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语境下的人性冲突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qminibe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说《寒夜》通过描写一个普通知识分子家庭的日常生活,展示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人民的悲惨境遇。即以抗战语境下汪文宣、汪妻曾树生、汪母三个主人公的人性冲突为主线,开辟了婆媳斗争的写作母题,更投射出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从家庭的悲剧升华至社会的悲剧。
  关键词: 小说《寒夜》 抗战语境 个人 家庭 社会
  
  小说《寒夜》以巴金在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国统区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描写了小知识分子的悲剧,是巴金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也是其创作风格走向成熟的标志。小说中的主人公汪文宣、汪妻曾树生、汪母构成了精彩的三角冲突,以家庭视角延伸至社会问题。作者意在鞭挞国统区的黑暗统治,谴责旧社会、旧制度,正如作者所说:“我要替那些小人物伸冤”,“使小说成为我所谓的‘沉痛控诉’。”[1]人性冲突是《寒夜》人物塑造、情节创作的基础,分析该作品中对人性冲突的描写,对于我们理解在抗战这个大语境下的小说主旨,探索巴金的小说创作艺术颇有价值。本文从个人、家庭、社会三个方面,层层深入分析小说中所体现的人性冲突。
  一
  个人内在的性格冲突是普遍存在的,复杂的人性展现使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丰满、富有层次感。E.M.福斯特曾提出过小说中的“扁形人物”、“圆形人物”。“扁形人物”即类型性人物、漫画式人物,“是作者围绕着一个单独的概念或者素质创造出来的”。[2]而“圆形人物”则是立体的、复杂的,读者无法用三言两语加以定义,却深有亲近之感,《寒夜》中三个主人公的形象塑造即是如此。
  汪文宣是《寒夜》的线索性人物,身为大学毕业生,他怀揣兴办教育的理想,而身为普通知识分子,只能为现实所迫在一家小出版社的琐碎工作中维持生活;他爱自己的家人,又恨她们没有止境地争吵。小说中其他人物对汪文宣最多的评价是“老好人”,他凡事总是先想到别人,面对母亲与妻子的冲突,他为了避免伤害双方而艰难地充当着调解人的角色;面对同事的无情,他谦和忍让;为了不给家里人增加负担,甚至隐瞒自己的严重病情……而这种“老好”实质上是他性格中叛逆与怯懦两者冲突的调和物,其实他不满时局,不满上级的态度,经常在心中发出无声抗议:“天啊,我怎么会变成这样一个人啊!我什么都忍受!什么人都欺负我!难道我的生命就该被这些纠缠不清的文字消磨光吗?就为了那一点钱,我居然堕落到这个地步。”[3]然而谁都没听他鸣不平,面对同事的欺负,他虽义愤填膺,但最终“哼都不哼一声,只是温和地点点头”。他不滿意自己“老好人”的身份:“为什么没有胆量呢?难道我就永远是个老好人吗?”他心中有着叛逆的种子,但是为了维持生活,他只能选择忍受,他变得多疑甚至惶恐,上级的一个眼神在他看来总是工作不认真的警告,妻子的一点不满总让他惶恐不已地安慰道歉,面对婚姻危机,身为新兴知识分子的他甚至怀念起旧式婚姻,确是“一个既屈从于封建阶级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懦弱性格,又妄图将封建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调和起来的时代的落伍者”。[4]当一切生活都偏离了他的理想,叛逆与怯懦的冲突进而上升到生与死的冲突,“活着好,还是死好?”这是他经常扪心自问的主题,他不想对生活屈服,想等抗战胜利,等家中境况好转,“留一点安慰和希望”,心中大声呼喊“我要活”,却最终在生活的打击下绝望地走向死亡。
