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人,一辆巡查车,一份工作,一干就是22年。
在天门市大大小小的街道,有一个身影长年穿梭在垃圾中转站和公厕之间。
22年里,他的车从自行车换到了电动车,又换成四轮电动巡查车。不论刮风下雨、烈日酷暑,他从不缺席。他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换来城市的洁净,是平凡岗位上的城市美容师。
他就是天门市环境卫生管理局党支部委员、副局长张美平。7月,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的他,回到天门后又一头扎进了环卫一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听党话、跟党走”的铮铮誓言。
14年军旅,他多次立功
见到张美平时,他穿着整洁朴素的白衬衫、黑工裤,腰间系着一条有些磨损的军用皮带。他说:“这条皮带,是2019年战友看我还用着部队旧皮带舍不得扔时,特地送我的。”如今已经退伍20余年的张美平回忆起14年的军旅生涯,依然饱含着深厚的部队情节。
1985年,张美平在湖北省军区舟桥某旅服役。入伍后,张美平不叫苦不叫累,经常主动认领任务,带头把工作做好。
那时,连队给每个班划分责任田,开展种菜比赛。求先进、脑子活的张美平打起了菜地不远处厕所的主意。1987年,担任副班长的张美平,为了把班里的菜种好,带头进厕所取料给菜施肥。班里的兵称他为“怪物班长”,他却说:“我不带头干,其他人就更不干了。”在他的精心照看下,班里种出的菜又多又好。
1988年,表现突出的张美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2年,张美平入校进修了3年的机械修理技术。
一次军事演习中,张美平所在部队受命在长江附航道架设一座浮桥。浮桥由一节节门桥相连接,两节门桥间的连接必须在2分钟内完成。由于手臂在训练中受伤,一开始,张美平只是在旁边待命,没有上场。
由于水流速过高,5分钟过去了,门桥迟迟连接不上。眼看情况紧急,张美平带伤上阵。他凭借过硬的技术,仅用2分钟就连好了门桥,有惊无险完成了任务。这次演习,张美平荣立个人三等功。
爱琢磨、不怕苦、不怕累的张美平,在14年的军旅生涯中荣立3次个人三等功。1999年,面临转业的张美平被分配到了天门市环卫局。
转业回来当环卫工人?一开始,身邊的人有些不理解。也有战友曾劝他,你获得了几次三等功,可以尝试跟组织申请调换岗位。张美平却反问道:“我们军人就是一块砖,只要国家有需要,哪里需要我们就去哪儿!如果大家都不愿意当环卫工人,那这些事情谁来做呢?”
退伍22年,张美平从未忘记自己的军人身份。服从命令、艰苦奋斗、不给组织添麻烦的观念,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
转业环卫,他干出一套“清扫经”
2000年,张美平正式在天门市竟陵办事处环境卫生管理所上班,成为了建设管理科的一名管理员。每天凌晨4点,他骑上自行车,在各个路段清扫、巡查。
3年后,他被调到竟陵环卫所陆羽清扫站当站长,考验接踵而至。
“刚当站长的时候,我一个多月没有睡好觉,一直琢磨怎么把马路扫得又好又快。”一开始,老职工对他这个“新面孔”有所质疑,张美平明白只有能力过硬,才能服众的道理。于是,他和清扫站的职工相约开展一场扫地比赛。
“路段你来挑,咱们就比谁扫得快,扫得干净。”比赛在众人监督下开始,凭借日常的观察和经验积累,张美平用熟练的手法迅速清扫完路面,赢得了比赛。这场“PK”下来,张美平扫得又好又快,大家都服气。
关于扫地,张美平总结了一套“清扫经”:重点路段勤清扫、人多之处见空扫、垃圾多时突击扫、饮食摊边轻轻扫、灰尘多时压着扫。除了业务上过硬,他还在生活上融入,和环卫工人们同吃同住,和他们迅速打成了一片。
2008年天门市遭受百年一遇的雪灾,积雪在车辆反复碾压下变得极为坚硬,下水管道堵得严严实实,积水无法排出。张美平和环卫工人赶到现场后迅速施工,用工具把积雪铲开,进而疏通管道。由于管道狭窄,工具操作受限。眼看进度缓慢,张美平放下工具,挽起袖子,开始徒手疏通下水道。
