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的老板认为,投入越少的市场越好。只要投入少,哪怕任务没有达成,总比投入大任务完成要好,而且还会受到表扬。企业很讨厌亏损市场。可是没有投入,哪来产出?
酒水市场费用飙升
2007年的酒类协会年报显示,酒水市场的费用率达到46%,较上年增长13个百分点,按照酒类产品1300亿销售基数,2007年酒水产品的市场费用达到598亿人民币。而这13个点的扩大,等于利润平均缩水了13%!
在这种情况下,大品牌肯定稳做赢家,以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为例,他们的利润就在持续增长。但是发展中品牌,特别是第二集团的冲刺品牌就举步维艰:既要保证快速前进,又要防止下滑,还要面对成本急剧上升的窘境。
所以,自2005年以来,一批著名品牌的衍生品牌,如浏阳河、茅台王子、金银剑南、小糊涂系列、百年老店等等,就同时面对两个极端问题:一是费用直上,二是绩效日下。
费用为什么暴涨
1 终端费用增加。
2002年以来的餐饮终端进场费,在国家有关部门多次强调要反商业贿赂后,不仅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而变本加厉,演变成了专场费用、专消费、进场费、陈列费、促消费等多种名目。原来只需要缴纳几百元,最高不过两千元的费用,一下子变成一万元、几万元。
而终端卖场更是嚣张,像家乐福、沃尔玛、农工商、大润发、新一佳等国际国内大型卖场,费用繁多,不下20种。一个产品要进到家乐福上架销售,不搞特别陈列,也要几千元费用才行,如果做特别陈列,如专柜陈列(一般3层,宽1米)、堆码陈列(一般占地1平方)则需要4万元以上。有产品求爷爷告奶奶最后支付巨额费用进场了,结果连基本成本都没有赚回来。
这些大卖场还有可怕的霸王规定:三个月达不到要求的销量,就算进场了,也让你下架、退货。结果出现有的企业自己去购买自己产品的“回销现象”。
而业务人员关注的是小型终端,包括夫妻店、排档夜市等场所,这些地方貌似进场不花钱,但是一般都是代销为主,几条街下来,几千件产品就下去了,结果呢,不仅不能及时结账,而且还要退货,厂家处于两难境地。
厂家往往会以一句“反正不会丢掉,还是喝了,权当广告费”的话了结。但一般产品进行终端拉网式铺市,损失率相当惨重。因为这些看似依然是产品的东西,出现在财务报表上,就是金晃晃的让人吃惊的费用!
2 企业好大喜功,动不动就是全面拉开,地毯式展开,导致了人员费用急剧增加。
一个省会市场,一般的白酒品牌销售团队至少有60~100人,企业的销售队伍人数猛增。有一个三流的区域白酒品牌,市场范围就是本省,销售团队居然有500多人。某个著名白酒品牌衍生的子品牌,被广东一个代理商买断经营,而他们在全国的销售人数超过了1000多人。所以,酒水在终端形成了“千军万马跑终端,你争我抢铺产品”的现象。2007年,人员费用占销售费用的20%以上。
3 媒体硬性广告费在大幅提升。
以湖南长沙的某都市报为例,每年的广告价格涨幅为7%~15%,湖南的某影视频道涨幅达到20%以上。从全国来看,各种媒体广告价格都处于增长的趋势。
有些品牌受到费用增长的遏制,急速改变策略,将产品全包给客户分销,或者撤销正常广告,使品牌印象急剧下滑。这些方法用到最后的结果是:市场潜伏,品牌潜伏,企业也退居其次站到潜伏的位置。
费用与效益的辩证关系
那么是不是费用越少越好呢?我询问一位红酒销售老总,她认为应该是越少越好,因为费用越少等于成本越少。
那么费用预算是先有计划还是根本没有计划?老总说,我们有计划,但一般都只是摆设。例如我们的成熟市场投入一般控制在9%,成长市场一般控制在13%,新市场一般是控制在22%,根据这个比例进行计划。但我们的老板可不是这样想的,他的原则是投入越少的市场越好。但是,投入少任务没有达成怎么办?她说有这种情况。但是一般只要投入少,哪怕任务没有达成,总比投入大任务完成要好,而且还会受到表扬。因为投入多意味着给公司的利润贡献很低,甚至亏损。企业很讨厌亏损市场。
以上这种做法直接涉及管理者的效益观问题。德拉克说,企业的目的就是为了效益,这是至尊道理。但问题是,效益观有短期、远期之分,这和企业的远景目标有密切关系。企业也分为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成长期的企业,特别是创业企业,追求的效益应该是为成长期、成熟期的效益打下牢固的基础,而不是非要产生短期效益,或者短期目标利润。创业期企业负增长是正常的,正常的、合理的负增长是为了企业未来的赢利打下基础。
所以,做长线还是做短线,这和企业的愿景密切关联。500强有80%以上都是百年企业了,暴发户能有几个?
