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运用文化符码三层学说,来分析文化符码在庭园景观设计中如何被截取、运用、表达及产生共鸣。以台北林安泰古厝庭园为案列,透过文献以及田野调查收集案例资料,在园林景观中感知设计者传达的思想文化,进而看现代庭园对传统庭园的传承与创新。
关键词:江南园林;景观设计;文化符码
一、引言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现代园林建设中受西方文化和设计理念的影响,中国传统造园文化的精髓逐渐缺失。林安泰古厝是台北市保存最完整的古厝建筑,在1987年修建完工,使这座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得到重生。古厝新建传统风格庭园坐落于台北市新生的花博公园旁,是为台北花博会特别增设的,与林安泰古厝结合,完整地展现出闽式建筑的风格与特色,在现代化都市中独具韵味。透过文化符码来解析其设计理念乃至于其造景手法的应用,来说明江南与闽南中的园林意象。
二、文化符码相关理论
近代语言学有两次重要的转向,第一次的转向,是从语言学转向符号学;第二次是从符号学转向文化学。文化符码是从西方符号学的理论中发展而来的,最早是由法国文学家、哲学家巴贺德在上世纪70年代的《符号学体系》中提出来的。在杨裕富博士《设计的文化基础》一书中对文化符码解读的理论层次中,大概区分为三层次,以此三层说可以理解设计创作的方法论,此三层次依序为策略层、意义层、技术层。策略层包括了设计作品的说服层次与设计作品的说故事层次,主要为了了解庭园所处的文化背景,以此来探讨情景空间相互关系。意义层包括了设计作品的说故事层次与语意层次,也是“故意”的层次与“表达”的层次,主要探讨主题如何叙述,解析庭园作品时,往往会考虑社会背景、作品表达的故事及缘由。技术层包括了设计作品的美感形式层次与设计作品创作媒材感受层次。设计文化符码理论根植于文化学、符号学与设计学的基础,所以在文化层次上注重文化特色与潮流的掌握,在符码层面注重图像符号与意义的诠释,在设计层面注重造形美感与功能的创造[1]。
三、案例分析:以台北林安泰古厝庭园为例
(一)策略层
1.历史文化背景
林安泰古厝是台北现存古宅中年代最久的古宅之一。清乾隆19年(公元1754年),祖籍福建安溪的林钦明率家人东渡来台,其四子林志能因善于经商,在艋舺开设“荣泰行”,在累积财富后,于现今台北市大安区四维路141号盖大厝。大厝的正身完工于乾隆48年至50年,公元1822-1823年其于护龙也陆续完工,是现今台北市现存古宅中年代最久的古宅之一。其座落南蛇环北斗穴,蛇头向七星,吉地,采座东北朝西南之建筑方位,为二进五间起四合院古宅[2]。
2000年5月,由台北市政府民政局精心规划为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馆,对外开放参观。2009年配合台北国际花卉博览会活动成为展馆并扩建庭园,林安泰古厝庭园借鉴清末江南庭园,将中国山水意识的哲学思想融入设计,在此基础上借鉴板桥林家花园的元素,空间布局包含地域性文化元素及现付公共休憩空间概念。例如:闽南一带流行在庭园中运用山石的元素,建筑师徐裕健设计流水假山,集台湾庭园与江南庭园的精妙,运用现代的功法,遮住高速公路阻隔噪音,塑造出古典、自然、静谧的公共领域庭园空间。
2.文人哲学思想
道家讲求虚无遁世,追求理想的精神世界,以道为天地一切之本质,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古典园林中,特别推崇园林自然天成的境界。无论园林基地的选址、园林景观形式、景观节点的布置,还是园林植物配植等方面,均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庭园设计集中体现了传统艺术与道家退隐思想的集合。
3.空间破题至串联
道光朝为台湾园林的高峰期,盛行“天人合一、虚静淡泊”的隐逸思想。设计师引用老子《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林安泰古厝庭园设计的核心概念即“自然”两字,谓之天地人道合而为一的自然之道。江南古典庭园将诗情画意贯穿于空间之中,不仅把前人诗文的某些境界、场景在园林中以具体的形象复现出来,或者用景名、匾额等文学手段对园景作直接的点题,而且还借用文学艺术的章法来体现空间中动景。
