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生的作文要向高一阶段发展,要让学生往高处爬一爬,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为他们搭建“脚手架”,让他们能借助支架容易继续往上升。如何为学生搭建作文“脚手架”呢?
一、用课文作“立杆”
课文一边连着作者,一边连着读者。当我们阅读时,作家的情绪、情感可以通过作品传递给读者。高中语文教材(苏教版)按人文话题选编课文,许多同类情感的文章集中在一起,就像是为学生作文准备的一排排“立杆”,常常能把学生的情绪、情感顶上来。只有当情感不断地被刺激并提升到一定兴奋度的时候,写作的欲望才会被点燃。文质兼美的课文大都能触动学生的神经末梢,诱发并强化学生情感,学生的表达欲才会逐渐增强。
比如,“月是故乡明”这个专题有老舍的《想北平》,韩少功的《我心归去》,柯灵的《乡土情结》,曹文轩的《前方》以及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都在写“故土”这个话题,传达的不是对故乡的思念热爱之情,就是对乡土情怀的理性思考,无不透露出浓浓的乡土气息。这些文章一字一句地敲在离乡求学的高中生心上,读着这样的文字,个个感同身受,有的还情不自禁地落下泪来。课文既把学生带到作者的生活世界,又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情感世界。无论是老舍笔下的“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还是韩少功笔下那“血沃之地真正生长出的金麦穗和赶车谣”,抑或是刘亮程笔下的那只“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嘹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死窝中的黑狗”,或者是曹文轩笔下那些不知道是走向家园还是走向无边旷野的旅客,它们都带给学生无尽的想象,勾起学生浓浓的乡情。
读着这些文章,浓浓的乡情油然而生。学生自己的生活渐渐被引发再现出来,真实的情感渐渐丰富起来,大写的“人”字就逐渐立起来。老树、老街、老房子,庭院门前的池塘,房屋后面的菜畦,那一塘的荷花,那童年的风筝……夕阳的余晖和袅袅的炊烟,母亲呼儿唤女的声音……表达对亲人的眷念抒发对故土的热爱之情,这一切是那么的自然又成为必然,这或许是责任,或许更是爱。学生愿意写,也似乎觉得必须写。文字自然如汩汩流水,源源不断。如果没有课文支撑,随意让学生写一篇作文,只能逼着学生空抒情、抒假情。
课文除了能让学生的情感立起来,还能让学生在写法上立起来。课文就是个例子,它一定可以提供给学生写作方法支撑。阅读课上,总会探讨作者怎样写文章的问题,这就要能学以致用。怎样才能够像作家一样恰当地运用一些写作技巧呢?在写作文的时候,不妨再细化课文内容,从局部进行比照,并尝试模仿着运用。模仿写作几次之后就会慢慢内化为自己的一种行文技巧。为了向课文学习写作技巧易操作,可以帮助建立“方法借鉴表”(如下)。
有了课文做“立杆”,写起作文来就轻松一些,也能爬得更高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无论是情绪情感的酝酿,还是思路方法的借鉴,用好课文这个支架,就能以读促写。
二、用思维表作“撑杆”
课文让学生作文在情感、方法上能立起来,但如果要立得稳,就得需要撑杆来加固。情感靠具体的内容来支撑。具体内容要统一为一个整体,需要有一套思维系统起支撑作用。如果思维不系统化,就像支架不牢固,容易出现断裂或垮塌现象,写起作文来就会思维短路导致无法完成。为解决思路不畅,可以引导学生画作文思维表,使自己保持思维畅通。如果是记人叙事可以画“个人叙事”思维表,如果想象作文可以画“个人想象”思维表,如果议论也可以用“个人论说”思维表。
在练习写作文之前,可以让学生先完成一个表格进行内容梳理。对照课文简化写作内容,把内心所想都理出来,写就容易许多。比如,写我的故乡可以对照《想北平》来梳理。
写作过程是一项复杂的思维过程。很难说清楚学生的作文思维起始于何种状态又终止于何种状态。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写作文总有一个思维起点。处于怎样的起点?不同学生个体自然不一样。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可以帮助学生在思维表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有了思维表做作文“撑杆”,就可以在成文之前把要想表达的内容明细化,从而明确自己思考的起点和终点,并不断调整写作内容。以“故乡”为例,可设置如下“个人叙事“思维表。
