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华裔美国文学中,华裔的身份认同是一个复杂多变的问题,其定位在华裔美国文学史上屡经变迁。文章通过以华裔作家赵健秀的戏剧《龙年》为个案,分析华裔对中国食物的不同态度,揭示华裔身份认同的不同取向。
关键词: 赵健秀 戏剧《龙年》 华裔 中国食物 身份认同
在族裔众多的美国社会,华裔作为少数族裔,其身份认同一直备受关注。作为华裔族裔特征的中国食物①,不仅体现了华裔美国文化与美国主流文化的不同,而且为华裔进入美国主流社会提供了一种文化上的途径。本文通过分析美国华裔作家赵健秀的戏剧《龙年》中华裔对中国食物的不同态度,说明华裔个体在身份认同上的不同取向。
在华裔美国文学中,不乏对食物的描写,然而意义却不尽相同。在黄玉雪的《华女阿五》中,对中国传统节日和食物的描写占了相当大的部分,小说使作者黄玉雪在主流社会中声名鹊起,还获得美国国务院的资助到亚洲作巡回演讲,成为模范少数族裔(Model Minority)的典范。在任碧莲的《典型的美国佬》中,华裔主人公拉尔夫·张把接受美国的流行食物(如炸鸡)看作融入主流社会的一种方式。在雷恩华的《月饼》中,月饼成为女主人公玛雅寻找身份的象征。在赵健秀的《龙年》中,对中国食物的不同态度则暗示了华裔身份认同的分歧和冲突。
《龙年》是赵健秀的第二部戏剧,于1974年在纽约百老汇上演。该剧以唐人街上的中国传统节日新年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唐人街上层家庭文家的悲剧。在文家,爸爸60岁,是唐人街的“市长”,患有肺病,无力持家。大儿子弗雷德是一名唐人街导游,却梦想着成为一名作家。女儿玛蒂依靠弗雷德的资助,读完大学,嫁给了白人,离开了唐人街。弗雷德的弟弟则是一个少年犯。华裔美国文学学者黄秀玲(Sau-ling Wong)在评价赵健秀笔下的唐人街时说:“唐人街,对他而言,是一个封闭的、停滞不前的飞地,那儿充满了垂死的男人和女人……他的世界里全是老弱病残者。”在这样一个毫无生机的地方,文家人大多想离开唐人街。这造成爸爸和家人的矛盾,尤其是爸爸和弗雷德。爸爸要求弗雷德继续做导游,弗雷德则要求爸爸允许一家人离开唐人街。二人的矛盾在剧末发展到高潮,爸爸在冲突中死去,弗雷德遵从父亲遗愿,继续做唐人街导游。在这样一个几乎解体的家庭里,弗雷德和玛蒂对自己的身份有着不同的认同,而这种认同通过他们对中国食物的不同态度可以看出来。
玛蒂把中国食物看作成为被美国人、美国主流社会接纳的手段。玛蒂的另一个名字是“马马虎虎的华裔”,这个名字表明,玛蒂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华裔。玛蒂依靠“食物色情”(Food Pornography)的写作脱离了她的华裔身份。黄秀玲认为,“食物色情”是一种生存策略,“利用族裔食物的异国情调,夸大族裔的不同性,以求在白人统治的社会中获得立足之地”。玛蒂的写作行为正是实践这种策略,依靠描写中国食物、介绍中国饮食的食谱、经营销售中国食物的店铺,玛蒂不仅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而且嫁给了白人,被主流社会接纳,成为美国人。
玛蒂摆脱华裔身份的心态还体现在她对唐人街的蔑视。虽然生于唐人街,但玛蒂很瞧不起唐人街。在她看来,唐人街是一个不值得留恋的地方,充满了“卑鄙小人,廉价货,懦夫,弱者,失败者和陈查理”。陈查理是英国作家比格斯(Earl Derr Biggers)在一系列侦探小说中创造的华人侦探,经过美国好莱坞拍成电影后,娘娘腔的陈查理成为美国主流社会对华裔男性女性化、缺少男性气质的这一概念化形象的代表,玛蒂对华裔男性的看法和主流社会如出一辙。在戏剧一开始,刚从波士顿回到唐人街的玛蒂感到唐人街使她“发冷”:
妈妈:进来吧,孩子,把门关上。你可以睡在弗雷德的房间。他很少回家……(看着罗斯,又看看房间)
玛蒂:妈妈,这儿一点也没有家的感觉。这儿使我发冷……(看着从中国来的妈妈,中国妈妈注视着她)
不可思议的是,离开唐人街14年之久的玛蒂初次回家,竟会感到发冷而不是家的温暖。嫁给白人丈夫罗斯更消除了玛蒂的华裔身份。被罗斯发现自己能讲汉语时,玛蒂回答道:
罗斯:你怎么知道的?不会说汉语。
玛蒂:我不说汉语,并不意味着我听不懂汉语!
