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如何将培养兴趣、树立自信及多与学生交流三个方面的心理教育渗透在化学教学中,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心身健康得到发展。
关键词:心理教育、化学教学、渗透
【分類号】G633.8
从教师的社会职责的角度来讲,教师在学校里所充当的角色不仅仅是学习的指导者、行为规范的示范者、班级活动的领导者、教育事业的探索者,更应是学生心理的辅导者。因此,根据职业教育目标,通过我多年化学教学的实践研究并结合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我认为在学科教学中浸透一定的心理辅导不失为一个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教学理念。为此,我们应把部分精力着眼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积极探索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开展学习心理辅导。特作规划如下:
一、培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营造一个好的氛围。我的做法是:
1、联系实际,培养兴趣
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化学,让所教的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如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及工农业生产方面离不开化学制品:各种化学纤维及功能材料的出现,使得人们的穿戴有了更多的选择性;食品的储藏、运输及保鲜需要大量的防腐剂;新型节能保温材料的出现使是人们的居住更加舒适环保;各种高效新能源汽车不断出现不仅是交通更加便利而且大大降低对大气的污染;高效农药及除草剂的使用改变了农业传统的生产方式、大大降低了农民的生产强度;工业上利用化学的方法替代机械加工使生产出的零件更加紧密耐用和美观;各种新型燃料及化学试剂的出现使得我国军事和航空航天实力大大的提高。以此可见,绝大多数的化学事实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通过这些现实中具体的例子能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和关注日常事物的求知欲。
2、通过试验,培养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尤其是“变幻无常”的实验现象,使学生感到新鲜、好奇、激动、兴奋,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将乙醇与浓硫酸混合分别在140℃和170℃的条件下反应可以得到乙烯和乙醚两种不同的产物。通过这一实验使学生知道了有机化合物化学性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提高他们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
3、利用化学史事,培养兴趣
介绍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化学家在从事科研究中,不畏实验过程的危险、实验条件的恶劣、多次试验失败后的打擊,不畏“权威”、“智者”的嘲笑、蔑视,坚信自己的能力及所从事工作的价值,不懈努力,最终取得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影响的成就。著名的化学家居里夫人对约四百吨铀沥青矿物、二百吨化学药品和八百吨水一次一次的分离、一点一点的测量,最终提取出一克雷。如此繁重的工程是在简陋的棚房里、煤屑飞扬的艰苦条件下完成,没有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门捷列夫在提出现今仍广为使用的元素周期表之前已思考了将近二十年等。通过对一些伟大科研事迹的介绍可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研究过程中必定会面临的诸多困难,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二、树立自信
自信也是学习的一种动力,没有自信何谈探索求知,自信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心态。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分散难点
教学中发现对化学学习没兴趣的学生中,有一半的学生认为化学太抽象,无法直观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化学的教学中分散难点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教材的要求来进行备课讲解,以不拓展加深知识为前提,尽量分散难点。一些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的问题再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应用的增多来慢慢提高要求。另外,在教学中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如在课堂上提问,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如果万一回答不上来,则做一些提示,以便使正确的答案最终从学生口中答出,并在回答完之后给予一定的表扬鼓励,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鼓励学生
经常在作业后批示一些鼓励性的话,如“有进步,加油。”“很好,继续努力。”“进步很快,继续加油。”等,以此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不要放松学习。
3、体验成功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学习方面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些学生基础比较差、学习成绩不太理想,在成长过程中过多的失败体验,从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动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发展的特点和个性差异,提出适合其水平的任务和要求,如提问、独立作业、实践性操作等。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回答,或根据老师的指令完成力所能及的要求,老师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其体会成功的喜悦而产生自我效能感,在内心深处感受到“我也行”、“我能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三、多和学生交流
在化学教学中,老师应于学生多进行心理交流。心理交流方式很多,如一句口头的表扬,一个热情鼓励的目光,一次表现机会的给予,对学生来说都可能成为其学习的动力。学生有时候就是靠着与任课老师的那份感情来学习的,即“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教师与学生要多沟通,热爱他们,让他们有一份亲切感,喜欢上自己的课。平时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和学生多沟通。以便更好的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我们应逐步改进对学生以及学习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多采用鼓励性评价,淡化竞争气氛,提倡生生间、师生间的互助与协作,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积极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将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引入课堂教学无疑可“给课堂增添巨大的活力”。教师必须放下“权威者”的架子,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与同学们一起进行探究,关注课堂内尽可能多的学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潜能、创造性才可得到充分发挥,围绕学习的主题积极的思索、畅所欲言、热烈讨论、勇于实践,在教师的组织协调下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
心理问题的教育,是一个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需要我们教师的齐心协力和不懈探究,它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充实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徐秀娟.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2,(Z1)
