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识字教学的课堂研究中,我们发现,尽管识字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我们的教学普遍存在就识字而识字,过分追求“工具性”的倾向。教师们对汉字教学的认识,尤其是对汉字内涵的认识,对汉字作为语文教育资源的重要功能认识不够,使得我们的识字教学总脱不掉简单功利、流于肤浅的毛病,如水上浮萍,显得根基不牢。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肩负传承祖国文化重任的教师,应该赋予识字教学怎样的扎实灵动,方能使其“根”基牢固呢?
一、汉字不“刻板”——传递文化的情愫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忽略了对汉字美的感受,更迟钝于考究其历史文化渊源。作为母语教学的教师,扪心自问,对汉字,对母语学科的语文,我们是否应怀有热爱的深情,是否应拥有对汉字独特文化魅力的追寻精神呢?
新教材重视汉字作为文化的濡染功能,多处穿插介绍了汉字的起源、演变等知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感受蕴含其中的历史和文化,了解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把自己对汉字的理解和热爱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欣赏汉字的图画美、线条美、艺术美,产生对汉字热爱的思想感情,激发他们作为中国人的自豪。
教师也应注意挖掘汉字的文化涵义,以点带面,将汉字中凝聚的中华民族祖先的智慧和创造有意识地渗透在教学中,促成语文教师自觉的语文意识和文化自觉。
一位教师在教学生字“孩”时,这样引导:
师:“孩子”的“孩”这个字古时候是这样的。通过观察,你能看出汉字的演变了吗?那么,你知道左边的“子”是什么意思?
生:小孩子。
师:右边呢?
生:右边是个老人,似乎还戴着帽子呢!
师:他年龄大了,走路的时候还弯着腰,很吃力。那么,孩子在做什么呢?
生:孩子在搀扶着老人。
师:从最早的“孩”的形状中,你明白了什么?
生:孩子要关心、帮助老人。
师:说得真好!尊重、孝敬长辈,是每个孩子应该做的,这是我们的祖先通过这个字告诉我们的。明白了这些,现在,你记住这个字了吗?
在这个字的教学中,教师不但让学生了解了“孩”的演变,更重要的是把中华民族的文化和传统美德,无声地渗透其中,耐人寻味。这样的识字教学得到了“增值”,教学活动也因此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二、汉字不“乏味”——追求美丽的情趣
曾看到过这样的案例:
识字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午”字。有个孩子说:“‘午’是牛砍头。”作为识记生字的方法,这样说也不错,但教师却对同学们说:“将牛的头砍去多残忍呀!大家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于是,学生这样说:“小牛口渴了,将头伸进水桶里喝水,看不见头了。”“牛肚子饿了,头伸进槽里吃草,看不见头了。”
感动于这位教师对孩子成长的关注,对学生心灵的呵护。识字教学仅仅教学生识字吗7教师如果仅仅追求教学的形式,学生的学习就其会停留在知识的层面,我们的识字教学在漠视学生心灵的同时,也就失去了“根”——学生心灵的丰富、精神的成长这个应当是识字教学乃至语文教学的根基。否则,我们的学生纵然是掌握了识字的方法、写字的技巧,又有多大意义?因此,识字教学应该充满情趣,彰显人文情怀,在识字的同时给学生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
学生识字的过程是另一种生活——一种有主题的文化生活,即通过游戏、体验,在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养育富有诗意的、灵敏的心灵。识字教学强调情趣,强调动力,要用美好的情趣唤起学生识字的欲望,让他们投入地、愉悦地参与到汉字、汉字文化的学习中来。
三、汉字不“空洞”——根植真实的生活
教材中生字的编排,很难兼顾到学生认知水平差异的问题。为了不做无用功,必须摸清底细,如学生已经认识了哪些字,这些字你是怎样认识的,在什么地方认识的。对于汉字的学习来说,生活是一本教科书,社会更是识字的大课堂。
汉字和汉语的学习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识字教学应注意开发生活的学习资源,在生活和学习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实现自主识字。既然“生活处处皆语文”,那么,上学路上的路牌、店名;校园的标语、信息;商店里的物品广告及商标、包装盒;外出游玩时遇到的名胜介绍;电视节目的字幕、报纸杂志的文字……都是识字的资源。
每隔一段时间,我都抽出专门的时间,开展“我的发现”活动,请学生展示自己在生活中学到的汉字;学做“识字剪报”——引导他们将报纸、商标、包装袋等上面的字剪下来。贴到画纸上,编成“识字剪报”;评选“‘字’多星”——将自己从书本上学会的生字和在课外学到的新字展示出来,识字多的评为“字”多星。识字教学与生活的大课堂链接,大大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使学生更加亲近和热爱汉字,并走向自主识字。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肩负传承祖国文化重任的教师,应该赋予识字教学怎样的扎实灵动,方能使其“根”基牢固呢?