  与汪文宣是大学伉俪的曾树生未通婚媒即与之同居,并生下了孩子小宣,可以说是一个新时代女性,可她与丈夫同样都怀着兴办教育的理想,却只能在银行里当“花瓶”。她“怕黑暗,怕冷静,怕寂寞”的性格注定了那寂寞冷清的家留不住她,对丈夫的爱是她留在家里的唯一牵挂,然而丈夫的懦弱,婆婆的刁难、儿子的冷漠无不让她时时彷徨——是为了责任而留下,还是为了自由而离开。与婆婆的多番争吵让她厌倦不已,汪文宣的劝解效果在她的质疑下一次次减弱,她最终乘上了与他人远走的飞机。曾树生似乎是无私的,尽管有婆婆的嫌弃,她仍靠当“花瓶”贴补家用,对生病的丈夫不离不弃,离家后还按时汇钱,实质上却逃脱不了自私的本性。“我要自由”是她离开家的华丽宣言,然而她追求的“自由”只是热闹与好生活,除了有限的享乐以外,她还能追求到什么呢?她厌恶汪母说自己是“花瓶”,却羡慕那些富丽光鲜的太太生活;她越来越意识到“她不能救别人,至少先得救出她自己。不然她会死在这个地方”。口口声声说“我并非自私,我只是想活,想活得痛快”,事实上是为了自己那虚无的追求。“曾树生不会向她的婆母低头认错,也不会放弃她的‘追求’,她更不会亲手将‘花瓶’打碎”。[5]如果说曾树生开始对丈夫还有爱,那么在丈夫生病后就更多是一种怜悯与责任了,而在责任与自由中,她选择了自由,选择了自私。
  汪母在小说中更多是以一种封建保守的形象出现的,作为过去读过书的闺秀,现在却沦落到了“二等老妈子”的地步,面对着活泼艳丽、赚钱养家的儿媳,她的自尊受挫,对儿子的独占心理更让她心中不平,于是她屡次向媳妇发难,争吵也一次次升级。汪母表面上对媳妇凌厉挑剔,实则是她的自卑作祟,“我也不明白为什么她那样看不起我”,她认为媳妇轻视自己,便拿出可笑的封建武器来维持自己的自尊:“你不过是我儿子的‘姘头’。我是拿花轿接来的。”她是骄傲的,又是自卑的,她无私地爱自己的儿子,认为自己一切是为了儿子着想,事实上却是为了不与媳妇分割子爱的“恋子情结”,为了不在媳妇面前失去维护自己婆母权威的最后筹码。汪母嫌恶媳妇,拉拢小宣,加速了这个家的溃散,间接性地害了儿子。
  在抗战语境下,三位主人公迫于生存压力,都在某种程度上逃避生活:汪文宣用内心的谴责逃避对现实的不满,曾树生用虚妄的追求逃避现实责任,汪母用精神胜利法逃避内心的自卑。正是黑暗的社会环境让他们的人性冲突更加激烈。
  “一部内容复杂的小说,往往既需要圆形人物,又需要扁平人物”。[6]作者对少年老成的小宣、热心人钟老、势利眼小潘等人物未深入着墨,却也让主人公的饱满形象得到衬托。
  二
  由汪文宣、曾树生、汪母三人组成的三角关系是《寒夜》中最突出的地方,构成了小说中家庭生活的主题,其中婆媳矛盾占据主要地位。汪母是守旧派的代表,曾树生是新派的代表,“各人只顾自己,谁都不肯让步”,而汪文宣则处于两者之间。汪母恪守封建教条,维护长辈权威,曾树生则追求自由,不甘束缚,加上两者皆为好强之人,自然常常发生碰撞,而汪文宣懦弱忍让,充当“老好人”,却落得一个凄惨下场,妻子嗔怪他:“你为什么这样软弱。”选择离他而去;母亲也怨他处处为妻子说话。汪文宣想抚慰双方,其立场的不确定性却使矛盾继续发展,在主人公之间的人性冲突中深化。《寒夜》中的婆媳冲突往往由婆婆首先发难,媳妇则据理力争,主题无外乎婆婆对媳妇的入门方式、生活方式的不满与嘲讽,最后在汪文宣的调解中结束。每次冲突过后似乎回到原点,有一段波澜不惊的平静期,然暗流涌动,推动着矛盾的升级。这一系列冲突呈现出一种螺旋上升的模式,发展到一定高度以后终于让矛盾彻底爆发,汪文宣苦心维系的薄弱纽带不可避免地断裂了。除了性格以外,她们的伦理角色的不同也决定了矛盾的存在,汪母是一个好母亲,却难以成为一个好婆婆;曾树生是一个好妻子,却不能成为一个好媳妇。母亲嫉妒媳妇“抢”走了深爱的儿子,不能忍受与其他女人分割儿子的爱。
  此外,汪文宣与其同事的人性冲突也是一条暗线。时局艰难,周主任却还要让下属出资为自己做寿;汪文宣生病,同事们怕传染竟然联名写信要求和他分开吃饭;明知虚伪,吴科长仍让他写满篇谎言的吹捧话……汪文宣虽然心存正义感,厌恶阿谀奉承,却与大的社会氛围格格不入,他在公司的不合群反映了黑暗社会中的残酷人际关系,这也是他懦弱忍让性格的形成原因之一。
  三