坚硬的积雪铲开后变得格外锋利,处理几个来回,张美平的手臂便留下一道道血痕。一个管道、再一个管道……他咬着牙,一口气将整条街的管道全部清理了一遍。“那个画面我印象很深,清理完之后,他手臂上全是血。”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天门市环卫局办公室主任刘彩娥仍心有余悸。
管道疏通了,但路边积雪又迟迟无法融化。接下来的几天,张美平带着环卫工人把积雪一点点铲开平铺,使其加速融化。有人不理解,责怪他道:“张美平,你这不是瞎折腾人么?好不容易把雪堆上去,现在又要铺下来。”张美平却说:“堆上去是为了行人方便,铺下来也是为了尽快融雪,恢复正常通行。”
长期在一线作业,让张美平的双手患上了皮肤过敏症,常常起泡、刺痛、发痒,并且久久不能消退,严重时手指甚至无法并拢。然而一旦干起工作,他又仿佛忘了手上的伤病,依旧如故。“他的手就不像手,就像一个工具,随时随地使用。”刘彩娥说。
2020年初新冠疫情发生,环卫局倡议组建党员突击队,张美平第一个报名请缨,担任环卫党员突击队队长。他带领30多名环卫党员干部深入隔离点,清理解除隔离人员留下的被服等生活垃圾,圆满完成隔离点消杀任务。
疫情期间,他每天除了巡查城区公厕、垃圾中转站外,还要督导消毒防疫及处理废弃口罩回收等工作。没有防护物资,他们就穿着雨衣雨鞋,没有专业知识,他们就一遍遍学习消杀工作流程和防护措施。每一次出勤,张美平都带着队员全力完成任务,用无私奉献谱写了一曲平凡赞歌。
荣誉加身,他却和公厕“较上劲”
建设优美整洁的宜居环境,离不开环卫工人默默奉献。近年来,随着社会整体环境对环卫工作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环卫工人的社会地位也在逐步提升。
长期在环卫一线的优异表现,带给了张美平诸多的荣誉。从“天门市优秀共产党员”到“湖北省劳动模范”,再到“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从一个基层的环卫工人到两次赴北京领奖的党员代表,光环的背后是张美平在平凡岗位上20多年如一日的付出和坚守。 环卫局工作辛苦,即使是局长,依然承担着一线作业的任务。如今,身为副局长的张美平依然每天开着他的巡查车在全市51个公厕和14个垃圾中转站之间巡查。巡查车虽小,却五脏俱全,里面装着钳子、起子、扳手等维修工具。巡查时,遇到的维修小问题,张美平都会立即掏出工具把问题解决掉。
厕所虽小,却关乎着大民生。早在2012年,还是环卫局城北清扫公司经理的张美平参加全省劳模疗休养时,每到一处,他都会习惯性地看看当地的垃圾中转站、公厕是如何建设的。有人笑他,“别人都是去看景点,你一来就是看厕所”。张美平却没有在意,那次的外出让张美平看到了先进的自动化公厕与天门现状之间的差距。
2014年,张美平成为天门市环卫局副局长,分管公厕和垃圾中转站工作。上任后,他就立刻向上级部门提出建议,改造城区的11个公共厕所。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张美平开展厕所改造计划,经常是顶着烈日,骑着电动车,穿行在城区各个公厕之间,看进度、督质量。
在他的持续努力下,天门市城区公厕逐步由旱厕改为水厕,冲水系统由手动改为自动。2018年,城区又新建、改建公厕23座,每座都顺利通过验收,还为政府节约资金近200萬元。
“以前公厕脏乱差,现在上厕所像去‘五星级宾馆’。”家住东湖社区的张奶奶笑着说。2016年,位于东风支渠的一座仿古木制公厕获得了全国“最美公厕管理奖”,位于陆羽广场的一座公厕获得了“最美公厕综合奖”。
多年来,张美平在一线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感染着身边的人。环卫局新员工李伟从部队退伍后,跟着张美平一起巡查。“有次垃圾中转站的设备损坏,下面的垃圾出不来,又脏又乱,张伯怕我们年轻人不适应,自己直接下去修理。多次立功的老班长都这么敬业,这对我们触动很大。”李伟说。
同样深受触动的还有退伍军人杨伟峰,“张伯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一心装着工作,我们要向他看齐。”
