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站在波涛滚滚的长江边,光着膀子,只穿一条泳裤的李跃春露出了欢喜的笑容,迫不及待地纵身跃进江水里,畅快地游起泳来。
作为中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四川宜宾市的一位冬泳爱好者,李跃春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放弃了自己的爱好,不敢再去江里游泳,原因是:江水太脏了。
和举世闻名的名酒五粮液一样,“三江”也是宜宾市的标志之一,岷江和金沙江在这里汇合,长江至此始称“长江”,故宜宾也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城”。但是,随着近年来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和城市生活产生的污水有很多都排入了江中,曾经清澈干净的三江之水也变得污浊。长年在江水中游泳的李跃春对此一度十分痛心,散发着臭味的江水让他不堪忍受,冬泳的爱好也被迫放弃。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宜宾水质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宜宾当地居民的用水,也严重影响着长江下游的沿江生态环境,水质的提升,对于宜宾建设沿江经济带以及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具有重要意义。在困扰多年之后,当地政府下决心开始治理,从2010年以来,宜宾市修建了多个治理工程,将城市生活污水收集率提升到了94%以上,基本实现了达标排放。同时还开展了三江六岸排污口的排查和整治行动,并加快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除屏山县外,全市八县一区都在建成已建成污水处理厂。全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已建成9座,累计已建成配套的污水管网235.14公里,污水处理总能力达到13.55万吨/日。
“现在江里的水质比以前好多了,在这里游泳也闻不到臭味了。”李跃春高兴地告诉记者。
然而,城市污水排放仅仅是宜宾“水问题”的一项。以宜宾市所辖的全国农业百强大县之一的宜宾县为例,水利建设滞后是其无法回避的一大困境。
根据一份农村水利建设的个案调查报告显示,由于多年来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该县农村的水利设施长期处在设施老化毀损、供给不足、分布失衡等诸多困难当中。近几年来连续多发的旱情,宜宾县的农村经济连年遭遇自然灾害,农民生产生活受到严重损失,现有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严重落后,传统的农村水利建设投入机制没有改善,许多乡镇长期靠天吃饭的情况仍然延续,农民增收空间受到挤压,农业的基础地位受到动摇。
宜宾是一个水资源大县,境内金沙江、岷江等大中小江河溪共有368条,但目前该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仅有3.9%,农村自来水普及率14.8%,和四川省的平均水平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全县的水利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全县江河溪沿岸线总长1375公里,已建成的防洪护岸工程却仅有10.4公里。
同时,宜宾全县的水库基本都是上世纪50~70年代修建的,大部分是“三边”建设工程(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由于长期以来管理不善,配套渠系毀损严重,加之配套渠多数为土渠,渗漏严重。
据统计,从2003年至2009年间,宜宾县花潭溪、沙河、黑河等流域多次发生洪灾,该县有24个乡镇先后遭受灾害,受灾人口达40余万人次,紧急转移3万人次,农田受灾面积15万余亩,直接经济损失2.3亿元。近年来,受到异常气候的影响,洪灾呈现出更加多发、损失程度越来越大的趋势,防洪形势非常紧迫。
水利吃了多年老本
宜宾的水利困境绝非独有,折射出的是全国水利建设的共同现状。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程晓陶在接受《地球》记者采访时表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发展历来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有很大依赖性,水利设施在历史上有“岁必一修”的优良传统,伹是多年来由于投入不足,中国各地的农田水利设施普遍越来越薄弱,水利设施老化失修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日益突出,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明显下降。
据介绍,目前中国农田水利设施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全国只有不到一半的耕地具有灌溉条件;二是现有水库及配套灌区水利设施病险严重,大型灌区骨干工程损坏率近40%,中小型灌区干支渠完好率只有一半左右;三是水利设施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节水要求,导致水资源浪费严重,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难以提高。
同时,由于缺乏投入和监管,近年来,全国中小河流人为加重灾害风险的问题突出。例如,河沙乱采乱挖,导致河势紊乱,危及堤防安全;山区道路修建、采矿业发展中大量弃土推入河道,导致河床淤积、行洪能力萎缩;山区修路、盖房破坏山体稳定性,缺少必要的固坡防滑措施:入水争地,房屋盖在行洪道上,等等。
“目前我国中小河流整治严重滞后,尤其是中西部省份的大多数中小河流,实际上是在吃上世纪50~80年代的老奉。”程晓陶痛心地说,
据了解,1998年爆发特大洪水以后,国家加大了对防洪安全的投入,提高了对大江大河治理的力度。至2005年底,全国长江、黄河等七大江河干流的堤防已经普遍得到加高加固,防洪标准也显著提高,基本能防御常遇洪水。然而,在大江大河之外,我们还有数量众多、分布广阔的中小河流,以及数不尽的沟、塘、渠,它们就像人体里的中小血管和毛细血管一样,对主动脉的血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分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对这些中小河流的治理总体十分滞后,许多中小河流主要是上个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通过群众投入劳动力进行治理的,水利基础设施陈旧落后,防洪能力薄弱,仍处于“大雨大灾、小雨小灾”的局面。不仅如此,很多地方的中小型水库还是土坝筑成,防洪标准低,难以承受大的荷裁,加上长期老化失修,一旦发生持续强降水便不堪重负,容易酿成洪水灾害。
