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孔子曰:“不读诗,无以言”。古诗语言凝炼,魅力无穷,常吟古诗,能够陶冶情操,丰富想象,培养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和敏感力,提高学生们的文学素养。然而,在传统的古诗教学过程中,人们一直沿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解词释句——串讲全诗——背诵默写。其结果是,学生们没有了对古诗热爱的情感,没有了对诗人、诗情的激情共鸣,没有了对古诗语言文学的拍案叫绝。
如何才能改变古诗教学现状,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强调学生自主感悟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体现新课程改革转变学习方式的具体目标,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呢?今提出古诗教学“读问唱想”四策略,谈谈古诗课堂教学。
一、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古诗语言精炼含蓄、跳跃灵动,意趣无穷,常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須“高声朗读,以畅其气;低声漫吟,以玩其味”。诗活在诵读的当下,诵读保护了诗的存在,诗即诵读。因此,我们在古诗的教学中,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先让学生读了再说。让古诗在诵读中流淌,这不单是“读正确、读流利”的问题,这是对诗做为一种完整形式存在的深刻尊重和理解。
其实,古人写诗,往往都是在“诵”的过程中完成的。宋代的朱熹更是进一步提出读书成诵的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
读诗又可分为三个步骤:初读、细读、精读。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读诗这一环节我是这样处理的:先让学生初读,读懂诗句,读通全诗;接着在学生基本读懂全诗的基础上,抓住诗中色彩浓厚,形象显明的诗句,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悟情明理,体会诗的意蕴。最后,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重点字眼细读,领悟作者作诗的表达方式,在想象与感悟中达到熟读成诵。
古诗教学因为这声情并茂的诵读,多了一份陶情冶性的快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口诵心惟,咀嚼体悟,共鸣感奋,润养身心,积蓄精神的原动力。
二、巧问——一石激起千层浪
诗不能解,但又不得不解,教学古诗则是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寻求“和解”之道。问,是实现古诗教学目的的基本策略。
在教学中,教师应发出帮助感受理解的导问,设计引领感悟的查问,更应该实施直面心灵的追问。在巧问思辨中,显示出阅读教学就是心灵的对话,让学生设身处地与诗人进行深入地交谈,在交谈中达到情感的融合,提升感情。
例如在教学《泊船瓜洲》一诗中,我们可以设置这样两个问题:作者的身在哪里?作者的心又在哪里?学生通过读诗,知道诗人的身在离家不远的路途中,而心却在只隔着几座山的家乡上。接着,可以追问:“如果你是当时的王安石,你会怎么想,怎么做?这样,让学生真真切切地直视诗人王安石当时思家却不能归家的内心,更能清楚地感受到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古诗作为一个小小的生命体,它孕育于古代,它是诗人的灵魂、才情、生活、思维甚至是生命……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保护诗的存在,感受诗人的一切;应在考虑孩子们的言语解读习惯和言语思维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一些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或“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颇具张力的问题,让古诗在孩子们的眼中迸发出兴味与魅力。
三、想象——满园春色关不住
古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因此学诗重在于“意会”,“意会“是一种比言传更本质、更内源、更真实的生命方式。而启发想象是领悟诗歌意境、意趣的重要策略。 “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老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
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学中,我运用这一教学策略,先让学生读诗后谈感觉,接着让学生听音乐想画面,最后多维度想象诗人的内心世界,充分发掘古诗文学艺术上的空白,启发学生调动生活体验,发挥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将古诗变抽象为形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从而感受其中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
我们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想象是这个过程的神秘催化剂,正如那出墙的红杏,会引领我们看到整个姹紫嫣红的春天。
四、吟唱——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感是诗的灵魂,如果没有对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就无法真正感受诗中所蕴含的意象、情趣之美。
要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和情感共鸣,仅有读是不够的。古诗历来就讲究“吟”, 所谓“三分诗靠七分吟”,许多意境深邃的诗句,非吟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领略其韵味。
我国古诗词有严格的韵律,有古文功底的文人往往爱之如瑰宝,外国的汉学家也赞赏不已。如唐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音韵已经严密,它的平仄声组合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按照它的音韵读,就有韵味,离开音韵、声调即原有的抑扬顿挫法来读,是不幸的,那就失去了原来的情调。因此,古人在高声朗诵之后,又通过吟唱的方式,进一步入诗境、悟诗情、品诗味,这一点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总而言之,在进行古诗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恰当运用这些古诗教学策略,便能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诗歌的学习中来,一起探索,一起发现,一起分享;让学生在诗情、诗意、诗格、诗韵汇成的大海中汲取养分,自在遨游;让融合在古诗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内化为学生人生信念的永恒资源。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第四中心小学 362000
