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神奇的生物世界

来源 :科学中国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piis6sq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专家简介:
  曹树青,2001年7月获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2001年8月至2003年7月在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2011年9月至12月在美国普渡大学从事访学研究。现任合肥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生物科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等在内的国家级和省部级以及企业委托等课题20余项,指导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2项和校级大学生创新项目7项,主持校级精品课程及研究生教改项目各1项,参与省部级教改项目3项。
  作为课题组的负责人,曹树青在本领域研究较深。他先后在国内外权威和核心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其中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ew Phytologist、 Nature Communications、Planta、PLOS ONE、Molecular Genetics and Genomics、Pant and Soil、Plant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Physiologia Plantarum等上发表SCI收录的论文30余篇。除了这些重要论文,曹树青还获授权或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4项,参与撰写“973”专著1部。
  土壤重金属污染是全球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之一,因为土壤污染的重金属可通过农作物而进入食物,严重影响食品安全和人类健康。为解决这一问题,科学家采取了很多措施,植物修复基因工程便是解决土壤重金属污染的重要途径之一。
  其原理是利用绿色植物来转移、容纳或转化污染物使其对环境无害。研究表明,通过植物的吸收、挥发、根滤、降解、稳定等作用,可以净化土壤或水体中的污染物,达到净化环境的目的。而在其中,植物修复的对象是重金属、有机物或放射性元素污染的土壤及水体。因而,植物修复基因工程是一种很有潜力、正在发展的清除环境污染的绿色技术。
  经过长年不懈的努力,合肥工业大学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生物科学系主任、曹树青教授,带领科研团队首次揭示了植物响应重金属镉胁迫信号转导的分子调控机制,为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基因工程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和基因资源。2014年10月20日,这一成果在线发表在国际植物学知名学术期刊《新植物学家》上,并获得第十三届全国农业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奖。
  从源头保障农产品安全
  寻找和发掘耐受重金属毒害且调控重金属超量积累的关键基因并阐明其作用机理却不容易,但这却是植物修复基因工程获得成功并从源头上控制农产品食品安全的关键所在。
  我国有近20%的耕地存在镉、砷、汞、铅、镍、铜等重金属超标,而土壤中重金属可通过农作物吸收进入食物链,严重影响食品安全并危及人类健康。曹树青介绍说,通过物理和化学手段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非常困难,也容易造成二次污染。
  曹树青课题组的此次研究正是瞄准于此,主要通过正向和反向遗传学途径,筛选和克隆涉及植物重金属超量积累(或降低重金属吸收)的关键基因,并阐明其作用机理。该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植物耐受重金属毒害的分子机理,而且可以为从源头上控制农产品安全提供新的技术途径。
  在得到了转基因重大专项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资助下,曹树青课题组利用正向遗传学途径筛选和鉴定了一个拟南芥耐镉突变体xcd1-D,并克隆了其相应的基因MAN3,该基因编码一个1,4-糖苷水解酶。过量表达MAN3基因导致镉的耐受和积累,而MAN3基因功能缺失则该突变体表现出对镉敏感。镉胁迫诱导MAN3基因表达、增加甘露聚糖水解酶活性及甘露糖水平,从而激活谷胱甘肽依赖的植物螯合素合成途径上的相关基因协调表达,进而增加植物对镉积累和耐受。大量实验表明,过量表达MAN3基因的拟南芥植株,在重金属镉污染的土壤中仍然保持正常生长状态。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他们发现了MAN3及其介导的甘露糖的新功能,首次揭示了其在植物响应重金属镉胁迫过程中新的信号转导通路,这为土壤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基因工程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和基因资源。成果自从在线发表在国际植物学知名学术期刊《新植物学家》后,获得了业界广泛瞩目。
  科研活动是一个连贯的对自然、社会规律的探索过程,因而一项科研需要坚持以保证其延续性。曹树青表示,下一步,他打算深入挖掘植物响应重金属镉信号转导的分子调控机制,对植物响应其他重金属包括砷及铅等的分子调控机制进一步研究,争取将已获得的研究成果产业化。
  
  拓展科研的广度
  创新路上,中国科技正不断向各种高度、深度和广度延伸。“精度”既是科技创新的目标,也是丈量科技创新质量的标尺,“广度”则涵盖了科学研究领域的方方面面。严格意义上,曹树青的视野在生物科学,除了从事植物修复基因工程、植物抗逆分子生物学及食品生物技术等方面研究,他的科研视野也落在利用正向和反向遗传学途径上,他筛选鉴定多个与非生物胁迫相关的功能基因,初步阐明这些基因参与非生物胁迫响应调节的可能机理。
  为什么会选择这方面的研究?缘于他对粮食安全的担忧。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物资基础,始终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危的重要问题。在他看来,如何增强作物品种的抗逆性,还依然是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上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在解决这个问题方面,利用转基因育种提高作物的耐寒和抗旱能力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经济意义。这项工作的关键在于对植物抗逆分子机理的认识及关键基因的发掘。
  通过长期的钻研,曹树青探索出了一条比较有效的科研方法。他以模式植物拟南芥为材料,通过正向和反向遗传学途径,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基因工程手段,筛选和克隆抗逆关键基因,阐明其功能,并用于作物抗逆分子遗传改良。这一研究可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基因,不仅可以为作物抗逆遗传改良提供新的基因资源,而且对于揭示植物抗逆分子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科研育人,并行不悖