“近年来,国家的投资都在大江大河的治理上,忽略了与农民最密切相关的沟、塘、渠。”农业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风田说。
对于中小河流和干渠支流的治理滞后局面,政府这几年越来越重视。2008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明确要求各地加快编制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增加建设投入。但直到2009年6月30日,《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才通过审查。从2008年开始,中央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现有大中型和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目标,但水利部对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进展情况的公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28日,规划内大中型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却有125座小型项目未开工。
另据水利部统计,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相继建设各类水库827座。而在此前的1949年至i979年的30年间,我国共建成大、中、小(10万立方米以上)型水库8.6万座,827与8.6万之间,显示出水利多年“吃老本”的现实。
水利滞后“不仅事关未来”
水利长期滞后的局面,已经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曰趋严重的负面影响,近年来,各界人士对加强水利建设的呼声不断,也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水利的问题再不下大力气解决,影响的不光是农业生产和防洪抗灾,也会拖整个国民经济的后 腿。”水利部原副部长、水利专家张春园在接受《地球》记者采访时表示,水利是经济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涉及到各行各业,有着全局性的影响,中国目前的水利建设水平已经明显落后于其他行业的发展,不光是未来长远持续发展的重大隐忧,对当下的危害也日益凸显,必须尽快补齐这块“短板”。
水利部数据显示,2009年,旱涝灾害给中国经济造成了2053亿元的损失,超过了该年水利建设的投资总额。2010年全国有437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受灾人口达2.1亿,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国的心腹大患。
有关研究表明,在影响粮食生产的诸要素中,水的增产效用最为突出,1亩水浇地的收益是1亩旱地的2倍至4倍,水利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但我国农业目前仍然处于丰要“靠天吃饭”的局面,全国54%的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条件,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平均每年因洪涝受灾面积超过2.1亿亩。
“水利不过关就不是现代农业。”中国著名农业专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表示,我国以稻米为主食,产量受到水的限制,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提高农业水利技术,并且全国真正的良田只有三分之一,三分之二是中低产田,中低产田中有百分之七八十都是水利不过关的田,“3天太阳就干早,3天下雨就涝灾,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水利建设一定要搞好。”
与此同时,水资源调控能力不足的问题也在凸显。正常年份全国年缺水量500多亿立方米,近2/3城市不同程度存在缺水,同时,全国4万多个乡镇中有l/3缺乏符合标准的供水设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近年来频繁发生的严重水旱灾害,也再次警示我们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
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巡视员、知名农业专家董忠认为,我国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各级财政用于农田水利的资金虽然近年来增加很多,但仍存在较大缺口;二是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责任主体不清,以前兴修小型农田水利是靠村集体组织、群众投工投劳,伹税费改革后,“农民无心干、集体无力干、政府没钱干”,对水利建设责任主体的认识产生了很大分歧;三是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不顺,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受事权划分不清、地方财政困难等影响,普遍存在人员和维修养护经费难以落实的问题,小型农田水利则受工程运行不佳、水价不到位、水费计收难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建立起良性、长效的管理机制,群众性管理组织由于灌排工程公益性强、经济效益低,又缺乏必要扶持,改革进展缓慢。而管护缺乏是农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不可忽视的因素。
“水安全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等问题,是事关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重要问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研究所副所长杨继富对《地球》记者说。
一号文件对水利空前给力
2011年春节前夕,一份红头文件激起了中华大地上的巨大波澜。首先被惊醒的,是全国的水利工作者。
这个文件,就是1月29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以水利改革发展为主题,指明了整个“十二五”规划以及未来十年的政府工作重心,为中国水利建设吹响了冲锋号。