如何才能改变古诗教学现状,采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在强调学生自主感悟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真正体现新课程改革转变学习方式的具体目标,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落到实处呢?今提出古诗教学“读问唱想”四策略,谈谈古诗课堂教学。
一、诵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古诗语言精炼含蓄、跳跃灵动,意趣无穷,常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境界,須“高声朗读,以畅其气;低声漫吟,以玩其味”。诗活在诵读的当下,诵读保护了诗的存在,诗即诵读。因此,我们在古诗的教学中,不管学生懂与不懂,先让学生读了再说。让古诗在诵读中流淌,这不单是“读正确、读流利”的问题,这是对诗做为一种完整形式存在的深刻尊重和理解。
其实,古人写诗,往往都是在“诵”的过程中完成的。宋代的朱熹更是进一步提出读书成诵的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
读诗又可分为三个步骤:初读、细读、精读。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读诗这一环节我是这样处理的:先让学生初读,读懂诗句,读通全诗;接着在学生基本读懂全诗的基础上,抓住诗中色彩浓厚,形象显明的诗句,进一步引导学生想象画面,悟情明理,体会诗的意蕴。最后,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重点字眼细读,领悟作者作诗的表达方式,在想象与感悟中达到熟读成诵。
古诗教学因为这声情并茂的诵读,多了一份陶情冶性的快乐。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口诵心惟,咀嚼体悟,共鸣感奋,润养身心,积蓄精神的原动力。
二、巧问——一石激起千层浪
诗不能解,但又不得不解,教学古诗则是在“可解”与“不可解”之间寻求“和解”之道。问,是实现古诗教学目的的基本策略。
在教学中,教师应发出帮助感受理解的导问,设计引领感悟的查问,更应该实施直面心灵的追问。在巧问思辨中,显示出阅读教学就是心灵的对话,让学生设身处地与诗人进行深入地交谈,在交谈中达到情感的融合,提升感情。
例如在教学《泊船瓜洲》一诗中,我们可以设置这样两个问题:作者的身在哪里?作者的心又在哪里?学生通过读诗,知道诗人的身在离家不远的路途中,而心却在只隔着几座山的家乡上。接着,可以追问:“如果你是当时的王安石,你会怎么想,怎么做?这样,让学生真真切切地直视诗人王安石当时思家却不能归家的内心,更能清楚地感受到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古诗作为一个小小的生命体,它孕育于古代,它是诗人的灵魂、才情、生活、思维甚至是生命……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保护诗的存在,感受诗人的一切;应在考虑孩子们的言语解读习惯和言语思维方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设计一些能“一石激起千层浪”或“牵一发而动全身” 的颇具张力的问题,让古诗在孩子们的眼中迸发出兴味与魅力。
三、想象——满园春色关不住
古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因此学诗重在于“意会”,“意会“是一种比言传更本质、更内源、更真实的生命方式。而启发想象是领悟诗歌意境、意趣的重要策略。 “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老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
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学中,我运用这一教学策略,先让学生读诗后谈感觉,接着让学生听音乐想画面,最后多维度想象诗人的内心世界,充分发掘古诗文学艺术上的空白,启发学生调动生活体验,发挥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将古诗变抽象为形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从而感受其中有声有色、有情有理的丰富内涵。
我们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想象是这个过程的神秘催化剂,正如那出墙的红杏,会引领我们看到整个姹紫嫣红的春天。
四、吟唱——便引诗情到碧霄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情感是诗的灵魂,如果没有对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就无法真正感受诗中所蕴含的意象、情趣之美。
要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和情感共鸣,仅有读是不够的。古诗历来就讲究“吟”, 所谓“三分诗靠七分吟”,许多意境深邃的诗句,非吟不足以入其境,得其趣,领略其韵味。
我国古诗词有严格的韵律,有古文功底的文人往往爱之如瑰宝,外国的汉学家也赞赏不已。如唐初王之涣的《登鹳雀楼》,音韵已经严密,它的平仄声组合是: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按照它的音韵读,就有韵味,离开音韵、声调即原有的抑扬顿挫法来读,是不幸的,那就失去了原来的情调。因此,古人在高声朗诵之后,又通过吟唱的方式,进一步入诗境、悟诗情、品诗味,这一点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
总而言之,在进行古诗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恰当运用这些古诗教学策略,便能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诗歌的学习中来,一起探索,一起发现,一起分享;让学生在诗情、诗意、诗格、诗韵汇成的大海中汲取养分,自在遨游;让融合在古诗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内化为学生人生信念的永恒资源。
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第四中心小学 36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