(二)意义层
1.主题的命题
古厝主人林钦明为福建安溪人,其四子林志能善于经商,当时他的商号叫做荣泰行,遂取安溪的安,荣泰行的泰,将宅地定名安泰厝,用以记录家族的发源地和发家过程。安泰同时寓意平安兴泰,园中处处可见表达平安富贵的吉祥图案。花博会期间将古厝庭园取名为花茶殿,配合花博盛会,同时可供游人喝茶休憩。
2.子题的题素
计成《园冶》一书提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观点,认为园林虽然是人工建造而成,但景色应如天然形成一般[3]。林安泰古厝的庭园景观由建筑、水景、假山、花木组成园林布局,多面向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自然与生命观点,将大自然缩小,山石水泉俱在,宝岛野景地貌,浑然天成。将大自然缩小的概念,独石象征大山、小池象征大海的缩形山水;咾咕石院、爱波亭飞石步道、特别拣选稜角分明的阳刚力道纹理石材,呈现其纵横张力。以叠石交错手法,侧重石隙孔洞的留白,植入山蕨、苔藓、偃柏、野姜花,附着于山巅石缝中,以成野趣自然台湾石景,玉带桥、瀑布假山、邀月亭、雨前楼、随月阁、映月大池、醉茶居、顾渚茗山,分隔空間的云墙和漏窗都带有吉祥纹案。
3.子题的规则
中国园林的配置比例,有“三分水,二分竹,一分屋”之说,而这个比例的来源是基于山水画的构图比例而来。山水画运用大量的留白空间,与意境美的表达上是相通的。计成《园冶》一书有言:园有异宜无成法。造园需因地制宜、其磐石堆石,均应合形符势,方能得景随形。如钱梅溪(清)在《庭园话》中论造园:造园如作诗文,必是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称。以造园论之,主要在于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至后衍生出造园设计手法。“因借无由,触景生情”庭园创作是情与景的融合加上叠山、理水、植栽、建筑的配合,通过截取适当的造型文化符码,才可能“物”“情”,从而使游人感受到诗情画意。 (三)技术层
1.符号象征美
林安泰古厝庭园中墙洞与漏窗形式多样,每个漏窗的形式皆有其寓意所在,代表了林家對生活的情感抒发。葫芦形式的漏窗,葫芦是中华传统的吉祥物,葫芦口小肚大,象征财库饱满,纳财致福。俗话说:“家有吉祥葫芦万事兴。”蟠桃样式的漏窗神话中有西王母娘娘做寿,设蟠桃会款待群仙,所以一般习俗用桃来象征长命百岁,多子多福,幸福安康,平平安安。而除了墙洞外还有许多建筑上的象征符码,如框上的木雕,两条龙在中间盘成香炉的形状,两条龙在香炉下抢珠,另两条在香炉上对望,整个雕刻就是由此六龙的肢体交错盘结所构成,这六条龙象征林回的六个儿子。林安泰庭园中花木的也有涵义所在,常见的竹代表廉洁、正直,榕树代表长青,菊花则有隐士之意。在园中空间中不乏有许多文字,无论是对联、匾额还是诗词都是当下的心境感受所抒发以及期许,如定静堂、汲古书屋、月波水榭等命名都具有含意。林安泰古厝庭园中除了建筑外在形式与山水之景外,蕴含了许多文化符码,则让整个园林空间更具深度以及文化价值。
2.空间形式美
园林空间的渗透与层次变化,主要是通过对空间的分隔与联系关系所造成。起伏是用地形起伏来表现,水景、坡地等不同地形的变化。空间配置疏密得当孤植、丛至等不同种植方式和植物的选择来渲染主题空间[4]。爱波亭以对景的手法,跟雨前楼两景隔池相望,池岸幽远不尽,小亭连绵接云,在有限空间中以层次感创造出无限景深。计成在《园治》中提道:“剎宇隐环窗,彷彿片图小李”,透露出窗与景之间的空间关联性。框景也分远近,远景可望远方的山色,而近景则为窗外所种植的花木,框景的巧妙可以让游园者聚焦于此,让景物更为突出而更显其特色。利用墙上的门窗口、两柱间及花木枝干等形成的框架、将园中的景致刻意引入其中,经过欣赏时就好像一幅画作。配以花瓶形状漏窗作为隔墙,分隔空间并作为园林景观的点缀。障景就如同文章需要分章节,取段落一般,障的目的在于让游园者产生欲念与期待,产生开门见山的惊奇感,更让园林的主题分明、井然有序。园林艺术中作为隔景的方法很多,可用植物、假山、陆桥、建筑与云墙等形式来区隔空间当作屏障。雨前楼紧邻随月阁,绕以幽竹,前掘映月大池。瀑布水声可缓解高架道路车辆喧腾听觉上的干扰,视觉上更将高架道路屏障于园外。
