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深入分析基础课课程建设新形势的基础上,围绕教学大纲新标准,初步构建了基础课程建设标准体系,包括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对课程建设进行了全面设计,并且提出了基础课程落实依标施建的具体举措建议。
[关 键 词] 基础课程;建设标准;落实举措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4-0214-02
课程是院校教学工作的“细胞”,是办学育人的基础。特别是本科教育通用基础课程(以下简称“基础课程”)是基础的基础,基础课程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决定人才培养质量。
一、基础课程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在新的院校格局和培训体系下,军队制定《生长军官通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进一步规范基础课程建设,深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其突出特点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突出課程体系建构
着眼培养未来世界一流军队的建设者和领导者,以教学大纲建设为牵引,建立了生长军官人才培养体系和全军统一的基础课程平台。在学习借鉴外军基础上遵循整体教育观,坚持生长军官四年一体化设计,课程体系由通用基础课程和任职专业课程两大模块构成。其中,通用基础课程是学员的共同核心课程,包括科学文化、军事基础和政治理论三大模块。基础课程在高等教育院校占据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具有基础性、核心性、先导性。
(二)突出打牢通识基础
接轨国家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对接地方一流高校水平,统一设置了科学文化课程,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公共工具三类。这些公共基础课程内容标准经过了国家相关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查,总体水平与“211”院校同类课程教学要求保持基本一致,比如,大学计算机基础以Python程序设计语言为主线设计课程,体现了前沿性、易学性和综合性;吸纳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经验,以经典理论为主线,强化基础能力培养目标指向,突出科学文化的军事应用,着力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系统思维和科学素养。
(三)突出提升职业素养
对接部队训练大纲,围绕体育运动、打击、生存防护、战术运用等能力培养设置军事技能课程,围绕军人强健体魄、顽强作风和战场适应能力培养设置贯穿四年的军事体育课程,内容全面覆盖训练大纲单个人员共同课目、军事体育训练大纲和相应军种必训课目,突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
(四)突出精细标准规范
通过教学大纲对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方式方法、考核评价等构件要素进行了要点管控。对课程建设要求更加具体化、精细化,新教学大纲对课程内容和时间比例都具体化、指标化,可操作性更强。比如,注重小班化教学,大纲明确要求教学班人数“一般不超过60人”;理论教学坚持以学为主,采用名著导读、案例教学、研讨教学等方法,以增强教学效果;有的课程要求现地作业不少于50%;课程考核要求采取“形成性考核+终结性考核”的考核方式,并明确了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比重,大多数要求40%以上。
二、新形势下基础课程建设标准体系设计
按照课程建设一般规律与军校教育特殊规律相结合、系统规范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结果考察与过程控制相结合、原则规范与方便测度相结合等原则,基础课程建设指标体系设置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16个。
(一)总体设计
这是课程建设的首位指标,包括课程计划和课程改革两个二级指标。课程计划主要包括课程定位和实施计划两个关注点。要依据教学大纲确定建设发展目标,从课程性质定位、培训任务定位和发展定位等方面对建设目标进行设计。课程教学计划要体现新时代教育理念和军事人才培养理念,突出因材施教思想,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学方法手段、进程分配等进行设计,体现教学风格和个性。课程改革要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满足军事职业岗位的指向性,科学完整,思路清晰,操作性强。
(二)教学内容
