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生本资源”成为课程资源的一个新视角。但幼儿园教师缺乏对“生本资源”的清晰认识,忽略幼儿的主体地位,导致“生本资源”的浪费。因此,幼儿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生本资源”的不同分类和价值,从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两阶段入手来提高“生本资源”捕捉、利用和开发的教学智慧,从而提高幼儿园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幼儿园;音乐教学;生本资源;利用和开发
一、问题提出
课程资源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一提到课程资源,大家一般都会想到教师资源、文本资源、网络资源、环境资源等, 却往往遗忘了学生资源。而学生是具有旺盛生命力、充满发展需求和蕴藏无限创造力的人。传统“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灌输式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略,学生资源更是被抛之脑后。
幼儿园的音乐教学,很多时候也只是教幼儿记歌词、跟节奏、做动作等,忽略幼儿的自主性,使音乐活动演变为“虚假的繁荣”“表面的热闹”。幼儿教师一方面感到音乐教学资源匮乏,另一方面又缺乏对音乐教学中丰富的“生本资源”的认识,导致大量“生本资源”的浪费。因此,幼儿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生本资源”的重要性,学会捕捉、利用和开发“生本资源”,让幼儿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从而提高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促进幼儿和谐发展。
二、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生本资源”
(一)“生本资源”的含义
“生本资源”即学生资源,一般指在园内外表现出的、可被教师利用的、有利于教学的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背景和方式等。本文所研究的“生本资源”是指在教学进程中来源于幼儿,通过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及师幼与文本的对话而生成的资源。其包括幼儿出乎教师预设的问题或回答、教学过程中突发的事件或幼儿的个性化表现等非情意性资源。这类教学资源主要通过幼儿进行独立思考、操作和师幼或幼幼的互动而产生,其表现形式包括幼儿的认知、情绪、行为,以及有一定课程意义的氛围、环境、信息和机会。教师进行即时价值判断和筛选后,认为具有教学意义和教学可行性的,就可以看成是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生本资源”。
(二)“生本资源”的特点
“生本资源”作为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以下特点:(1)具有生成性、动态性、待开发性、多样性和难以复制性;(2)其存在和表现形式多样,不易被察觉;(3)是最直接的,可以随取随用;(4)是最有效的,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5)是最丰富、能再生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三)“生本资源”的分类
“生本资源”主要是属于校内课程中的素质性资源。它的存在和表现形式多样,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
1.按呈现形式分
(1)语言类资源:包括幼儿的非预成性提问和回答等。
(2)行为类资源:包括幼儿的情绪表现和动作等。
2.按潜伏时间分
(1)携带式资源:指幼儿进入课堂前自身已存在但尚未表现出来的资源,如幼儿的生活经验等。根据不同的指向,可分为: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指向的基础性资源,以幼儿需求和兴趣为指向的条件性资源。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相反,他必然携带着个体的生活经验、一定的认知水平和特定的情感态度进入学习情境。在学习过程中,调动这些经历和体验,进行重新内化,便形成新的生命体验。脱离或者漠视幼儿的既有基础,实则是对课程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需求,抓住了幼儿的内在需求,也就等于找到了幼儿的主体性,找到了学习的“灵魂”。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激发幼儿强烈的求知欲,伴随而来的是敏锐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情感体验和牢固的记忆力。可见,幼儿的需求与学习兴趣是课程资源生成的不竭动力,也是一种重要的条件性资源。