在张美平的传帮带之下,30多名青年环卫工迅速成长,成为天门环卫事业的骨干力量。他们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长期坚守在最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辛勤与汗水换来了城市的干净与整洁。
记者手记
一个群体的坚守
入伏的夏日,我们跟随张美平和他的同事,坐上拥挤、闷热的巡逻车,实地走访了他们日常巡查的公厕和垃圾中转站。路未过半,汗水湿透了衣背,没有人吭声,对他们来说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一路上,张美平总是笑呵呵地向我们介绍:“你看这是我们的最美公厕”“你看有了这个除臭装置,垃圾站里味道就没那么大了”…… 这些旁人避之不及的公厕和垃圾中转站是他们眼里倍加珍惜的宝贝。
有人说,第一次跟着张美平巡查公厕后,自己3天没有吃下一口饭。一句简单的玩笑话,折射出了这份工作背后的艰辛与苦楚。
在天门市环卫局,和张美平同期入职的6人中,有5名是退伍军人。在这个外人看来无比艰辛的工作岗位上,他们每个人都坚守了22年,没有1人中途退出或离开。
他们身穿“坚守橙”,历经春夏秋冬,迎晨曦、送晚霞、清污泥、铲雨雪,在平凡的岗位上任劳任怨,把环卫这件小事做成了个人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只因肩负责任,只因心中有光。
在天门市大大小小的街道,有一个身影长年穿梭在垃圾中转站和公厕之间。
22年里,他的车从自行车换到了电动车,又换成四轮电动巡查车。不论刮风下雨、烈日酷暑,他从不缺席。他用自己的辛勤和汗水换来城市的洁净,是平凡岗位上的城市美容师。
他就是天门市环境卫生管理局党支部委员、副局长张美平。7月,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完“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的他,回到天门后又一头扎进了环卫一线,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着“听党话、跟党走”的铮铮誓言。
14年军旅,他多次立功
见到张美平时,他穿着整洁朴素的白衬衫、黑工裤,腰间系着一条有些磨损的军用皮带。他说:“这条皮带,是2019年战友看我还用着部队旧皮带舍不得扔时,特地送我的。”如今已经退伍20余年的张美平回忆起14年的军旅生涯,依然饱含着深厚的部队情节。
1985年,张美平在湖北省军区舟桥某旅服役。入伍后,张美平不叫苦不叫累,经常主动认领任务,带头把工作做好。
那时,连队给每个班划分责任田,开展种菜比赛。求先进、脑子活的张美平打起了菜地不远处厕所的主意。1987年,担任副班长的张美平,为了把班里的菜种好,带头进厕所取料给菜施肥。班里的兵称他为“怪物班长”,他却说:“我不带头干,其他人就更不干了。”在他的精心照看下,班里种出的菜又多又好。
1988年,表现突出的张美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92年,张美平入校进修了3年的机械修理技术。
一次军事演习中,张美平所在部队受命在长江附航道架设一座浮桥。浮桥由一节节门桥相连接,两节门桥间的连接必须在2分钟内完成。由于手臂在训练中受伤,一开始,张美平只是在旁边待命,没有上场。
由于水流速过高,5分钟过去了,门桥迟迟连接不上。眼看情况紧急,张美平带伤上阵。他凭借过硬的技术,仅用2分钟就连好了门桥,有惊无险完成了任务。这次演习,张美平荣立个人三等功。
爱琢磨、不怕苦、不怕累的张美平,在14年的军旅生涯中荣立3次个人三等功。1999年,面临转业的张美平被分配到了天门市环卫局。
转业回来当环卫工人?一开始,身邊的人有些不理解。也有战友曾劝他,你获得了几次三等功,可以尝试跟组织申请调换岗位。张美平却反问道:“我们军人就是一块砖,只要国家有需要,哪里需要我们就去哪儿!如果大家都不愿意当环卫工人,那这些事情谁来做呢?”
