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C程序设计”课程是面向工科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C程序设计”课程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陈旧以及教学评价标准单一等问题,应以OBE教学理念为核心思想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以OBE理念制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采用线下线上混合的教学模式,构建可持续改进的考核评价体系,保证教学过程的良性循环.
【机 构】
:
太原工业学院计算机工程系;太原工业学院科技处,山西 太原 030008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C程序设计”课程是面向工科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C程序设计”课程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陈旧以及教学评价标准单一等问题,应以OBE教学理念为核心思想对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以OBE理念制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采用线下线上混合的教学模式,构建可持续改进的考核评价体系,保证教学过程的良性循环.
其他文献
“师生共情”始于教师,却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的.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共情”需要以下三个激发条件:基于课堂互动中的学生情绪反馈的共情识别;以知识分享建立师生的共情理解;学生心理掌握和持续动机巩固的共情应对.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师生共情”,需要将教师的教学意图转化为学生的情绪共鸣,体现知识分享的共在意义和共通的教育情怀,促使学生从“规则性投入”转向“自主性投入”.
从1906年至1936年,鲁迅对荷兰文学作品《小约翰》的兴趣持续了30年,这是其全部著译活动中最动人的篇章之一.“鲁迅与《小约翰》”研究也一直在推进,激发了很多有意味的话题,不过细察相关文献层面的工作,疏漏、欠精确或待细化、待补充说明的现象还较多存在,诸如初次读到《小约翰》与着手翻译的时间、合作译者、语种等方面,都有较多可待辩驳或考订之处.对此展开论析,有助于更好地呈现“鲁迅译《小约翰》”的史实,同时,亦能适度完善鲁迅年谱撰写、全集编订中的某些细节.
尘封已久的诗人邵冠华一度活跃于中国现代诗坛,受美国意象派诗人艾米·罗威尔(Amy Lowell)等人的影响,他将意象主义原则和技法移至中土并纳入自身诗歌实践.与罗氏同出一辙,邵冠华亦擅经由明喻来创制明晰、精确而硬朗的意象,并充分发挥其结构性功能与形态营构作用;假动词之手赋予意象以动感活力以及视觉冲击效果,并醉心于意象诗派素所推崇的自由诗形锻造.邵冠华的创作实践于凸显中国新诗意象主义脉络的同时亦展示了“现代诗派”乃至现代主义诗歌内部的多元景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过程的实质就是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要坚持的原则是向哲学要高度,向史学要深度,向相关学科要宽度,向新兴学科要新度,向专业学科要精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的路径是:认知的有机融入——“知”,感情的有机融入——“信”,行为的有机融入——“行”.
身体赋含自然性、社会性及精神性本质,是人类本性的重要侧度,在智能化教学中价值非凡.鉴于身体价值的教学意涵——自然生物性、社会类本性、灵魂内在性,反思智能化技术教学,实为现实之需与理论之问.智能时代的教学独特性带来了意料之外的弊病,致使身体在教学中隐退,不利于个体生命身体价值在教学中发挥.智能时代教学中身体的回归,要遵循以生活为基石、交往为核心、精神为指针的智能化教学理念、教学范式及管理模式,回归生活世界、社会世界、灵魂世界,最终达致教学形态的时代变革.
自主学习是一种最基本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强调学习的独立性、自为性、自律性,是学生学会学习、提高学习能力的必然要求.中学生自主学习策略是:树立以学习为中心、以学为本的教学观;任务驱动,引领学生自主学习;深入学生,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学生自主学习开发课程资源;及时评价,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农村中小学教师承担着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农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使命,对农村中小学教师进行常态化、系统化、规范化培训是打造高质量农村教师的必由之路.对山西省2010-2018年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状况展开的实证研究显示:教师培训频次略有上升,培训人数整体增多,培训内容较稳定,培训方式多样且集中,培训师资来源多元,培训评估日渐规范化.但同时存在工学矛盾、培训经费持续走低、培训内容缺乏需求调查与诊断、培训形式单一、培训师资尚未形成专家型团队、培训评价不够规范等问题.改进农村中小学教师培训,提高农村教师培训质量,
广西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内涵深厚,充分利用当地的红色文化资源,对培养医学生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红色文化融入医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实践途径包括发挥课堂教育主渠道作用、善用理论学习制度和开展多样的主题实践活动.同时,从高度、角度、准度、热度、粘度、广度、亮度和温度等八个维度把握红色文化的人文价值与时代意义,使医科类院校形成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红色文化育人模式,为培养医学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提供养分和精神力量.
以“拟人性”为核心特征的人工智能将对教育形成巨大的影响.从“要素论”和“过程论”的视角审视,人工智能将在学生素养、教育管理等方面延展教育效能,也将在教育模式、教育伦理等方面挑战教育的“惯性范式”.应对人工智能的挑战,学校需要更新“边界”,打造多元化的服务聚合学习社区;开展智能型教学改革,采取基于“云理念”的教学模式,进行“纵横延展”的深度、跨界学习;开展教师人工智能培训,突出教师对智能理念和智能技术的掌握;开展技术伦理教育,使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沿着良好的轨道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