  巴金说:“我要通过这些小人物的受苦来谴责旧社会、旧制度。”“作家把人物性格悲剧与社会悲剧结合起来,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寻找人物命运的根源。”[7]小说通过展示善良的小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反映了社会的悲剧。“国统区”的腐朽统治、黑暗的社会环境造成了人性扭曲,正是人性冲突的根源,也是家庭悲剧的根源。
  小说开头便是人们逃难的情景,将读者引入了混乱的“国统区”重庆,老百姓时刻担心着下一个被炸弹炸死的是不是自己,同时也要为生活而忙碌,而一些人却灯红酒绿地发着国难财。在汪文宣的公司中,“一些人一事不做,拿大薪水”,而像汪文宣这样真正劳苦的人却只有一点点报酬;他明白:“这个年头,人是最不值钱的,尤其是我们这些良心没有丧尽的读书人。”作者以冷静的旁观者身份将一切都呈现在读者面前,却让读者深深感受到了“寒夜”的气氛;人们对人性化待遇的要求与非人性的社会相冲突,社会的冷酷就像寒夜的冽风,这种社会环境使人们在生活的重压下扭曲了人性,让人性的不可克服的丑恶面暴露得更为明显,从而加剧了人性的冲突。
  汪文宣与曾树生曾是怀抱着远大理想的新时代青年,因志同道合而结合,采用了未婚同居的新派作风,但是激情却在婚后琐碎的生活中被磨平,爱情也在追求自保的现实压力中凋零。曾树生在离开后给丈夫的信中写道:“像我们这样地过日子,我觉得并没有幸福,以后也不会有幸福……这不是一个人的错。我们谁也怨不得谁。不过我不相信这是命。至少这过错应该由环境负责。”两人的爱情与鲁迅《伤逝》中的子君和涓生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的是,子君和涓生的悲剧是人性困境的产物,而汪文宣与曾树生的悲剧不仅仅是人性困境的产物,更是社会环境的产物。社会环境充当了他们的人性冲突的催化剂,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悄悄瓦解着他们的爱情。曾树生活泼好动、追求享受的性格与汪文宣愈见懦弱的“老好人”性格形成了鲜明对比,直到曾树生再也无法忍受。汪母的责难也是造成家庭破裂的重要原因,黑暗的社会让汪母不得不靠自己一向嫌恶的媳妇供养,汪母的骄傲与自卑形成了一腔怒火而得不到申诉,只有找错误的对象发泄。
  小说中另一些人物,虽然着墨不多,但有着深刻的意义。钟老是一个古道热肠的人,在汪文宣最困难的时刻给了他不少帮助,然而最终死于霍乱,这说明在黑暗的社会环境下个别好人的存在也不能带来任何改变,人的价值在腐朽的“国统区”根本无人重视。小宣是家庭中的一员,少言寡语而且老成,俨然又一个汪文宣,暗示着在汪文宣死后,像他这样的知识分子仍然存在着;但是小宣毕竟只是一个孩子,还有改变的希望,文章的结尾没有交代小宣的归处,暗示了一点希望——在抗战胜利后这样的小知识分子是会发展,还是会继续随波逐流;社会是会迎来黎明,还是会继续停留在寒夜。
  汪文宣在庆祝抗战胜利的夜晚凄凉地死去,与外面的热闹喧嚣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个家庭的悲剧正是千千万万个在“寒夜”中挣扎的家庭的缩影,正如人们所抱怨的:“胜利是他们的胜利,不是我们的胜利。我们没有发过国难财,却倒了胜利楣。”在寒冷的夜中,亲情、爱情都只是微弱的烛光,虽然能够发出一点温暖,却禁不住长夜漫漫。曾树生最后回到了故地,却早已物是人非。“夜的确太冷了,她需要温暖。”小说以此结尾。黑夜过后,终将黎明,社会的确太黑暗,需要光明来散播温暖。一场由充斥着人性冲突的悲剧暂时结束,小说的结局是阴暗、绝望的,却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
  
  参考文献:
  [1][5]巴金.谈《寒夜》.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北京第一版,第223页.
  [2][6]朱乃长译.E.M.福斯特《小说面面观》.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3]巴金.寒夜.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北京第一版.
  [4]张慧珠.巴金创作论.四川: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年8月第一版,第440页.
