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子:车站
周六上午,大雨滂沱。
杨雨彤和妈妈撑起雨伞准备出门时,外婆跟在后面念叨:“这么大的雨,你们就别去挤公交了。”
“外婆,我是男子汉。怎么能被这点风雨吓倒呢!”雨彤不顾外婆的劝阻,穿上志愿者的服装,拉着妈妈的手来到公交车站。今天是他们去给护理院的爷爷奶奶们读报、讲故事的日子。
公交车站候车的人很多,各自都撑着伞,挡住了别人的视线。每一辆公交车进站,大家都要伸头张望,10岁的小雨彤要拼命地踮起脚,才能勉强看清公交车上写的是多少路。好不容易等到一辆公交车进站,车门一打开,乘客立即拥上去,有个老奶奶在问这是几路车,还有的在问乘车的线路。
殘障人士代步机
要为护理院的爷爷奶奶们做点什么的念头在杨雨彤心中生了根。他想到了自己的爱好——早在一年级暑假,他跟着爸爸妈妈去福州路书店,就被书店旁的机器人活动中心吸引了目光,从此迷上了人工智能,并开始学习,这一学,就学到了现在。
想到护理院老人蹒跚的脚步,杨雨彤又想到社会上的残障人士,他们走路的工具主要依靠轮椅,而现在的轮椅又很不方便控制,如果周围环境黑暗,行走就更困难了。于是,雨彤他找到了“为他们做点什么”的核心钥匙——设计一款全新的“残障人士代步机”,给轮椅添上灯和遮雨蓬,增加自动识别障碍物的功能。
这个想法得到了老师和家人的鼎力支持,老师说,你大胆去想、放手去做,我始终站在你身后,是你的后盾;爸爸妈妈说,既然想到了,就一定要做好它。
有了团队和后援,小雨彤说干就干。结合课外学习的人工智能知识,加上小学期间在学校创智坊的学习,他很快就搭建出了模型。下一步是编程,这是整个步骤中最难,却也是小雨彤最喜欢的部分——挑战总是有趣的,他喜欢绞尽脑汁、探寻结果的过程,这种不断超越自己、刷新自己的过程,总是让他兴奋。
带着兴奋与紧張,在老师的精心指导和帮助下,一切井然有序地进行着,编程已经不知不觉进行了好几天,编完倒车灯,再最后调试一下,代步机就完成了。可就在这时,死机了。
随之而来的是数据丢失,无法复原。在这里出了错,几乎是前功尽弃。高强度作业带来的疲惫排山倒海般压过来,小雨彤一度有了放弃的打算:我为什么要做这种东西呢?就算我从头开始编程,就算这次程序没有出一丁点儿差错,我的模型就一定能成功吗?就算它成功了,残障人士代步机真的可以投入使用吗?还要等多久才能真正派上用场?我现在做的努力,要多久之后才能得到回报?
在这里放弃,没有一个人会责备自己。妈妈和老师已经看到了我的付出,老人们会明白我的好意。放弃的声音在心里一遍遍响起,他闭上眼。
就在这时,妈妈和他进行了一次意味深长的谈话。妈妈告诉他,你没有失败,你只是犯了一个人们经常会犯的错误——疏忽,低估了以目前的条件,做这件事情的复杂性和困难度,没有事先制定比较完整的预案。“孩子,”妈妈强调,“未来的生活中,我们像这样需要面对的困境会很多,我们所要做的,是一个个去面对,并尽可能以最好的方式去解决它,而不是放弃,你说对吗?”
妈妈的话言犹在耳,过了一秒、一小时,又或许过了一天。他想到老人们每次期待他到来的目光,想到自己每每面对机器人兴奋的战栗,想到自己的偶像钢铁侠在改装战衣时做过的努力……
杨雨彤在“相信我自己、一定会做成”的信念支撑下,可自动避让障碍物、自动照明的残障人士代步机模型和编程顺利完成。这项发明后来代表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参加了徐汇区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活动,荣获一等奖。又代表徐汇区参加上海市头脑奥林匹克创新活动,拿下了“金擂主”。
在这些闪闪发光的荣誉和成就面前,杨雨彤没有被陶醉,什么都比不上护理院爷爷奶奶们欣慰的笑容,这是鼓励,也是鞭策,更是继续下去的动力。
尾声
在我结束对小雨彤的采访时,问了一个最普通的问题:你长大了想做什么。我相信他肯定不是第一次面对这个问题,但他还是思考了一会才认真回答,自己想成为一名工程师——“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动,描绘大上海更美好的未来”。
这是小雨彤的梦想,既目光远大又贴近现实。人生对他来说,是一本刚刚打开的书、是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在新时代的阳光雨露下,小雨彤一定会有一个长长而美好的未来。
(插图/桑麟康)
故事人物:杨雨彤,上海市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四年级学生。他尊师重道,品学兼优,被评为“2018年徐汇区最美少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学校“智慧少年”,多次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得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