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观念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信息技术对基础教育的推进作用将是巨大的,它给予课堂教学的强大优势也日益显现出来。信息的收集和交流,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根本目标,即,让学生在这种整合过程中,逐步形成信息收集、整理加工、运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所以在“整合”教学中,与学科相关的信息可以由教师、教材提供,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自行收集、整理加工相关信息。
语文教学同其它学科相比,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优化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扩大阅读的信息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互动交流沟通的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而把这种能力的培养放置在阅读教学中,更能取得显著的成效。
那么,如何让信息技术更好的为小学阅读教学服务,实现两者的整合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汉语语义内涵丰富性的特点,决定了很多语言现象“只能意会,不可言传”,阅读教学必须重感悟、重品味,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那什么是“体验”呢?《现代汉语词典》这样注释:“体验:通过时间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在《教育大词典》上是这样解释的:“体验,就是亲身经历,就是联系自身的体味。”以上的诠释,似乎都是围绕一个“体”字来说的。“体”即亲身,即亲身经历、实践,即体会感悟。事实上还有一个“验”,
“验”则有“经验”
“验证”
“检验”的意思,意味着通过亲身实践,获得某种真知灼见的经验,或是检验、验证尚未完全确认的认识,达到对它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也即所谓的“事非经过不知难”。
而要使学生对语言现象有所体验,必须先让学生有所“感”,这样才能有所“悟”。所以,我们在感悟语言的过程中,需要先调动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等心理功能,去触摸言语对象的整体存在,通其气,辨其味,感其情,品其美。而小学生的形象思维才初步形成,逻辑思维极差。他们习惯于和具体对象进行对话,或者与形象鲜明的图画进行交流。在阅读教学中,儿童交际的对象全都变成了一个个模样差不多的文字,在这种书面形式的交流中,学生难以进行文字意义的重组。而且小学生词汇积累的量少,也严重影响语感的形成。再加上他们的生活经历单纯,对很多事物都缺乏了解。基于以上三点,对阅读课文中内容的理解成了阅读教学的难点。这时,演示型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参与教学,以其声、文、像、图一体的优势,使枯燥的条文生动化、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简单的结论充实化、静止的画面动态化,化难为易,变枯燥为有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感知力、情感力、想像力、理解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学生整体地感悟语言文字提供了条件。
二、各取所需,自主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我国学者庞维国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基础上的“坚持学”。
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是《语文课程标准》反复强调的基本准则,是落实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基本要求,也是对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的根本挑战。“自主”,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学习内容自主,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过程自主。“自主”充分体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条件有所“选择”,有所“偏重”,有所“先后”。这就要求教师,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依据阅读教学的教材和目标,引导学生充分运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水平总是有差异的,在教学中应力求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和提高。要达到这个目的,可以采取多种手段,如可以把与一篇课文相关的内容,设计成多层面的多角度的模块组成网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原有的基础自由选择,自主学习。在学习《恐龙》一课的饮食、繁殖、灭绝三个问题时,可以分小组合作学习,先让各小组讨论本组要研究何种问题,然后安排充足的时间,让组长分配任务、组员接受任务在课后上网搜索信息,发挥个性,自主学习。收集信息后,小组合作交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丰富了学生的语文实践,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利用网络。拓展知识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向教育的未来,我们必须重视将迅速提高青少年的信息素养作为渗透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并力求将信息素养的培育融入有机联系的教材、认识工具、网络以及各种学习与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与信息时代的需求。
利用网络海量资源,让学生进行查阅收集信息,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从而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例如,教《虎门销烟》这课,课前引导学生从互联网收集有关虎门销烟的资料,课堂上让学生把这些资料一一展示在电脑屏幕上。在这些资料中,有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有林则徐的生平事迹,有虎门销烟的情景。学生们结合这些信息,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在他们朗读课文的最后部分:“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壮举,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时,深刻理解了“壮举”的含义,理解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在信息社会,信息的交流和协作学习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学习途径。认知学习理论研究的发展,人们发现只强调个别化学习是不够的,在学习稍高级认识能力的场合,比如疑难问题的分析、评价等,采用协作学习方式往往所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并非所有学生都有条件和能力上互联网收集和处理信息。因而合作共享和协作学习意识的培养十分重要。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创设多种多样的信息交流机会,如小组讨论、软盘共享和联机交流等。