那么,做好企业这座大厦的基础投入,是为了上面的高度。基础越好,上面的高度越高。换言之,我们做市场初期、过程的投入,是为了实现不同时期的市场目标。
没有投入的市场,等于在养育一个营养不良的婴儿。盲目的、赌博性的市场投入,结果不一定好,不投入,更不会有好市场结果。
美国著名的广告专家詹姆斯,韦白,杨点评创意时说,母牛如果不能在草原上汲取营养,它就不可能产奶。这句话用到我们的市场营销中,就是你没有足够的市场投入,就不可能赢取市场。
我认为以下这些观点是对的:(1)费用可以有效节俭;(2)好结果不一定都要高费用;(3)费用的目的就是为了产生更大的效益,(4)控制费用不等于不投入费用;(5)没有效果的投入等于“亏空”。
费用使用的三个原则
1 计划原则。
著名的劲牌企业在1997年就开始实行计划管理制度,奉行计划内费用可以开支,非计划费用不能开支的原则。2007年很多酒业企业推行了计划管理模式,做财年计划、财年预算,这是一个很明显的进步。
比如,“中国第一卖酒商”华泽集团,推行了精细化管理模式的预算方案,精细入微,既体现了充分授权的原则,又突出了科学预测的内涵,特别是财务、审计的参与,确保这套预算的可操作性。
2 控制原则。
及时控制是实现计划合理运行的重要保障。这里说的控制不是控制不让花钱的意思,而是适度控制、实时控制,确保费用计划运行得体。
也有人认为,我只要全年去平衡就行了,例如一年的计划是100万元,通过分解到季、到月,但是实际操作时,我不按照季度月度计划执行,可以自由打散——但这是错误的。可以适度调控,但绝不是全部打乱。控制原则实际上如同某工程进度推进表,什么时间,达到什么目标,需要多少资源,这是需 要同步的。
3 检查原则。
在酒界有句笑话,叫“放权的可以,检查的必须”。在计划的范围内,一个区域经理有权去配置资源,直至执行。但是执行的结果好坏不是你自己说了算,而是检查说了算。金六福老板曾经说过:“如果不检查,你连一本书都不愿意读完。”
你的户外广告发布了,但是画面标准吗,位置符合要求吗,质量符合广告部门的要求吗?你的促销活动开展了,但是促销到位了吗,结果符合计划要求吗?
有的企业的检查分为三级,一是常规检查,属于单位自检,二是集团督察部检查,三是集团审计部门的专业检查。你执行得好不好,都能被检查得一清二楚。检查就是为了促进工作质量,提高投入效能。所以金六福做的户外广告,可以一夜之间做得统一、彻底、干净,效率让人惊讶。
费用的两个责任主体
1 谁花钱谁负责。
员工必须有一个概念,那就是谁花钱谁负责,花钱是一件责任重大的事情,不同的人对花钱有不同的心态。一种心态是花钱痛快,过瘾,一种心态是反正不是我的钱,不珍惜;一种心态是害怕花钱,生怕花了钱做不好事;还有一种是宁愿不花钱,也不愿意去冒风险。
对市场费用的有效控制,关键是花钱的人有责任感,有准确的、客观的判断能力。
有人问我,卖酒的企业是谁在花钱?我回答说,所有的人都在花钱,但财务除外,付钱的人实际上都是在为别人付钱。市场一线的要支付兑奖费、陈列费、品尝费等等,主管要制订户外广告计划、客户奖励方案等等,实际上大家都在花钱,大到老板,小到一个业务助理。但是无论多少人在花钱,最根本的原则是谁花钱谁负责,这是不能改变的。只要你签了字,你就要对这笔开支的结果负责到底。
2 谁批准谁负责。
花钱是需要批准的,这是一份双重保障。一重保障是先计划,计划是需要批准的;二重保障是,执行时再次审批。之所以有二次审批,目的是为了再次审视这笔费用的可行性。而不是下级一个方案按照计划报上来,上级就刷刷地不假思索地签上大名。
作为上级审批者也有几种思想:一种是无所谓,已经审过一次了,反正是计划内的;一种是不关我事,你执行者负责,一种是“严格”控制,不管如何,拿上来就砍掉30%费用;一种是迟迟不予签字,一拖再拖。
审批者严格是对的,但是一定要考量到市场需求,商场如同战场,一旦确定了战役以及战役配置,开仗后,补给跟不上或者不足,这场战争的结果可想而知的。
我的意见是,二次审核时,审批者一定要清楚市场的情况,包括投入的形式也要充分了解。审批者要有一种支持的意识,这样审批起来如同身受,也不至于造成心理恐惧。
酒水市场费用飙升
2007年的酒类协会年报显示,酒水市场的费用率达到46%,较上年增长13个百分点,按照酒类产品1300亿销售基数,2007年酒水产品的市场费用达到598亿人民币。而这13个点的扩大,等于利润平均缩水了13%!
