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分享在区域游戏中有着非常积极、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工作实践,从三个方面阐释了有效的分享策略:首先,让孩子在展示分享中提高对游戏的兴趣;其次,引导幼儿在经验分享中获得技能的提高;最后,教师在关注中把握正式分享与非正式分享。
[关键词] 分享;区域游戏;体验;快乐
所谓“分享”,是指将自己喜爱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体验及劳动成果与他人共享的过程,它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分享行为是幼儿社会行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能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形成健康的个性。
而分享在我们每天开展的区域活动中也是极其重要的。所谓区域游戏中的分享,是指在游戏进行中或是结束后,教师与幼儿在区域内或是集体围坐在一起,共同评价、交流活动“成果”,分享同伴的“经验”,帮助幼儿梳理活动过程,建构认知,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以往在工作中,因为缺乏经验,我并没有有效地进行“分享”,而是用以下方式来展开:“你今天玩了什么”“娃娃家里有人来做客吗”“某某小朋友在美术区专心致志,没有跑来跑去,他比上次进步了”“大舞台里今天真热闹呀!大家表演了哪些节目呀”……实际上,这些都是注重表面的分享,而非实质性的有效分享。
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我开始重视真正有意义的“分享”。它能使老师更及时、真切地了解孩子的不同想法、孩子的个体发展;能使孩子与孩子之间进行互动,包括技能、经验、语言等方面,促进同伴之间的相互学习;能增加孩子活动的目的性,提高孩子活动的兴趣,促进孩子活动的延伸……总之,它应该是孩子交流发现、技艺共享、情感共鸣的平台。
一、在展示分享中提高孩子的兴趣
区角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创设交流的氛围与机会,师幼围坐在一起,说说自己的发现或是展示一下自己的活动成果。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展现自己的成果,学习别人的经验。这个过程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同时为其他孩子树立了榜样,激发了幼儿进一步参与的兴趣。
今年,虽然孩子们已经进入中班了,他们的游戏水平在不断地进步,但是在游戏角里,有些孩子还是不能专心地投入玩一种玩具,而且给人的感觉总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在这边摸摸那边捣捣。
一次晨间区角活动中,平时内向、羞涩的黄芊芊用雪花片搭了一个三角形。因为大家平时的作品以线条或者无意拼插的不规则图形居多,所以这对我们班的孩子来说是一个进步。于是,我在游戏结束后跟小朋友进行了分享,并表扬了黄芊芊。看得出来,她非常开心,而我又巧手一变,把她的三角形变成了房子,这更激起了她的兴趣。孩子们看了很羡慕,纷纷表示此后也要动脑筋搭三角形。果然,第二天就有很多小朋友搭了三角形,而且主动要求游戏结束后要向小朋友介绍。这样一来,分享就变成了孩子自发性的、主动的行为,而我只是其中的参与者,因为孩子们都希望有展示的机会。毫无疑问,孩子们的兴趣一下提高了很多,我就趁热打铁,鼓励大家继续分享,孩子们玩游戏的投入程度一下提高了很多。在每天的分享中,我们总能有一些新奇和收获,孩子们开心,我也开心。
二、在经验分享中获得技能的提高
任何活动中,孩子们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技能,并要有不断的提高。近些年在课程游戏化理念的引领下,其实我们一线的老师也是有困惑的,不知道有些技能该怎样让孩子获得,该不该教,怎样教。教师如果不示范,幼儿就无法直观获得,所以总觉得现在的孩子技能比较差。
