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高校实验室管理现状
实验室管理思想滞后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从实验课题设计到实验室筹建规划、从实验资源分配到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从实验队伍组建到实验室各项功能开发利用等依旧存在着重视理论教育、轻视实验动手能力的状况,尤其是实验室管理工作在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以及对实验室管理工作在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重视不够,使广大师生对实验教学积极性不高,这种现象如不及时解决,将导致实验队伍不稳定,制约实验室的发展速度和创新的整体水平,使高校制定的以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自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难以实现 。因此,实验室管理的理念有待创新。
实验室管理制度仍不完善
和国外大学完善的实验室管理体制相比,我国高校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建设具有起步晚、发展慢等特点,落后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制约着实验教学和科研的发展。实验室缺乏人才引进及管理的新机制,缺少政策导向,使实验室技术人员在专业培训和发展方面得不到提升,导致了广大的实验技术人员工作消极,缺乏创新精神,得过且过。同时,由于实验室各种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也使实验技术人员出现断层危机,极大地影响了高校实验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到目前为止,我国大部分的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的改革和运行机制的运转,均不能满足高校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的整体需求。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深化改革和管理体制的创新。因此,高校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的实验室管理组织体系和相应的管理制度。
高校实验室管理创新措施
实验室教学队伍创新
实验教学需要一个综合素质高的教学队伍共同努力,才能将实验室教学工作做好。因此,只有建设高素质的实验室教学队伍,使实验室工作人员能够从中得到快速的发展,将实验室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实验室项目建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促进实验室工作顺利进行。因此,在实验室管理工作中,要从实验室人员的基本利益为着眼点,发觉他们潜在的能力,提升整体素质,同时要建立良好的实验室制度环境以及积极的奖励制度,使那些具有高学历和高技能的人才自愿地进入实验室,从而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素质优良的实验技术队伍。同时制定实验室职称晋升政策,设置与实验相关的奖项,调动实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因时制宜、因人而异制定各种业务培训,不断地提升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实验室依然从属于教研室,这种格局导致了实验室功能单一、实验规模小等各种弊端,使跨学科综合实验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也无法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长此以往,将会导致实验室信息及资源无法共享。因此优化实验室管理模式已经成为实验室管理改革的重点内容,我们应重新规划实验室的机构设置,提高管理人员业务能力,理顺实验室技术人员的责任及权限,使各级实验人员之间的利益、权责及任务能高度统一。同时,我们应打破实验室各部门之间的等级观念,精简实验室管理层级,提升实验室信息收集、传递和决策的效率,进一步提升实验室工作管理绩效和实验室工作效率,我们不但要建立一套规范和合理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同时要注重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做到以管理促效益、以管理促发展。
另外,为了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地位,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对创新风险的承受能力,我们还需要健全各种运行机制,包括定岗、定员、培训、考核、职称评聘等,同时落实各项奖励机制,如:经济奖励、精神奖、励晋升奖励等。我们需要从制度上保证和鼓励实验参与者充分发挥其显性能力、挖掘其潜在能力、施展其创新能力。此外,还需落实实验室监督机制的建设,重视实验经费的监督、对仪器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確保实验经费的有效利用,避免重复采购和重复建设,以上机制的合理运作能充分发挥实验室管理部门的作用,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使实验室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结语
总之,我们在日常的实验室管理工作中,应重视对实验室管理的观念和体制进行创新,使实验室管理达到科学化和规范化。实验室管理革新要以管理人员的能力创新为前提,以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高校应注重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改革,促进实验室资源共享,并加强实验室人员的管理和建设,提升实验室师资队伍,培养创新人才。
基金项目:广东医科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KLF10在Ang诱导的心肌肥大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项目编号:M2016020)
实验室管理思想滞后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从实验课题设计到实验室筹建规划、从实验资源分配到实验室日常管理工作,从实验队伍组建到实验室各项功能开发利用等依旧存在着重视理论教育、轻视实验动手能力的状况,尤其是实验室管理工作在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方面,以及对实验室管理工作在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重视不够,使广大师生对实验教学积极性不高,这种现象如不及时解决,将导致实验队伍不稳定,制约实验室的发展速度和创新的整体水平,使高校制定的以培养具有高素质的自主创新型人才的目标难以实现 。因此,实验室管理的理念有待创新。
实验室管理制度仍不完善
和国外大学完善的实验室管理体制相比,我国高校的实验室管理体制建设具有起步晚、发展慢等特点,落后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制约着实验教学和科研的发展。实验室缺乏人才引进及管理的新机制,缺少政策导向,使实验室技术人员在专业培训和发展方面得不到提升,导致了广大的实验技术人员工作消极,缺乏创新精神,得过且过。同时,由于实验室各种管理制度的不完善,也使实验技术人员出现断层危机,极大地影响了高校实验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到目前为止,我国大部分的高校实验室管理制度的改革和运行机制的运转,均不能满足高校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的整体需求。长此以往,将严重影响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深化改革和管理体制的创新。因此,高校迫切需要建立健全的实验室管理组织体系和相应的管理制度。
高校实验室管理创新措施
实验室教学队伍创新
实验教学需要一个综合素质高的教学队伍共同努力,才能将实验室教学工作做好。因此,只有建设高素质的实验室教学队伍,使实验室工作人员能够从中得到快速的发展,将实验室教学团队的建设和实验室项目建设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促进实验室工作顺利进行。因此,在实验室管理工作中,要从实验室人员的基本利益为着眼点,发觉他们潜在的能力,提升整体素质,同时要建立良好的实验室制度环境以及积极的奖励制度,使那些具有高学历和高技能的人才自愿地进入实验室,从而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技术过硬、素质优良的实验技术队伍。同时制定实验室职称晋升政策,设置与实验相关的奖项,调动实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因时制宜、因人而异制定各种业务培训,不断地提升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以便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
目前我国绝大部分的实验室依然从属于教研室,这种格局导致了实验室功能单一、实验规模小等各种弊端,使跨学科综合实验能力受到极大的限制,也无法满足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要,长此以往,将会导致实验室信息及资源无法共享。因此优化实验室管理模式已经成为实验室管理改革的重点内容,我们应重新规划实验室的机构设置,提高管理人员业务能力,理顺实验室技术人员的责任及权限,使各级实验人员之间的利益、权责及任务能高度统一。同时,我们应打破实验室各部门之间的等级观念,精简实验室管理层级,提升实验室信息收集、传递和决策的效率,进一步提升实验室工作管理绩效和实验室工作效率,我们不但要建立一套规范和合理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同时要注重各项制度的落实情况,做到以管理促效益、以管理促发展。
另外,为了提高实验技术人员的地位,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意识和对创新风险的承受能力,我们还需要健全各种运行机制,包括定岗、定员、培训、考核、职称评聘等,同时落实各项奖励机制,如:经济奖励、精神奖、励晋升奖励等。我们需要从制度上保证和鼓励实验参与者充分发挥其显性能力、挖掘其潜在能力、施展其创新能力。此外,还需落实实验室监督机制的建设,重视实验经费的监督、对仪器设备的维护和管理,確保实验经费的有效利用,避免重复采购和重复建设,以上机制的合理运作能充分发挥实验室管理部门的作用,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使实验室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
结语
总之,我们在日常的实验室管理工作中,应重视对实验室管理的观念和体制进行创新,使实验室管理达到科学化和规范化。实验室管理革新要以管理人员的能力创新为前提,以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高校应注重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改革,促进实验室资源共享,并加强实验室人员的管理和建设,提升实验室师资队伍,培养创新人才。
基金项目:广东医科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KLF10在Ang诱导的心肌肥大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项目编号:M2016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