综上所述,小学阅读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更加体现出了阅读教学的目的,完美的体现出实验教材的“民族化”、“现代化”和“简约化”。而且它能够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探索的潜能与欲望;它能够给学生提供多层面、多样性的外部刺激;它更能够培养学生信息收集、整理加工、运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长此以往,相信学生对语文课会越来越感兴趣,渐渐达到爱的深度,因为整合让我们的语文课变得更自由、更生动、更丰富、更能吸引孩子的灵魂。
语文教学同其它学科相比,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优化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扩大阅读的信息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师生互动交流沟通的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而把这种能力的培养放置在阅读教学中,更能取得显著的成效。
那么,如何让信息技术更好的为小学阅读教学服务,实现两者的整合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汉语语义内涵丰富性的特点,决定了很多语言现象“只能意会,不可言传”,阅读教学必须重感悟、重品味,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那什么是“体验”呢?《现代汉语词典》这样注释:“体验:通过时间来认识周围的事物;亲身经历。”在《教育大词典》上是这样解释的:“体验,就是亲身经历,就是联系自身的体味。”以上的诠释,似乎都是围绕一个“体”字来说的。“体”即亲身,即亲身经历、实践,即体会感悟。事实上还有一个“验”,
“验”则有“经验”
“验证”
“检验”的意思,意味着通过亲身实践,获得某种真知灼见的经验,或是检验、验证尚未完全确认的认识,达到对它的深刻理解和把握,也即所谓的“事非经过不知难”。
而要使学生对语言现象有所体验,必须先让学生有所“感”,这样才能有所“悟”。所以,我们在感悟语言的过程中,需要先调动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等心理功能,去触摸言语对象的整体存在,通其气,辨其味,感其情,品其美。而小学生的形象思维才初步形成,逻辑思维极差。他们习惯于和具体对象进行对话,或者与形象鲜明的图画进行交流。在阅读教学中,儿童交际的对象全都变成了一个个模样差不多的文字,在这种书面形式的交流中,学生难以进行文字意义的重组。而且小学生词汇积累的量少,也严重影响语感的形成。再加上他们的生活经历单纯,对很多事物都缺乏了解。基于以上三点,对阅读课文中内容的理解成了阅读教学的难点。这时,演示型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参与教学,以其声、文、像、图一体的优势,使枯燥的条文生动化、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简单的结论充实化、静止的画面动态化,化难为易,变枯燥为有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感知力、情感力、想像力、理解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为学生整体地感悟语言文字提供了条件。
二、各取所需,自主学习
所谓“自主学习”是就学习内在品质而言的,相对于“被动学习”“机械学习”和“他主学习”。我国学者庞维国将“自主学习”概括为:建立在自我意识发展基础上的“能学”;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学习动机基础上的“想学”;建立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基础上的“坚持学”。
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是《语文课程标准》反复强调的基本准则,是落实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基本要求,也是对传统的教学思想观念和教学行为方式的根本挑战。“自主”,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学习内容自主,学习方式自主,学习过程自主。“自主”充分体现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条件有所“选择”,有所“偏重”,有所“先后”。这就要求教师,在信息技术条件下,依据阅读教学的教材和目标,引导学生充分运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
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水平总是有差异的,在教学中应力求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和提高。要达到这个目的,可以采取多种手段,如可以把与一篇课文相关的内容,设计成多层面的多角度的模块组成网页,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原有的基础自由选择,自主学习。在学习《恐龙》一课的饮食、繁殖、灭绝三个问题时,可以分小组合作学习,先让各小组讨论本组要研究何种问题,然后安排充足的时间,让组长分配任务、组员接受任务在课后上网搜索信息,发挥个性,自主学习。收集信息后,小组合作交流,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丰富了学生的语文实践,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三、利用网络。拓展知识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向教育的未来,我们必须重视将迅速提高青少年的信息素养作为渗透整个素质教育的核心要素,并力求将信息素养的培育融入有机联系的教材、认识工具、网络以及各种学习与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与信息时代的需求。
利用网络海量资源,让学生进行查阅收集信息,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从而更好的理解文本内容,提高阅读教学的质量,同时又能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例如,教《虎门销烟》这课,课前引导学生从互联网收集有关虎门销烟的资料,课堂上让学生把这些资料一一展示在电脑屏幕上。在这些资料中,有鸦片战争的历史背景,有林则徐的生平事迹,有虎门销烟的情景。学生们结合这些信息,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在他们朗读课文的最后部分:“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壮举,沉重地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时,深刻理解了“壮举”的含义,理解了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在信息社会,信息的交流和协作学习越来越成为重要的学习途径。认知学习理论研究的发展,人们发现只强调个别化学习是不够的,在学习稍高级认识能力的场合,比如疑难问题的分析、评价等,采用协作学习方式往往所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由于种种原因,并非所有学生都有条件和能力上互联网收集和处理信息。因而合作共享和协作学习意识的培养十分重要。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创设多种多样的信息交流机会,如小组讨论、软盘共享和联机交流等。
综上所述,小学阅读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更加体现出了阅读教学的目的,完美的体现出实验教材的“民族化”、“现代化”和“简约化”。而且它能够让学生如身临其境,一下子吸引住学生的目光,激发学生探索的潜能与欲望;它能够给学生提供多层面、多样性的外部刺激;它更能够培养学生信息收集、整理加工、运用的基本知识和能力。长此以往,相信学生对语文课会越来越感兴趣,渐渐达到爱的深度,因为整合让我们的语文课变得更自由、更生动、更丰富、更能吸引孩子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