这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指标。包括内容状态和内容组织两个二级指标。内容状态上,既要按照高等教育国家标准,突出系统性,更要以贯彻落实习近平强军思想为主线,加强内容动态更新,体现先进性,突出针对性,加强应用性;要贴近作战,强化军事体能训练,培养学员的强健体魄和英勇顽强意识。内容组织上,要重点关注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构建结构层次和逻辑顺序较严谨的知识体系,指引学员在经典理论、前沿理论与部队实践相结合中理解理论,学会军事技术,提高作战能力。也要注重课内外结合,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作风养成于一体。要正确处理好书本知识与部队工作实际的联系,使二者在多方面或多层次上有机结合。
(三)任课教员
包括课程负责人和队伍建设两个二级指标。课程负责人是课程建设的掌舵手,要求教学观念先进,教改思路清晰,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事业心和责任感强,师德高尚。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关键要素。首先,结构要合理,特别是对文职人员占绝大多数的编制特点,要梯次搭配队伍结构,实现科学优化。其次,要加大中青年教员参加各种培训的力度,特别是针对文职人员对部队了解不深入的问题,应通过基地化集中培训,到部队调研、实习等多种途径,加大军事素养培养力度,丰富其经历、阅历和经验。最后,要具备理解课程标准文件、把握教材基本功、备课基本功、语言运用基本功、信息化手段运用等组织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 (四)课程条件
包括教材和教学资源、教学设施设备两个二级指标。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要符合教学大纲和课程教学计划要求,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教材和军队统编教材。配套教学资源建设要适应部队新编制体制,呈现部队最新战备训练与管理情况,以实现课程教学内容动态更新,满足学员课下学习需求。教学设施设备要按照教学大纲要求配齐配足各类训练场地和平台设施,特别是野外训练装备和基础实验设备台套数要满足教学基本要求,实验室建設要按照国家标准建设。
(五)教学实施
包括教学准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考核、课程管理五个二级指标。教学准备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包括熟悉授课对象,掌握授课内容,明确重点、难点,编写教案,厘清授课思路,进行教学条件准备,试讲等;理论教学必须坚持以学为主,强调采用小班化、研讨教学、案例教学、名著导读等方法因人施教,通过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微课慕课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育创新意识、系统思维和科学素养;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验和训练实践等。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要按照国家标准和院校教学大纲执行,没有明确规定的,要按照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计划执行。对于训练实践,要实战化设置技能训练课目、体育训练课目,要注重实践内容设计、组织计划实施和教学效果达成;课程考核要加强考核方式改革,积极探索教学大纲规定的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特别是突出平时作业、单元测试、研讨发言、口试、论文、实操实作等多样化的形成性考核方式,实现从考知识到考能力的转变,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课程管理要有与上级教学法规制度相衔接配套的院校课程建设配套制度,并在基础课程教学中有效落实,课程建设档案资料齐全完备,保存完好。要经常性组织评教评学活动,坚持各级领导和专家听查课,每课程周期开展评教评学活动,且有记录。
(六)教学效果
包括课堂评价和考核成绩两个二级指标。课堂评价重点是学员评价,也包括专家评价。学员作为教育活动的对象和教学过程的亲历者,对课程的需求和主观感受是最客观的。教员可通过学员和专家及时了解课程内容和教学体系的设计是否恰当,以做出适当的调整;考核成绩重点通过军队同类院校统一测试,与地方高校相比较测试和评价,来对比分析成绩背后反映的课程建设差距,反馈校准课程建设方向。
(七)课程特色
二级指标也是课程特色。课程特色要遵循建设标准系统规范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军兵种特色实施课程建设。各建设单位在建设过程中形成特有的稳定的传统、风貌或做法,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和提高教学质量效果显著。
三、基础课程落实依标施建的举措建议
基础课程建设标准既系统构建了建设要素,又明确了建设目标要求,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要注重依标施建、系统推进。
(一)更新理念,厘清建设思路