(2)生成性资源:指课堂中通过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师幼与文本对话形成的资源,具有即时性。按不同的指向,可分为疑问型资源、情绪型资源和差异型资源。
疑问型资源主要指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与音乐素材对话中,由于携入式资源的限制而出现的困惑、疑难或模糊不清的认识,经教师的即时捕捉、利用而生发的有效教学资源。情绪型资源主要指幼儿在学习中,因自身对音乐素材的理解出现偏差未得到教师和同伴的肯定、认可而表露出的情绪情感资源。如由于缺失音乐细胞而不知如何表现音乐素材时的窘态,有了成就感时的笑脸,精神倦怠的哈欠连天等,这些都可能成为教师将教学引向深入、推向高潮的触发点。差异型资源主要指幼儿在学习中,受自身原有知识经验、生活背景、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在表达对音乐素材的理解、领悟时表现出的与众不同的方式。
3.按性质分
(1)良性资源:是指易被教师处理,且能有效利用来帮助达成教学目标,能激发幼儿思维、提高能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生本资源”。
(2)不良资源:是指不易被教师处理,直接与教学目标相悖或不利于学生理解,阻碍教学顺利开展的“生本资源”。
4.按幼儿主动性分
(1)主动资源:指未经教师设计,由幼儿自觉或自发产生的资源,这种资源往往在产生后才被教师关注。主动资源的产生具有突发性,极其考验教师的教育知识、教学能力和教学机智。
(2)被动资源:指幼儿在教师目的性极强的引导下激发出来的资源,教师认为这类资源是有价值的、易被有效处理的,能继续产生更有价值的二次资源。
“生本资源”的分类并不是完全孤立不相容的,它们可以交叉存在。如幼儿因对音乐节奏缺乏敏感性的认识,在打击乐活动中表现出过于活跃的捣乱行为,既是差异型资源,也是不良资源,还是主动资源。
三、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生本资源”的捕捉、利用和开发
(一)充分认识“生本资源”的价值 “生本资源”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资源,源自幼儿,用于幼儿,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1.“以生为本”课程观的体现
教育一开始就应成为一种体验发现的乐趣,课程学习应成为学习者参与的探险活动,成为快乐而有意义的旅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和成人不同。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和创造的萌芽。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有效捕捉、利用和开发“生本资源”,就是加强课程与学生的紧密联系,实现课程与学生的互动与生成。
2.能增强幼儿园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从学生发展的视角来看,马建华认为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行为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传统灌输式音乐教学给幼儿教师带来了无限苦恼,教师反复地练唱和教学还是无法促进幼儿的进步,音乐教学活动中的滥竽充数、无节奏、四肢不协调现象层出不穷。因此,要达到有效,必须在教学中给学生以课程关怀。“生本资源”的捕捉、利用和开发把幼儿看成是学习的主体以及教学资源的重要来源和生成者,将幼儿有机地融入到课程之中,从而使有效教学的达成和幼儿的进步、发展建立在更为牢固的基点上。
(二)积极捕捉、利用和开发“生本资源”
“生本资源”的捕捉和利用经历以下环节:激发与产生、发现与捕捉、分析与判断、选择与利用。自发生成的“生本资源”呈现后,教师发现并捕捉,经过分析、判断后利用。被动生成的“生本资源”与之唯一区别是需教师有意激发才会显现。两种资源在被处理后,都可能进入到再设计环节,即教师在一次资源捕捉利用后进行第二次设计,促使“生本资源”生成,教师再利用,这就成为“生本资源”的开发。
教师要努力提高音乐活动中“生本资源”利用的教学智慧,可以从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两阶段入手。
1.教学设计阶段
第一,了解基础,及时调控,进行音乐教学铺垫。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并非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生活和学习中,他们已形成丰富的经验,对周围一切都有自己的看法,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起点,引导他们丰富对问题的理解。幼儿固有的基础性资源,是教师选择和优化课程资源的重要依据。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握幼儿获取的信息、经验与教学之间的相互联系,及时做出调控,帮助幼儿整理与归纳,并融入新的知识结构。因此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幼儿已具备哪些音乐经验,他们可能还存在哪些问题,他们需要在教学活动中获得什么。在对幼儿有了基本经验的了解之后,可以恰当进行音乐经验的铺垫,一般包括节律、音色、力度、旋律、结构、风格、速度、织体八个方面。音乐审美经验的铺垫方式可围绕目的进行,也可以综合为视角进行,如借助语言中的故事、儿歌导入,或借助体育活动玩球的方式进行铺垫,让幼儿理解回声歌曲的特点,还可以借用舞蹈、戏剧、视觉作品、诗歌等艺术形式来进行铺垫。