一、汉字不“刻板”——传递文化的情愫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忽略了对汉字美的感受,更迟钝于考究其历史文化渊源。作为母语教学的教师,扪心自问,对汉字,对母语学科的语文,我们是否应怀有热爱的深情,是否应拥有对汉字独特文化魅力的追寻精神呢?
新教材重视汉字作为文化的濡染功能,多处穿插介绍了汉字的起源、演变等知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感受蕴含其中的历史和文化,了解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把自己对汉字的理解和热爱传递给学生,引导学生欣赏汉字的图画美、线条美、艺术美,产生对汉字热爱的思想感情,激发他们作为中国人的自豪。
教师也应注意挖掘汉字的文化涵义,以点带面,将汉字中凝聚的中华民族祖先的智慧和创造有意识地渗透在教学中,促成语文教师自觉的语文意识和文化自觉。
一位教师在教学生字“孩”时,这样引导:
师:“孩子”的“孩”这个字古时候是这样的。通过观察,你能看出汉字的演变了吗?那么,你知道左边的“子”是什么意思?
生:小孩子。
师:右边呢?
生:右边是个老人,似乎还戴着帽子呢!
师:他年龄大了,走路的时候还弯着腰,很吃力。那么,孩子在做什么呢?
生:孩子在搀扶着老人。
师:从最早的“孩”的形状中,你明白了什么?
生:孩子要关心、帮助老人。
师:说得真好!尊重、孝敬长辈,是每个孩子应该做的,这是我们的祖先通过这个字告诉我们的。明白了这些,现在,你记住这个字了吗?
在这个字的教学中,教师不但让学生了解了“孩”的演变,更重要的是把中华民族的文化和传统美德,无声地渗透其中,耐人寻味。这样的识字教学得到了“增值”,教学活动也因此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二、汉字不“乏味”——追求美丽的情趣
曾看到过这样的案例:
识字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午”字。有个孩子说:“‘午’是牛砍头。”作为识记生字的方法,这样说也不错,但教师却对同学们说:“将牛的头砍去多残忍呀!大家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于是,学生这样说:“小牛口渴了,将头伸进水桶里喝水,看不见头了。”“牛肚子饿了,头伸进槽里吃草,看不见头了。”
感动于这位教师对孩子成长的关注,对学生心灵的呵护。识字教学仅仅教学生识字吗7教师如果仅仅追求教学的形式,学生的学习就其会停留在知识的层面,我们的识字教学在漠视学生心灵的同时,也就失去了“根”——学生心灵的丰富、精神的成长这个应当是识字教学乃至语文教学的根基。否则,我们的学生纵然是掌握了识字的方法、写字的技巧,又有多大意义?因此,识字教学应该充满情趣,彰显人文情怀,在识字的同时给学生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领。
学生识字的过程是另一种生活——一种有主题的文化生活,即通过游戏、体验,在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养育富有诗意的、灵敏的心灵。识字教学强调情趣,强调动力,要用美好的情趣唤起学生识字的欲望,让他们投入地、愉悦地参与到汉字、汉字文化的学习中来。
三、汉字不“空洞”——根植真实的生活
教材中生字的编排,很难兼顾到学生认知水平差异的问题。为了不做无用功,必须摸清底细,如学生已经认识了哪些字,这些字你是怎样认识的,在什么地方认识的。对于汉字的学习来说,生活是一本教科书,社会更是识字的大课堂。
汉字和汉语的学习具有鲜明的实践特征。识字教学应注意开发生活的学习资源,在生活和学习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激发学生对生活的观察,实现自主识字。既然“生活处处皆语文”,那么,上学路上的路牌、店名;校园的标语、信息;商店里的物品广告及商标、包装盒;外出游玩时遇到的名胜介绍;电视节目的字幕、报纸杂志的文字……都是识字的资源。
每隔一段时间,我都抽出专门的时间,开展“我的发现”活动,请学生展示自己在生活中学到的汉字;学做“识字剪报”——引导他们将报纸、商标、包装袋等上面的字剪下来。贴到画纸上,编成“识字剪报”;评选“‘字’多星”——将自己从书本上学会的生字和在课外学到的新字展示出来,识字多的评为“字”多星。识字教学与生活的大课堂链接,大大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使学生更加亲近和热爱汉字,并走向自主识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