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不能单纯的传授语文知识,更重要的应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营造民主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在高一语文散文单元《荷塘月色》《灯》时,指导学生写托物言志的散文,命的题目是:“柚果飘香”、“春笋”、“镜子”、“桥与虹”、“渡船”、“露珠”、“车站”、“台阶”等一大串,供学生自由选择和参考。这些文题,都可写出双重甚至多重意义,可以从自然、人生、社会角度,发掘深层的意义,而这正是命题的本意。这需要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去界定、去推演、去引申,这个过程,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创造过程。
又如,高三语文总复习时,借助整合物理、数学等学科的知识,写出创新作文,借用“作用力越大,反作用力越强”这一原理引出一个人对人不礼貌(作用力),就会遭到更大的不礼貌(反作用力),或是越是逆境,越能激发一个人的斗志。
再是运用四则运算去审视人生。人的一生充满了“加减乘除”。这个“加”和“乘”分别代表小小的成功和极大的成功,而“减”和“除”则分别代表小的挫折和很大的挫折。这样,让学生在宽松环境中“思想漫步”,情境迭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构思出一篇篇观点新颖,见解深刻的好文章来。
又如在讲新诗的时候,就抄了卞之琳的短诗《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让学生在认真诵读,反复诵读之后,体会出其中的意味来。这时学生有的在深思,有的在议论,有的在动手写,不久就让学生说出这短诗所表达意思,有的学生认为人成了别人的风景的装饰品,装饰了别人的,人自己不能主宰自己,那么这就表现一种人生的悲哀;有的学生认为作者是从虚处着笔,实际是写了一个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吸引众多眼球,体态轻盈,风度翩翩的美人。他们说出之后,我马上给予肯定,并说一首短诗就能有至少两种以上的理解,这既符合诗歌的多义性,也符合这首诗重在“相对”上表达了一种哲学观念。这就要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阐释自己对诗的独特理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树立成功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讲高二语文《雷雨》时,在课堂上腾出时间,有意识地指导那些成绩处于中下而平时又喜欢争论或平时羞与启齿、胆量不够的学生,鼓励他们自选角色,进行分角色有感情地诵读的表演,表演结束后,教师给予鼓励表扬,并说了一句话:“我们要把它演成课堂剧,那是多好的事!”后来在讲授弗兰茨· 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时,他们预先提出要求,要演格里高尔变甲虫后,亲人们对他的变化的课堂剧,还准备了道具呢。又如讲到仿写句子时,就让他们仿照“空中的鸟,何必和笼里的同伴争噪?你自有你的天地!”的形式,另选一个描写对象,编写句子,并在五分钟内完成,然后让学生把编写的句子念出来。学生回答:
1. 石壁上的野花,何必和肥沃原野中的姐妹争妍呢?你也有属于你的骄傲!
2. 树阴下的落叶,何必与枝头上的树叶争高?呢你自有你的贡献!
3. 月亮何必与太阳争光,你自有自己的清辉!
4. 叶子何必与花朵争艳,你自有你清纯的丰姿!……
学生念出来的好句子,教师都给予一一表扬,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后,更有兴趣学习语文了,这以后布置的作业完成得很快很好。这就是在教学中学生尝试到了成功的甜头,激励了他们的创新精神,从而激发了他们创新的愿望。
另外,还在学生作业本上常写鼓励性的评语。如:写字认真了;上课能积极发言;学习有进步了,请继续努力。这些带有鼓励性的评语能激励学生不断进取,不断去创造新的成功。
三、优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如:学习高中语文第二册邓拓的杂文《咬文嚼字》,作者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咬文嚼字”,在《汉语大词典》上的解释为:(1)形容过分推敲字句;(2)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3)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这些均属贬义。但作者在文中赋予这一成语一种新的意义,指在文字的运用上,就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学习了这篇文章后,就进行迁移训练,提出“班门弄斧”这一成语,学生很容易回答,它是嘲讽那些不自量力、卖弄拙技、狂妄自大的人。经过求异思维,学生对这一成语引发出肯定的涵义:不迷信权威、不崇拜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甚至还可以引出“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亦即不怕在行家里手面前暴露自己的不足,以求得指正,获得进步的坦荡胸怀。