第二,了解兴趣,创设情境。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即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因此,设计音乐教学活动时,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呈现的不同兴趣来设置情境,激发幼儿对音乐教学活动的兴趣。如小班幼儿的肢体动作发展大多没有中大班幼儿成熟,因此要避免复杂动作对幼儿注意力的干扰。歌唱活动可以设置故事情境,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帮助幼儿记忆、理解歌词。如歌唱活动《五只小青蛙》,教师可以出示小青蛙在池塘边玩耍的情境图,边唱边演示小青蛙跳入池塘,以此激发幼儿的歌唱兴趣。而中大班则可以设置游戏情境,让幼儿在游戏中达到动作与音乐合拍的教学目标。
2.教学实施阶段
第一,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民主氛围,激活隐性资源。融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教学氛围能使幼儿轻松、愉悦地进入学习。活动导入时,给幼儿充分的自主权,让其表达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当幼儿回答问题或提供表现后,记住给予幼儿积极的回应。即使是不良资源,也可以运用缩小化原则,做出一带而过的回应,而不是置之不理,挫败幼儿的积极性。当教师不知如何应对某些“生本资源”时,可试着交给幼儿做初步处理,给幼儿表达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便通过他们的“奇思妙想”和“信口开河”引发授课灵感,推动教学进展。同时,幼儿也能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小班音乐欣赏活动《小精灵找密码》中,教师用小精灵闯关寻找密码的故事引入,初步感受音乐结构后,开始设置关卡进一步感受乐曲空拍和曲式结构。第一关是教师按预设扮演“魔王”带领幼儿跟随音乐表演,之后让幼儿自主创新设置关卡。有幼儿提议升级“魔王助手”,让在空拍时依旧在动的幼儿当“魔王助手”,一起帮忙抓住小精灵。于是,幼儿更关注空拍,在感知空拍到来前做好静止的准备,尽量不被魔王发现。整个课堂氛围十分活跃。
第二,搭建适宜平台,引发思维碰撞,捕捉生成资源。生成性“生本资源”是在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师幼和文本对话中产生。教师要善于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和适宜发展的平台,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并积极参与讨论,善于捕捉和筛选幼儿的错误型资源、情绪型资源和差异型资源,引导幼儿共同关注,保护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促进不同层次的幼儿共同发展。再如小班音乐欣赏活动《小精灵找密码》中,在多次闯关后,教师对幼儿进行经验的提升,让幼儿分析如何不被魔王发现。幼儿经过商讨,得出两种方案:一是几个人一起变成树桩或石头,二是在魔王转身前就摆好造型。即便方案的可操作性不一致,但幼儿能体会集体智慧的力量,通过合作,把空拍卡得更准。
第三,构建发展性评价,引导自我反思,盘活再生资源。幼儿评价是对幼儿学习进展与发展变化的评价,而发展性的幼儿评价强调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幼儿。其目的不是为了甄别,而是将评价视为促进幼儿发展、改进教学的有效手段, 以帮助幼儿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方法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充分赏识和肯定幼儿的进步,认可幼儿的坚持和努力,维护幼儿的自尊和自信,增强幼儿学习的自我效能感。评价主体上,不应只是教师评价,更应让幼儿进行互评与自我评价。幼儿通过互评,重视歌唱要点,把握律动节奏;教师也能通过幼儿的自评,了解幼儿学习的症结,及时帮助其解决。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特的“资源点”。幼儿的经验、兴趣、差异等因素是其自身的内在资源。我们要始终关注幼儿发展,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捕捉、利用和开发“生本资源”,让课程资源的生命因为学生而绽放精彩。
[参考文献]