退伍22年,张美平从未忘记自己的军人身份。服从命令、艰苦奋斗、不给组织添麻烦的观念,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
转业环卫,他干出一套“清扫经”
2000年,张美平正式在天门市竟陵办事处环境卫生管理所上班,成为了建设管理科的一名管理员。每天凌晨4点,他骑上自行车,在各个路段清扫、巡查。
3年后,他被调到竟陵环卫所陆羽清扫站当站长,考验接踵而至。
“刚当站长的时候,我一个多月没有睡好觉,一直琢磨怎么把马路扫得又好又快。”一开始,老职工对他这个“新面孔”有所质疑,张美平明白只有能力过硬,才能服众的道理。于是,他和清扫站的职工相约开展一场扫地比赛。
“路段你来挑,咱们就比谁扫得快,扫得干净。”比赛在众人监督下开始,凭借日常的观察和经验积累,张美平用熟练的手法迅速清扫完路面,赢得了比赛。这场“PK”下来,张美平扫得又好又快,大家都服气。
关于扫地,张美平总结了一套“清扫经”:重点路段勤清扫、人多之处见空扫、垃圾多时突击扫、饮食摊边轻轻扫、灰尘多时压着扫。除了业务上过硬,他还在生活上融入,和环卫工人们同吃同住,和他们迅速打成了一片。
2008年天门市遭受百年一遇的雪灾,积雪在车辆反复碾压下变得极为坚硬,下水管道堵得严严实实,积水无法排出。张美平和环卫工人赶到现场后迅速施工,用工具把积雪铲开,进而疏通管道。由于管道狭窄,工具操作受限。眼看进度缓慢,张美平放下工具,挽起袖子,开始徒手疏通下水道。
坚硬的积雪铲开后变得格外锋利,处理几个来回,张美平的手臂便留下一道道血痕。一个管道、再一个管道……他咬着牙,一口气将整条街的管道全部清理了一遍。“那个画面我印象很深,清理完之后,他手臂上全是血。”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天门市环卫局办公室主任刘彩娥仍心有余悸。
管道疏通了,但路边积雪又迟迟无法融化。接下来的几天,张美平带着环卫工人把积雪一点点铲开平铺,使其加速融化。有人不理解,责怪他道:“张美平,你这不是瞎折腾人么?好不容易把雪堆上去,现在又要铺下来。”张美平却说:“堆上去是为了行人方便,铺下来也是为了尽快融雪,恢复正常通行。”
长期在一线作业,让张美平的双手患上了皮肤过敏症,常常起泡、刺痛、发痒,并且久久不能消退,严重时手指甚至无法并拢。然而一旦干起工作,他又仿佛忘了手上的伤病,依旧如故。“他的手就不像手,就像一个工具,随时随地使用。”刘彩娥说。
2020年初新冠疫情发生,环卫局倡议组建党员突击队,张美平第一个报名请缨,担任环卫党员突击队队长。他带领30多名环卫党员干部深入隔离点,清理解除隔离人员留下的被服等生活垃圾,圆满完成隔离点消杀任务。
疫情期间,他每天除了巡查城区公厕、垃圾中转站外,还要督导消毒防疫及处理废弃口罩回收等工作。没有防护物资,他们就穿着雨衣雨鞋,没有专业知识,他们就一遍遍学习消杀工作流程和防护措施。每一次出勤,张美平都带着队员全力完成任务,用无私奉献谱写了一曲平凡赞歌。
荣誉加身,他却和公厕“较上劲”
建设优美整洁的宜居环境,离不开环卫工人默默奉献。近年来,随着社会整体环境对环卫工作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环卫工人的社会地位也在逐步提升。
