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在中国的传统艺术文化中,“师法自然”是一直被历代创作者所推崇的创作方式,紫砂艺术从诞生之初就广泛地吸取了其他传统文化元素的精髓,无论是从创作的高度还是广度,都与自然脱不开关系,而在紫砂壶诞生的源头,又有着十分明显的江南人文印记,所以紫砂与自然、紫砂与江南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关键词 江南;竹;文化;造型;设计
江南自古以来便是人文荟萃之地,紫砂文化便脱胎于此,探究紫砂文化的源流,就不得不研究和学习江南文化,从古到今,“江南”一词随着时代的不同,有着十分明显的地缘变化,但在文化上,却是从唐代开始一直传承至今。所以有人说六朝之江南是江南之江南,明清之江南是中国之江南,近代的江南则是世界之江南。紫砂文化中对于江南文化的诠释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但也有至始至终都没有改变的,所以当代紫砂对江南文化的演绎本质上是一种吸收和延续,作品“风摇青玉枝”(见图1)便是通过引入“竹子”造型与紫砂壶的结构相结合,从而与江南文化产生人文品质上的紧密联系,引申出更加深刻的情感和概念。
通常一提到江南文化,很容易就会使人联想到江南的园林,古木一棵、翠竹一丛、堆石一处,且要布局适宜,安置得当。但人们往往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园林中不单单是草木、湖石等等的事物,还有与之相搭配的各种建筑以及建筑内的各种陈设,最重要的还要有人,这些集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江南式园林,真正的江南文化。这就需要造型与气格的统一,将这些元素融入紫砂壺,首先在造型上就要有着明显的江南人文印记。所以紫砂壶上的竹子既是竹子,又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竹子,而经过艺术加工后所形成的竹子的装饰造型。这样的造型自然界中没有,但又要让它看起来“自然”,所以在塑造的时候,就要对真正的竹子造型有所取舍,去掉那些有碍美的、多余的部分,在我们通常所认识的竹子的特点上下功夫,增加竹子的印象,让壶显得更有特点,更加贴近所要表达的江南人文风味的主题。
作品“风摇青玉枝”从外观轮廓上看,线条较为复杂,成型难度较大,由于传统紫砂全手工成型的特点,造型线条转折越多,块面越复杂,成型的工艺就越繁复,在这件作品上,壶腹有一个束腰的线条,将壶身分成了“竹节”的上下两个部分。我们都知道,自然界中的竹子竹节都是笔直生长的,所以竹子在我们文化中所体现的一直是“忠直”、“宁折不弯”的形象,但在这件作品上,却出现相当明显的曲线塑造,并没有采用传统紫砂“竹节”造型中的直身筒。实际上,只有仔细观察过竹子在各种环境下所展现的视觉状态便会发现,作品“风摇青玉枝”中的壶身塑造,实际上是在表现竹子被风吹动时的远近变化,是运用抽象夸张的手法,将竹子的这种视觉变化进一步的强调,所以我们在第一眼看见这件作品的时候,仍然会认出这是“竹子”而不是其他什么事物。
所以,顺着这一思考方式进行探究,就会发现作品“风摇青玉枝”的造型构建特点实际上都是以此为中心的。首先是远近视觉变化的壶身,壶身上并非是传统“竹子”造型所常见的竹节拱钮,还是顺着壶身的竹节继续向上生长的竹节形柱钮,这样一来配合平盖,从侧面看这件作品,下面粗壮、上面纤细,但却是相同结构的竹节造型,加上壶身为了表现竹子远近视觉变化所营造的曲线,将这些跟壶钮联系在一起来看,就会发现,这实际上完整地重现了一颗高耸的竹子枝干,只是将视角放到了竹子的底部,是一种仰视的状态,这样的塑造方法,将观赏者的视野固定到了一个特定的方向,从而将其带入创作者早已经准备好的文化意境之中,从而进一步产生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所谓“风摇青玉枝”便是如此了。
