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节气上,我们习惯将“大暑”到“处暑”这段时间称为“夏末秋初”,即公历7月下旬到9月上旬期间。“大暑”至“立秋”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节,在此期间,季节发生交替,天气从湿热多雨逐步转为早晚凉爽,昼夜温差逐步拉大。对钓鱼人来讲,这样的气候变化并不利于垂钓,因此我们要有一种应变意识——随着季节、气温、鱼群、鱼层变化,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在本文中,笔者将把自己夏末初秋的垂钓体会分享给广大钓友。
一、夏末——巧战高温
1.钓位选择——钓荫、钓草、钓深
高温酷暑热浪袭人,气温、水温都很高,相比之下,深水区、水草区较为凉爽,且水温变化幅度小,鱼类因此习惯向这样的区域迁移避暑。我们在选择钓位的时候,应尽量选在深水区、大树荫下、桥洞下,水草边缘。
在钓点的选择上,夏末酷热天气,钓者应该选择水深3~4米左右的深水区或水草区下钩,这里不但可以避暑,还因水草区常聚有较多的浮游生物、昆虫等天然饵而引鱼驻留。需要注意的是,此时选择草区与冬钓选择草区不同,在冬季,草区可以抵御严寒,有保温作用,而在夏末,稠密的草区散热慢,水温高,鱼类常在草区边缘活动而不进草里,钓者在钓草区时要注意这一点。另外,钓深水也并非越深越好。过深的水域,钓组讯号传递弱、易缺氧,食源也较匮乏,因而鱼类很少前往。
2.时间选择——钓早晚、钓夜间
夏末秋初时节,上午9~10时以后气温会快速升高,至下午两三点钟时气温可达峰值,这期间静水、浅水区的水温会更高。此时,鱼类的食欲会明显下降,甚至处于停食状态。因此,中午垂钓效果较差。
下午4时之后,太阳西斜,气温下降较快,晚风拂过水面加快了水温的下降,整日在深水区避暑的鱼类此时腹中空空,随着浅水区温度的下降,鱼类会纷纷从深水区游向岸边觅食。所以,夏末早晚时段及整个夜间是钓鱼的最佳时段,钓者应抓住这个时机,避高温,抢低温,及时出钓。钓谚云:“早钓太阳红,晚钓鸡上笼”“宁钓早晚一刻,不钓中午半天”,这是前人成功经验的总结。
3.天气选择——钓阴雨、钓降温
一般来说,雨前往往无风闷热,水体缺氧,鱼不爱咬钩;下雨过后,随着雨水的流入,水体温度会明显下降,含氧量增加,促进鱼类食欲增强;加之雨水的冲刷会夹杂着草籽、昆虫等天然食物流到水体中而成为鱼类的美餐,因此此时下钩往往收获不错。
民间有句俗语:“伏里有九,九里有伏。”意思是说伏天里有时也会出现“数九”的天气(偶发强降温天气或冰雹造成气温骤降),遇上这样的天气是钓鱼人的福气。此时水温往往比较适宜,含氧量丰富,鱼类的食欲会短暂增强,钓者应抓住时机,及时出钓。
4.用饵选择——多用素。少用荤
炎夏钓鱼对饵料要求很高,从总体上看,夏末時节的鱼类较春秋季节食欲下降明显,这就要求我们在饵料的色、香、味、鲜、活等方面下功夫。在夏末高温酷暑时节,鲤鱼、鲫鱼等杂食性鱼类对高蛋白、高脂肪饵料的需求下降,而是多选择米饭粒、玉米面、蚕豆面等素饵,特别是生活在肥水中的杂食性、素食性鱼类,它们偏爱素饵的特征更加明显,这种特征一般会延续到“处暑”以后才会改变。当然,钓荤食性鱼类除外。
二、秋初——以变应变
虽然阳历8月初就已“立秋”,但节气上仍处于“末伏”的开始阶段,“秋老虎”的威力正强。不过,立秋后若有冷空气南下时,降温的幅度就会越来越大,早晚与中午温差逐渐拉大,这就会迫使鱼类调节自身的生理机能,鱼群会在不同的水域深度迁徙,给钓者选点、选水层造成困难。夏末初秋的这种温差变化,是直接影响初秋钓获的关键因素。可以说,初秋垂钓的一切准备都要围绕着这个关键因素展开。
入秋后,伴随着冷空气南下次数的增多和降温幅度的逐步加大,昼夜温差也会愈发拉大,江淮地区早晚温度会降到20℃左右,而温差的加大会直接影响鱼类的活动和食欲,因此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加以应对。
根据笔者多年的垂钓经验,当昼夜温差大于6℃时候,鱼类食欲就会受影响;当温差大于10℃以上时,鱼就很难钓了;当温差达到15℃时,鱼类将基本停食。初秋时节,笔者选择出钓的天气条件有三点:第一,温差在10℃以内;第二,阴雨天,温差小;第三,弱冷空气过后的第二天。