  [7]陳思和,李辉.巴金论稿.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85页.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华裔美国文学中,华裔的身份认同是一个复杂多变的问题,其定位在华裔美国文学史上屡经变迁。文章通过以华裔作家赵健秀的戏剧《龙年》为个案,分析华裔对中国食物的不同态度,揭示华裔身份认同的不同取向。  关键词: 赵健秀 戏剧《龙年》 华裔 中国食物 身份认同    在族裔众多的美国社会,华裔作为少数族裔,其身份认同一直备受关注。作为华裔族裔特征的中国食物①,不仅体现了华裔美国文化与美国主流文化
教学规范的回归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严格执行规范办学指导方针的指引下,扩宽思路,探寻新的教育教学模式。依据我们苏北地区教育教学的实际,探索出一条符合苏北地区教育教学特点、教育教学实际情况的教育模式已成为我们广大教师的当务之急。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导学案模式已逐渐成为我们改变地区落后教育方式的一条可探索的道路。  一、什么是导学案  当前,一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课堂;二是课堂外学生的自主学
摘 要: 新课程的实施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与以前的教学相比,课堂的教学形式、学习方式也发生了改变,强调要面向全体学生,更加强调学生的体验。作者通过实践改进了“基因表达”一节内容的教学方法,通过改进将游戏引入课堂,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比较容易地理解并掌握了“基因表达”这一复杂精细的生命过程,教学效果较好。  关键词: “基因的表达” 教学 比喻 游戏    1.案例背景  
古人云:“文似看山不喜平。”说的是写文章时不能平铺直叙,要有曲折、有波澜,这样才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他们有兴趣读下去。语文课堂也应如此,不能平平淡淡、千“课”一面,而应该把课上得有层次,尽量做到波澜起伏,高潮迭起,这样才能吸引学生始终兴致勃勃地听下去。我就语文课堂如何掀起教学高潮的艺术谈谈自己的拙见,以求教于大方之家。  科学研究表明:初中生的有效注意时间只有十几分钟,所以我们不能奢求学生整节课
摘 要: 课堂提问是英语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交流的一个主要途径之一,也是增强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和帮助教师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在学习和总结前人有关英语课堂提问类型的研究成果基础上,本文根据实际教学提出大学英语课堂提问的类型可分为参阅型、展示型、评论型,并以大学体验英语综合教程第三册为例对其特点、功能及价值进行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 大学英语 课堂提问 提问类型    1.引言  提问是英语教学中
摘 要: 在这个迅猛发展、知识快速更迭的年代,传统的人才培养的模式都渐渐失去往日的活力,面临着来自各方的挑战。本文对新时期高校和企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新时期 高校 企业 人才培养模式    作为21世纪最为重要的资源之一,人才愈发成为这个时代社会发展、生产力提高的保证。人才的培养是各项事业发展的根基,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一、高校人才培养的现状及改进办法  高校
摘 要: 中等职业学校中存在着大量的在学习、思想上有一定困难的学生,他们大多属于非智力型后进生,如何做好这些学生的教育和教学工作,尤其是在他们犯了错误以后的思想转化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本文探讨了如何做好非智力型后进生转化教育的问题。  关键词: 非智力型后进生 转化教育 方法 转化对策    在基础教育中,对后进生特别是非智力型后进生的教育工作一直是十分重要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才能的基
摘 要: 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是电子、电信、自动控制和机电等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近二十年来随着单片机的普及和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挑战。为改革和创新单片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手段,作者引入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相结合,从教学方法、实验室建设和实验设备的研制等几方面进行探索性的改革,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指令系统、汇编语言教学中,采用阶梯式教学法,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进
摘 要: 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和再创造者,他们承载着祖国的未来。因此教师素质至关重要,但近年来教师心态频显问题,甚至受到社会的质疑与谴责。本文从社会期望、教师考评制度、教师面对的家庭与学生实际问题四方面分析教师不良心态产生的原因,并从教师自身入手提出教师跨越不良心态的对策。  关键词: 教师 心态 不良心态 产生原因 克服方法    《北京晚报》发表过一封学生来信,其中一段这样说:  我们的语文老师
仿写句式,命题形式较自由,学生答题范围较宽泛,极具开放性、灵活性,能更好地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语言的运用和表达能力,是高考命题者非常青睐的一种题型。它看似简单,但考生要想拿满分并非易事。所以,在历年高考备考中,仿句都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仿用句式,指的是仿写与例句或语段中的指定部分句式相同的句子,“仿”的是形式,表达的内容要求是“新”的。仿写类题,一般有两方面的得分点,即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