这一次,国家对水利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都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中央一号文件”原意是指中共中央每年发布的第一份文件,传达出的主题通常都是当年最重要的工作计划,堪称万众瞩目的“政策风向标”。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成为中共中央重视农村问题的专有名词。在1982年至1986年,中共中央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2004年至2010年,又连续七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是新世纪以来的第8个中央一号文件,依然围绕着“三农”问题,但这一次,其核心主题是“水利”。对中央一号文件来说,这是破天荒头一遭,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第一次如此系统全面地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工作。文件第一次全面深刻阐述水利在现代农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次鲜明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这些都是文件的突出亮点。
尤其是,作为21世纪二十年代的第一年和“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2011这一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分量显然更重,意义也更深远——不单单是2011年的政策风向,在一定程度上也昭示出整个“十二五”规划期间乃至未来十年的一大政府工作重点。
水利,在这样一份文件上成为主角,其意义不言而喻。水利部部长陈雷以“奏响全面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新号角”为题对这份文件进行了解析,他表示,要力争通过5到10年的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我国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地球》记者在翻阅各地水利部门近期发布的文件和宣传材料时也发现,“春天”这个词频频出现在醒目的位置。
全国水利工作者的兴奋之情,可见一斑。
而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兴奋和受益的绝不仅仅是水利工作者,还将是所有与水利相关的各行各业,乃至整个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
中国新世纪水利建设的春天,真的来了。
中央一号文件中,“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和“未来十年中国水利年均投入将较2010年高出一倍”的相关内容,令各方振奋不已,被形容为“空前给力”的政策。根据粗略计算,得出了“未来十年水利投入将达4万忆”的预测,水利将成为未来十年的一大投资热门领域,这点已达成了广泛的共识。
“国家这次对水利真是下了大决心,接下来水利方面的建设和投资肯定会火起来,这是毫无疑问的。未来10年的中国,水利建设将迎来‘盛世’。”一位宏观经济研究人士对《地球》记者说。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近期也表示,2011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将集中财力办几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大事,其中重点是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等,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经过三十年的经济快速发展,我们国家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实力,偿还水利欠账的时机已经成熟。”张春园对《地球》记者说。
作为中国著名历史文化名城——四川宜宾市的一位冬泳爱好者,李跃春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放弃了自己的爱好,不敢再去江里游泳,原因是:江水太脏了。
和举世闻名的名酒五粮液一样,“三江”也是宜宾市的标志之一,岷江和金沙江在这里汇合,长江至此始称“长江”,故宜宾也被称为“万里长江第一城”。但是,随着近年来当地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和城市生活产生的污水有很多都排入了江中,曾经清澈干净的三江之水也变得污浊。长年在江水中游泳的李跃春对此一度十分痛心,散发着臭味的江水让他不堪忍受,冬泳的爱好也被迫放弃。
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宜宾水质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宜宾当地居民的用水,也严重影响着长江下游的沿江生态环境,水质的提升,对于宜宾建设沿江经济带以及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具有重要意义。在困扰多年之后,当地政府下决心开始治理,从2010年以来,宜宾市修建了多个治理工程,将城市生活污水收集率提升到了94%以上,基本实现了达标排放。同时还开展了三江六岸排污口的排查和整治行动,并加快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除屏山县外,全市八县一区都在建成已建成污水处理厂。全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已建成9座,累计已建成配套的污水管网235.14公里,污水处理总能力达到13.55万吨/日。
“现在江里的水质比以前好多了,在这里游泳也闻不到臭味了。”李跃春高兴地告诉记者。
然而,城市污水排放仅仅是宜宾“水问题”的一项。以宜宾市所辖的全国农业百强大县之一的宜宾县为例,水利建设滞后是其无法回避的一大困境。
根据一份农村水利建设的个案调查报告显示,由于多年来资金投入的严重不足,该县农村的水利设施长期处在设施老化毀损、供给不足、分布失衡等诸多困难当中。近几年来连续多发的旱情,宜宾县的农村经济连年遭遇自然灾害,农民生产生活受到严重损失,现有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严重落后,传统的农村水利建设投入机制没有改善,许多乡镇长期靠天吃饭的情况仍然延续,农民增收空间受到挤压,农业的基础地位受到动摇。