妈妈:如果玛蒂仍然听得懂汉语,只要她想说,就可以说。
为了融入主流社会,玛蒂不惜丢掉华裔的独特语言汉语。有评论认为,在赵健秀的作品中,找一个白人丈夫或妻子是华裔从少数族裔进入主流社会的一个直接途径。凭借这条途径,玛蒂丢掉了华裔身份,成为“典型的美国人”。
与玛蒂不同,弗雷德把中国食物看作是华裔身份的体现。作为唐人街导游的弗雷德向白人游客介绍中国食物时,语气里充满了夸张和戏谑:
想知道在唐人街哪儿可以吃一顿吗? 让我来告诉你吧。
……
唐人街有99 家餐馆和杂碎店,我每家都吃过,告诉你们,你们听到的那一切都是真的……广东甜酸汤能直到你的阴囊,
北京烤鸭能让你做三维的梦,
上海肉丁菜不但能解洒,还能使你的智商提高6 个点!
还有那无所不能的花生油炸的东西,
能调动起你每根神经,
从中枢神经到每个指尖
……
在唐人街只要花两个半美元什么都能吃到。(77)
带着反讽的口吻,弗雷德故意夸大中国食物的功效来满足白人游客对唐人街异国情调的想象。此外,与玛蒂不同,弗雷德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华裔作家。对玛蒂写的中国饮食食谱,弗雷德充满了鄙视,称之为向白人讨好的“食物色情”:“食谱! 中国食谱!你的食谱和我的作品使我震惊。妹妹,你发明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食物色情!”在弗雷德看来,这种食物色情自然不能与自己的追求相比。
然而,弗雷德成为作家的追求受到爸爸和主流社会的阻碍,使他成为一个“受挫”的艺术家。《龙年》中弗雷德父子之间存在深刻的矛盾。用弗雷德的话说:“只有食物才是我们的共同语言。”文认为弗雷德成为作家的追求是一种“奢侈”,因为在文看来,养家糊口才是必须的,所以他否定弗雷德成为作家的努力。当弗雷德在一个杂志上发表作品,拿给文看时,文却带弗雷德出去,一言不发。文还要求弗雷德辍学,一直待到他去世。不顾弗雷德的想法,文逼迫弗雷德去做导游,“一个扮白人的滑稽说唱表演”。尽管弗雷德不喜欢做导游,但在父亲权威面前,他没有选择。此外,弗雷德还受到主流社会的掣肘,遇到商业社会的阻碍:“我不想成为先驱者。只想成为一个作家。看到我的书有我的名字……他们来告诉我成为白人的‘中国人,陈查理,要么什么都不是’。”虽然弗雷德的作品获过奖,但是没有人愿意为他出版,因为这些白人接受的是玛蒂所写的食物文学。对弗雷德来说,面临两个选择,要么和玛蒂一样,迎合白人;要么坚守理想,不被主流社会接纳。虽然厌恶唐人街导游的工作,但弗雷德担心离开唐人街会失去创作源泉:“不,不,这是我的梦想,妹妹。我担心我离开这儿。拿起笔,什么也写不出来。我一无所有。”在剧末,弗雷德未能实现作家的理想,继续做着导游:“舞台灯光暗了,照着弗雷德,他成了陈查理的缩影,一个唐人街导游”。
对华裔而言,作为族裔特征的中国食物,有着不同的意义。对接受白人同化、渴望融入主流社会的华裔来讲,是一种迎合白人的贡品;对坚守亚裔身份的华裔来说,则是族裔身份不可缺少的文化符号。从《龙年》的个案研究中,可以发现华裔在身份认同上的差别。
注释:
①对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食物的论述,还可参见张琼惠.华美文学的杂碎传统.创造传统:第三届华裔美国文学研讨会. 台北: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1997;陆薇,“胃口的政治”:美国华裔与非裔文学的互文性阅读.国外文学,2001,(3):81-85.
参考文献:
[1]Chin, Frank.The Chickencoop Chinaman and The Year of the Dragon.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81.
[2]McDonald,Dorothy Ritsuko.Introduction.The Chickencoop Chinaman and The Year of the Dragon. Frank Chin.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81.ix-xxix.
[3]Wong, Sau-ling Cynthia. Reading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From Necessity to Extravagance.Princeton:Princeton UP, 1993.
[4]Yu,Hsiao-Yun Lawrence.Cultural Nationalism and Asian American Literary Formation. Diss. Brown University,1999.