[1]陈跃辉.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生本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学,2009(2)
[2]周荣秀.生本资源:课程资源构建的新视角[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6)
[3]王秀萍.学前儿童经验音乐教育[M].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
[4]陈惠英.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捕捉、利用与开发学生资源[J].教育科学研究,2005(4)
[5]赵庆来.生成性学生课程资源及其开发[J].教育科学论坛,2009(12)
[6]王秀萍.幼儿园音乐教学的铺垫[J].学前教育研究,2008(4)
[关键词] 幼儿园;音乐教学;生本资源;利用和开发
一、问题提出
课程资源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一提到课程资源,大家一般都会想到教师资源、文本资源、网络资源、环境资源等, 却往往遗忘了学生资源。而学生是具有旺盛生命力、充满发展需求和蕴藏无限创造力的人。传统“教师教,学生学”的单向灌输式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被忽略,学生资源更是被抛之脑后。
幼儿园的音乐教学,很多时候也只是教幼儿记歌词、跟节奏、做动作等,忽略幼儿的自主性,使音乐活动演变为“虚假的繁荣”“表面的热闹”。幼儿教师一方面感到音乐教学资源匮乏,另一方面又缺乏对音乐教学中丰富的“生本资源”的认识,导致大量“生本资源”的浪费。因此,幼儿教师应充分认识到“生本资源”的重要性,学会捕捉、利用和开发“生本资源”,让幼儿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从而提高幼儿园音乐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促进幼儿和谐发展。
二、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的“生本资源”
(一)“生本资源”的含义
“生本资源”即学生资源,一般指在园内外表现出的、可被教师利用的、有利于教学的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学习背景和方式等。本文所研究的“生本资源”是指在教学进程中来源于幼儿,通过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及师幼与文本的对话而生成的资源。其包括幼儿出乎教师预设的问题或回答、教学过程中突发的事件或幼儿的个性化表现等非情意性资源。这类教学资源主要通过幼儿进行独立思考、操作和师幼或幼幼的互动而产生,其表现形式包括幼儿的认知、情绪、行为,以及有一定课程意义的氛围、环境、信息和机会。教师进行即时价值判断和筛选后,认为具有教学意义和教学可行性的,就可以看成是有开发和利用价值的“生本资源”。
(二)“生本资源”的特点
“生本资源”作为课程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以下特点:(1)具有生成性、动态性、待开发性、多样性和难以复制性;(2)其存在和表现形式多样,不易被察觉;(3)是最直接的,可以随取随用;(4)是最有效的,取之于学生用之于学生;(5)是最丰富、能再生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三)“生本资源”的分类
“生本资源”主要是属于校内课程中的素质性资源。它的存在和表现形式多样,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
1.按呈现形式分
(1)语言类资源:包括幼儿的非预成性提问和回答等。
(2)行为类资源:包括幼儿的情绪表现和动作等。
2.按潜伏时间分
(1)携带式资源:指幼儿进入课堂前自身已存在但尚未表现出来的资源,如幼儿的生活经验等。根据不同的指向,可分为:以已有知识和经验为指向的基础性资源,以幼儿需求和兴趣为指向的条件性资源。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相反,他必然携带着个体的生活经验、一定的认知水平和特定的情感态度进入学习情境。在学习过程中,调动这些经历和体验,进行重新内化,便形成新的生命体验。脱离或者漠视幼儿的既有基础,实则是对课程资源的极大浪费。同时,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的需求,抓住了幼儿的内在需求,也就等于找到了幼儿的主体性,找到了学习的“灵魂”。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激发幼儿强烈的求知欲,伴随而来的是敏锐的思维力、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情感体验和牢固的记忆力。可见,幼儿的需求与学习兴趣是课程资源生成的不竭动力,也是一种重要的条件性资源。
(2)生成性资源:指课堂中通过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师幼与文本对话形成的资源,具有即时性。按不同的指向,可分为疑问型资源、情绪型资源和差异型资源。
