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原题]
以《肩膀》为题,写一篇8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2006年辽宁高考作文题)
▲[写作导引]
“肩膀”的基本义是人体器官,而作文时真正要体现的,却是其比喻义、引申义。例如:
从肩膀能“扛”、能“担”来看,可以有“要敢于承担”“要勇于负重”等立意:从肩膀虽然能“承担”“负重”。但所“负”一定要适度,由此可以有“重在适度”“贵在恰当”等立意;从身体强壮者能负重、软弱者不堪重负来看,可以有“强健体魄、增大内存,才能勇挑重担”的立意;从牛顿名言“我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思考,联想到肩膀是“基础”“阶梯”“铺路石”,可以有歌颂“举荐”“奉献”及“陪练”精神方面的立意;从“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诗句来看,可以有“有远大理想,才能担负起伟大使命”的立意:从喜欢或赞许某个人,往往会拍他的肩膀这一生活现象进行联想思考,能知“拍肩膀”具有“肯定”“激励”意义,因而可以有“要学会拍自己肩膀、自强自励”或“善于激励他人、鞭策他人”等立意;从词语“换肩”进行思考。能够联想到“接替”“替换”“继承”等内容,可以有“传承精神文明”“继承伟大事业”方面的立意:从词语“双肩”进行思考,能够联想到“分工”“协作”等内容。可以有“听从分配、团结协作”方面的立意……
▲[佳作展示]
常常会想,要怎样一副铁肩才扛得起一个朝代由盛转衰的心理落差?才扛得起夹缝中芸芸众生的声声叹息?才扛得起中国诗歌在社会剧变中的大课题?
所以,不敢想象杜甫是怎样用他并不健壮的躯体承载着这一切的。驾一叶平平仄仄平搭起的小舟,穿梭于暗流涌动的江水中,我能想见杜甫逆流而上的艰难。他走在唐朝的衰败途中,注定要弓着腰,低着头,一点一滴地细数着黎民百姓的苦难,然后蘸着浓于墨的悲哀,含泪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句。他对国家和百姓的使命感决定了他此生不可能过得轻松。“穷则独善其身”,多少人用这句话安慰自己,然后摇摇头,屈服于黑暗的社会现实,从此只为个人和家庭的前景奔走。可是,杜甫的心是与千千万万劳苦大众连在一起的,所以不管多艰难,他都要用自己的肩膀撑出一片天地,容纳他们的叹息。于是有了破旧茅屋中的那声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也有了那句又恨又悲的诗: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而咸阳桥上“直上千云霄”的哭声也从此被后人深深铭记。他是真正的人民“代言人”,以自己的肩膀扛起一段属于百姓的“诗史”。
翻开杜甫的人生,不由得让人想起这句话:“文章憎命达。”他仕途无门,困顿十年,方得小职,安史之乱中又流亡颠沛,为人所俘,直至最后,贫病交加而去。当他幼年在自家的枣树上爬上爬下,把笑声洒满整个庭院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命运之神给他安排下了这样一条坎坷异常的人生之路吧?幼时身体就羸弱的他,也一定没有想到自己将用这一副肩膀扛起自己人生的不幸和整个时代的悲哀。
而杜甫竟然扛住了。尽管生活已是“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可他从没把自己的目光拘囿于个人的得失与悲喜,即便在他即将撒手人寰,为自己举行告别仪式的时候,依然挂念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的局势。他总是放眼大众,深入人们的生活,体察底层人民的苦难,然后聚焦,酝酿,提炼,挥洒。杜甫是大儒,可他分明又高于传统的儒士。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杜甫却不管穷达,都要兼济天下。儒家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却是不管在不在其位,都要谋其政。他那些作为局外人对时局冷眼旁观的诗作,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迸发出更为沉重和浓郁的愤懑,不知使多少后人怒火胸中烧,泪水眼中噙。西川的一句诗也许是杜甫最好的写照:在一个晦暗的时代,你是唯一的灵魂。
如果说男人“铁肩担道义”,那么杜甫就是古往今来真正的大男人。一副肩膀,看似柔弱,却撑起了中国历史上一座文学与道义的高峰,让人远远观望,赞叹不止。
▲简评
该文之所以获得满分,基于以下两点:
一、设疑解疑,首尾精警。起笔设疑不仅烘托了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还高度概括出人物“大济苍生”、为民“呐喊”的一生。结尾引“铁肩担道义”名句,说杜甫是“真正的大男人”,使开篇设疑得到有力诠释。而“文学与道义高峰”的比喻,则贴切形象,精警传神。
二、诗文点睛,深化主旨。文章的引用达10处之多,有的提示社会环境,体现人物心志:有的从旁评价,盛赞人物精神;有的对比比较,凸现人物品格。这些都很好地烘托了“满目疮痍”的社会,凸现了“诗中圣哲”的品行,深化了“铁肩担道义”的文章主题。