着眼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目标,瞄准培养新型军事人才需求,树立建设一流军事高等教育院校理念,对接国家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强化以战领建、为战抓教思想,加大对课程建设及相关教育理论研究。明确课程建设的目标和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定位,把基础课程的本质属性、基本内涵、课程定位、内容设置、教学模式等基本问题研究清楚,与“建设标准”对表,拟制详细的建设计划,厘清建设思路,有针对性地高效开展基础课程建设。
(二)分类分批,把控建设节奏
一所院校开设的基础课程一般都有几十门,甚至上百门,按照分步快建、急用先建的思路,分步骤、分批次组织。结合院校实际和特色发展,可将具有较高内容稳定性与较宽专业适应性的核心基础课程列入重点培育类,按照“建设标准”最高指标或超过建设标准的要求先建、快建,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使之达到军内外先进水平,以发挥示范作用。对于原来基础空白的新开课程要列入急建补缺类,开展先批建设,按照基本达到“建设标准”的要求解决教学急需。对于需要长期投入建设的课程,要长远规划,对照“建设标准”分步推进,在重点建设课程的带动和辐射下推动全面建设。
(三)体系配套,突出重点指标
前面构建起基础课程建设标准各项指标相互之间存在或直接、或间接、或显性、或隐性的制约关系,形成体系配套的建设标准。因此,在组织实施建设时也要对照各项指标,成体系化推进,既要完成过程性组织实施,又要有结果性的成果;既要满足现实能力达标,又要关注长远发展需求。建设过程中也要突出课程计划、内容状态、课程负责人、队伍建设、教材和教学资源、教学准备、理论教学、实践性教学、课程考核、课堂评价10项重点指标的重点建设,以满足课程建设的刚性要求,打牢发展基础,提升建设效率。
(四)统筹规划,注重系统推进
将基础课程建设与学科专业建设融合起来,构建军事化内容体系、彰显培养特色、解决教学难点。要注重课程建设过程评估,找准影响课程质量的各种因素,为改进、优化课程建设提供决策依据。要充分发挥组织和专家的作用,加强组织领导,融合院、系、室三级机构合力抓建,明确任务分工,确保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加强专家指导,加大建设过程的评估督导力度,确保课程按标准施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委员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识教育白皮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3]杨立军.系统科学与高校课程建设[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6):97-99.
[4]李菊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标准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4):78-82.
编辑 马燕萍
[关 键 词] 基础课程;建设标准;落实举措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1)24-0214-02
课程是院校教学工作的“细胞”,是办学育人的基础。特别是本科教育通用基础课程(以下简称“基础课程”)是基础的基础,基础课程建设水平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决定人才培养质量。
一、基础课程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在新的院校格局和培训体系下,军队制定《生长军官通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进一步规范基础课程建设,深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其突出特点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突出課程体系建构
着眼培养未来世界一流军队的建设者和领导者,以教学大纲建设为牵引,建立了生长军官人才培养体系和全军统一的基础课程平台。在学习借鉴外军基础上遵循整体教育观,坚持生长军官四年一体化设计,课程体系由通用基础课程和任职专业课程两大模块构成。其中,通用基础课程是学员的共同核心课程,包括科学文化、军事基础和政治理论三大模块。基础课程在高等教育院校占据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具有基础性、核心性、先导性。
(二)突出打牢通识基础
接轨国家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对接地方一流高校水平,统一设置了科学文化课程,包括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公共工具三类。这些公共基础课程内容标准经过了国家相关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审查,总体水平与“211”院校同类课程教学要求保持基本一致,比如,大学计算机基础以Python程序设计语言为主线设计课程,体现了前沿性、易学性和综合性;吸纳国内外高等教育改革经验,以经典理论为主线,强化基础能力培养目标指向,突出科学文化的军事应用,着力培养学员的创新意识、系统思维和科学素养。