填思维表的过程就是记忆搜索和细化生活场景的过程。过去的某个场景可能涉及到地点,所见、所听、所想甚至是所感。还原过去生活场景,叙写真实生活。同时,又是站在当下的视角从现实的心境出发来审视这些场景。“为什么记得这些?它的重要性是什么?”这涉及的是自己的看法与评价。借助于“思维表”来梳理写作,能把场景或事情记叙得比较完整,并合乎生活逻辑。再如“个人想象”思考表:
思维表只是为写作训练提供一些思维过程支持。表中所列内容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有了思维表的支撑训练,写作思路就会逐步清晰起来,情感表达就会更真实,内容表达会更具体。思维表可以帮助学生比较轻松地找到成文线索,表达按一定顺序,符合生活逻辑。有了思维表的撑杆作用,内容、情感就立得更稳。
三、用修改案作“拉杆”
学生作文基本成文之后,如何使其臻于完美。其中,修改的功夫肯定少不了。没有修改,就没有提升。这就像有了立杆和撑杆,要想更坚固,还要在顶端装拉杆。修改作文,也是需要教师指导的。过去我们也曾要求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或同学的作文,但都没有真正落实,主要原因在于老师没有明示修改方案。
从哪个角度去修改,如何修改?朝着哪个方向改?在哪一点上集中修改?老师要提供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修改方案。为了改变学生自己修改和相互修改不作为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制定一个修改案让修改意见更具体,修改内容更集中,修改任务更加明确,修改自然容易落实。无论是自己修改,还是同学互改,都要突出某一次或近几次作文要强化的重点,并将修改内容化解到各个修改阶段中。比如,“个人叙事”的修改重点是文章的真实性和叙事的合理性问题,所以在“修改板”里分三点来进行转化。把作文的真实性转化为这样两种的修改意见:“写的是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事吗?”和“写的是能打动人的事吗?”叙事的合理性转化为“有没有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写?”这样的问题。没有达到要求就要进行修改,并朝这个方向修改,直至满足要求为止。同学互改要有旁批,还要说明修改理由。至于其他方面的修改,可以在某个写作阶段突出某个重点。比如,可以为学生提供以下“个人叙事”修改板。
一、用课文作“立杆”
课文一边连着作者,一边连着读者。当我们阅读时,作家的情绪、情感可以通过作品传递给读者。高中语文教材(苏教版)按人文话题选编课文,许多同类情感的文章集中在一起,就像是为学生作文准备的一排排“立杆”,常常能把学生的情绪、情感顶上来。只有当情感不断地被刺激并提升到一定兴奋度的时候,写作的欲望才会被点燃。文质兼美的课文大都能触动学生的神经末梢,诱发并强化学生情感,学生的表达欲才会逐渐增强。
比如,“月是故乡明”这个专题有老舍的《想北平》,韩少功的《我心归去》,柯灵的《乡土情结》,曹文轩的《前方》以及刘亮程的《今生今世的证据》,都在写“故土”这个话题,传达的不是对故乡的思念热爱之情,就是对乡土情怀的理性思考,无不透露出浓浓的乡土气息。这些文章一字一句地敲在离乡求学的高中生心上,读着这样的文字,个个感同身受,有的还情不自禁地落下泪来。课文既把学生带到作者的生活世界,又引导学生进入自己的情感世界。无论是老舍笔下的“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还是韩少功笔下那“血沃之地真正生长出的金麦穗和赶车谣”,抑或是刘亮程笔下的那只“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嘹亮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死窝中的黑狗”,或者是曹文轩笔下那些不知道是走向家园还是走向无边旷野的旅客,它们都带给学生无尽的想象,勾起学生浓浓的乡情。