责任编辑 潘孟良
一、营造民主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如在高一语文散文单元《荷塘月色》《灯》时,指导学生写托物言志的散文,命的题目是:“柚果飘香”、“春笋”、“镜子”、“桥与虹”、“渡船”、“露珠”、“车站”、“台阶”等一大串,供学生自由选择和参考。这些文题,都可写出双重甚至多重意义,可以从自然、人生、社会角度,发掘深层的意义,而这正是命题的本意。这需要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去界定、去推演、去引申,这个过程,也就是创造性思维的创造过程。
又如,高三语文总复习时,借助整合物理、数学等学科的知识,写出创新作文,借用“作用力越大,反作用力越强”这一原理引出一个人对人不礼貌(作用力),就会遭到更大的不礼貌(反作用力),或是越是逆境,越能激发一个人的斗志。
再是运用四则运算去审视人生。人的一生充满了“加减乘除”。这个“加”和“乘”分别代表小小的成功和极大的成功,而“减”和“除”则分别代表小的挫折和很大的挫折。这样,让学生在宽松环境中“思想漫步”,情境迭出,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构思出一篇篇观点新颖,见解深刻的好文章来。
又如在讲新诗的时候,就抄了卞之琳的短诗《断章》:“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让学生在认真诵读,反复诵读之后,体会出其中的意味来。这时学生有的在深思,有的在议论,有的在动手写,不久就让学生说出这短诗所表达意思,有的学生认为人成了别人的风景的装饰品,装饰了别人的,人自己不能主宰自己,那么这就表现一种人生的悲哀;有的学生认为作者是从虚处着笔,实际是写了一个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吸引众多眼球,体态轻盈,风度翩翩的美人。他们说出之后,我马上给予肯定,并说一首短诗就能有至少两种以上的理解,这既符合诗歌的多义性,也符合这首诗重在“相对”上表达了一种哲学观念。这就要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阐释自己对诗的独特理解,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树立成功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如讲高二语文《雷雨》时,在课堂上腾出时间,有意识地指导那些成绩处于中下而平时又喜欢争论或平时羞与启齿、胆量不够的学生,鼓励他们自选角色,进行分角色有感情地诵读的表演,表演结束后,教师给予鼓励表扬,并说了一句话:“我们要把它演成课堂剧,那是多好的事!”后来在讲授弗兰茨· 卡夫卡的小说《变形记》时,他们预先提出要求,要演格里高尔变甲虫后,亲人们对他的变化的课堂剧,还准备了道具呢。又如讲到仿写句子时,就让他们仿照“空中的鸟,何必和笼里的同伴争噪?你自有你的天地!”的形式,另选一个描写对象,编写句子,并在五分钟内完成,然后让学生把编写的句子念出来。学生回答:
1. 石壁上的野花,何必和肥沃原野中的姐妹争妍呢?你也有属于你的骄傲!
2. 树阴下的落叶,何必与枝头上的树叶争高?呢你自有你的贡献!
3. 月亮何必与太阳争光,你自有自己的清辉!
4. 叶子何必与花朵争艳,你自有你清纯的丰姿!……
学生念出来的好句子,教师都给予一一表扬,学生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后,更有兴趣学习语文了,这以后布置的作业完成得很快很好。这就是在教学中学生尝试到了成功的甜头,激励了他们的创新精神,从而激发了他们创新的愿望。
另外,还在学生作业本上常写鼓励性的评语。如:写字认真了;上课能积极发言;学习有进步了,请继续努力。这些带有鼓励性的评语能激励学生不断进取,不断去创造新的成功。
三、优化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
如:学习高中语文第二册邓拓的杂文《咬文嚼字》,作者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咬文嚼字”,在《汉语大词典》上的解释为:(1)形容过分推敲字句;(2)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3)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或强词夺理。这些均属贬义。但作者在文中赋予这一成语一种新的意义,指在文字的运用上,就是“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学习了这篇文章后,就进行迁移训练,提出“班门弄斧”这一成语,学生很容易回答,它是嘲讽那些不自量力、卖弄拙技、狂妄自大的人。经过求异思维,学生对这一成语引发出肯定的涵义:不迷信权威、不崇拜权威、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甚至还可以引出“下棋找高手,弄斧到班门”,亦即不怕在行家里手面前暴露自己的不足,以求得指正,获得进步的坦荡胸怀。
责任编辑 潘孟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