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人口众多,民族宗教信仰多样,各区域、各民族都具有不同的生活习性。随着社会教育教学的发展以及民族学生接受教育机会的增多,牧区教学工作就成为了社会教育的难点。近年来,各大学校不断扩招,牧区学生的入学率逐年增多,如何完善管理工作,促进学生之间的协调发展,就成为了教学管理者关注的焦点。为了提高学校教育的有效性,促进各民族学生共同进步,本文就结合我州牧区教学管理工作的实际,简单阐述一下牧区学生的主要特点,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加强管理力度,实现共同发展。
【关键词】牧区;学生特点;教学管理;有效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完善,教育教学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是加快社会建设,搞好地区发展的核心对策。近年来,社会发展速度日渐加快,时代建设步伐大步向前,牧区作为国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如何加快地区建设,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牧区学生,也成为了现代化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牧区学生的特点
想要加强和完善牧区教育管理工作,就要首先明确牧区学生的主要特点,了解他们的心理和生活习性,有针对性的实施教育。
第一,牧区学生的求知欲较强。我国幅员辽阔,国土面积广博,大多数牧民地区都较为偏远,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区人民的文化程度不高。再加上地区限制,现代化设施落后等问题,都使得学生的求知欲更强。
第二,民族意识突出,生活习惯多样。民族意识是维系一个民族持续发展的关键,它是民族在形成过程中凝结而成的该民族人民共有的心理特征。受地域差异和国家政策等的影响,我国牧区学生具有更加强烈的民族情感,拥有自身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意识根植于内心。
第三,汉语表达能力差,心理问题较为突出。牧区大多位于我国的西北、西南地区,受环境的制约和民族语言的影响,学生的汉语水平有限,听说能力较差,这也使得他们很难提高学习效率,思维方式与汉族学生存在差异。另外,由于经济、环境的限制,也使得牧民地区的学生受到的基础教育不完善,思想单纯。
二、加强和完善少数民族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对策
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的看到了我国牧区学生的主要特点及其与汉族学生的巨大差异。为了切实提升教学水平,促进民族建设发展,各大学校的管理者一定要结合实际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加强和完善管理,提高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一)積极引导,培养牧区学生正确健康的民族意识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国家,56个民族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自身的优秀文化,也都存在消极影响。根据各民族意识较强的特点,各大学校一定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管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具体而言,学校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征,熟悉各区域的风俗习惯,建立健康向上的民族意识,从心底里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坚持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思想,为振兴中华民族奋斗。
(二)提升牧区学校领导的管理观念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是行动的指南,我国牧区学校各领导负责人一定要明确管理工作对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大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转变观念、加强认识,全面推进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牧区学生的特点实施管理工作。对在任教师进行各方面的培训,加强教师各项技能,特别是计算机技能的培训; 开展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特别是汉语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提高教师“双语”教学能力。其次,吸引优秀的青年教师,特别是毕业大学生,解决牧区教师紧缺的问题;还要在政策上鼓舞教师,在物质和精神上对在职教师给予支持。
(三)完善教学管理工作的相关制度体系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想要做好任何事情都要有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作基础,牧区的教学管理工作也要如此。各学校部门的管理者要结合牧区学生的实际特点,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健全管理对策,有计划的开展教学,组织课时,对教学工作进行全面掌控,建立一个稳定的教学机制,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1、为了解决学生由于游牧造成的居住分散、离学校远的状况,国家和社会要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建设。2、现行的教材虽然关注了藏族的历史、文化、习俗等,但脱离牧区学生的生活实际,加上缺乏有效的教学器材,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调动,这样就很难进行有效的教学。3、逐步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农村小学教学点基本配备教学光盘播放系统,在农村小学基本建设卫星教学收视点,在农村初中建设计算机教室,不断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以此缓解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短缺和师资不足的矛盾。4、美国人类学家奥格布提出“文化生态学理论模式”,认为教育行为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里的环境包括社会组织、价值观、人际关系、族群关系等。长期的游牧生活在牧民心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寻求教育也是出于工具性的目的;教育内容脱离日常生活的实际也会将家长引入误区,不能理解知识的价值。转变家长对教育的传统理解,引导他们对现代教育有一个新的认识,这成为当前牧区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深化管理改革,创新管理方法
高效的管理方法是高质量教学有效开展的基础,随着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以往的管理手段已经无法适应牧区学生的高要求,更改管理对策,创新管理方案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具体而言,各大牧区学校要坚持引进现代化设施,推行智能化管理手段,确保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高效性,并对管理内容进行集中梳理,采用现代化设施进行管控。与此同时,牧区学校还要创新管理方法,针对学生的特殊性制定培养计划,成立管理队伍,强化基础管控,开展实践教学,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实践水平。
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随着民族政策的颁布出台,以往的教学管理对策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不符合牧民学生的高标准。想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牧区教学管理工作,提高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就一定要开展有针对性的管理内容,找到牧区学生与汉族学生的不同特点,结合他们的实际特征开展管理,并逐步提升管理能力,创新管理方法,完善管理对策,做好人才培养工作,为牧民地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春海.对发展青海牧区教育管理的思考[J].攀登,2007.
[2]韩维良.青海农牧区开展现在远程教育现状调查[J]. 青海民族研究,2009(3)
[3]青海两基办公室2005年工作汇报[N].青海日报,2006-03-01.
