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不了的全球失衡

来源 :英才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xingjie19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的贸易逆差能持续多长时间?也许,我们也可以反问,中国之前为什么会连续保持70个月的贸易顺差?
  
  连续70个月的贸易顺差早已使国内财经媒体对贸易数据的报道陷入了一潭死水,而3月72.4亿美元的逆差却将这潭死水给搅活了。饱受操纵人民币汇率指责的中国政府或许有点“久旱逢甘霖”的味道,这个看似微弱的数据轻轻地让美国人封上了嘴巴。
  虽然出现了逆差,但它并非是由出口下降造成的,中国3月的出口额实际上取得了24.3%的恢复性反弹,只是同期进口增速高达66%,从而使进口额超过了出口额。“出口逆差反映了一定程度的经济过热。”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稻葵对《英才》记者说道。
  全球金融危机肆虐的环境下,中国经济率先实现了“V型”反弹。“中国和美国经济复苏不同步,美国经济复苏与进口恢复不同步,这两个不同步可以解释短期中国净进口需求很大。”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郑超愚告诉《英才》记者。
  国内学界政界对此次逆差的解读或许不同,但他们对逆差这位“不速之客”还是都喜闻乐见的。问题是,中国进口需求最终能大到什么程度?中国的贸易逆差能持续多长时间?也许,我们可以反问,中国之前为什么会连续保持70个月的贸易顺差?
  数字逆差在价格因素的主导影响下,顺差似乎只是一个数字游戏。
  中国多年来的贸易顺差与其“世界工厂”的地位密切相关,加工贸易在中国的国际贸易中占据了较大的比重。中国一边从东盟、澳洲等国进口原材料、半成品,另一边又将加工完的制成品出口到欧美等地区。这样的贸易格局下,中国的出口金额必然会高于进口金额,即中国天然是贸易顺差国。
  3月的贸易数据依旧显示,中国对美国和欧盟分别实现顺差100亿美元和50亿美元,而中国的逆差则主要来自日本、韩国和东盟,分别为65亿美元、60亿美元、27亿美元。由此可见,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角色并没有实质性地发生改变,变化的只是进出口金额。
  “对基础原材料依存度高的这些企业对未来大宗商品价格上涨的预期非常强,所以,他们一开春就建立比正常生产周期要高的存货量。”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重点实验室主任刘煜辉告诉《英才》记者。
  当前的主要大宗商品价格比一年前高出了一倍,如原油价格从40美元左右涨到了80美元上下,铜价从3000美元左右涨到了近8000美元。《英才》记者通过对3月进出口商品的数量与金额做比较后发现,不少出口商品的出口数量增幅要大于出口金额的增幅,如集成电路的出口数量增长99.8%,而其出口金额的增长只有54.3%;同时,大多数进口商品的数量增长幅度则要低于进口金额的增幅,如原油进口数量增长了39%,而其进口金额则增长了150%。
  通过进一步对大宗商品价格与中国贸易顺差的走势予以对比,《英才》记者发现,危机以来,中国的进口额与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走势吻合度极高,即进口额随着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而上升,反之亦然。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在2008年第四季度跌至谷底时,中国的季度贸易顺差达到了最高的1144亿美元,而随着经济复苏,大宗商品价格攀升,中国的贸易顺差开始萎缩,2010年第一季度的顺差仅为145亿美元,而2009年同期的顺差为622亿美元。
  所以,在价格因素的主导影响下,顺差似乎只是一个数字游戏,刘煜辉告诉《英才》记者,“中国一般贸易中的80%-90%是基础原料的进口,基础原材料的价格是去年一季度的两倍,价格因素造成的逆差大概是180亿美元,去掉价格因素之后,其实还有几十亿的顺差。”
  