  曹树青是一个忙碌的人,平时除了做科研,还在合肥工业大学作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带学生。在他的指导下,先后培养硕士和博士生30余人,一些学生已先后在国内外知名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和攻读博士学位。他指导过的优秀学生和研究团队更是不计其数。
  除此,他还承担了多项兼职:担任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同行评议专家、教育部科技奖评审专家、教育部博士点及霍英东青年教师基金评审专家、《环境科学与技术》编委、《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安徽省食品安全标准委员会委及合肥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等。
  科研领域的探索是一条新奇与艰辛交织的道路。20多年来,他关注过水稻叶片衰老的机理及其与光合功能衰退的关系、水稻超高产的生理遗传基础、水稻高光效生理育种研究、植物修复基因工程、植物抗逆关键基因克隆及其在农业上应用、水稻功能基因安全利用与技术平台研究,也曾带领团队克隆和发掘了多个新的涉及重金属信号转导的功能基因。如今,这些领域已取得一些重要进展,但曹树青的科研,正沿着深度、广度两条路径,不断深入,而他的梦想——“为最终实现产业化利用提供新的技术途径和基因资源”,也在步步实现。
其他文献
都基焱,辽宁庄河人,蒙古族,陆军航空兵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获得国家精品课1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军队(省部)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获得国际展览会金奖1项,军队(省部)级科技进步、技术发明一等奖3项、二等奖6项;荣立个人二等功2次、三等功3次;2002年被评为总参优秀中青年专家,2004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12年被评为国家教学名师,并入选首批国家“万人计划” 教学名
肾纤维化的标志是管状上皮细胞(tubular epithelial cell,TEC)的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现在研究者发现,肾纤维化的过程中,TEC需要一个部分EMT的过程,在这其间,TEC会仍与基底膜相连并同时表达上皮和间充质细胞的标记物。在纤维化的损伤过程中EMT的结果是导致细胞的周期停留在G2期,和几种TEC中
2014年11月13-15日在山城重庆奥林匹克运动中心举行的中国汽车漂移锦标赛(简称CDC)重庆站是2014赛季继天津分站、上海分站和许昌禹州分站后的第四站比赛,也是本年度的收官之战。重庆站的比赛汇聚了两岸四地近20支车队专业漂移车队、50名专业车手。  本次比赛采用全高速赛道,赛车装备方面与国际接轨,让观众能在室内体育场近距离感受汽车漂移运动“速度与激情”的炫酷动感魅力。  汽车飘移赛是全球仅次
2015年1月,一篇作为Science封面的文章发表后,很快被Science,Nature分别在Perspectives和Research Highlights专栏中评述报道,并入选ESI高被引论文。而发表这篇文章的作者就是清华大学航天航空学院工程力学系副教授张一慧与其合作者。  美国佐治亚理工大学V.V.Tsukruk教授在Science同期出版的Perspectives专栏中认为,该工作“展示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出自】荀子《劝学篇》  一句古语饱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在专注执著的大智慧。  如今,在中关村软件园内,有这样一家企业,有这样一个人,正将这一大智慧发挥到极致。这就是在20年的时间里只做一件事的曙光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曙光公司”),而这个人,是该公司年轻有为的掌
“年轻时总以为,走出医学院正式穿上白大褂,从此便有了妙手仁心,便可悬壶济世。那时的意气风发、踌躇满志,随着岁月经年、春华秋实的轮回,却已经逐渐变成了更加的谨小慎微、丝毫不敢大意。每一个病患的到来,即是生命相依、性命相托,那份沉甸甸的信任所带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鞭策自己必须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  这是杨清武在《中国神经时讯》杂志卷首写的一段话。这段话引起了我的共鸣,的确,年少时总以为
1  我忘记了在失表的前一晚,是否又通宵达旦地在网上看博伊尔的短片,我想应该是吧。不然,为什么我会如梦初醒似的,在未扣好表带的一刹那失手让手表从高处坠下呢?还是我以为重温那曼妙的天籁之余,欣赏那像浮世绘一样的短片,就可以忘记生活中的不快来麻醉自己?  事情发生在一个大风的早晨,我正想关好窗户并戴上手表,结果窗还没关好手表就坠落了。我找了一遍,表没有在床上;我疑惑地想会是从窗口下落么?还没有睡醒的我
专家简介:  路京选,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遥感中心主任,教授。1979-1987年在清华水利系学习,获水资源工程专业学士和土壤水动力学方向硕士学位;1987年到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工作,助理研究员,从事区域资源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工作;1991-1992年在荷兰代尔伏特国际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参加了第一期的水信息学专业进修学习;1995-1996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攻读城市暴雨管理方向博
2012年12月,许进出席九三学社第十次代表大会。  在街上或公共汽车上,总是一袭便装,少有西服革履,许进总是那么自然儒雅地融入社会生活中,倾听着社会各阶层的声音。许进,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理事、清大筑境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学者、民主人士、全国政协委员于一身。  作为九三学社创始人许德珩先生的嫡孙,许进得天独厚地于耳濡目染之间领略过许许多多九三开先河的学界巨
国泰则民安,国盛则家兴。从古至今,任何一个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繁荣都离不开强大的军事实力和国防实力。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上,有这样一群军工人,他们隐姓埋名,他们甘于奉献,他们不求名利,他们有着同一个军工梦——强我国防。而这也是吴道庆作为其中一员,最简单朴素而又伟大的理想。  国防情结 家国情怀  来到南京,中国工业雷达的发源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十四研究所(以下简称十四所),记者见到了国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