅读 家长指导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课堂学习方式,应该把它应用到学生的课外阅读中。不是所有的农村家庭都能进行亲子共读,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显得尤其重要。小组成员的组合要怎样才能达到有凝聚力,才能共同促进呢?苏联著名的心理学家维果斯基将儿童的最近发展区界定为: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通过成人指导或能力更强的同伴合作解决问题所确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在他看来,儿童间的合作活动之所以能够促进成长,是因为年龄相近的儿童间的最近发展区内操作,表现出较单独活动时更高级的行为。可见,小组合作通常采用异质分组是有着它的科学性的。 在分组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特点,在尊重学生意愿的原则下,尽量使各组的成员在性别、性格、个性特征、学习成绩等诸方面保持合理的差异,突出它的异质性。让学生自由组合,教師帮忙参谋,把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由学习小组民主推荐一名组织能力强、学习基础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寒暑假时间很多,小组成员一起读课外书收获会很大。教师可召集小组长指导他们怎样合理安排时间,每天组织本小组的成员一起阅读,一起交流。小组长负责定期交换课外读物。有什么问题,学生、家长都可以打电话或在QQ上问教师。
笔者去年调查学生在假期阅读课外书的情况发现,有家长指导的孩子,看课外书的时间大概有4个钟头左右,没有家长指导的孩子,在小组里一天大概也有2个钟头看课外书。在小组交流时,有家长指导的孩子特别有见解,本小组的成员也受益匪浅,本来不是很想看的书,经组员一介绍,自己也受到诱惑,读得津津有味。
六、1 1=无数
农村的孩子不是不爱阅读,只是没有人指导,没有合适他们的课外书。教师可以发动学生把自己的课外书放在班级图书角里,自由借阅。笔者发现去年任教的一个班,学生的书有400多本了,但由于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兴趣等方面的差异,书还是太少,还得鼓励学生自己买。于是,教师发放了一份关于是否愿意为孩子购买课外书、每学期能用多少钱购买、会买什么类型的书的调查问卷,发现家长都支持孩子买书,只要孩子爱看,对他有好处,都舍得花钱买。但是因为刘圩离南宁市区较远,加上不知道去哪儿买,选什么书合适孩子,所以很少买。这些家长年龄大多是三四十岁,家里有电脑,能上网的过半。笔者经常帮自己的孩子网购图书,所以就列了推荐书目,建议家长帮孩子网购。家长没条件网购的,可以请别的家长帮忙,最好不买相同的书,这样方便交换图书。现在,很多孩子手中的图书还是很丰富的。古人说得好:书非借不能读也。孩子们借了书,都会抓紧时间阅读。笔者发现刚开始有的孩子看书是囫囵吞枣,但如果书的内容吸引他,他还会再借来看。自己的书他就可以慢慢品读。这样,借书加购书,孩子们的书源就很充足了。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认为应该积极拓展多种渠道,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使学生乐于在书海中徜徉,积累语言,亲近母语,陶冶情操。
【参考文献】
[1]王守恒.小学语文教学与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张晨瑛,励汾水,陈树宝.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论文撰写与例举[M].宁波:宁波教育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