而区角活动后的经验分享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它是幼儿在与环境、材料的互动中习得的。幼儿将自己所获得的经验及时与同伴分享,不仅能进一步拓展游戏的开展,而且能使同伴潜移默化地感知获取,内化吸收成自己的知识经验。幼儿通过自己思维的再加工,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活动中去,使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建构区里有许多球状的立体积木,孩子们最喜欢把它简单地搭成一根棒棒糖或是一把小手枪。他们沉浸于自己的世界里,女孩“吃着”棒棒糖,男孩拿起小手枪东瞄西瞄。他们虽然很快乐,但是搭的东西很简单。
然而,这一天,佳杰搭了一架简易的秋千,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有了作品的立体感。因此,我马上引导孩子们一起来欣赏佳杰的“秋千”。同伴之间的相互学习模仿总是快乐与轻松的。渐渐地,球状立体积木的作品开始多样化起来。他们通过模仿获得了同伴的技能,并内化吸收,扩散想象,有了更为丰富的技能。
我慢慢地悟出:基本的技能是需要老师去引导的,而在基本技能上进行的扩散想象是需要孩子们去努力的,同伴间分享则恰好为他们提供了学习的有效平台。所以,每当孩子们有新的技能出现时,我总是会让孩子们进行分享,让孩子们相互学习。特别是中班孩子已经有了竞争意识,他们在不甘落后的状态下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努力,技能一天天在进步。当孩子有进步时或是表现与众不同的东西时,我总会引导孩子们一起分享。孩子们在欣赏他人作品的同时,不仅获得了技能,同时又使自己的创作得到了灵感。
三、在关注中把握正式分享与非正式分享
区域活动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角色应该是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在活动中要观察幼儿的情绪,关注幼儿与环境、材料的互动,及时地发现问题或是过程中的闪光点。所以,老师要细心观察,考虑问题的时效性和目的性,采用不同的分享形式,根据情况把握分享的时间。活动结束后,集体一起分享的形式可以称之为“正式分享”;在活动中,随时随地的、即兴的分享称之为“非正式的分享”。一般两者可以结合开展。
以下情况中,我往往会采用“非正式分享”,如: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独创精神,而技能要求不是很高;孩子由于自身进步而需要得到肯定和鼓励;作品由于客观原因不能保留,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时间不充分;等等。并且,我会注意在表扬该幼儿时,不忘对其他幼儿进行鼓励,使分享发挥更充分的作用。这种分享简单,见效快。
如“照相馆”游戏中,“摄影师”乐乐示范各种拍照的动作,引导着动作有点僵硬的子婧做出各种造型。慢慢地,子婧在小伙伴的感染下放松了,摆出了几个挺酷的造型。这时,我马上引导“照相馆”里的经理以及装裱间、化妆间的同事们一起来观察乐乐和子婧的工作。我在肯定“摄影师”乐乐示范生动的同时,又鼓励了“客人”子婧的进步。孩子们也兴奋地讨论着,给造型取了一些名字,如:“我最酷”“杨柳扭腰”“踢踢腿”等。孩子们置身于相同的活动情境中,更容易激发兴趣,产生共鸣。这群有着共同活动经历的孩子进行经验共享,将更为行之有效。而下次游戏时,“摄影师”乐乐的工作流程一定会被孩子们再现,甚至会得到更好的加工,大家的游戏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如果在活动中个别的孩子有较高的表现技能,并且这种技能又是教师希望孩子去发展的,那么在时间比较充裕的情况下,为了肯定进步非常快的孩子,我一般采用正式的分享,以获得比较全面的效果。
比如某日的“益智区”游戏是“花坛边栽树”。这个花坛是圆形的,围着一圈等距离的点,要求孩子们在点上栽树、数树。大部分的孩子在栽完树之后数数的时候,总是有不同的答案。我发现呈呈栽得快,数得也快。通过观察我发现,呈呈在几次失败以后摸索出了有效的方法:他在第一棵小树上做了一个小小的黑点标记。这是一个很好的“环状物”数数的经验累积。于是游戏结束后,我引导孩子一起讨论话题“小树上的黑点点”,让孩子们猜一猜黑点点的作用,最后请呈呈来揭晓答案。这次的经验分享,为孩子们以后学习环状排列物体的数数方法积累了前期的知识经验。
分享,是一种社会性行为,它是积极的、主动的,让幼儿充分体验到分享的满足和快乐,获得同伴的积极影响,提高活动的质量。我们可以通过不同形式、不同时间的“分享”,引导孩子获得更多的体验,让孩子们的区域游戏更快乐!
