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78年诺氟沙星(norfloxacin)问世,主要用于肠道、泌尿道感染已20年,1981年拜耳公司成功开发的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除对多数革兰阴性菌有效外,对绿脓杆菌疗效好,并于1987年美国FDA批准上市,据报道1996年全球治疗人数达1亿5千万,全球销售约15亿美元,居抗感染药物销售额首位[1]。20年来,化学家针对临床需求,为提高抗感染病原体活性或扩大抗菌谱又开发了对链球菌、分支杆菌及支原体等活性更好的司帕沙星(sparfloxacin)、妥舒沙星(tosufloxacin),以及对球菌作用更强、对厌氧菌活性好的曲伐沙星(travofloxacin)等。其次,针对改善药物动力学为主开发的产品有氧氟沙星(ofloxacin)、左氧氟沙星(levofloxacin)、氟罗沙星(flerofloxacin)及芦氟沙星(rufloxacin)等,后二者半衰期超过10小时,只需每日1次给药。第三,同时必须注意针对减少不良反应进行构效关系改造,如已上市的左氧氟沙星是氟喹诺酮类(FQNS)中不良反应最少且轻的一个。FQNS为化学合成,工艺比β-内酰胺类简便一些,所以开发新的品种最为迅速,目前FQNS已批准进入临床应用或验证者约50个,为临床抗微生物化疗提供了方便。但也由于品种多,产量大增,价格相对便宜,处方率迅速增多,并且近年有些临床适用的FQNS已大量用于动物饲料添加剂,因此使耐药率在部分常见菌迅速上升,现就临床目前面临的几个问题探讨于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