3.媒材感知美
叠山石,首起相石,随之估重、奠基、立峰、叠石。叠石造型乃出自立峰之技巧,所涉及之功法有压叠、刹塾及拓缝各项。相石即选石,乃叠山第一道工序。相石对石的品种、形态、脉络、纹理、软硬、大小等加以辨认,预想其用途、位置、面向(向内,向外,向上,向下),随叠石需要取用[5]。林安泰古厝庭园借鉴林家花园塑山的方式,以砖石为骨架,再以石灰泥雕塑外观而成。而其假山因型态不受石材所影响,固较砌石叠山更为真实,仿效真山的高低错落以及层层山峰的层次感,同时以打毛技法增加其真实感,运用国画皴法来呈现,让人犹如身在山中的感受。假山在其中开辟走道,随步道的高低起伏而有游于山中的真实感受[6]。而在搬迁及翻修的过程中,除了部分砖瓦因年代久远以致破损而予以翻新之外,其余石材、木材等多半来自原建材,故仍深具历史价值,堪称是台北市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闽南古厝建筑。古厝外埕铺有红普石,是当时大陆商船来台,为避免船身不稳,置于船底之压舱石,它的优点是不长青苔,具防滑功效。而大门口的门枕石、门墩与门臼,均是由完整石块所雕成,石材多来自中国福建。
参考文献:
[1]杨裕富.设计的文化基础:设计、符号、沟通[M].台中:亚太图书出版社,2003.
[2]李重耀.林安泰古厝拆迁计划——中国闽南建筑之个案研究[M].台北:詹氏书局,1991.
[3]计成,陈植.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4]卢冠延.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之叙事设计分析研究[D].国立云林科技大学,2007.
[5]王锦堂,论中国园林设计[M].东华书局,1991.
[6]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明文出版社, 1991.
作者简介:
叶婷,南京工业大学工业与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景观与环境设计。
张健健,博士,南京工业大学工业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景观与环境设计。
关键词:江南园林;景观设计;文化符码
一、引言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现代园林建设中受西方文化和设计理念的影响,中国传统造园文化的精髓逐渐缺失。林安泰古厝是台北市保存最完整的古厝建筑,在1987年修建完工,使这座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得到重生。古厝新建传统风格庭园坐落于台北市新生的花博公园旁,是为台北花博会特别增设的,与林安泰古厝结合,完整地展现出闽式建筑的风格与特色,在现代化都市中独具韵味。透过文化符码来解析其设计理念乃至于其造景手法的应用,来说明江南与闽南中的园林意象。
二、文化符码相关理论
近代语言学有两次重要的转向,第一次的转向,是从语言学转向符号学;第二次是从符号学转向文化学。文化符码是从西方符号学的理论中发展而来的,最早是由法国文学家、哲学家巴贺德在上世纪70年代的《符号学体系》中提出来的。在杨裕富博士《设计的文化基础》一书中对文化符码解读的理论层次中,大概区分为三层次,以此三层说可以理解设计创作的方法论,此三层次依序为策略层、意义层、技术层。策略层包括了设计作品的说服层次与设计作品的说故事层次,主要为了了解庭园所处的文化背景,以此来探讨情景空间相互关系。意义层包括了设计作品的说故事层次与语意层次,也是“故意”的层次与“表达”的层次,主要探讨主题如何叙述,解析庭园作品时,往往会考虑社会背景、作品表达的故事及缘由。技术层包括了设计作品的美感形式层次与设计作品创作媒材感受层次。设计文化符码理论根植于文化学、符号学与设计学的基础,所以在文化层次上注重文化特色与潮流的掌握,在符码层面注重图像符号与意义的诠释,在设计层面注重造形美感与功能的创造[1]。
三、案例分析:以台北林安泰古厝庭园为例
