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师是一个既令人尊敬又容易产生压力和倦怠感的职业角色,教师在无私奉献的同时也应该关注自我发展,这与教书育人并不矛盾。提出了教师基于职业角色实现自我发展的一些基本要素,包括对职业的热爱、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反思与创新能力以及身心健康等,对以上因素在实现教师自我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教师;职业角色;自我发展
作者简介:李朝红(1974-),女,河北献县人,石家庄铁道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高伟(1972-),女,河北秦皇岛人,石家庄铁道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河北 石家庄 050043)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6-0151-01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专业工作者,然而教师又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教学环境里,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社会的期望常常使教师感到无形的压力,容易陷入一种被动、枯燥的生活状态中,所以教师又是一个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的群体。[1]每个人都希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师在默默奉献的同时,也同样应该关注自我发展,这与教书育人并不矛盾,社会对于教师的要求也应该成为激励和鞭策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动力。虽然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途径各不相同,但是有一些基本要素却是不可缺少的。
一、对职业的热爱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基础
作为教师一定要接受“教师”这一角色,热爱自己的职业,这样才能在繁重、琐碎的教育教学中收获乐趣。在成为教师之初,人们往往对这一职业充满着向往和热情,面对学生,心情大多是紧张和激动的。随着教龄的增长,当教师逐渐习惯于“教师”这一称呼时,课堂上的言谈举止就会变得从容不迫,但心中的那份热情或许也在逐渐的消退。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缺乏热爱,不仅学生的品格和智慧得不到自由、充分地发展,教师也会出现情绪低落、沮丧和抑郁。究其根源在于教师不热爱教育,不懂得无私付出所带来的收获,他们仅仅把教师看做是谋生的手段,而没有作为自己的事业来追求,更无法从中享受人生乐趣。[2]
瑞安斯认为“教师的热情和学生的成绩呈正相关。那些活跃的、富有刺激性和想象力的、对所教学科满怀激情的教师,在校长们和有经验的观察者眼里往往是比较成功的”。教师的热情来源于对职业和学生的爱。教师对学生有爱,其就会更好地融入教师这一职业角色,就会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学生,就会透过学生的成长看到自己劳动的果实。教师对学生的热情也无时无刻在课堂教学中得以体现,例如从容的举止、幽默的话语、鼓励的眼神、包容的微笑都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学生都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比较的,他们能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感受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关注和爱,从内心深处去信任教师。当教师赢得了学生的信任时,不仅会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也会得到情感上的极大满足。
二、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动力
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主要包括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学科教育知识、教学策略知识等。[3]教师凭借自己所掌握的学科专业知识,进行着教书育人的伟大工程。专业知识是教师作用于对象的资本,是用以对学生进行“加工”的材料,是教师能够教书育人所必备的基本业务素质。教师以其所掌握的知识,内化到学生的心理结构中去,转化为学生所拥有的精神财富,赋予他们新的品质,这一切都依赖于教师专业知识的数量和质量。
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的感召。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说过:“学生可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乌克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教师的知识越深厚,视野越宽广,科学素养越全面,他就在更大程度上不仅是一位教师,而且是一位教育者。”可见,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将规定的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讲完,除了对所教授的专业知识有着深入透彻地了解,还要理解自己所教授学科的基本概念、原则以及学科结构,以及与本门课程相关领域的知识衔接,最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人非生而知之者,要想为学生解惑,教师首先要学习。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会发现许多与课堂知识有联系的资源、技术,从而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相关案例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在学习中,教师会不断积累组织课程的经验,使用与学科内容相适应的授课技巧,以深湛的知识,广阔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逐步走进专业知识的殿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科研是教师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学习则为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充足的动力。科研本身是一种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甚至过程本身就已经在丰富和发展着教师的知识结构。同时,在科研过程中,教師某些知识水平会与科研目标产生矛盾,这种矛盾又能激发教师的求知欲望,激励教师向更深、更广、更新的知识领域迈进。在教师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充实的过程中,不仅为课堂教学进行了丰富的知识储备,使得教学能力大大提高,同时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得以提高,实现教书育人与自我发展相辅相成。
三、反思与创新是教师自我发展的手段