初秋时节出钓,我们在选点时也要有所变化。晴热高温时,深水区、草区水温相对较低,鱼类多身藏其中,我们仍可沿用“夏钓潭”“夏钓荫”的策略垂钓。当早晚时段或阴雨天凉爽时,在河、湖、水库等水域,我们可以钓2米左右的浅水区。
初秋时节还会出现湿度下降、雨量减少、风力减弱、阴雨天气减少、气压升高等季节性特征,钓者应该积极观察,发现变化,顺应规律,总结经验,以争取丰收鱼获。
一、夏末——巧战高温
1.钓位选择——钓荫、钓草、钓深
高温酷暑热浪袭人,气温、水温都很高,相比之下,深水区、水草区较为凉爽,且水温变化幅度小,鱼类因此习惯向这样的区域迁移避暑。我们在选择钓位的时候,应尽量选在深水区、大树荫下、桥洞下,水草边缘。
在钓点的选择上,夏末酷热天气,钓者应该选择水深3~4米左右的深水区或水草区下钩,这里不但可以避暑,还因水草区常聚有较多的浮游生物、昆虫等天然饵而引鱼驻留。需要注意的是,此时选择草区与冬钓选择草区不同,在冬季,草区可以抵御严寒,有保温作用,而在夏末,稠密的草区散热慢,水温高,鱼类常在草区边缘活动而不进草里,钓者在钓草区时要注意这一点。另外,钓深水也并非越深越好。过深的水域,钓组讯号传递弱、易缺氧,食源也较匮乏,因而鱼类很少前往。
2.时间选择——钓早晚、钓夜间
夏末秋初时节,上午9~10时以后气温会快速升高,至下午两三点钟时气温可达峰值,这期间静水、浅水区的水温会更高。此时,鱼类的食欲会明显下降,甚至处于停食状态。因此,中午垂钓效果较差。
下午4时之后,太阳西斜,气温下降较快,晚风拂过水面加快了水温的下降,整日在深水区避暑的鱼类此时腹中空空,随着浅水区温度的下降,鱼类会纷纷从深水区游向岸边觅食。所以,夏末早晚时段及整个夜间是钓鱼的最佳时段,钓者应抓住这个时机,避高温,抢低温,及时出钓。钓谚云:“早钓太阳红,晚钓鸡上笼”“宁钓早晚一刻,不钓中午半天”,这是前人成功经验的总结。
3.天气选择——钓阴雨、钓降温
一般来说,雨前往往无风闷热,水体缺氧,鱼不爱咬钩;下雨过后,随着雨水的流入,水体温度会明显下降,含氧量增加,促进鱼类食欲增强;加之雨水的冲刷会夹杂着草籽、昆虫等天然食物流到水体中而成为鱼类的美餐,因此此时下钩往往收获不错。
民间有句俗语:“伏里有九,九里有伏。”意思是说伏天里有时也会出现“数九”的天气(偶发强降温天气或冰雹造成气温骤降),遇上这样的天气是钓鱼人的福气。此时水温往往比较适宜,含氧量丰富,鱼类的食欲会短暂增强,钓者应抓住时机,及时出钓。
4.用饵选择——多用素。少用荤
炎夏钓鱼对饵料要求很高,从总体上看,夏末時节的鱼类较春秋季节食欲下降明显,这就要求我们在饵料的色、香、味、鲜、活等方面下功夫。在夏末高温酷暑时节,鲤鱼、鲫鱼等杂食性鱼类对高蛋白、高脂肪饵料的需求下降,而是多选择米饭粒、玉米面、蚕豆面等素饵,特别是生活在肥水中的杂食性、素食性鱼类,它们偏爱素饵的特征更加明显,这种特征一般会延续到“处暑”以后才会改变。当然,钓荤食性鱼类除外。
二、秋初——以变应变
虽然阳历8月初就已“立秋”,但节气上仍处于“末伏”的开始阶段,“秋老虎”的威力正强。不过,立秋后若有冷空气南下时,降温的幅度就会越来越大,早晚与中午温差逐渐拉大,这就会迫使鱼类调节自身的生理机能,鱼群会在不同的水域深度迁徙,给钓者选点、选水层造成困难。夏末初秋的这种温差变化,是直接影响初秋钓获的关键因素。可以说,初秋垂钓的一切准备都要围绕着这个关键因素展开。
入秋后,伴随着冷空气南下次数的增多和降温幅度的逐步加大,昼夜温差也会愈发拉大,江淮地区早晚温度会降到20℃左右,而温差的加大会直接影响鱼类的活动和食欲,因此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加以应对。
根据笔者多年的垂钓经验,当昼夜温差大于6℃时候,鱼类食欲就会受影响;当温差大于10℃以上时,鱼就很难钓了;当温差达到15℃时,鱼类将基本停食。初秋时节,笔者选择出钓的天气条件有三点:第一,温差在10℃以内;第二,阴雨天,温差小;第三,弱冷空气过后的第二天。
初秋时节出钓,我们在选点时也要有所变化。晴热高温时,深水区、草区水温相对较低,鱼类多身藏其中,我们仍可沿用“夏钓潭”“夏钓荫”的策略垂钓。当早晚时段或阴雨天凉爽时,在河、湖、水库等水域,我们可以钓2米左右的浅水区。
初秋时节还会出现湿度下降、雨量减少、风力减弱、阴雨天气减少、气压升高等季节性特征,钓者应该积极观察,发现变化,顺应规律,总结经验,以争取丰收鱼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