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标一直是首要且重要的研究范畴。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和实践不断取得进步,学者们对其思考也不断深入,研究成果在争鸣与共进中收获颇丰。现拟就以下几方面视角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研究现状作简要叙说。
一、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内涵研究
对目标内涵的理解,以下列几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学者郑永廷等人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就是其所要达到的教育活动的预期成效,其主张言简意赅,但未明确目标的具体内容。[1]李忠军等更侧重于从宏观角度去界定,指出社会寄予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与质量标准的期望与诉求就是其目标。[2]张艳君则兼顾社会发展与青年成才的需要,从思想、政治、道德等多方角度来界定目标。另外,还有其他学者同样对目标内涵进行过解读。[3]总结来看,不同学者表达出不同的见解,有的學者侧重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去界定,有的学者侧重从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界定,即出现了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之争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界定,更多学者则侧重将社会要求与大学生成才规律相结合的视角去分析目标含义。总的说来,对于目标相关内涵的理解与争辩,学者们的主张还是比较一致的。
二、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立依据研究
主要确立依据如何,对抉择与确立目标、行动与实现目标至关重要。早在 1992年陈坚、陈秉公等著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一书中,从社会、人的思想意识和身心发展、马克思关于“完整人”的理论和中国历代德育教育等四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立依据进行了简要探究。邓演平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一书也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释,即主要依据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大学生自身素质的需求以及思想实际、当时的情况影响。[4]黄蓉生、白显良等著的《改革开放 30 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第三章第一节详细论述了目标确立的主要依据,即“依据有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理论依据主要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事实依据主要是社会发展要求、大学生的主体特点和特殊需要”。[5]总结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立起初就带有明显的政治诉求,强调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所能达到的实效。学界对目标确立依据的研究,形成两方面共识,即理论根据,包括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历史进程中党的奋斗目标理论等;现实根据,包括社会进步的时代要求、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成长发展规律等。笔者认为,还可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中探寻目标确立的依据。
三、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层次研究
基于目标层次问题的研究,学界学者们对其进行了多思考角度的探析。有学者从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两角度进行层次定位,主张总体目标应当是提升大学生个体的主体性,促使其全面发展,把具体目标详细为三方面。有学者提出面向全体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进步青年大学生、以及全体学生党员的三个层次的目标。还有学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层次性进行了系统分析,从价值层面,将其分为基本素质目标、可持续发展目标、理想目标;从时限层面,将其分为新生适应目标、稳定发展阶段目标、职业选择阶段目标、终极目标等。总体来看,学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层次性的探讨十分活跃,因采取不同的划分标准,而提出不同的目标层次。目标是一个集合概念,只有深入地从多角度对其去理解与把握,才能更为合理有效的划分其层次。
四、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演进研究
目标的具体内涵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一些学者关涉过目标演进的理论研究。李忠军指出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需要会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以具体内涵,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建立后、改革开放以后以及当代四个时期详细阐述了目标的沿革发展,并进一步概况了新时期的“新四有”目标。[6]郑永廷也主要阐发了改革开放初期到十八大之前的目标的变与不变。[7]还有研究者在论说目标定位的演进中主张:毛泽东立足于当时国内外形势提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目标、江泽民作为党和国家的第三代领导人提出“五点希望”的要求、进入新世纪胡锦涛提出“四个新一代”的目标。总结来看,学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演进的研究,多以改革开放前后为起始点,划分阶段进行研究,有学者多做领导人讲话、会议等的思想梳理,以此表达出不同发展阶段的目标具体内涵;有学者在梳理不同阶段政策、文件的精神指向下,精简提炼出教育目标;还有学者在分析目标发展沿革基础之上,进一步总结目标发展的特点、规律、原则和趋势。把握历史的脉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演进进行研究,其时间点和视域多集中于十八大之前,十八大之后的则少有系统的梳理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李忠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新探[J].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2).
[3]张艳君.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03).
[4]邓演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5]黄蓉生,白显良,王华敏,等.改革开放 30 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2012.
[6]李忠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新探[J].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2).
