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程评价是我国当前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如何正确把握地理教学改革的方向,摒弃陈旧的评价观念和传统的评价体系,真正发挥课程评价的教育功能,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在课程改革的大浪潮中更新课程评价的观念,探索课程评价的新路子。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我国当前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只进行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而不进行课程评价的改革,穿“新鞋”走“老路”、用旧“标准”来衡量新成果,很有可能将课程改革引入误区。如何正确把握地理教学改革的方向,摒弃陈旧的评价观念和传统的评价体系,真正发挥课程评价的教育功能,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是全国教育工作者空前关注并着手探究的热点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在课程改革的大浪潮中注入课程评价的新观念,才能探出课程评价的新路子。
一、 更新课程评价的观念
课程评价是一件涉及面很广的工作。包括对课程的目标、结构、标准、内容、课程文件、课程实施的措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过程中,不但要对课程本身的评价,而且更重要的是如何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对学校的工作、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以及对学生和教师的發展予以恰当的评价,真正地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新课程评价的主要作用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在于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和弱点,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于养成学生合作的精神,发展与人合作的技巧。评价不仅有终结性、测试性评价,也要有形成性、非测试性评价;评价的内容不仅有对知识与技能的检测,也应有对过程和方法的评价,还应有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情感态度的评价;不仅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有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通过评价,教师可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给学生提供反馈,鼓励和帮助学生增强信心,调整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不断进步;通过评价,可向家长提供学生有关学生学习、进步的信息,学校、家庭的互相支持,促进学生的进步;通过评价,可向教师提供综合信息,随时改进教学方案,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二、 探索课程评价的新路子
过去, 评价的内容、形式单一,重测试型评价,轻非测试型评价;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的最终评价标准,评价的内容就是基础知识。忽略了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和所反映出来的情感、态度、策略方面的发展做出激励性的评价。这种评价,无法发挥评价本身的教育功能,给地理的教育教学和改革带来了极大的阻力。要探索评价的新路子,必须摈弃这类陈旧的观念和做法,坚持新课程标准的评价原则,认真执行新的教学大纲的评价要求,根据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建立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手段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真正实现从甄别选拔走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
首先,坚持坚持新课程标准的评价原则,认真执行新的教学大纲的评价要求。
中学地理新大纲指出,对学生地理学习的评价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由教师和学生互相配合、协作完成。应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表现出的发展潜力等,进行全面综合性的评价。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指出,“评价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力,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因此,我们坚持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的评价原则,不仅要把评价当作总结,更应看作是促进学生向更高目标发展的开始,使每次的评价都成为学生向下一阶段努力的动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其次,重视形成性评价在促进学生进步过程中的作用。常言说得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是全方位的,实施在每一节课、每个环节,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它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和提高,起着极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最后,从教材、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力求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标准应该多维。
1.评价方式应该多样化。
新课程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它的优点与缺点。统教学中更多地采用终结性评价和量化评价,但是,新课程改革则要求我们在坚持评价方法多样化的前提下,注重形成性评价和质性评价。
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新课程改革强调评价重心逐渐转向更多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态。
以往的地理教学评价是以考试、测验为核心的,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通过单元测验、期中考试等方式实现的。而这些考试又多以技能为核心,重点考查学生的知识的掌握情况与技能的熟练程度。这样的评价是我们司空见惯的。然而,我们是否考虑到,对于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现,这种量化方法还能行得通吗?因此,要现评价的促进发展的功能,评价方法必须多样化,即除了纸笔测试等量化方法外,还要注意运用面谈、行为观察、行为记录、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和情景测验以及实践操作等质性评价方法。
2.评价标准应该多维。
多一把尺于就多一批好学生。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谁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学校里没有所谓的“差生”,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一旦形成,就使得教师乐于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
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标准多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个体差异的客观性。那么,在评价中如何体现这种个体的差异性呢?最基本的方落是:评价目标的确定要体现差异性。在地理课的教学中,常常出现同一个目标要求全班每一个学生都整齐划一地达标,结果使学困生吃不了,优等生吃不饱。这种做法有力地克服了一刀切的弊端,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知识、能力起点上获得发展,这样的教学目标具有个性化、弹性化的特点。,但这种方法教师应有效的控制使用,否则,容易造成学困生出现一种惰性和懈怠,进而扩大优等生和学困生的差距。
总之,要实现新课程标准改革的目标和中学地理教学新大纲所规定的地理课程的目的,课堂教学是主阵地。只有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了每一节课的活动,上好了每一节课,使这节课达到预期的目的,课程改革和新大纲的大目标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得到实现。因此,我们的评价内容也就理所当然地把课堂参与的评价放在第一位。