关键词: 赵健秀 戏剧《龙年》 华裔 中国食物 身份认同
在族裔众多的美国社会,华裔作为少数族裔,其身份认同一直备受关注。作为华裔族裔特征的中国食物①,不仅体现了华裔美国文化与美国主流文化的不同,而且为华裔进入美国主流社会提供了一种文化上的途径。本文通过分析美国华裔作家赵健秀的戏剧《龙年》中华裔对中国食物的不同态度,说明华裔个体在身份认同上的不同取向。
在华裔美国文学中,不乏对食物的描写,然而意义却不尽相同。在黄玉雪的《华女阿五》中,对中国传统节日和食物的描写占了相当大的部分,小说使作者黄玉雪在主流社会中声名鹊起,还获得美国国务院的资助到亚洲作巡回演讲,成为模范少数族裔(Model Minority)的典范。在任碧莲的《典型的美国佬》中,华裔主人公拉尔夫·张把接受美国的流行食物(如炸鸡)看作融入主流社会的一种方式。在雷恩华的《月饼》中,月饼成为女主人公玛雅寻找身份的象征。在赵健秀的《龙年》中,对中国食物的不同态度则暗示了华裔身份认同的分歧和冲突。
《龙年》是赵健秀的第二部戏剧,于1974年在纽约百老汇上演。该剧以唐人街上的中国传统节日新年为背景,讲述了一个支离破碎的唐人街上层家庭文家的悲剧。在文家,爸爸60岁,是唐人街的“市长”,患有肺病,无力持家。大儿子弗雷德是一名唐人街导游,却梦想着成为一名作家。女儿玛蒂依靠弗雷德的资助,读完大学,嫁给了白人,离开了唐人街。弗雷德的弟弟则是一个少年犯。华裔美国文学学者黄秀玲(Sau-ling Wong)在评价赵健秀笔下的唐人街时说:“唐人街,对他而言,是一个封闭的、停滞不前的飞地,那儿充满了垂死的男人和女人……他的世界里全是老弱病残者。”在这样一个毫无生机的地方,文家人大多想离开唐人街。这造成爸爸和家人的矛盾,尤其是爸爸和弗雷德。爸爸要求弗雷德继续做导游,弗雷德则要求爸爸允许一家人离开唐人街。二人的矛盾在剧末发展到高潮,爸爸在冲突中死去,弗雷德遵从父亲遗愿,继续做唐人街导游。在这样一个几乎解体的家庭里,弗雷德和玛蒂对自己的身份有着不同的认同,而这种认同通过他们对中国食物的不同态度可以看出来。
玛蒂把中国食物看作成为被美国人、美国主流社会接纳的手段。玛蒂的另一个名字是“马马虎虎的华裔”,这个名字表明,玛蒂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华裔。玛蒂依靠“食物色情”(Food Pornography)的写作脱离了她的华裔身份。黄秀玲认为,“食物色情”是一种生存策略,“利用族裔食物的异国情调,夸大族裔的不同性,以求在白人统治的社会中获得立足之地”。玛蒂的写作行为正是实践这种策略,依靠描写中国食物、介绍中国饮食的食谱、经营销售中国食物的店铺,玛蒂不仅取得了商业上的成功,而且嫁给了白人,被主流社会接纳,成为美国人。
玛蒂摆脱华裔身份的心态还体现在她对唐人街的蔑视。虽然生于唐人街,但玛蒂很瞧不起唐人街。在她看来,唐人街是一个不值得留恋的地方,充满了“卑鄙小人,廉价货,懦夫,弱者,失败者和陈查理”。陈查理是英国作家比格斯(Earl Derr Biggers)在一系列侦探小说中创造的华人侦探,经过美国好莱坞拍成电影后,娘娘腔的陈查理成为美国主流社会对华裔男性女性化、缺少男性气质的这一概念化形象的代表,玛蒂对华裔男性的看法和主流社会如出一辙。在戏剧一开始,刚从波士顿回到唐人街的玛蒂感到唐人街使她“发冷”:
妈妈:进来吧,孩子,把门关上。你可以睡在弗雷德的房间。他很少回家……(看着罗斯,又看看房间)
玛蒂:妈妈,这儿一点也没有家的感觉。这儿使我发冷……(看着从中国来的妈妈,中国妈妈注视着她)
不可思议的是,离开唐人街14年之久的玛蒂初次回家,竟会感到发冷而不是家的温暖。嫁给白人丈夫罗斯更消除了玛蒂的华裔身份。被罗斯发现自己能讲汉语时,玛蒂回答道:
罗斯:你怎么知道的?不会说汉语。
玛蒂:我不说汉语,并不意味着我听不懂汉语!