在这种情况下,大品牌肯定稳做赢家,以茅台、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为例,他们的利润就在持续增长。但是发展中品牌,特别是第二集团的冲刺品牌就举步维艰:既要保证快速前进,又要防止下滑,还要面对成本急剧上升的窘境。
所以,自2005年以来,一批著名品牌的衍生品牌,如浏阳河、茅台王子、金银剑南、小糊涂系列、百年老店等等,就同时面对两个极端问题:一是费用直上,二是绩效日下。
费用为什么暴涨
1 终端费用增加。
2002年以来的餐饮终端进场费,在国家有关部门多次强调要反商业贿赂后,不仅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而变本加厉,演变成了专场费用、专消费、进场费、陈列费、促消费等多种名目。原来只需要缴纳几百元,最高不过两千元的费用,一下子变成一万元、几万元。
而终端卖场更是嚣张,像家乐福、沃尔玛、农工商、大润发、新一佳等国际国内大型卖场,费用繁多,不下20种。一个产品要进到家乐福上架销售,不搞特别陈列,也要几千元费用才行,如果做特别陈列,如专柜陈列(一般3层,宽1米)、堆码陈列(一般占地1平方)则需要4万元以上。有产品求爷爷告奶奶最后支付巨额费用进场了,结果连基本成本都没有赚回来。
这些大卖场还有可怕的霸王规定:三个月达不到要求的销量,就算进场了,也让你下架、退货。结果出现有的企业自己去购买自己产品的“回销现象”。
而业务人员关注的是小型终端,包括夫妻店、排档夜市等场所,这些地方貌似进场不花钱,但是一般都是代销为主,几条街下来,几千件产品就下去了,结果呢,不仅不能及时结账,而且还要退货,厂家处于两难境地。
厂家往往会以一句“反正不会丢掉,还是喝了,权当广告费”的话了结。但一般产品进行终端拉网式铺市,损失率相当惨重。因为这些看似依然是产品的东西,出现在财务报表上,就是金晃晃的让人吃惊的费用!
2 企业好大喜功,动不动就是全面拉开,地毯式展开,导致了人员费用急剧增加。
一个省会市场,一般的白酒品牌销售团队至少有60~100人,企业的销售队伍人数猛增。有一个三流的区域白酒品牌,市场范围就是本省,销售团队居然有500多人。某个著名白酒品牌衍生的子品牌,被广东一个代理商买断经营,而他们在全国的销售人数超过了1000多人。所以,酒水在终端形成了“千军万马跑终端,你争我抢铺产品”的现象。2007年,人员费用占销售费用的20%以上。
3 媒体硬性广告费在大幅提升。
以湖南长沙的某都市报为例,每年的广告价格涨幅为7%~15%,湖南的某影视频道涨幅达到20%以上。从全国来看,各种媒体广告价格都处于增长的趋势。
有些品牌受到费用增长的遏制,急速改变策略,将产品全包给客户分销,或者撤销正常广告,使品牌印象急剧下滑。这些方法用到最后的结果是:市场潜伏,品牌潜伏,企业也退居其次站到潜伏的位置。
费用与效益的辩证关系
那么是不是费用越少越好呢?我询问一位红酒销售老总,她认为应该是越少越好,因为费用越少等于成本越少。
那么费用预算是先有计划还是根本没有计划?老总说,我们有计划,但一般都只是摆设。例如我们的成熟市场投入一般控制在9%,成长市场一般控制在13%,新市场一般是控制在22%,根据这个比例进行计划。但我们的老板可不是这样想的,他的原则是投入越少的市场越好。但是,投入少任务没有达成怎么办?她说有这种情况。但是一般只要投入少,哪怕任务没有达成,总比投入大任务完成要好,而且还会受到表扬。因为投入多意味着给公司的利润贡献很低,甚至亏损。企业很讨厌亏损市场。
以上这种做法直接涉及管理者的效益观问题。德拉克说,企业的目的就是为了效益,这是至尊道理。但问题是,效益观有短期、远期之分,这和企业的远景目标有密切关系。企业也分为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成长期的企业,特别是创业企业,追求的效益应该是为成长期、成熟期的效益打下牢固的基础,而不是非要产生短期效益,或者短期目标利润。创业期企业负增长是正常的,正常的、合理的负增长是为了企业未来的赢利打下基础。
所以,做长线还是做短线,这和企业的愿景密切关联。500强有80%以上都是百年企业了,暴发户能有几个?