[4]王振岭.青海牧区教育发展研究[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
【关键词】牧区;学生特点;教学管理;有效方法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完善,教育教学已经成为了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是加快社会建设,搞好地区发展的核心对策。近年来,社会发展速度日渐加快,时代建设步伐大步向前,牧区作为国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如何加快地区建设,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牧区学生,也成为了现代化教育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牧区学生的特点
想要加强和完善牧区教育管理工作,就要首先明确牧区学生的主要特点,了解他们的心理和生活习性,有针对性的实施教育。
第一,牧区学生的求知欲较强。我国幅员辽阔,国土面积广博,大多数牧民地区都较为偏远,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区人民的文化程度不高。再加上地区限制,现代化设施落后等问题,都使得学生的求知欲更强。
第二,民族意识突出,生活习惯多样。民族意识是维系一个民族持续发展的关键,它是民族在形成过程中凝结而成的该民族人民共有的心理特征。受地域差异和国家政策等的影响,我国牧区学生具有更加强烈的民族情感,拥有自身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意识根植于内心。
第三,汉语表达能力差,心理问题较为突出。牧区大多位于我国的西北、西南地区,受环境的制约和民族语言的影响,学生的汉语水平有限,听说能力较差,这也使得他们很难提高学习效率,思维方式与汉族学生存在差异。另外,由于经济、环境的限制,也使得牧民地区的学生受到的基础教育不完善,思想单纯。
二、加强和完善少数民族教学管理工作的有效对策
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的看到了我国牧区学生的主要特点及其与汉族学生的巨大差异。为了切实提升教学水平,促进民族建设发展,各大学校的管理者一定要结合实际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加强和完善管理,提高管理工作的有效性。
(一)積极引导,培养牧区学生正确健康的民族意识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同发展的国家,56个民族共同构成了社会主义大家庭,每个民族都有自身的优秀文化,也都存在消极影响。根据各民族意识较强的特点,各大学校一定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管理,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具体而言,学校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各民族的历史风貌和文化特征,熟悉各区域的风俗习惯,建立健康向上的民族意识,从心底里认识到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坚持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思想,为振兴中华民族奋斗。
(二)提升牧区学校领导的管理观念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是行动的指南,我国牧区学校各领导负责人一定要明确管理工作对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意义。加大管理工作的宣传力度,转变观念、加强认识,全面推进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从学生实际出发,结合牧区学生的特点实施管理工作。对在任教师进行各方面的培训,加强教师各项技能,特别是计算机技能的培训; 开展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特别是汉语教师的培养培训工作,提高教师“双语”教学能力。其次,吸引优秀的青年教师,特别是毕业大学生,解决牧区教师紧缺的问题;还要在政策上鼓舞教师,在物质和精神上对在职教师给予支持。
(三)完善教学管理工作的相关制度体系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想要做好任何事情都要有健全完善的制度体系作基础,牧区的教学管理工作也要如此。各学校部门的管理者要结合牧区学生的实际特点,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健全管理对策,有计划的开展教学,组织课时,对教学工作进行全面掌控,建立一个稳定的教学机制,保证教学工作顺利开展。
1、为了解决学生由于游牧造成的居住分散、离学校远的状况,国家和社会要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建设。2、现行的教材虽然关注了藏族的历史、文化、习俗等,但脱离牧区学生的生活实际,加上缺乏有效的教学器材,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调动,这样就很难进行有效的教学。3、逐步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在农村小学教学点基本配备教学光盘播放系统,在农村小学基本建设卫星教学收视点,在农村初中建设计算机教室,不断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以此缓解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短缺和师资不足的矛盾。4、美国人类学家奥格布提出“文化生态学理论模式”,认为教育行为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这里的环境包括社会组织、价值观、人际关系、族群关系等。长期的游牧生活在牧民心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寻求教育也是出于工具性的目的;教育内容脱离日常生活的实际也会将家长引入误区,不能理解知识的价值。转变家长对教育的传统理解,引导他们对现代教育有一个新的认识,这成为当前牧区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
(四)深化管理改革,创新管理方法
高效的管理方法是高质量教学有效开展的基础,随着办学规模的逐步扩大,以往的管理手段已经无法适应牧区学生的高要求,更改管理对策,创新管理方案已经成为了大势所趋。具体而言,各大牧区学校要坚持引进现代化设施,推行智能化管理手段,确保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高效性,并对管理内容进行集中梳理,采用现代化设施进行管控。与此同时,牧区学校还要创新管理方法,针对学生的特殊性制定培养计划,成立管理队伍,强化基础管控,开展实践教学,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实践水平。
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国家,随着民族政策的颁布出台,以往的教学管理对策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不符合牧民学生的高标准。想要进一步强化和完善牧区教学管理工作,提高管理工作的有效性,就一定要开展有针对性的管理内容,找到牧区学生与汉族学生的不同特点,结合他们的实际特征开展管理,并逐步提升管理能力,创新管理方法,完善管理对策,做好人才培养工作,为牧民地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张春海.对发展青海牧区教育管理的思考[J].攀登,2007.
[2]韩维良.青海农牧区开展现在远程教育现状调查[J]. 青海民族研究,2009(3)
[3]青海两基办公室2005年工作汇报[N].青海日报,2006-03-01.
[4]王振岭.青海牧区教育发展研究[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