(一)策略层
1.历史文化背景
林安泰古厝是台北现存古宅中年代最久的古宅之一。清乾隆19年(公元1754年),祖籍福建安溪的林钦明率家人东渡来台,其四子林志能因善于经商,在艋舺开设“荣泰行”,在累积财富后,于现今台北市大安区四维路141号盖大厝。大厝的正身完工于乾隆48年至50年,公元1822-1823年其于护龙也陆续完工,是现今台北市现存古宅中年代最久的古宅之一。其座落南蛇环北斗穴,蛇头向七星,吉地,采座东北朝西南之建筑方位,为二进五间起四合院古宅[2]。
2000年5月,由台北市政府民政局精心规划为林安泰古厝民俗文物馆,对外开放参观。2009年配合台北国际花卉博览会活动成为展馆并扩建庭园,林安泰古厝庭园借鉴清末江南庭园,将中国山水意识的哲学思想融入设计,在此基础上借鉴板桥林家花园的元素,空间布局包含地域性文化元素及现付公共休憩空间概念。例如:闽南一带流行在庭园中运用山石的元素,建筑师徐裕健设计流水假山,集台湾庭园与江南庭园的精妙,运用现代的功法,遮住高速公路阻隔噪音,塑造出古典、自然、静谧的公共领域庭园空间。
2.文人哲学思想
道家讲求虚无遁世,追求理想的精神世界,以道为天地一切之本质,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古典园林中,特别推崇园林自然天成的境界。无论园林基地的选址、园林景观形式、景观节点的布置,还是园林植物配植等方面,均体现了“天人合一”思想,庭园设计集中体现了传统艺术与道家退隐思想的集合。
3.空间破题至串联
道光朝为台湾园林的高峰期,盛行“天人合一、虚静淡泊”的隐逸思想。设计师引用老子《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林安泰古厝庭园设计的核心概念即“自然”两字,谓之天地人道合而为一的自然之道。江南古典庭园将诗情画意贯穿于空间之中,不仅把前人诗文的某些境界、场景在园林中以具体的形象复现出来,或者用景名、匾额等文学手段对园景作直接的点题,而且还借用文学艺术的章法来体现空间中动景。
(二)意义层
1.主题的命题
古厝主人林钦明为福建安溪人,其四子林志能善于经商,当时他的商号叫做荣泰行,遂取安溪的安,荣泰行的泰,将宅地定名安泰厝,用以记录家族的发源地和发家过程。安泰同时寓意平安兴泰,园中处处可见表达平安富贵的吉祥图案。花博会期间将古厝庭园取名为花茶殿,配合花博盛会,同时可供游人喝茶休憩。
2.子题的题素
计成《园冶》一书提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观点,认为园林虽然是人工建造而成,但景色应如天然形成一般[3]。林安泰古厝的庭园景观由建筑、水景、假山、花木组成园林布局,多面向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自然与生命观点,将大自然缩小,山石水泉俱在,宝岛野景地貌,浑然天成。将大自然缩小的概念,独石象征大山、小池象征大海的缩形山水;咾咕石院、爱波亭飞石步道、特别拣选稜角分明的阳刚力道纹理石材,呈现其纵横张力。以叠石交错手法,侧重石隙孔洞的留白,植入山蕨、苔藓、偃柏、野姜花,附着于山巅石缝中,以成野趣自然台湾石景,玉带桥、瀑布假山、邀月亭、雨前楼、随月阁、映月大池、醉茶居、顾渚茗山,分隔空間的云墙和漏窗都带有吉祥纹案。
3.子题的规则
中国园林的配置比例,有“三分水,二分竹,一分屋”之说,而这个比例的来源是基于山水画的构图比例而来。山水画运用大量的留白空间,与意境美的表达上是相通的。计成《园冶》一书有言:园有异宜无成法。造园需因地制宜、其磐石堆石,均应合形符势,方能得景随形。如钱梅溪(清)在《庭园话》中论造园:造园如作诗文,必是曲折有法,前后呼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称。以造园论之,主要在于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至后衍生出造园设计手法。“因借无由,触景生情”庭园创作是情与景的融合加上叠山、理水、植栽、建筑的配合,通过截取适当的造型文化符码,才可能“物”“情”,从而使游人感受到诗情画意。 (三)技术层
1.符号象征美