除此之外,壶流和壶把的搭配也延续了壶身的造型风格,用曲线而不用直线,将风中摇晃的竹子进行一种更深层次的演绎,让观赏者顺着创作者的心意,犹如古之君子一般,置身于竹林之中,既塑造了景,又传达了意,将创作作品的艺术性推向了更高的境界。
紫砂艺术的传承,不仅仅是造型创作的传承,也是文化的传承,思维品格的传承,弘扬古人的优点,彰显人性道德之美,正是传统古典艺术所天然具备的魅力,紫砂艺术继承了这些,紫砂壶艺创作的未来才会更加宽广,才会获得更多人的欣赏与期待。
关键词 江南;竹;文化;造型;设计
江南自古以来便是人文荟萃之地,紫砂文化便脱胎于此,探究紫砂文化的源流,就不得不研究和学习江南文化,从古到今,“江南”一词随着时代的不同,有着十分明显的地缘变化,但在文化上,却是从唐代开始一直传承至今。所以有人说六朝之江南是江南之江南,明清之江南是中国之江南,近代的江南则是世界之江南。紫砂文化中对于江南文化的诠释并非是一成不变的,但也有至始至终都没有改变的,所以当代紫砂对江南文化的演绎本质上是一种吸收和延续,作品“风摇青玉枝”(见图1)便是通过引入“竹子”造型与紫砂壶的结构相结合,从而与江南文化产生人文品质上的紧密联系,引申出更加深刻的情感和概念。
通常一提到江南文化,很容易就会使人联想到江南的园林,古木一棵、翠竹一丛、堆石一处,且要布局适宜,安置得当。但人们往往忽略了一点,那就是园林中不单单是草木、湖石等等的事物,还有与之相搭配的各种建筑以及建筑内的各种陈设,最重要的还要有人,这些集合在一起才是真正的江南式园林,真正的江南文化。这就需要造型与气格的统一,将这些元素融入紫砂壺,首先在造型上就要有着明显的江南人文印记。所以紫砂壶上的竹子既是竹子,又不是通常意义上的竹子,而经过艺术加工后所形成的竹子的装饰造型。这样的造型自然界中没有,但又要让它看起来“自然”,所以在塑造的时候,就要对真正的竹子造型有所取舍,去掉那些有碍美的、多余的部分,在我们通常所认识的竹子的特点上下功夫,增加竹子的印象,让壶显得更有特点,更加贴近所要表达的江南人文风味的主题。
作品“风摇青玉枝”从外观轮廓上看,线条较为复杂,成型难度较大,由于传统紫砂全手工成型的特点,造型线条转折越多,块面越复杂,成型的工艺就越繁复,在这件作品上,壶腹有一个束腰的线条,将壶身分成了“竹节”的上下两个部分。我们都知道,自然界中的竹子竹节都是笔直生长的,所以竹子在我们文化中所体现的一直是“忠直”、“宁折不弯”的形象,但在这件作品上,却出现相当明显的曲线塑造,并没有采用传统紫砂“竹节”造型中的直身筒。实际上,只有仔细观察过竹子在各种环境下所展现的视觉状态便会发现,作品“风摇青玉枝”中的壶身塑造,实际上是在表现竹子被风吹动时的远近变化,是运用抽象夸张的手法,将竹子的这种视觉变化进一步的强调,所以我们在第一眼看见这件作品的时候,仍然会认出这是“竹子”而不是其他什么事物。
所以,顺着这一思考方式进行探究,就会发现作品“风摇青玉枝”的造型构建特点实际上都是以此为中心的。首先是远近视觉变化的壶身,壶身上并非是传统“竹子”造型所常见的竹节拱钮,还是顺着壶身的竹节继续向上生长的竹节形柱钮,这样一来配合平盖,从侧面看这件作品,下面粗壮、上面纤细,但却是相同结构的竹节造型,加上壶身为了表现竹子远近视觉变化所营造的曲线,将这些跟壶钮联系在一起来看,就会发现,这实际上完整地重现了一颗高耸的竹子枝干,只是将视角放到了竹子的底部,是一种仰视的状态,这样的塑造方法,将观赏者的视野固定到了一个特定的方向,从而将其带入创作者早已经准备好的文化意境之中,从而进一步产生身临其境的艺术效果,所谓“风摇青玉枝”便是如此了。
除此之外,壶流和壶把的搭配也延续了壶身的造型风格,用曲线而不用直线,将风中摇晃的竹子进行一种更深层次的演绎,让观赏者顺着创作者的心意,犹如古之君子一般,置身于竹林之中,既塑造了景,又传达了意,将创作作品的艺术性推向了更高的境界。
紫砂艺术的传承,不仅仅是造型创作的传承,也是文化的传承,思维品格的传承,弘扬古人的优点,彰显人性道德之美,正是传统古典艺术所天然具备的魅力,紫砂艺术继承了这些,紫砂壶艺创作的未来才会更加宽广,才会获得更多人的欣赏与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