[关键词]高中地理;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我国当前进行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如果只进行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的改革,而不进行课程评价的改革,穿“新鞋”走“老路”、用旧“标准”来衡量新成果,很有可能将课程改革引入误区。如何正确把握地理教学改革的方向,摒弃陈旧的评价观念和传统的评价体系,真正发挥课程评价的教育功能,有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是全国教育工作者空前关注并着手探究的热点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必须在课程改革的大浪潮中注入课程评价的新观念,才能探出课程评价的新路子。
一、 更新课程评价的观念
课程评价是一件涉及面很广的工作。包括对课程的目标、结构、标准、内容、课程文件、课程实施的措施、过程和效果进行评价。在新课程标准实施的过程中,不但要对课程本身的评价,而且更重要的是如何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对学校的工作、教师的教学、学生的学习以及对学生和教师的發展予以恰当的评价,真正地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
新课程评价的主要作用在于促进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在于让学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和弱点,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在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于养成学生合作的精神,发展与人合作的技巧。评价不仅有终结性、测试性评价,也要有形成性、非测试性评价;评价的内容不仅有对知识与技能的检测,也应有对过程和方法的评价,还应有对学生的学习策略、情感态度的评价;不仅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有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通过评价,教师可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给学生提供反馈,鼓励和帮助学生增强信心,调整方法和策略,引导学生不断进步;通过评价,可向家长提供学生有关学生学习、进步的信息,学校、家庭的互相支持,促进学生的进步;通过评价,可向教师提供综合信息,随时改进教学方案,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二、 探索课程评价的新路子
过去, 评价的内容、形式单一,重测试型评价,轻非测试型评价;重终结性评价,轻形成性评价。考试成绩是评价学生的最终评价标准,评价的内容就是基础知识。忽略了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和所反映出来的情感、态度、策略方面的发展做出激励性的评价。这种评价,无法发挥评价本身的教育功能,给地理的教育教学和改革带来了极大的阻力。要探索评价的新路子,必须摈弃这类陈旧的观念和做法,坚持新课程标准的评价原则,认真执行新的教学大纲的评价要求,根据教材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建立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手段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真正实现从甄别选拔走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
首先,坚持坚持新课程标准的评价原则,认真执行新的教学大纲的评价要求。
中学地理新大纲指出,对学生地理学习的评价应根据本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由教师和学生互相配合、协作完成。应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的情感、态度和学习策略,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表现出的发展潜力等,进行全面综合性的评价。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指出,“评价不仅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力,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发展。因此,我们坚持坚持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并重,既关注结果,又关注过程的评价原则,不仅要把评价当作总结,更应看作是促进学生向更高目标发展的开始,使每次的评价都成为学生向下一阶段努力的动力,促进学生的发展。
其次,重视形成性评价在促进学生进步过程中的作用。常言说得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对学生的形成性评价,是全方位的,实施在每一节课、每个环节,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它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和提高,起着极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最后,从教材、学校、学生的实际出发,力求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标准应该多维。
1.评价方式应该多样化。
新课程强调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每一种评价方法都有它的优点与缺点。统教学中更多地采用终结性评价和量化评价,但是,新课程改革则要求我们在坚持评价方法多样化的前提下,注重形成性评价和质性评价。
关注结果的终结性评价,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新课程改革强调评价重心逐渐转向更多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态。
以往的地理教学评价是以考试、测验为核心的,对学生的评价主要通过单元测验、期中考试等方式实现的。而这些考试又多以技能为核心,重点考查学生的知识的掌握情况与技能的熟练程度。这样的评价是我们司空见惯的。然而,我们是否考虑到,对于评价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现,这种量化方法还能行得通吗?因此,要现评价的促进发展的功能,评价方法必须多样化,即除了纸笔测试等量化方法外,还要注意运用面谈、行为观察、行为记录、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和情景测验以及实践操作等质性评价方法。
2.评价标准应该多维。
多一把尺于就多一批好学生。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程度组合存在,使得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因此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谁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学校里没有所谓的“差生”,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出色的。这样的学生观一旦形成,就使得教师乐于对每一位学生抱以积极、热切的期望,并乐于从多角度来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重在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
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评价标准多维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个体差异的客观性。那么,在评价中如何体现这种个体的差异性呢?最基本的方落是:评价目标的确定要体现差异性。在地理课的教学中,常常出现同一个目标要求全班每一个学生都整齐划一地达标,结果使学困生吃不了,优等生吃不饱。这种做法有力地克服了一刀切的弊端,尊重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的知识、能力起点上获得发展,这样的教学目标具有个性化、弹性化的特点。,但这种方法教师应有效的控制使用,否则,容易造成学困生出现一种惰性和懈怠,进而扩大优等生和学困生的差距。
总之,要实现新课程标准改革的目标和中学地理教学新大纲所规定的地理课程的目的,课堂教学是主阵地。只有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了每一节课的活动,上好了每一节课,使这节课达到预期的目的,课程改革和新大纲的大目标才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得到实现。因此,我们的评价内容也就理所当然地把课堂参与的评价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