宜宾是一个水资源大县,境内金沙江、岷江等大中小江河溪共有368条,但目前该县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仅有3.9%,农村自来水普及率14.8%,和四川省的平均水平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全县的水利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全县江河溪沿岸线总长1375公里,已建成的防洪护岸工程却仅有10.4公里。
同时,宜宾全县的水库基本都是上世纪50~70年代修建的,大部分是“三边”建设工程(边勘测、边设计、边施工),由于长期以来管理不善,配套渠系毀损严重,加之配套渠多数为土渠,渗漏严重。
据统计,从2003年至2009年间,宜宾县花潭溪、沙河、黑河等流域多次发生洪灾,该县有24个乡镇先后遭受灾害,受灾人口达40余万人次,紧急转移3万人次,农田受灾面积15万余亩,直接经济损失2.3亿元。近年来,受到异常气候的影响,洪灾呈现出更加多发、损失程度越来越大的趋势,防洪形势非常紧迫。
水利吃了多年老本
宜宾的水利困境绝非独有,折射出的是全国水利建设的共同现状。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程晓陶在接受《地球》记者采访时表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农业发展历来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有很大依赖性,水利设施在历史上有“岁必一修”的优良传统,伹是多年来由于投入不足,中国各地的农田水利设施普遍越来越薄弱,水利设施老化失修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的问题日益突出,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明显下降。
据介绍,目前中国农田水利设施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全国只有不到一半的耕地具有灌溉条件;二是现有水库及配套灌区水利设施病险严重,大型灌区骨干工程损坏率近40%,中小型灌区干支渠完好率只有一半左右;三是水利设施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的节水要求,导致水资源浪费严重,农业水资源利用效率难以提高。
同时,由于缺乏投入和监管,近年来,全国中小河流人为加重灾害风险的问题突出。例如,河沙乱采乱挖,导致河势紊乱,危及堤防安全;山区道路修建、采矿业发展中大量弃土推入河道,导致河床淤积、行洪能力萎缩;山区修路、盖房破坏山体稳定性,缺少必要的固坡防滑措施:入水争地,房屋盖在行洪道上,等等。
“目前我国中小河流整治严重滞后,尤其是中西部省份的大多数中小河流,实际上是在吃上世纪50~80年代的老奉。”程晓陶痛心地说,
据了解,1998年爆发特大洪水以后,国家加大了对防洪安全的投入,提高了对大江大河治理的力度。至2005年底,全国长江、黄河等七大江河干流的堤防已经普遍得到加高加固,防洪标准也显著提高,基本能防御常遇洪水。然而,在大江大河之外,我们还有数量众多、分布广阔的中小河流,以及数不尽的沟、塘、渠,它们就像人体里的中小血管和毛细血管一样,对主动脉的血流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分流作用。但是,目前我国对这些中小河流的治理总体十分滞后,许多中小河流主要是上个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通过群众投入劳动力进行治理的,水利基础设施陈旧落后,防洪能力薄弱,仍处于“大雨大灾、小雨小灾”的局面。不仅如此,很多地方的中小型水库还是土坝筑成,防洪标准低,难以承受大的荷裁,加上长期老化失修,一旦发生持续强降水便不堪重负,容易酿成洪水灾害。
“近年来,国家的投资都在大江大河的治理上,忽略了与农民最密切相关的沟、塘、渠。”农业问题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风田说。
对于中小河流和干渠支流的治理滞后局面,政府这几年越来越重视。2008年的中央1号文件中,明确要求各地加快编制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规划,增加建设投入。但直到2009年6月30日,《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才通过审查。从2008年开始,中央计划用三年时间实现现有大中型和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目标,但水利部对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进展情况的公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28日,规划内大中型项目全部开工建设,却有125座小型项目未开工。
另据水利部统计,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相继建设各类水库827座。而在此前的1949年至i979年的30年间,我国共建成大、中、小(10万立方米以上)型水库8.6万座,827与8.6万之间,显示出水利多年“吃老本”的现实。
水利滞后“不仅事关未来”
水利长期滞后的局面,已经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曰趋严重的负面影响,近年来,各界人士对加强水利建设的呼声不断,也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视。
“水利的问题再不下大力气解决,影响的不光是农业生产和防洪抗灾,也会拖整个国民经济的后 腿。”水利部原副部长、水利专家张春园在接受《地球》记者采访时表示,水利是经济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础,涉及到各行各业,有着全局性的影响,中国目前的水利建设水平已经明显落后于其他行业的发展,不光是未来长远持续发展的重大隐忧,对当下的危害也日益凸显,必须尽快补齐这块“短板”。
水利部数据显示,2009年,旱涝灾害给中国经济造成了2053亿元的损失,超过了该年水利建设的投资总额。2010年全国有437条河流发生超警洪水,受灾人口达2.1亿,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国的心腹大患。
有关研究表明,在影响粮食生产的诸要素中,水的增产效用最为突出,1亩水浇地的收益是1亩旱地的2倍至4倍,水利对粮食生产的贡献率达到40%以上。但我国农业目前仍然处于丰要“靠天吃饭”的局面,全国54%的耕地缺少基本灌排条件,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平均每年因洪涝受灾面积超过2.1亿亩。