林安泰古厝庭园中墙洞与漏窗形式多样,每个漏窗的形式皆有其寓意所在,代表了林家對生活的情感抒发。葫芦形式的漏窗,葫芦是中华传统的吉祥物,葫芦口小肚大,象征财库饱满,纳财致福。俗话说:“家有吉祥葫芦万事兴。”蟠桃样式的漏窗神话中有西王母娘娘做寿,设蟠桃会款待群仙,所以一般习俗用桃来象征长命百岁,多子多福,幸福安康,平平安安。而除了墙洞外还有许多建筑上的象征符码,如框上的木雕,两条龙在中间盘成香炉的形状,两条龙在香炉下抢珠,另两条在香炉上对望,整个雕刻就是由此六龙的肢体交错盘结所构成,这六条龙象征林回的六个儿子。林安泰庭园中花木的也有涵义所在,常见的竹代表廉洁、正直,榕树代表长青,菊花则有隐士之意。在园中空间中不乏有许多文字,无论是对联、匾额还是诗词都是当下的心境感受所抒发以及期许,如定静堂、汲古书屋、月波水榭等命名都具有含意。林安泰古厝庭园中除了建筑外在形式与山水之景外,蕴含了许多文化符码,则让整个园林空间更具深度以及文化价值。
2.空间形式美
园林空间的渗透与层次变化,主要是通过对空间的分隔与联系关系所造成。起伏是用地形起伏来表现,水景、坡地等不同地形的变化。空间配置疏密得当孤植、丛至等不同种植方式和植物的选择来渲染主题空间[4]。爱波亭以对景的手法,跟雨前楼两景隔池相望,池岸幽远不尽,小亭连绵接云,在有限空间中以层次感创造出无限景深。计成在《园治》中提道:“剎宇隐环窗,彷彿片图小李”,透露出窗与景之间的空间关联性。框景也分远近,远景可望远方的山色,而近景则为窗外所种植的花木,框景的巧妙可以让游园者聚焦于此,让景物更为突出而更显其特色。利用墙上的门窗口、两柱间及花木枝干等形成的框架、将园中的景致刻意引入其中,经过欣赏时就好像一幅画作。配以花瓶形状漏窗作为隔墙,分隔空间并作为园林景观的点缀。障景就如同文章需要分章节,取段落一般,障的目的在于让游园者产生欲念与期待,产生开门见山的惊奇感,更让园林的主题分明、井然有序。园林艺术中作为隔景的方法很多,可用植物、假山、陆桥、建筑与云墙等形式来区隔空间当作屏障。雨前楼紧邻随月阁,绕以幽竹,前掘映月大池。瀑布水声可缓解高架道路车辆喧腾听觉上的干扰,视觉上更将高架道路屏障于园外。
3.媒材感知美
叠山石,首起相石,随之估重、奠基、立峰、叠石。叠石造型乃出自立峰之技巧,所涉及之功法有压叠、刹塾及拓缝各项。相石即选石,乃叠山第一道工序。相石对石的品种、形态、脉络、纹理、软硬、大小等加以辨认,预想其用途、位置、面向(向内,向外,向上,向下),随叠石需要取用[5]。林安泰古厝庭园借鉴林家花园塑山的方式,以砖石为骨架,再以石灰泥雕塑外观而成。而其假山因型态不受石材所影响,固较砌石叠山更为真实,仿效真山的高低错落以及层层山峰的层次感,同时以打毛技法增加其真实感,运用国画皴法来呈现,让人犹如身在山中的感受。假山在其中开辟走道,随步道的高低起伏而有游于山中的真实感受[6]。而在搬迁及翻修的过程中,除了部分砖瓦因年代久远以致破损而予以翻新之外,其余石材、木材等多半来自原建材,故仍深具历史价值,堪称是台北市保存最为完整的清代闽南古厝建筑。古厝外埕铺有红普石,是当时大陆商船来台,为避免船身不稳,置于船底之压舱石,它的优点是不长青苔,具防滑功效。而大门口的门枕石、门墩与门臼,均是由完整石块所雕成,石材多来自中国福建。
参考文献:
[1]杨裕富.设计的文化基础:设计、符号、沟通[M].台中:亚太图书出版社,2003.
[2]李重耀.林安泰古厝拆迁计划——中国闽南建筑之个案研究[M].台北:詹氏书局,1991.
[3]计成,陈植.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8.
[4]卢冠延.中国传统园林艺术之叙事设计分析研究[D].国立云林科技大学,2007.
[5]王锦堂,论中国园林设计[M].东华书局,1991.
[6]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明文出版社, 1991.
作者简介:
叶婷,南京工业大学工业与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方向:景观与环境设计。
张健健,博士,南京工业大学工业与艺术设计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景观与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