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每个人的思维都有其局限性,而且一旦拥有就会固化,从而变得根深蒂固。通过反思可以修正思维模式和心智模式。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为:经验+反思=成长。教学反思因此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重要手段。所谓反思,是指教师对自身教育观点及行为的认知、监控、反馈、调节能力,教师通过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思路,并积极探索新思路、新策略来解决面临的问题。[4]教学反思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动性,以研究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工作,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享受由此带来的工作上的快乐,以促进自我发展,达到自我实现。然而,反思不是“闭门思过”,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是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反思要以旁人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根据他人提出的具有促进性、针对性的建议,促使自己不断反思,从而获得更新、更全面的认识。通过反思可以总结实践,升华经验;可以发现不足,渴求新知,使教师的教学越教越新,达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境界。 教学反思需要创新,教师的发展也需要创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身,而在于激发、唤醒和鼓舞。教师自身所具有的创造个性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仅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主动的创造。每一天学生都有新的变化、新的思想,教师要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法,这个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通过该过程,形成自己个性鲜明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而这个过程也会使工作中的倦怠感消失得无影无踪。
四、身心健康是教师自我发展的保障
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一种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去浇灌心灵的职业。如果教师自己不能做到身心健康,又如何以积极的状态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同时,教师从事的职业活动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做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更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是追求幸福的过程,这同样需要教师具有健康的身心。
要想做到身心健康,教师首先要学会自我肯定。人要不断地否定和肯定自己才能进步,而否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向肯定的方向发展,自我肯定往往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只有肯定自我、悦纳自我,才能把教育工作当做乐事而不是负担,天天都有一个好心情。
要保持身心健康,还需要教师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思维方式。作为一种职业,教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甚至超过了家人,因此要能够放下教师的权威身份,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交流。[5]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感受他们的活力,让自己保持年轻的心态。教师要懂得自我关怀、自我开导。不要被动地缠身于无休止的教学事务中,导致身心疲惫,只有会休息的人,才能有更充沛的精力去高效地完成教學工作。在压力过大时,可以到大自然中放松心情,或是读一些积极向上的书籍,在心灵的对话中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在感到愤怒、失意时,换一种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往往就会变得海阔天空。只要用智慧去不断发现事物中美好的一面,就会找到生活的乐趣,感受教师事业的崇高,享有人生的幸福。
参考文献:
[1]白霞.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形式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6).
[2]刘志忠.浅谈教师的人格魅力及其对学生的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11,(6).
[3]郑颖,盛群力.如何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斯滕伯格论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J].远程教育杂志,2010,(6).
[4]陈兰萍.自我效能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4).
[5]朱伟.自我关怀:教师自我发展之路[J].教育研究与实践,
2009,(9).
(责任编辑:孙晴)
关键词:教师;职业角色;自我发展
作者简介:李朝红(1974-),女,河北献县人,石家庄铁道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讲师;高伟(1972-),女,河北秦皇岛人,石家庄铁道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河北 石家庄 050043)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6-0151-01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专业工作者,然而教师又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教学环境里,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和社会的期望常常使教师感到无形的压力,容易陷入一种被动、枯燥的生活状态中,所以教师又是一个很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的群体。[1]每个人都希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师在默默奉献的同时,也同样应该关注自我发展,这与教书育人并不矛盾,社会对于教师的要求也应该成为激励和鞭策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动力。虽然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途径各不相同,但是有一些基本要素却是不可缺少的。
一、对职业的热爱是教师自身发展的基础
作为教师一定要接受“教师”这一角色,热爱自己的职业,这样才能在繁重、琐碎的教育教学中收获乐趣。在成为教师之初,人们往往对这一职业充满着向往和热情,面对学生,心情大多是紧张和激动的。随着教龄的增长,当教师逐渐习惯于“教师”这一称呼时,课堂上的言谈举止就会变得从容不迫,但心中的那份热情或许也在逐渐的消退。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职业缺乏热爱,不仅学生的品格和智慧得不到自由、充分地发展,教师也会出现情绪低落、沮丧和抑郁。究其根源在于教师不热爱教育,不懂得无私付出所带来的收获,他们仅仅把教师看做是谋生的手段,而没有作为自己的事业来追求,更无法从中享受人生乐趣。[2]
瑞安斯认为“教师的热情和学生的成绩呈正相关。那些活跃的、富有刺激性和想象力的、对所教学科满怀激情的教师,在校长们和有经验的观察者眼里往往是比较成功的”。教师的热情来源于对职业和学生的爱。教师对学生有爱,其就会更好地融入教师这一职业角色,就会仔细地观察自己的学生,就会透过学生的成长看到自己劳动的果实。教师对学生的热情也无时无刻在课堂教学中得以体现,例如从容的举止、幽默的话语、鼓励的眼神、包容的微笑都增强了课堂教学的感染力。学生都是有思想、有感情、有比较的,他们能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感受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关注和爱,从内心深处去信任教师。当教师赢得了学生的信任时,不仅会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也会得到情感上的极大满足。
二、学科专业知识是教师自我发展的动力