(吉林 张国学 荐评)
以《肩膀》为题,写一篇800字的作文,除诗歌外体裁不限。
(2006年辽宁高考作文题)
▲[写作导引]
“肩膀”的基本义是人体器官,而作文时真正要体现的,却是其比喻义、引申义。例如:
从肩膀能“扛”、能“担”来看,可以有“要敢于承担”“要勇于负重”等立意:从肩膀虽然能“承担”“负重”。但所“负”一定要适度,由此可以有“重在适度”“贵在恰当”等立意;从身体强壮者能负重、软弱者不堪重负来看,可以有“强健体魄、增大内存,才能勇挑重担”的立意;从牛顿名言“我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来思考,联想到肩膀是“基础”“阶梯”“铺路石”,可以有歌颂“举荐”“奉献”及“陪练”精神方面的立意;从“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诗句来看,可以有“有远大理想,才能担负起伟大使命”的立意:从喜欢或赞许某个人,往往会拍他的肩膀这一生活现象进行联想思考,能知“拍肩膀”具有“肯定”“激励”意义,因而可以有“要学会拍自己肩膀、自强自励”或“善于激励他人、鞭策他人”等立意;从词语“换肩”进行思考。能够联想到“接替”“替换”“继承”等内容,可以有“传承精神文明”“继承伟大事业”方面的立意:从词语“双肩”进行思考,能够联想到“分工”“协作”等内容。可以有“听从分配、团结协作”方面的立意……
▲[佳作展示]
常常会想,要怎样一副铁肩才扛得起一个朝代由盛转衰的心理落差?才扛得起夹缝中芸芸众生的声声叹息?才扛得起中国诗歌在社会剧变中的大课题?
所以,不敢想象杜甫是怎样用他并不健壮的躯体承载着这一切的。驾一叶平平仄仄平搭起的小舟,穿梭于暗流涌动的江水中,我能想见杜甫逆流而上的艰难。他走在唐朝的衰败途中,注定要弓着腰,低着头,一点一滴地细数着黎民百姓的苦难,然后蘸着浓于墨的悲哀,含泪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千古绝句。他对国家和百姓的使命感决定了他此生不可能过得轻松。“穷则独善其身”,多少人用这句话安慰自己,然后摇摇头,屈服于黑暗的社会现实,从此只为个人和家庭的前景奔走。可是,杜甫的心是与千千万万劳苦大众连在一起的,所以不管多艰难,他都要用自己的肩膀撑出一片天地,容纳他们的叹息。于是有了破旧茅屋中的那声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也有了那句又恨又悲的诗: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而咸阳桥上“直上千云霄”的哭声也从此被后人深深铭记。他是真正的人民“代言人”,以自己的肩膀扛起一段属于百姓的“诗史”。
翻开杜甫的人生,不由得让人想起这句话:“文章憎命达。”他仕途无门,困顿十年,方得小职,安史之乱中又流亡颠沛,为人所俘,直至最后,贫病交加而去。当他幼年在自家的枣树上爬上爬下,把笑声洒满整个庭院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命运之神给他安排下了这样一条坎坷异常的人生之路吧?幼时身体就羸弱的他,也一定没有想到自己将用这一副肩膀扛起自己人生的不幸和整个时代的悲哀。
而杜甫竟然扛住了。尽管生活已是“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可他从没把自己的目光拘囿于个人的得失与悲喜,即便在他即将撒手人寰,为自己举行告别仪式的时候,依然挂念着“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的局势。他总是放眼大众,深入人们的生活,体察底层人民的苦难,然后聚焦,酝酿,提炼,挥洒。杜甫是大儒,可他分明又高于传统的儒士。儒家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杜甫却不管穷达,都要兼济天下。儒家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杜甫却是不管在不在其位,都要谋其政。他那些作为局外人对时局冷眼旁观的诗作,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迸发出更为沉重和浓郁的愤懑,不知使多少后人怒火胸中烧,泪水眼中噙。西川的一句诗也许是杜甫最好的写照:在一个晦暗的时代,你是唯一的灵魂。
如果说男人“铁肩担道义”,那么杜甫就是古往今来真正的大男人。一副肩膀,看似柔弱,却撑起了中国历史上一座文学与道义的高峰,让人远远观望,赞叹不止。
▲简评
该文之所以获得满分,基于以下两点:
一、设疑解疑,首尾精警。起笔设疑不仅烘托了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还高度概括出人物“大济苍生”、为民“呐喊”的一生。结尾引“铁肩担道义”名句,说杜甫是“真正的大男人”,使开篇设疑得到有力诠释。而“文学与道义高峰”的比喻,则贴切形象,精警传神。
二、诗文点睛,深化主旨。文章的引用达10处之多,有的提示社会环境,体现人物心志:有的从旁评价,盛赞人物精神;有的对比比较,凸现人物品格。这些都很好地烘托了“满目疮痍”的社会,凸现了“诗中圣哲”的品行,深化了“铁肩担道义”的文章主题。
(吉林 张国学 荐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