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汗孔瘤是一种良性汗腺肿瘤,约占汗腺肿瘤的10%,以前认为本病起源于小汗腺,主要发生于手足部位.尽管有报告认为汗孔瘤也好发于头面部,但临床医生仍有一种观点坚持认为大多数汗孔瘤发生在肢端.作者报道一组10例发生于头颈部的汗孔瘤,并与10例肢端汗孔瘤进行了组织学和临床比较,探讨汗孔瘤可以有顶浆分泌来源这一新的假说.资料显示两组患者的发病平均年龄相似,9例肢端汗孔瘤为男性,而头颈部汗孔瘤无明显性别差异.所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汗孔瘤是一种良性汗腺肿瘤,约占汗腺肿瘤的10%,以前认为本病起源于小汗腺,主要发生于手足部位.尽管有报告认为汗孔瘤也好发于头面部,但临床医生仍有一种观点坚持认为大多数汗孔瘤发生在肢端.作者报道一组10例发生于头颈部的汗孔瘤,并与10例肢端汗孔瘤进行了组织学和临床比较,探讨汗孔瘤可以有顶浆分泌来源这一新的假说.资料显示两组患者的发病平均年龄相似,9例肢端汗孔瘤为男性,而头颈部汗孔瘤无明显性别差异.所有10例头颈部汗孔瘤均无自觉症状,而3例肢端汗孔瘤有出血、渗出、快速生长及疼痛等表现.值得注意的是头颈部汗孔瘤在术前均未被考虑,而2例肢端型则在术前已考虑汗孔瘤诊断.
其他文献
多余毛发的治疗是一个棘手的问题。近年来国外在激光脱毛方面有一些进展。不断开发出新的激光脱毛仪,在临床上获得满意的疗效。本文就皮肤及毛发的激光物理学,以及4种新型激光的治疗机理和临床应用进行了综述。
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很多在临床上是不易察见的损害。此过程可能需相当长的时间,故此需要一种可靠简便的诊断方法。醋酸白试验是目前临床上诊断HPV亚临床感染的检测方法之一,作者通过对202例未割包皮的男性尖锐湿疣的患者(116例为增生性,59例为扁平状,13例为寻常样,14例为色素丘疹型)进行临床观察,以对其作出评价。所有患者皮损均在阴茎上,除外合并其他皮肤病者如接触性皮炎、银屑病、硬化萎缩性苔藓
Fas介导的细胞凋亡在维持机体稳态平衡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Fas与Fas配体结合启动凋亡。在细胞凋亡分子机制中,caspase家族成员是Fas介导凋亡信号传导途径的关键效应分子,并参与凋亡过程的调控。凋亡调节蛋白和caspase抑制剂可通过多种途径对凋亡过程产生影响,有希望成为治疗因细胞凋亡过度所致疾病的重要分子。
重点介绍了T肽、抗CD4自身抗体、抗-Tac单抗、白介素-10、T细胞受体模拟肽、CT-LA4免疫球蛋白、infliximab、etanercept、hu1124、alefacept、IDEC-114、抗白介素-8单抗等的分子生物学治疗银屑病的作用机制、临床疗效和副作用。
维A酸在皮肤病中的作用非常广泛,但由于局部刺激,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临床应用。视黄醛是天然维A酸的中间代谢产物,具有与维A酸相似的生物学活性,而且皮肤对它的耐受性明显优于维A酸。现综述视黄醛在体内及皮肤中的代谢及其生物学活性和在皮肤科中的应用。
本文叙述了雄激素在痤疮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孕激素的雄激素活性以及口服避孕药的副作用,并介绍了口服避孕药治疗痤疮。指出小剂量口服避孕药适用治疗痤疮,选择最佳口服避孕药要依据副作用少、依从性高的标准。
真菌感染好发于具有免疫功能抑制者,正逐渐成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近来还出现了一些鲜为人知的真菌感染。通过对着色芽生菌病、孢子丝菌病、暗色丝孢霉病、皮下接合菌病、链状芽生菌病和马内菲青霉病等临床上较少见的6种皮下真菌病的文献复习,就其病原体、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虽然目前已发现了两个致病基因,TSC1和TSC2,但其分子发病病理机制仍不明.TSC1位于染色体9q34,TSC2位于染色体16p13.该试验从分子生物学水平研究TSC1和TSC2两个致病基因在细胞周期中的作用,探讨TSC的发病机制.材料和方法:7例TSC患者(2例系TSC1基因突变,5例系TSC2基因突变).取患者皮损和对照个体皮肤成纤维细胞进行细胞培养.丧失杂合性评价于9q34两个多态性微卫星
性病中支原体的作用日趋重视。近年来,研究育龄男女泌尿生殖器官炎症性疾病中解脲脲原体(Uu)之致病意义倍受关注。研究Uu的毒力、流行病学、对抗菌药物的抵抗以及疾病的临床表现可很好地说明Uu的致病意义。该文旨在探讨Uu基因分型与女性泌尿生殖器官炎症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
米诺环素诱发的狼疮是指长期或短期服用米诺环素后发生的狼疮样免疫反应,临床特征类似普鲁卡因酰胺等引起的药物性狼疮,近年来类似的病例报道越来越多。作者通过Medline和Embas对已发表论文中米诺环素诱发的狼疮病例报告进行了检索,并分析其临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