那么,做好企业这座大厦的基础投入,是为了上面的高度。基础越好,上面的高度越高。换言之,我们做市场初期、过程的投入,是为了实现不同时期的市场目标。
没有投入的市场,等于在养育一个营养不良的婴儿。盲目的、赌博性的市场投入,结果不一定好,不投入,更不会有好市场结果。
美国著名的广告专家詹姆斯,韦白,杨点评创意时说,母牛如果不能在草原上汲取营养,它就不可能产奶。这句话用到我们的市场营销中,就是你没有足够的市场投入,就不可能赢取市场。
我认为以下这些观点是对的:(1)费用可以有效节俭;(2)好结果不一定都要高费用;(3)费用的目的就是为了产生更大的效益,(4)控制费用不等于不投入费用;(5)没有效果的投入等于“亏空”。
费用使用的三个原则
1 计划原则。
著名的劲牌企业在1997年就开始实行计划管理制度,奉行计划内费用可以开支,非计划费用不能开支的原则。2007年很多酒业企业推行了计划管理模式,做财年计划、财年预算,这是一个很明显的进步。
比如,“中国第一卖酒商”华泽集团,推行了精细化管理模式的预算方案,精细入微,既体现了充分授权的原则,又突出了科学预测的内涵,特别是财务、审计的参与,确保这套预算的可操作性。
2 控制原则。
及时控制是实现计划合理运行的重要保障。这里说的控制不是控制不让花钱的意思,而是适度控制、实时控制,确保费用计划运行得体。
也有人认为,我只要全年去平衡就行了,例如一年的计划是100万元,通过分解到季、到月,但是实际操作时,我不按照季度月度计划执行,可以自由打散——但这是错误的。可以适度调控,但绝不是全部打乱。控制原则实际上如同某工程进度推进表,什么时间,达到什么目标,需要多少资源,这是需 要同步的。
3 检查原则。
在酒界有句笑话,叫“放权的可以,检查的必须”。在计划的范围内,一个区域经理有权去配置资源,直至执行。但是执行的结果好坏不是你自己说了算,而是检查说了算。金六福老板曾经说过:“如果不检查,你连一本书都不愿意读完。”
你的户外广告发布了,但是画面标准吗,位置符合要求吗,质量符合广告部门的要求吗?你的促销活动开展了,但是促销到位了吗,结果符合计划要求吗?
有的企业的检查分为三级,一是常规检查,属于单位自检,二是集团督察部检查,三是集团审计部门的专业检查。你执行得好不好,都能被检查得一清二楚。检查就是为了促进工作质量,提高投入效能。所以金六福做的户外广告,可以一夜之间做得统一、彻底、干净,效率让人惊讶。
费用的两个责任主体
1 谁花钱谁负责。
员工必须有一个概念,那就是谁花钱谁负责,花钱是一件责任重大的事情,不同的人对花钱有不同的心态。一种心态是花钱痛快,过瘾,一种心态是反正不是我的钱,不珍惜;一种心态是害怕花钱,生怕花了钱做不好事;还有一种是宁愿不花钱,也不愿意去冒风险。
对市场费用的有效控制,关键是花钱的人有责任感,有准确的、客观的判断能力。
有人问我,卖酒的企业是谁在花钱?我回答说,所有的人都在花钱,但财务除外,付钱的人实际上都是在为别人付钱。市场一线的要支付兑奖费、陈列费、品尝费等等,主管要制订户外广告计划、客户奖励方案等等,实际上大家都在花钱,大到老板,小到一个业务助理。但是无论多少人在花钱,最根本的原则是谁花钱谁负责,这是不能改变的。只要你签了字,你就要对这笔开支的结果负责到底。
2 谁批准谁负责。
花钱是需要批准的,这是一份双重保障。一重保障是先计划,计划是需要批准的;二重保障是,执行时再次审批。之所以有二次审批,目的是为了再次审视这笔费用的可行性。而不是下级一个方案按照计划报上来,上级就刷刷地不假思索地签上大名。
作为上级审批者也有几种思想:一种是无所谓,已经审过一次了,反正是计划内的;一种是不关我事,你执行者负责,一种是“严格”控制,不管如何,拿上来就砍掉30%费用;一种是迟迟不予签字,一拖再拖。
审批者严格是对的,但是一定要考量到市场需求,商场如同战场,一旦确定了战役以及战役配置,开仗后,补给跟不上或者不足,这场战争的结果可想而知的。
我的意见是,二次审核时,审批者一定要清楚市场的情况,包括投入的形式也要充分了解。审批者要有一种支持的意识,这样审批起来如同身受,也不至于造成心理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