[关键词] 分享;区域游戏;体验;快乐
所谓“分享”,是指将自己喜爱的物品、美好的情感体验及劳动成果与他人共享的过程,它是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分享行为是幼儿社会行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能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形成健康的个性。
而分享在我们每天开展的区域活动中也是极其重要的。所谓区域游戏中的分享,是指在游戏进行中或是结束后,教师与幼儿在区域内或是集体围坐在一起,共同评价、交流活动“成果”,分享同伴的“经验”,帮助幼儿梳理活动过程,建构认知,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以往在工作中,因为缺乏经验,我并没有有效地进行“分享”,而是用以下方式来展开:“你今天玩了什么”“娃娃家里有人来做客吗”“某某小朋友在美术区专心致志,没有跑来跑去,他比上次进步了”“大舞台里今天真热闹呀!大家表演了哪些节目呀”……实际上,这些都是注重表面的分享,而非实质性的有效分享。
随着工作经验的增加,我开始重视真正有意义的“分享”。它能使老师更及时、真切地了解孩子的不同想法、孩子的个体发展;能使孩子与孩子之间进行互动,包括技能、经验、语言等方面,促进同伴之间的相互学习;能增加孩子活动的目的性,提高孩子活动的兴趣,促进孩子活动的延伸……总之,它应该是孩子交流发现、技艺共享、情感共鸣的平台。
一、在展示分享中提高孩子的兴趣
区角活动结束之后,教师创设交流的氛围与机会,师幼围坐在一起,说说自己的发现或是展示一下自己的活动成果。孩子们在轻松的氛围中展现自己的成果,学习别人的经验。这个过程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同时为其他孩子树立了榜样,激发了幼儿进一步参与的兴趣。
今年,虽然孩子们已经进入中班了,他们的游戏水平在不断地进步,但是在游戏角里,有些孩子还是不能专心地投入玩一种玩具,而且给人的感觉总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在这边摸摸那边捣捣。
一次晨间区角活动中,平时内向、羞涩的黄芊芊用雪花片搭了一个三角形。因为大家平时的作品以线条或者无意拼插的不规则图形居多,所以这对我们班的孩子来说是一个进步。于是,我在游戏结束后跟小朋友进行了分享,并表扬了黄芊芊。看得出来,她非常开心,而我又巧手一变,把她的三角形变成了房子,这更激起了她的兴趣。孩子们看了很羡慕,纷纷表示此后也要动脑筋搭三角形。果然,第二天就有很多小朋友搭了三角形,而且主动要求游戏结束后要向小朋友介绍。这样一来,分享就变成了孩子自发性的、主动的行为,而我只是其中的参与者,因为孩子们都希望有展示的机会。毫无疑问,孩子们的兴趣一下提高了很多,我就趁热打铁,鼓励大家继续分享,孩子们玩游戏的投入程度一下提高了很多。在每天的分享中,我们总能有一些新奇和收获,孩子们开心,我也开心。
二、在经验分享中获得技能的提高
任何活动中,孩子们都需要具备一定的技能,并要有不断的提高。近些年在课程游戏化理念的引领下,其实我们一线的老师也是有困惑的,不知道有些技能该怎样让孩子获得,该不该教,怎样教。教师如果不示范,幼儿就无法直观获得,所以总觉得现在的孩子技能比较差。
而区角活动后的经验分享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它是幼儿在与环境、材料的互动中习得的。幼儿将自己所获得的经验及时与同伴分享,不仅能进一步拓展游戏的开展,而且能使同伴潜移默化地感知获取,内化吸收成自己的知识经验。幼儿通过自己思维的再加工,迁移运用到自己的活动中去,使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建构区里有许多球状的立体积木,孩子们最喜欢把它简单地搭成一根棒棒糖或是一把小手枪。他们沉浸于自己的世界里,女孩“吃着”棒棒糖,男孩拿起小手枪东瞄西瞄。他们虽然很快乐,但是搭的东西很简单。