(三)突出提升职业素养
对接部队训练大纲,围绕体育运动、打击、生存防护、战术运用等能力培养设置军事技能课程,围绕军人强健体魄、顽强作风和战场适应能力培养设置贯穿四年的军事体育课程,内容全面覆盖训练大纲单个人员共同课目、军事体育训练大纲和相应军种必训课目,突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培养。
(四)突出精细标准规范
通过教学大纲对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方式方法、考核评价等构件要素进行了要点管控。对课程建设要求更加具体化、精细化,新教学大纲对课程内容和时间比例都具体化、指标化,可操作性更强。比如,注重小班化教学,大纲明确要求教学班人数“一般不超过60人”;理论教学坚持以学为主,采用名著导读、案例教学、研讨教学等方法,以增强教学效果;有的课程要求现地作业不少于50%;课程考核要求采取“形成性考核+终结性考核”的考核方式,并明确了形成性考核占总成绩比重,大多数要求40%以上。
二、新形势下基础课程建设标准体系设计
按照课程建设一般规律与军校教育特殊规律相结合、系统规范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结果考察与过程控制相结合、原则规范与方便测度相结合等原则,基础课程建设指标体系设置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16个。
(一)总体设计
这是课程建设的首位指标,包括课程计划和课程改革两个二级指标。课程计划主要包括课程定位和实施计划两个关注点。要依据教学大纲确定建设发展目标,从课程性质定位、培训任务定位和发展定位等方面对建设目标进行设计。课程教学计划要体现新时代教育理念和军事人才培养理念,突出因材施教思想,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对教学方法手段、进程分配等进行设计,体现教学风格和个性。课程改革要符合高等教育教学规律,满足军事职业岗位的指向性,科学完整,思路清晰,操作性强。
(二)教学内容
这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指标。包括内容状态和内容组织两个二级指标。内容状态上,既要按照高等教育国家标准,突出系统性,更要以贯彻落实习近平强军思想为主线,加强内容动态更新,体现先进性,突出针对性,加强应用性;要贴近作战,强化军事体能训练,培养学员的强健体魄和英勇顽强意识。内容组织上,要重点关注教学内容的优化组合,构建结构层次和逻辑顺序较严谨的知识体系,指引学员在经典理论、前沿理论与部队实践相结合中理解理论,学会军事技术,提高作战能力。也要注重课内外结合,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作风养成于一体。要正确处理好书本知识与部队工作实际的联系,使二者在多方面或多层次上有机结合。
(三)任课教员
包括课程负责人和队伍建设两个二级指标。课程负责人是课程建设的掌舵手,要求教学观念先进,教改思路清晰,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事业心和责任感强,师德高尚。队伍建设是课程建设的关键要素。首先,结构要合理,特别是对文职人员占绝大多数的编制特点,要梯次搭配队伍结构,实现科学优化。其次,要加大中青年教员参加各种培训的力度,特别是针对文职人员对部队了解不深入的问题,应通过基地化集中培训,到部队调研、实习等多种途径,加大军事素养培养力度,丰富其经历、阅历和经验。最后,要具备理解课程标准文件、把握教材基本功、备课基本功、语言运用基本功、信息化手段运用等组织教学能力和教学研究能力。 (四)课程条件
包括教材和教学资源、教学设施设备两个二级指标。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要符合教学大纲和课程教学计划要求,优先选用国家规划教材、面向21世纪教材和军队统编教材。配套教学资源建设要适应部队新编制体制,呈现部队最新战备训练与管理情况,以实现课程教学内容动态更新,满足学员课下学习需求。教学设施设备要按照教学大纲要求配齐配足各类训练场地和平台设施,特别是野外训练装备和基础实验设备台套数要满足教学基本要求,实验室建設要按照国家标准建设。
(五)教学实施
包括教学准备、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课程考核、课程管理五个二级指标。教学准备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包括熟悉授课对象,掌握授课内容,明确重点、难点,编写教案,厘清授课思路,进行教学条件准备,试讲等;理论教学必须坚持以学为主,强调采用小班化、研讨教学、案例教学、名著导读等方法因人施教,通过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微课慕课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增强教学效果,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育创新意识、系统思维和科学素养;实践教学包括课程实验和训练实践等。