[7]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王紫如(1997-),女,汉,四川,在读硕士,主要从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一、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内涵研究
对目标内涵的理解,以下列几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学者郑永廷等人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就是其所要达到的教育活动的预期成效,其主张言简意赅,但未明确目标的具体内容。[1]李忠军等更侧重于从宏观角度去界定,指出社会寄予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向与质量标准的期望与诉求就是其目标。[2]张艳君则兼顾社会发展与青年成才的需要,从思想、政治、道德等多方角度来界定目标。另外,还有其他学者同样对目标内涵进行过解读。[3]总结来看,不同学者表达出不同的见解,有的學者侧重从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去界定,有的学者侧重从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界定,即出现了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之争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涵界定,更多学者则侧重将社会要求与大学生成才规律相结合的视角去分析目标含义。总的说来,对于目标相关内涵的理解与争辩,学者们的主张还是比较一致的。
二、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立依据研究
主要确立依据如何,对抉择与确立目标、行动与实现目标至关重要。早在 1992年陈坚、陈秉公等著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概论》一书中,从社会、人的思想意识和身心发展、马克思关于“完整人”的理论和中国历代德育教育等四方面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立依据进行了简要探究。邓演平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一书也从四个方面进行了阐释,即主要依据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大学生自身素质的需求以及思想实际、当时的情况影响。[4]黄蓉生、白显良等著的《改革开放 30 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第三章第一节详细论述了目标确立的主要依据,即“依据有理论依据和事实依据,理论依据主要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事实依据主要是社会发展要求、大学生的主体特点和特殊需要”。[5]总结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立起初就带有明显的政治诉求,强调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所能达到的实效。学界对目标确立依据的研究,形成两方面共识,即理论根据,包括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历史进程中党的奋斗目标理论等;现实根据,包括社会进步的时代要求、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和成长发展规律等。笔者认为,还可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中探寻目标确立的依据。
三、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层次研究
基于目标层次问题的研究,学界学者们对其进行了多思考角度的探析。有学者从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两角度进行层次定位,主张总体目标应当是提升大学生个体的主体性,促使其全面发展,把具体目标详细为三方面。有学者提出面向全体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和进步青年大学生、以及全体学生党员的三个层次的目标。还有学者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层次性进行了系统分析,从价值层面,将其分为基本素质目标、可持续发展目标、理想目标;从时限层面,将其分为新生适应目标、稳定发展阶段目标、职业选择阶段目标、终极目标等。总体来看,学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层次性的探讨十分活跃,因采取不同的划分标准,而提出不同的目标层次。目标是一个集合概念,只有深入地从多角度对其去理解与把握,才能更为合理有效的划分其层次。
四、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演进研究
目标的具体内涵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一些学者关涉过目标演进的理论研究。李忠军指出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需要会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以具体内涵,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新中国建立后、改革开放以后以及当代四个时期详细阐述了目标的沿革发展,并进一步概况了新时期的“新四有”目标。[6]郑永廷也主要阐发了改革开放初期到十八大之前的目标的变与不变。[7]还有研究者在论说目标定位的演进中主张:毛泽东立足于当时国内外形势提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接班人的方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目标、江泽民作为党和国家的第三代领导人提出“五点希望”的要求、进入新世纪胡锦涛提出“四个新一代”的目标。总结来看,学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演进的研究,多以改革开放前后为起始点,划分阶段进行研究,有学者多做领导人讲话、会议等的思想梳理,以此表达出不同发展阶段的目标具体内涵;有学者在梳理不同阶段政策、文件的精神指向下,精简提炼出教育目标;还有学者在分析目标发展沿革基础之上,进一步总结目标发展的特点、规律、原则和趋势。把握历史的脉络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演进进行研究,其时间点和视域多集中于十八大之前,十八大之后的则少有系统的梳理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李忠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新探[J].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2).
[3]张艳君.和谐社会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03).
[4]邓演平.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10.
[5]黄蓉生,白显良,王华敏,等.改革开放 30 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 会科学出版社,2012.
[6]李忠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新探[J].高校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12).
[7]张耀灿,郑永廷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王紫如(1997-),女,汉,四川,在读硕士,主要从事研究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