[2] 韦筱青. “双育”渗透 和谐的教育效果──论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功效[J]. 柳州师专学报, 2001,(S1)
关键词:心理教育、化学教学、渗透
【分類号】G633.8
从教师的社会职责的角度来讲,教师在学校里所充当的角色不仅仅是学习的指导者、行为规范的示范者、班级活动的领导者、教育事业的探索者,更应是学生心理的辅导者。因此,根据职业教育目标,通过我多年化学教学的实践研究并结合学生在学习化学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变化,我认为在学科教学中浸透一定的心理辅导不失为一个切实可行且行之有效的教学理念。为此,我们应把部分精力着眼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积极探索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开展学习心理辅导。特作规划如下:
一、培养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能诱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教学营造一个好的氛围。我的做法是:
1、联系实际,培养兴趣
在教学中适当增加一些与生活相关的化学,让所教的化学知识与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如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及工农业生产方面离不开化学制品:各种化学纤维及功能材料的出现,使得人们的穿戴有了更多的选择性;食品的储藏、运输及保鲜需要大量的防腐剂;新型节能保温材料的出现使是人们的居住更加舒适环保;各种高效新能源汽车不断出现不仅是交通更加便利而且大大降低对大气的污染;高效农药及除草剂的使用改变了农业传统的生产方式、大大降低了农民的生产强度;工业上利用化学的方法替代机械加工使生产出的零件更加紧密耐用和美观;各种新型燃料及化学试剂的出现使得我国军事和航空航天实力大大的提高。以此可见,绝大多数的化学事实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通过这些现实中具体的例子能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和关注日常事物的求知欲。
2、通过试验,培养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验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尤其是“变幻无常”的实验现象,使学生感到新鲜、好奇、激动、兴奋,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将乙醇与浓硫酸混合分别在140℃和170℃的条件下反应可以得到乙烯和乙醚两种不同的产物。通过这一实验使学生知道了有机化合物化学性质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提高他们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
3、利用化学史事,培养兴趣
介绍历史上一些著名的化学家在从事科研究中,不畏实验过程的危险、实验条件的恶劣、多次试验失败后的打擊,不畏“权威”、“智者”的嘲笑、蔑视,坚信自己的能力及所从事工作的价值,不懈努力,最终取得对人类社会造成巨大影响的成就。著名的化学家居里夫人对约四百吨铀沥青矿物、二百吨化学药品和八百吨水一次一次的分离、一点一点的测量,最终提取出一克雷。如此繁重的工程是在简陋的棚房里、煤屑飞扬的艰苦条件下完成,没有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门捷列夫在提出现今仍广为使用的元素周期表之前已思考了将近二十年等。通过对一些伟大科研事迹的介绍可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研究过程中必定会面临的诸多困难,必须要有坚强的意志和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二、树立自信
自信也是学习的一种动力,没有自信何谈探索求知,自信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心态。我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分散难点
教学中发现对化学学习没兴趣的学生中,有一半的学生认为化学太抽象,无法直观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在化学的教学中分散难点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教材的要求来进行备课讲解,以不拓展加深知识为前提,尽量分散难点。一些综合性较强、难度较大的问题再随着学习的深入、知识应用的增多来慢慢提高要求。另外,在教学中尽量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如在课堂上提问,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如果万一回答不上来,则做一些提示,以便使正确的答案最终从学生口中答出,并在回答完之后给予一定的表扬鼓励,以此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2、鼓励学生
经常在作业后批示一些鼓励性的话,如“有进步,加油。”“很好,继续努力。”“进步很快,继续加油。”等,以此鼓励学生继续努力,不要放松学习。
3、体验成功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在学习方面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有些学生基础比较差、学习成绩不太理想,在成长过程中过多的失败体验,从而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而失去学习的信心和动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发展的特点和个性差异,提出适合其水平的任务和要求,如提问、独立作业、实践性操作等。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回答,或根据老师的指令完成力所能及的要求,老师给予肯定和表扬,让其体会成功的喜悦而产生自我效能感,在内心深处感受到“我也行”、“我能行”,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
三、多和学生交流
在化学教学中,老师应于学生多进行心理交流。心理交流方式很多,如一句口头的表扬,一个热情鼓励的目光,一次表现机会的给予,对学生来说都可能成为其学习的动力。学生有时候就是靠着与任课老师的那份感情来学习的,即“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教师与学生要多沟通,热爱他们,让他们有一份亲切感,喜欢上自己的课。平时要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和学生多沟通。以便更好的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我们应逐步改进对学生以及学习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多采用鼓励性评价,淡化竞争气氛,提倡生生间、师生间的互助与协作,有效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性。积极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将研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引入课堂教学无疑可“给课堂增添巨大的活力”。教师必须放下“权威者”的架子,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角色,与同学们一起进行探究,关注课堂内尽可能多的学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的潜能、创造性才可得到充分发挥,围绕学习的主题积极的思索、畅所欲言、热烈讨论、勇于实践,在教师的组织协调下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
心理问题的教育,是一个关系到学生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需要我们教师的齐心协力和不懈探究,它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充实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徐秀娟. 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J].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2,(Z1)
[2] 韦筱青. “双育”渗透 和谐的教育效果──论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结合的功效[J]. 柳州师专学报, 2001,(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