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阶段是义务教育最基础的阶段。诗歌,最为培养人情操的艺术形式之一,在小学诗歌培养方面就应该在考虑到学生的心理和智力发展水平来进行儿童诗的阅读和讲授。小学儿童诗的教学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要结合课本内容进行讲述。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步骤:激发兴趣、体验想象、领悟诗蕴、鼓励创编。
【关键词】儿童诗;艺术特征;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育在注重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智力发展的基础上选取一些儿童化的文章作为教材内容。其中,在小学课本中,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的课本中儿童诗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但是,小学语文教师作为成年人往往在讲授儿童诗时难免会遇到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到学生对于儿童诗的理解和学习。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能够及时改变和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水平。
一、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儿童诗教学现状
(一)教师儿童诗素养的缺乏
由于语文学科是一门具有专业性强和覆盖范围广的一门学科,因此就需要语文教师能够具有较强的语文素养和知识。而且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都处于发展初期,就要求教师能够将语文知识讲解得浅显易懂,这样在语文儿童诗讲解方面就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儿童诗和文学素养。在当前学校使用的语文课本中,儿童文学的数量较高,其中主要是儿童诗,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大部分的教师都是经过专业的师范教育或是经过相关的知识培训的,但是这些教师中对于本学科的基础专业知识能够有很好的把握,对于儿童文学和儿童诗方面的素养而言是相对缺乏的。这就反映出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小学语文教师缺乏儿童诗素养和观念,对于相关的儿童文学的知识理论掌握不透彻,在工作中很容易造成上课内容和教学目的有偏差,对于儿童艺术涵养的培养有一些负面影响。
(二)忽视儿童诗的特征教学
儿童诗的阅读对象即为儿童,这一诗歌形式是不同于成人诗歌的。儿童诗的创造是以儿童的心智条件为基础的,因此,儿童诗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儿童诗的自身特点,也忽略了儿童自身的文学素养,在教学时不能准确地把握教学节奏和儿童诗的美学特征,将儿童诗讲解的过于抽象化和成人化。教师往往采取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儿童诗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诗歌大意的讲解,从而丢失了美感的欣赏。另外,小学教师在讲解儿童诗时往往会不自觉的带入到成人的思想,容易破坏儿童诗的美感。这样对于儿童文学涵养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
二、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儿童诗教学策略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儿童诗教学中,首先应该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这样才能够切实从儿童的角度进行诗歌的鉴赏和情感的培养。其次则是从学生角度着手来提高学生儿童诗的学习
成效。
(一)激发学生对儿童诗的兴趣
在小学儿童诗教学中,想要达到良好的目的就应该先培养学生对于儿童诗的兴趣,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兴趣时首先应该创设一个不同的情境,通过这个情境来吸引学生并触动学生潜在的情绪和情感,并引导学生慢慢地进入儿童诗的情感世界。在激发了学生兴趣之后,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情境的维持,使这个情境能够充满童真,充满艺术性。
(二)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诗歌是通过语言来呈现的,儿童诗也是一样的。儿童诗在写作的过程中也是需要讲究节奏和对称的,而且还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在小学儿童诗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领读先让学生对诗歌进行初步的了解和记忆,然后在学生熟练的情况下进行深度的讲解,并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可以用配乐朗读、学生一起朗读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跟诗人进行近距离的情感接触,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学
素养。
(三)通过情感交流引导学生领悟诗蕴
教师在通过儿童诗的讲解之后,让学生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接下来就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通过情境的維持和语言的讲解,让学生逐渐融入诗人创设的环境中,逐渐地在那个环境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蕴,这样的意境不同于成人诗歌中丰富的情感意境,而是儿童所追求的一种天真而美好的意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不仅能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还能够发现语言的美感。在小学高年级中讲解儿童诗,要注意深化教学,不仅在于感情的交流和意境的感受,还要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蕴,这就需要对诗歌进行深度的挖掘和把握。
(四)通过意蕴感受激励儿童创编
诗歌是人类表达感情的重要方式之一,儿童诗是帮助学生表达自身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儿童诗在小学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学习诗歌的写作方法,并且可以通过诗歌来进行情感的沟通和唤醒。因此,在儿童诗教学中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儿童诗的讲解来鼓励和激励学生进行儿童诗创作,来抒发自身情感。并通过实际生活,将生活中的所思所想写到诗歌中,让诗歌真正成为情感的抒发者,并鼓励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
参考文献
[1]王玉玺.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诗的教学策略[J].儿童发展研究,2016(2).
[2]管邦娟.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儿童文学现状初探[J].教育教学研究,2016(4).