丰富的学科专业知识主要包括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学科教育知识、教学策略知识等。[3]教师凭借自己所掌握的学科专业知识,进行着教书育人的伟大工程。专业知识是教师作用于对象的资本,是用以对学生进行“加工”的材料,是教师能够教书育人所必备的基本业务素质。教师以其所掌握的知识,内化到学生的心理结构中去,转化为学生所拥有的精神财富,赋予他们新的品质,这一切都依赖于教师专业知识的数量和质量。
一个知识面不广的教师,很难真正给学生以人格的感召。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说过:“学生可原谅教师的严厉、刻板甚至吹毛求疵,但不能原谅他的不学无术。”乌克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教师的知识越深厚,视野越宽广,科学素养越全面,他就在更大程度上不仅是一位教师,而且是一位教育者。”可见,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将规定的内容在规定的时间内讲完,除了对所教授的专业知识有着深入透彻地了解,还要理解自己所教授学科的基本概念、原则以及学科结构,以及与本门课程相关领域的知识衔接,最终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人非生而知之者,要想为学生解惑,教师首先要学习。教师在学习过程中会发现许多与课堂知识有联系的资源、技术,从而在课堂教学中通过相关案例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在学习中,教师会不断积累组织课程的经验,使用与学科内容相适应的授课技巧,以深湛的知识,广阔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逐步走进专业知识的殿堂,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科研是教师自我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学习则为教师科研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充足的动力。科研本身是一种从无到有、从未知到已知的过程,甚至过程本身就已经在丰富和发展着教师的知识结构。同时,在科研过程中,教師某些知识水平会与科研目标产生矛盾,这种矛盾又能激发教师的求知欲望,激励教师向更深、更广、更新的知识领域迈进。在教师进行自我学习、自我充实的过程中,不仅为课堂教学进行了丰富的知识储备,使得教学能力大大提高,同时使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科研能力得以提高,实现教书育人与自我发展相辅相成。
三、反思与创新是教师自我发展的手段
我思故我在,我思故我新。每个人的思维都有其局限性,而且一旦拥有就会固化,从而变得根深蒂固。通过反思可以修正思维模式和心智模式。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提出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为:经验+反思=成长。教学反思因此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重要手段。所谓反思,是指教师对自身教育观点及行为的认知、监控、反馈、调节能力,教师通过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思路,并积极探索新思路、新策略来解决面临的问题。[4]教学反思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动性,以研究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工作,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享受由此带来的工作上的快乐,以促进自我发展,达到自我实现。然而,反思不是“闭门思过”,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教学反思需要跳出自我,反思自我,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是进行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反思要以旁人的眼光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根据他人提出的具有促进性、针对性的建议,促使自己不断反思,从而获得更新、更全面的认识。通过反思可以总结实践,升华经验;可以发现不足,渴求新知,使教师的教学越教越新,达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境界。 教学反思需要创新,教师的发展也需要创新。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身,而在于激发、唤醒和鼓舞。教师自身所具有的创造个性对学生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仅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进行思考,也就是说,进行主动的创造。每一天学生都有新的变化、新的思想,教师要及时调整教育教学方法,这个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通过该过程,形成自己个性鲜明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而这个过程也会使工作中的倦怠感消失得无影无踪。
四、身心健康是教师自我发展的保障
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是一种用生命感动生命,用心灵去浇灌心灵的职业。如果教师自己不能做到身心健康,又如何以积极的状态去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同时,教师从事的职业活动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做的付出,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更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是追求幸福的过程,这同样需要教师具有健康的身心。
要想做到身心健康,教师首先要学会自我肯定。人要不断地否定和肯定自己才能进步,而否定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向肯定的方向发展,自我肯定往往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只有肯定自我、悦纳自我,才能把教育工作当做乐事而不是负担,天天都有一个好心情。
要保持身心健康,还需要教师善于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思维方式。作为一种职业,教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甚至超过了家人,因此要能够放下教师的权威身份,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交流。[5]在与学生的相处中感受他们的活力,让自己保持年轻的心态。教师要懂得自我关怀、自我开导。不要被动地缠身于无休止的教学事务中,导致身心疲惫,只有会休息的人,才能有更充沛的精力去高效地完成教學工作。在压力过大时,可以到大自然中放松心情,或是读一些积极向上的书籍,在心灵的对话中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在感到愤怒、失意时,换一种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往往就会变得海阔天空。只要用智慧去不断发现事物中美好的一面,就会找到生活的乐趣,感受教师事业的崇高,享有人生的幸福。
参考文献:
[1]白霞.教师职业倦怠的表现形式及对策[J].教育与职业,2010,(6).
[2]刘志忠.浅谈教师的人格魅力及其对学生的影响[J].教育教学论坛,2011,(6).
[3]郑颖,盛群力.如何成为一名专家型教师——斯滕伯格论专家型教师的基本特征[J].远程教育杂志,2010,(6).
[4]陈兰萍.自我效能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驱力[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4).
[5]朱伟.自我关怀:教师自我发展之路[J].教育研究与实践,
2009,(9).
(责任编辑:孙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