教学大纲规定的实验,要按照国家标准和院校教学大纲执行,没有明确规定的,要按照院校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教学计划执行。对于训练实践,要实战化设置技能训练课目、体育训练课目,要注重实践内容设计、组织计划实施和教学效果达成;课程考核要加强考核方式改革,积极探索教学大纲规定的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特别是突出平时作业、单元测试、研讨发言、口试、论文、实操实作等多样化的形成性考核方式,实现从考知识到考能力的转变,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课程管理要有与上级教学法规制度相衔接配套的院校课程建设配套制度,并在基础课程教学中有效落实,课程建设档案资料齐全完备,保存完好。要经常性组织评教评学活动,坚持各级领导和专家听查课,每课程周期开展评教评学活动,且有记录。
(六)教学效果
包括课堂评价和考核成绩两个二级指标。课堂评价重点是学员评价,也包括专家评价。学员作为教育活动的对象和教学过程的亲历者,对课程的需求和主观感受是最客观的。教员可通过学员和专家及时了解课程内容和教学体系的设计是否恰当,以做出适当的调整;考核成绩重点通过军队同类院校统一测试,与地方高校相比较测试和评价,来对比分析成绩背后反映的课程建设差距,反馈校准课程建设方向。
(七)课程特色
二级指标也是课程特色。课程特色要遵循建设标准系统规范与分类指导相结合的原则,按照军兵种特色实施课程建设。各建设单位在建设过程中形成特有的稳定的传统、风貌或做法,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和提高教学质量效果显著。
三、基础课程落实依标施建的举措建议
基础课程建设标准既系统构建了建设要素,又明确了建设目标要求,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要注重依标施建、系统推进。
(一)更新理念,厘清建设思路
着眼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目标,瞄准培养新型军事人才需求,树立建设一流军事高等教育院校理念,对接国家高等教育质量标准,强化以战领建、为战抓教思想,加大对课程建设及相关教育理论研究。明确课程建设的目标和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定位,把基础课程的本质属性、基本内涵、课程定位、内容设置、教学模式等基本问题研究清楚,与“建设标准”对表,拟制详细的建设计划,厘清建设思路,有针对性地高效开展基础课程建设。
(二)分类分批,把控建设节奏
一所院校开设的基础课程一般都有几十门,甚至上百门,按照分步快建、急用先建的思路,分步骤、分批次组织。结合院校实际和特色发展,可将具有较高内容稳定性与较宽专业适应性的核心基础课程列入重点培育类,按照“建设标准”最高指标或超过建设标准的要求先建、快建,实施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使之达到军内外先进水平,以发挥示范作用。对于原来基础空白的新开课程要列入急建补缺类,开展先批建设,按照基本达到“建设标准”的要求解决教学急需。对于需要长期投入建设的课程,要长远规划,对照“建设标准”分步推进,在重点建设课程的带动和辐射下推动全面建设。
(三)体系配套,突出重点指标
前面构建起基础课程建设标准各项指标相互之间存在或直接、或间接、或显性、或隐性的制约关系,形成体系配套的建设标准。因此,在组织实施建设时也要对照各项指标,成体系化推进,既要完成过程性组织实施,又要有结果性的成果;既要满足现实能力达标,又要关注长远发展需求。建设过程中也要突出课程计划、内容状态、课程负责人、队伍建设、教材和教学资源、教学准备、理论教学、实践性教学、课程考核、课堂评价10项重点指标的重点建设,以满足课程建设的刚性要求,打牢发展基础,提升建设效率。
(四)统筹规划,注重系统推进
将基础课程建设与学科专业建设融合起来,构建军事化内容体系、彰显培养特色、解决教学难点。要注重课程建设过程评估,找准影响课程质量的各种因素,为改进、优化课程建设提供决策依据。要充分发挥组织和专家的作用,加强组织领导,融合院、系、室三级机构合力抓建,明确任务分工,确保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加强专家指导,加大建设过程的评估督导力度,确保课程按标准施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教指导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委员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识教育白皮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3]杨立军.系统科学与高校课程建设[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4(6):97-99.
[4]李菊英.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建设标准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4):78-82.
编辑 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