读着这些文章,浓浓的乡情油然而生。学生自己的生活渐渐被引发再现出来,真实的情感渐渐丰富起来,大写的“人”字就逐渐立起来。老树、老街、老房子,庭院门前的池塘,房屋后面的菜畦,那一塘的荷花,那童年的风筝……夕阳的余晖和袅袅的炊烟,母亲呼儿唤女的声音……表达对亲人的眷念抒发对故土的热爱之情,这一切是那么的自然又成为必然,这或许是责任,或许更是爱。学生愿意写,也似乎觉得必须写。文字自然如汩汩流水,源源不断。如果没有课文支撑,随意让学生写一篇作文,只能逼着学生空抒情、抒假情。
课文除了能让学生的情感立起来,还能让学生在写法上立起来。课文就是个例子,它一定可以提供给学生写作方法支撑。阅读课上,总会探讨作者怎样写文章的问题,这就要能学以致用。怎样才能够像作家一样恰当地运用一些写作技巧呢?在写作文的时候,不妨再细化课文内容,从局部进行比照,并尝试模仿着运用。模仿写作几次之后就会慢慢内化为自己的一种行文技巧。为了向课文学习写作技巧易操作,可以帮助建立“方法借鉴表”(如下)。
有了课文做“立杆”,写起作文来就轻松一些,也能爬得更高些。同时,也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无论是情绪情感的酝酿,还是思路方法的借鉴,用好课文这个支架,就能以读促写。
二、用思维表作“撑杆”
课文让学生作文在情感、方法上能立起来,但如果要立得稳,就得需要撑杆来加固。情感靠具体的内容来支撑。具体内容要统一为一个整体,需要有一套思维系统起支撑作用。如果思维不系统化,就像支架不牢固,容易出现断裂或垮塌现象,写起作文来就会思维短路导致无法完成。为解决思路不畅,可以引导学生画作文思维表,使自己保持思维畅通。如果是记人叙事可以画“个人叙事”思维表,如果想象作文可以画“个人想象”思维表,如果议论也可以用“个人论说”思维表。
在练习写作文之前,可以让学生先完成一个表格进行内容梳理。对照课文简化写作内容,把内心所想都理出来,写就容易许多。比如,写我的故乡可以对照《想北平》来梳理。
写作过程是一项复杂的思维过程。很难说清楚学生的作文思维起始于何种状态又终止于何种状态。但不可否认的是学生写作文总有一个思维起点。处于怎样的起点?不同学生个体自然不一样。但不管怎样我们都可以帮助学生在思维表上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有了思维表做作文“撑杆”,就可以在成文之前把要想表达的内容明细化,从而明确自己思考的起点和终点,并不断调整写作内容。以“故乡”为例,可设置如下“个人叙事“思维表。
填思维表的过程就是记忆搜索和细化生活场景的过程。过去的某个场景可能涉及到地点,所见、所听、所想甚至是所感。还原过去生活场景,叙写真实生活。同时,又是站在当下的视角从现实的心境出发来审视这些场景。“为什么记得这些?它的重要性是什么?”这涉及的是自己的看法与评价。借助于“思维表”来梳理写作,能把场景或事情记叙得比较完整,并合乎生活逻辑。再如“个人想象”思考表:
思维表只是为写作训练提供一些思维过程支持。表中所列内容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有了思维表的支撑训练,写作思路就会逐步清晰起来,情感表达就会更真实,内容表达会更具体。思维表可以帮助学生比较轻松地找到成文线索,表达按一定顺序,符合生活逻辑。有了思维表的撑杆作用,内容、情感就立得更稳。
三、用修改案作“拉杆”
学生作文基本成文之后,如何使其臻于完美。其中,修改的功夫肯定少不了。没有修改,就没有提升。这就像有了立杆和撑杆,要想更坚固,还要在顶端装拉杆。修改作文,也是需要教师指导的。过去我们也曾要求学生修改自己的作文或同学的作文,但都没有真正落实,主要原因在于老师没有明示修改方案。
从哪个角度去修改,如何修改?朝着哪个方向改?在哪一点上集中修改?老师要提供给学生一个明确的修改方案。为了改变学生自己修改和相互修改不作为状态,在教学过程中制定一个修改案让修改意见更具体,修改内容更集中,修改任务更加明确,修改自然容易落实。无论是自己修改,还是同学互改,都要突出某一次或近几次作文要强化的重点,并将修改内容化解到各个修改阶段中。比如,“个人叙事”的修改重点是文章的真实性和叙事的合理性问题,所以在“修改板”里分三点来进行转化。把作文的真实性转化为这样两种的修改意见:“写的是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事吗?”和“写的是能打动人的事吗?”叙事的合理性转化为“有没有按照事件发生的顺序写?”这样的问题。没有达到要求就要进行修改,并朝这个方向修改,直至满足要求为止。同学互改要有旁批,还要说明修改理由。至于其他方面的修改,可以在某个写作阶段突出某个重点。比如,可以为学生提供以下“个人叙事”修改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