疑问型资源主要指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与音乐素材对话中,由于携入式资源的限制而出现的困惑、疑难或模糊不清的认识,经教师的即时捕捉、利用而生发的有效教学资源。情绪型资源主要指幼儿在学习中,因自身对音乐素材的理解出现偏差未得到教师和同伴的肯定、认可而表露出的情绪情感资源。如由于缺失音乐细胞而不知如何表现音乐素材时的窘态,有了成就感时的笑脸,精神倦怠的哈欠连天等,这些都可能成为教师将教学引向深入、推向高潮的触发点。差异型资源主要指幼儿在学习中,受自身原有知识经验、生活背景、思维方式等因素的影响,在表达对音乐素材的理解、领悟时表现出的与众不同的方式。
3.按性质分
(1)良性资源:是指易被教师处理,且能有效利用来帮助达成教学目标,能激发幼儿思维、提高能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生本资源”。
(2)不良资源:是指不易被教师处理,直接与教学目标相悖或不利于学生理解,阻碍教学顺利开展的“生本资源”。
4.按幼儿主动性分
(1)主动资源:指未经教师设计,由幼儿自觉或自发产生的资源,这种资源往往在产生后才被教师关注。主动资源的产生具有突发性,极其考验教师的教育知识、教学能力和教学机智。
(2)被动资源:指幼儿在教师目的性极强的引导下激发出来的资源,教师认为这类资源是有价值的、易被有效处理的,能继续产生更有价值的二次资源。
“生本资源”的分类并不是完全孤立不相容的,它们可以交叉存在。如幼儿因对音乐节奏缺乏敏感性的认识,在打击乐活动中表现出过于活跃的捣乱行为,既是差异型资源,也是不良资源,还是主动资源。
三、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生本资源”的捕捉、利用和开发
(一)充分认识“生本资源”的价值 “生本资源”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资源,源自幼儿,用于幼儿,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中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性。
1.“以生为本”课程观的体现
教育一开始就应成为一种体验发现的乐趣,课程学习应成为学习者参与的探险活动,成为快乐而有意义的旅程。《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对事物的感受和理解不同于成人,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方式也和成人不同。幼儿独特的笔触、动作和语言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和情感。成人应对幼儿的艺术表现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更不能为追求结果的“完美”而对幼儿进行千篇一律的训练,以免扼杀其想象和创造的萌芽。因此,在音乐教学活动中有效捕捉、利用和开发“生本资源”,就是加强课程与学生的紧密联系,实现课程与学生的互动与生成。
2.能增强幼儿园音乐教学的有效性
从学生发展的视角来看,马建华认为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衡量教学行为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传统灌输式音乐教学给幼儿教师带来了无限苦恼,教师反复地练唱和教学还是无法促进幼儿的进步,音乐教学活动中的滥竽充数、无节奏、四肢不协调现象层出不穷。因此,要达到有效,必须在教学中给学生以课程关怀。“生本资源”的捕捉、利用和开发把幼儿看成是学习的主体以及教学资源的重要来源和生成者,将幼儿有机地融入到课程之中,从而使有效教学的达成和幼儿的进步、发展建立在更为牢固的基点上。
(二)积极捕捉、利用和开发“生本资源”
“生本资源”的捕捉和利用经历以下环节:激发与产生、发现与捕捉、分析与判断、选择与利用。自发生成的“生本资源”呈现后,教师发现并捕捉,经过分析、判断后利用。被动生成的“生本资源”与之唯一区别是需教师有意激发才会显现。两种资源在被处理后,都可能进入到再设计环节,即教师在一次资源捕捉利用后进行第二次设计,促使“生本资源”生成,教师再利用,这就成为“生本资源”的开发。
教师要努力提高音乐活动中“生本资源”利用的教学智慧,可以从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两阶段入手。
1.教学设计阶段
第一,了解基础,及时调控,进行音乐教学铺垫。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并非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生活和学习中,他们已形成丰富的经验,对周围一切都有自己的看法,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起点,引导他们丰富对问题的理解。幼儿固有的基础性资源,是教师选择和优化课程资源的重要依据。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握幼儿获取的信息、经验与教学之间的相互联系,及时做出调控,帮助幼儿整理与归纳,并融入新的知识结构。因此我们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幼儿已具备哪些音乐经验,他们可能还存在哪些问题,他们需要在教学活动中获得什么。在对幼儿有了基本经验的了解之后,可以恰当进行音乐经验的铺垫,一般包括节律、音色、力度、旋律、结构、风格、速度、织体八个方面。音乐审美经验的铺垫方式可围绕目的进行,也可以综合为视角进行,如借助语言中的故事、儿歌导入,或借助体育活动玩球的方式进行铺垫,让幼儿理解回声歌曲的特点,还可以借用舞蹈、戏剧、视觉作品、诗歌等艺术形式来进行铺垫。