然而,这一天,佳杰搭了一架简易的秋千,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有了作品的立体感。因此,我马上引导孩子们一起来欣赏佳杰的“秋千”。同伴之间的相互学习模仿总是快乐与轻松的。渐渐地,球状立体积木的作品开始多样化起来。他们通过模仿获得了同伴的技能,并内化吸收,扩散想象,有了更为丰富的技能。
我慢慢地悟出:基本的技能是需要老师去引导的,而在基本技能上进行的扩散想象是需要孩子们去努力的,同伴间分享则恰好为他们提供了学习的有效平台。所以,每当孩子们有新的技能出现时,我总是会让孩子们进行分享,让孩子们相互学习。特别是中班孩子已经有了竞争意识,他们在不甘落后的状态下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努力,技能一天天在进步。当孩子有进步时或是表现与众不同的东西时,我总会引导孩子们一起分享。孩子们在欣赏他人作品的同时,不仅获得了技能,同时又使自己的创作得到了灵感。
三、在关注中把握正式分享与非正式分享
区域活动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师的角色应该是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在活动中要观察幼儿的情绪,关注幼儿与环境、材料的互动,及时地发现问题或是过程中的闪光点。所以,老师要细心观察,考虑问题的时效性和目的性,采用不同的分享形式,根据情况把握分享的时间。活动结束后,集体一起分享的形式可以称之为“正式分享”;在活动中,随时随地的、即兴的分享称之为“非正式的分享”。一般两者可以结合开展。
以下情况中,我往往会采用“非正式分享”,如:幼儿在活动中表现出独创精神,而技能要求不是很高;孩子由于自身进步而需要得到肯定和鼓励;作品由于客观原因不能保留,具有一定的时效性;时间不充分;等等。并且,我会注意在表扬该幼儿时,不忘对其他幼儿进行鼓励,使分享发挥更充分的作用。这种分享简单,见效快。
如“照相馆”游戏中,“摄影师”乐乐示范各种拍照的动作,引导着动作有点僵硬的子婧做出各种造型。慢慢地,子婧在小伙伴的感染下放松了,摆出了几个挺酷的造型。这时,我马上引导“照相馆”里的经理以及装裱间、化妆间的同事们一起来观察乐乐和子婧的工作。我在肯定“摄影师”乐乐示范生动的同时,又鼓励了“客人”子婧的进步。孩子们也兴奋地讨论着,给造型取了一些名字,如:“我最酷”“杨柳扭腰”“踢踢腿”等。孩子们置身于相同的活动情境中,更容易激发兴趣,产生共鸣。这群有着共同活动经历的孩子进行经验共享,将更为行之有效。而下次游戏时,“摄影师”乐乐的工作流程一定会被孩子们再现,甚至会得到更好的加工,大家的游戏水平也会不断提高。
如果在活动中个别的孩子有较高的表现技能,并且这种技能又是教师希望孩子去发展的,那么在时间比较充裕的情况下,为了肯定进步非常快的孩子,我一般采用正式的分享,以获得比较全面的效果。
比如某日的“益智区”游戏是“花坛边栽树”。这个花坛是圆形的,围着一圈等距离的点,要求孩子们在点上栽树、数树。大部分的孩子在栽完树之后数数的时候,总是有不同的答案。我发现呈呈栽得快,数得也快。通过观察我发现,呈呈在几次失败以后摸索出了有效的方法:他在第一棵小树上做了一个小小的黑点标记。这是一个很好的“环状物”数数的经验累积。于是游戏结束后,我引导孩子一起讨论话题“小树上的黑点点”,让孩子们猜一猜黑点点的作用,最后请呈呈来揭晓答案。这次的经验分享,为孩子们以后学习环状排列物体的数数方法积累了前期的知识经验。
分享,是一种社会性行为,它是积极的、主动的,让幼儿充分体验到分享的满足和快乐,获得同伴的积极影响,提高活动的质量。我们可以通过不同形式、不同时间的“分享”,引导孩子获得更多的体验,让孩子们的区域游戏更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