妈妈:如果玛蒂仍然听得懂汉语,只要她想说,就可以说。
为了融入主流社会,玛蒂不惜丢掉华裔的独特语言汉语。有评论认为,在赵健秀的作品中,找一个白人丈夫或妻子是华裔从少数族裔进入主流社会的一个直接途径。凭借这条途径,玛蒂丢掉了华裔身份,成为“典型的美国人”。
与玛蒂不同,弗雷德把中国食物看作是华裔身份的体现。作为唐人街导游的弗雷德向白人游客介绍中国食物时,语气里充满了夸张和戏谑:
想知道在唐人街哪儿可以吃一顿吗? 让我来告诉你吧。
……
唐人街有99 家餐馆和杂碎店,我每家都吃过,告诉你们,你们听到的那一切都是真的……广东甜酸汤能直到你的阴囊,
北京烤鸭能让你做三维的梦,
上海肉丁菜不但能解洒,还能使你的智商提高6 个点!
还有那无所不能的花生油炸的东西,
能调动起你每根神经,
从中枢神经到每个指尖
……
在唐人街只要花两个半美元什么都能吃到。(77)
带着反讽的口吻,弗雷德故意夸大中国食物的功效来满足白人游客对唐人街异国情调的想象。此外,与玛蒂不同,弗雷德想成为一个真正的华裔作家。对玛蒂写的中国饮食食谱,弗雷德充满了鄙视,称之为向白人讨好的“食物色情”:“食谱! 中国食谱!你的食谱和我的作品使我震惊。妹妹,你发明了一种新的文学形式。食物色情!”在弗雷德看来,这种食物色情自然不能与自己的追求相比。
然而,弗雷德成为作家的追求受到爸爸和主流社会的阻碍,使他成为一个“受挫”的艺术家。《龙年》中弗雷德父子之间存在深刻的矛盾。用弗雷德的话说:“只有食物才是我们的共同语言。”文认为弗雷德成为作家的追求是一种“奢侈”,因为在文看来,养家糊口才是必须的,所以他否定弗雷德成为作家的努力。当弗雷德在一个杂志上发表作品,拿给文看时,文却带弗雷德出去,一言不发。文还要求弗雷德辍学,一直待到他去世。不顾弗雷德的想法,文逼迫弗雷德去做导游,“一个扮白人的滑稽说唱表演”。尽管弗雷德不喜欢做导游,但在父亲权威面前,他没有选择。此外,弗雷德还受到主流社会的掣肘,遇到商业社会的阻碍:“我不想成为先驱者。只想成为一个作家。看到我的书有我的名字……他们来告诉我成为白人的‘中国人,陈查理,要么什么都不是’。”虽然弗雷德的作品获过奖,但是没有人愿意为他出版,因为这些白人接受的是玛蒂所写的食物文学。对弗雷德来说,面临两个选择,要么和玛蒂一样,迎合白人;要么坚守理想,不被主流社会接纳。虽然厌恶唐人街导游的工作,但弗雷德担心离开唐人街会失去创作源泉:“不,不,这是我的梦想,妹妹。我担心我离开这儿。拿起笔,什么也写不出来。我一无所有。”在剧末,弗雷德未能实现作家的理想,继续做着导游:“舞台灯光暗了,照着弗雷德,他成了陈查理的缩影,一个唐人街导游”。
对华裔而言,作为族裔特征的中国食物,有着不同的意义。对接受白人同化、渴望融入主流社会的华裔来讲,是一种迎合白人的贡品;对坚守亚裔身份的华裔来说,则是族裔身份不可缺少的文化符号。从《龙年》的个案研究中,可以发现华裔在身份认同上的差别。
注释:
①对华裔美国文学中中国食物的论述,还可参见张琼惠.华美文学的杂碎传统.创造传统:第三届华裔美国文学研讨会. 台北: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1997;陆薇,“胃口的政治”:美国华裔与非裔文学的互文性阅读.国外文学,2001,(3):81-85.
参考文献:
[1]Chin, Frank.The Chickencoop Chinaman and The Year of the Dragon.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81.
[2]McDonald,Dorothy Ritsuko.Introduction.The Chickencoop Chinaman and The Year of the Dragon. Frank Chin. Seattle: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81.ix-xxix.
[3]Wong, Sau-ling Cynthia. Reading Asian American Literature:From Necessity to Extravagance.Princeton:Princeton UP, 1993.
[4]Yu,Hsiao-Yun Lawrence.Cultural Nationalism and Asian American Literary Formation. Diss. Brown University,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