长期在环卫一线的优异表现,带给了张美平诸多的荣誉。从“天门市优秀共产党员”到“湖北省劳动模范”,再到“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退役军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从一个基层的环卫工人到两次赴北京领奖的党员代表,光环的背后是张美平在平凡岗位上20多年如一日的付出和坚守。 环卫局工作辛苦,即使是局长,依然承担着一线作业的任务。如今,身为副局长的张美平依然每天开着他的巡查车在全市51个公厕和14个垃圾中转站之间巡查。巡查车虽小,却五脏俱全,里面装着钳子、起子、扳手等维修工具。巡查时,遇到的维修小问题,张美平都会立即掏出工具把问题解决掉。
厕所虽小,却关乎着大民生。早在2012年,还是环卫局城北清扫公司经理的张美平参加全省劳模疗休养时,每到一处,他都会习惯性地看看当地的垃圾中转站、公厕是如何建设的。有人笑他,“别人都是去看景点,你一来就是看厕所”。张美平却没有在意,那次的外出让张美平看到了先进的自动化公厕与天门现状之间的差距。
2014年,张美平成为天门市环卫局副局长,分管公厕和垃圾中转站工作。上任后,他就立刻向上级部门提出建议,改造城区的11个公共厕所。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张美平开展厕所改造计划,经常是顶着烈日,骑着电动车,穿行在城区各个公厕之间,看进度、督质量。
在他的持续努力下,天门市城区公厕逐步由旱厕改为水厕,冲水系统由手动改为自动。2018年,城区又新建、改建公厕23座,每座都顺利通过验收,还为政府节约资金近200萬元。
“以前公厕脏乱差,现在上厕所像去‘五星级宾馆’。”家住东湖社区的张奶奶笑着说。2016年,位于东风支渠的一座仿古木制公厕获得了全国“最美公厕管理奖”,位于陆羽广场的一座公厕获得了“最美公厕综合奖”。
多年来,张美平在一线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感染着身边的人。环卫局新员工李伟从部队退伍后,跟着张美平一起巡查。“有次垃圾中转站的设备损坏,下面的垃圾出不来,又脏又乱,张伯怕我们年轻人不适应,自己直接下去修理。多次立功的老班长都这么敬业,这对我们触动很大。”李伟说。
同样深受触动的还有退伍军人杨伟峰,“张伯不怕脏、不怕累、不怕苦,一心装着工作,我们要向他看齐。”
在张美平的传帮带之下,30多名青年环卫工迅速成长,成为天门环卫事业的骨干力量。他们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长期坚守在最平凡的岗位上,用自己的辛勤与汗水换来了城市的干净与整洁。
记者手记
一个群体的坚守
入伏的夏日,我们跟随张美平和他的同事,坐上拥挤、闷热的巡逻车,实地走访了他们日常巡查的公厕和垃圾中转站。路未过半,汗水湿透了衣背,没有人吭声,对他们来说这是再平常不过的事。
一路上,张美平总是笑呵呵地向我们介绍:“你看这是我们的最美公厕”“你看有了这个除臭装置,垃圾站里味道就没那么大了”…… 这些旁人避之不及的公厕和垃圾中转站是他们眼里倍加珍惜的宝贝。
有人说,第一次跟着张美平巡查公厕后,自己3天没有吃下一口饭。一句简单的玩笑话,折射出了这份工作背后的艰辛与苦楚。
在天门市环卫局,和张美平同期入职的6人中,有5名是退伍军人。在这个外人看来无比艰辛的工作岗位上,他们每个人都坚守了22年,没有1人中途退出或离开。
他们身穿“坚守橙”,历经春夏秋冬,迎晨曦、送晚霞、清污泥、铲雨雪,在平凡的岗位上任劳任怨,把环卫这件小事做成了个人为之奋斗一生的事业。只因肩负责任,只因心中有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