  抢购大宗商品
  有悖常理的现象背后其实反映了当前的全球经济仍旧充斥着各种不确定因素。
  “今年一季度美元大致反弹了10%,在这个过程中,资源价格没跌,原油、铜、美股皆创出新高。”刘煜辉告诉《英才》记者。按常理,由于资源价格由美元标价,在美元升值时,资源价格一般应该下跌。
  这种有悖常理的现象背后其实反映了当前的全球经济仍旧充斥着各种不确定因素,而美元和大宗商品则是不确定的环境里相对比较确定的“安全”资产。
  金融危机迫使全球央行向市场注入了30万亿美元的流动性,而在危机前的2008年上半年,“流动性过剩”正是当时的市场流行语,当时原油和铜的价格分别创出了147美元和8940美元的历史最高价格。反观当前市场中的流动性,比2008年早已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如果全球经济继续向好,全球流动性泛滥之潮又将卷土重来,那时,大宗商品的价格未尝不会超过2008年上半年的峰值。
  美元则从2002年以来一直处在下跌的轨道中。但2008年下半年的金融危机让美元重新获得了生机,但在2009年第二季度全球经济开始缓慢复苏起,美元又步入颓势。不过,2009年末不断爆发的危机余震(如迪拜世界债务危机、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等)又使得美元成为了国际资金的避风港之一,美元从当时起升值,趋势延续至今。
  对中国来说,人民币的保值能力或许比美元更强一些,既然外资争先恐后的要涌入中国,国内的企业必然也会对此有所行动。郑超愚对《英才》记者说道,“国家不敢大规模地处置美元资产,否则美元一下子就掉下去了。但企业和个人这种概念越来越明显了,就是人民币资产要比美元资产质量更高:向前看,出口不划算;向后看,手里拿着的美元资产快点花出去,快点进口。”在进口方面,大宗商品自然首当其冲,这在今年一季度的进口数据中可以得到佐证,一季度进口增幅最大的正是铜、铝、橡胶和原油这些大宗商品,增幅都在1倍以上。
  
  幻影再平衡
  “次贷危机也平衡不了历史累积起来的全球失衡”。按照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的预测,中国今年全年的进口增速将达到44%,而出口增速则为32%。李稻葵告诉《英才》记者,如果政策不发生调整,贸易逆差可能会持续相当的时间,至少会持续到今年底。
  但这依旧很难实现许多学者所期望的贸易再平衡。以年计算,中国从1990年至今的20年里,只有在1993年出现过逆差,其余的年份均为顺差。20年不是一个很短的时间,但是美国连续出现逆差的历史更是从1976年开始的,至今已延续了34年,无一年间断。
  在这期间,美国经历了多次的经济衰退,但是每一次衰退只是减少了其逆差占GDP的比例,一旦经济恢复增长,美国逆差便继续扩张。所以,很难说美国的逆差不会因为其持续了34年而不会持续下去,而中国的顺差也不会因为其持续了20年便戛然而止,因为国际贸易背后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演变是一个缓慢的长期过程。
  美国得以享用“逆差盛宴”正是1971年尼克松总统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带来的制度红利。没有了兑换黄金的约束,美国也就没有了追求贸易平衡的必要。只要世界需要多少美元,美国就可以笑纳多少逆差,甚至更多。显然,美国的这种制度红利可以持续到市场出现一种新的强势世界货币为止,而这次肇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却再一次重申了美元的强势地位。
  就中国而言,中国经济高储蓄的状况也很难改变。据郑超愚介绍,储蓄可以转化为对内投资和对外投资,而对外投资即是净出口(造成顺差)。郑超愚认为,“中国的高储蓄没有变,外向型的发展方式也不会变,这些大的没有变,长期的贸易顺差就应该能保持。”
  而在短期看,由于对外投资积累的是外币资产,当外币资产质量比不过本币资产时,对外投资会倾向于转向对内投资,此时顺差的规模会出现萎缩。但对于贸易再平衡,郑超愚提醒《英才》记者道,“次贷危机也平衡不了历史累积起来的全球失衡,也许20、30年以后我们能看到平衡。”
  所以,尽管“逆差月”出现了,但真正的逆差或许还很远,我们只能遥望。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广大教师越发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必须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只有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形式,营造浓厚的自主学习氛围,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激起学习需要,学生才能真正去调动自身的学习潜能,进行自主学习,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自主;学习;学生;主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是教师普遍了解的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