【关键词】儿童诗;艺术特征;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小学语文教育在注重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和智力发展的基础上选取一些儿童化的文章作为教材内容。其中,在小学课本中,尤其是在小学低年级的课本中儿童诗的出现频率越来越高,但是,小学语文教师作为成年人往往在讲授儿童诗时难免会遇到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会影响到学生对于儿童诗的理解和学习。因此,在教学中需要教师能够及时改变和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水平。
一、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儿童诗教学现状
(一)教师儿童诗素养的缺乏
由于语文学科是一门具有专业性强和覆盖范围广的一门学科,因此就需要语文教师能够具有较强的语文素养和知识。而且由于小学生理解能力和掌握能力都处于发展初期,就要求教师能够将语文知识讲解得浅显易懂,这样在语文儿童诗讲解方面就需要教师具有较高的儿童诗和文学素养。在当前学校使用的语文课本中,儿童文学的数量较高,其中主要是儿童诗,这就对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大部分的教师都是经过专业的师范教育或是经过相关的知识培训的,但是这些教师中对于本学科的基础专业知识能够有很好的把握,对于儿童文学和儿童诗方面的素养而言是相对缺乏的。这就反映出了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小学语文教师缺乏儿童诗素养和观念,对于相关的儿童文学的知识理论掌握不透彻,在工作中很容易造成上课内容和教学目的有偏差,对于儿童艺术涵养的培养有一些负面影响。
(二)忽视儿童诗的特征教学
儿童诗的阅读对象即为儿童,这一诗歌形式是不同于成人诗歌的。儿童诗的创造是以儿童的心智条件为基础的,因此,儿童诗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儿童诗的自身特点,也忽略了儿童自身的文学素养,在教学时不能准确地把握教学节奏和儿童诗的美学特征,将儿童诗讲解的过于抽象化和成人化。教师往往采取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将儿童诗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诗歌大意的讲解,从而丢失了美感的欣赏。另外,小学教师在讲解儿童诗时往往会不自觉的带入到成人的思想,容易破坏儿童诗的美感。这样对于儿童文学涵养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
二、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儿童诗教学策略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儿童诗教学中,首先应该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这样才能够切实从儿童的角度进行诗歌的鉴赏和情感的培养。其次则是从学生角度着手来提高学生儿童诗的学习
成效。
(一)激发学生对儿童诗的兴趣
在小学儿童诗教学中,想要达到良好的目的就应该先培养学生对于儿童诗的兴趣,这样才能在教学中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激发学生兴趣时首先应该创设一个不同的情境,通过这个情境来吸引学生并触动学生潜在的情绪和情感,并引导学生慢慢地进入儿童诗的情感世界。在激发了学生兴趣之后,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情境的维持,使这个情境能够充满童真,充满艺术性。
(二)通过朗读引导学生进行想象
诗歌是通过语言来呈现的,儿童诗也是一样的。儿童诗在写作的过程中也是需要讲究节奏和对称的,而且还具有较高的可读性。在小学儿童诗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领读先让学生对诗歌进行初步的了解和记忆,然后在学生熟练的情况下进行深度的讲解,并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多种方式进行,可以用配乐朗读、学生一起朗读等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样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跟诗人进行近距离的情感接触,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学
素养。
(三)通过情感交流引导学生领悟诗蕴
教师在通过儿童诗的讲解之后,让学生对诗歌有初步的了解,接下来就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通过情境的維持和语言的讲解,让学生逐渐融入诗人创设的环境中,逐渐地在那个环境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蕴,这样的意境不同于成人诗歌中丰富的情感意境,而是儿童所追求的一种天真而美好的意境。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不仅能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还能够发现语言的美感。在小学高年级中讲解儿童诗,要注意深化教学,不仅在于感情的交流和意境的感受,还要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蕴,这就需要对诗歌进行深度的挖掘和把握。
(四)通过意蕴感受激励儿童创编
诗歌是人类表达感情的重要方式之一,儿童诗是帮助学生表达自身情感的重要方式之一。儿童诗在小学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学习诗歌的写作方法,并且可以通过诗歌来进行情感的沟通和唤醒。因此,在儿童诗教学中主要的目的就是通过儿童诗的讲解来鼓励和激励学生进行儿童诗创作,来抒发自身情感。并通过实际生活,将生活中的所思所想写到诗歌中,让诗歌真正成为情感的抒发者,并鼓励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
参考文献
[1]王玉玺.小学语文教材中儿童诗的教学策略[J].儿童发展研究,2016(2).
[2]管邦娟.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儿童文学现状初探[J].教育教学研究,20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