“水利不过关就不是现代农业。”中国著名农业专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表示,我国以稻米为主食,产量受到水的限制,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提高农业水利技术,并且全国真正的良田只有三分之一,三分之二是中低产田,中低产田中有百分之七八十都是水利不过关的田,“3天太阳就干早,3天下雨就涝灾,这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水利建设一定要搞好。”
与此同时,水资源调控能力不足的问题也在凸显。正常年份全国年缺水量500多亿立方米,近2/3城市不同程度存在缺水,同时,全国4万多个乡镇中有l/3缺乏符合标准的供水设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近年来频繁发生的严重水旱灾害,也再次警示我们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
国务院研究室农村司巡视员、知名农业专家董忠认为,我国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农田水利建设投入不足,各级财政用于农田水利的资金虽然近年来增加很多,但仍存在较大缺口;二是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责任主体不清,以前兴修小型农田水利是靠村集体组织、群众投工投劳,伹税费改革后,“农民无心干、集体无力干、政府没钱干”,对水利建设责任主体的认识产生了很大分歧;三是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不顺,农村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受事权划分不清、地方财政困难等影响,普遍存在人员和维修养护经费难以落实的问题,小型农田水利则受工程运行不佳、水价不到位、水费计收难等因素的影响,难以建立起良性、长效的管理机制,群众性管理组织由于灌排工程公益性强、经济效益低,又缺乏必要扶持,改革进展缓慢。而管护缺乏是农田水利工程老化失修不可忽视的因素。
“水安全问题,以及由此引起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等问题,是事关国家、民族前途和命运的重要问题。”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研究所副所长杨继富对《地球》记者说。
一号文件对水利空前给力
2011年春节前夕,一份红头文件激起了中华大地上的巨大波澜。首先被惊醒的,是全国的水利工作者。
这个文件,就是1月29日印发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以水利改革发展为主题,指明了整个“十二五”规划以及未来十年的政府工作重心,为中国水利建设吹响了冲锋号。
这一次,国家对水利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都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中央一号文件”原意是指中共中央每年发布的第一份文件,传达出的主题通常都是当年最重要的工作计划,堪称万众瞩目的“政策风向标”。近年来,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成为中共中央重视农村问题的专有名词。在1982年至1986年,中共中央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2004年至2010年,又连续七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是新世纪以来的第8个中央一号文件,依然围绕着“三农”问题,但这一次,其核心主题是“水利”。对中央一号文件来说,这是破天荒头一遭,是新中国成立62年来,第一次如此系统全面地部署水利改革发展工作。文件第一次全面深刻阐述水利在现代农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的重要地位,第一次鲜明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第一次将水利提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这些都是文件的突出亮点。
尤其是,作为21世纪二十年代的第一年和“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2011这一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分量显然更重,意义也更深远——不单单是2011年的政策风向,在一定程度上也昭示出整个“十二五”规划期间乃至未来十年的一大政府工作重点。
水利,在这样一份文件上成为主角,其意义不言而喻。水利部部长陈雷以“奏响全面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新号角”为题对这份文件进行了解析,他表示,要力争通过5到10年的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我国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地球》记者在翻阅各地水利部门近期发布的文件和宣传材料时也发现,“春天”这个词频频出现在醒目的位置。
全国水利工作者的兴奋之情,可见一斑。
而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兴奋和受益的绝不仅仅是水利工作者,还将是所有与水利相关的各行各业,乃至整个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进程……
中国新世纪水利建设的春天,真的来了。
中央一号文件中,“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和“未来十年中国水利年均投入将较2010年高出一倍”的相关内容,令各方振奋不已,被形容为“空前给力”的政策。根据粗略计算,得出了“未来十年水利投入将达4万忆”的预测,水利将成为未来十年的一大投资热门领域,这点已达成了广泛的共识。
“国家这次对水利真是下了大决心,接下来水利方面的建设和投资肯定会火起来,这是毫无疑问的。未来10年的中国,水利建设将迎来‘盛世’。”一位宏观经济研究人士对《地球》记者说。
财政部部长谢旭人近期也表示,2011年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将集中财力办几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大事,其中重点是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等,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经过三十年的经济快速发展,我们国家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实力,偿还水利欠账的时机已经成熟。”张春园对《地球》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