第二,了解兴趣,创设情境。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即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因此,设计音乐教学活动时,应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呈现的不同兴趣来设置情境,激发幼儿对音乐教学活动的兴趣。如小班幼儿的肢体动作发展大多没有中大班幼儿成熟,因此要避免复杂动作对幼儿注意力的干扰。歌唱活动可以设置故事情境,激发幼儿学习兴趣,帮助幼儿记忆、理解歌词。如歌唱活动《五只小青蛙》,教师可以出示小青蛙在池塘边玩耍的情境图,边唱边演示小青蛙跳入池塘,以此激发幼儿的歌唱兴趣。而中大班则可以设置游戏情境,让幼儿在游戏中达到动作与音乐合拍的教学目标。
2.教学实施阶段
第一,创设教学情境,营造民主氛围,激活隐性资源。融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教学氛围能使幼儿轻松、愉悦地进入学习。活动导入时,给幼儿充分的自主权,让其表达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当幼儿回答问题或提供表现后,记住给予幼儿积极的回应。即使是不良资源,也可以运用缩小化原则,做出一带而过的回应,而不是置之不理,挫败幼儿的积极性。当教师不知如何应对某些“生本资源”时,可试着交给幼儿做初步处理,给幼儿表达的机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便通过他们的“奇思妙想”和“信口开河”引发授课灵感,推动教学进展。同时,幼儿也能充分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如小班音乐欣赏活动《小精灵找密码》中,教师用小精灵闯关寻找密码的故事引入,初步感受音乐结构后,开始设置关卡进一步感受乐曲空拍和曲式结构。第一关是教师按预设扮演“魔王”带领幼儿跟随音乐表演,之后让幼儿自主创新设置关卡。有幼儿提议升级“魔王助手”,让在空拍时依旧在动的幼儿当“魔王助手”,一起帮忙抓住小精灵。于是,幼儿更关注空拍,在感知空拍到来前做好静止的准备,尽量不被魔王发现。整个课堂氛围十分活跃。
第二,搭建适宜平台,引发思维碰撞,捕捉生成资源。生成性“生本资源”是在师幼互动、幼幼互动、师幼和文本对话中产生。教师要善于创设探究问题的情境和适宜发展的平台,鼓励幼儿提出问题,并积极参与讨论,善于捕捉和筛选幼儿的错误型资源、情绪型资源和差异型资源,引导幼儿共同关注,保护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促进不同层次的幼儿共同发展。再如小班音乐欣赏活动《小精灵找密码》中,在多次闯关后,教师对幼儿进行经验的提升,让幼儿分析如何不被魔王发现。幼儿经过商讨,得出两种方案:一是几个人一起变成树桩或石头,二是在魔王转身前就摆好造型。即便方案的可操作性不一致,但幼儿能体会集体智慧的力量,通过合作,把空拍卡得更准。
第三,构建发展性评价,引导自我反思,盘活再生资源。幼儿评价是对幼儿学习进展与发展变化的评价,而发展性的幼儿评价强调用发展的眼光来评价幼儿。其目的不是为了甄别,而是将评价视为促进幼儿发展、改进教学的有效手段, 以帮助幼儿认识自我,建立自信。评价方法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充分赏识和肯定幼儿的进步,认可幼儿的坚持和努力,维护幼儿的自尊和自信,增强幼儿学习的自我效能感。评价主体上,不应只是教师评价,更应让幼儿进行互评与自我评价。幼儿通过互评,重视歌唱要点,把握律动节奏;教师也能通过幼儿的自评,了解幼儿学习的症结,及时帮助其解决。
每个幼儿都是一个独特的“资源点”。幼儿的经验、兴趣、差异等因素是其自身的内在资源。我们要始终关注幼儿发展,在教学活动中充分捕捉、利用和开发“生本资源”,让课程资源的生命因为学生而绽放精彩。
[参考文献]
[1]陈跃辉.幼儿园音乐教学中生本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学,2009(2)
[2]周荣秀.生本资源:课程资源构建的新视角[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6)
[3]王秀萍.学前儿童经验音乐教育[M].安徽文艺出版社,2009
[4]陈惠英.课堂教学中教师如何捕捉、利用与开发学生资源[J].教育科学研究,2005(4)
[5]赵庆来.生成性学生课程资源及其开发[J].教育科学论坛,2009(12)
[6]王秀萍.幼儿园音乐教学的铺垫[J].学前教育研究,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