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些银行家和分析人士认为,谷歌、Facebook和亚马逊等公司不会完全进入银行业这种受到高度监管、利润率较低的行业。而我认为如果银行不做好应对新竞争对手的准备,将必死无疑。
规则已经改变,新一批竞争者正在涌现。技术已经给许多行业带来了巨变,下一个将轮到银行业。两三年后,将只有5%的客户交互活动是通过银行网点进行的。银行需要面对历史遗留问题,包括过时的系统和成本高昂的分销网络,新进入者则没有这些问题。目前,它们大多(如PayPal、Square、iZettle、SumUp、Dwolla)仍被视为小众企业。但它们可能扩张或是结盟。而且,数字领域的一些大牌公司,那些品牌优秀、拥有数百万乃至数十亿用户的公司,几乎肯定将加入战团。
尽管这令银行感到不安,但好消息是,银行仍有一个显著优势,即长期积累下来的财务和非财务方面的大量数据。这些信息透露出用户的习惯、品味、需求和渴望。银行需要将信息转变为知识,运用这些知识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方式提供完全符合用户需求的服务。
人们需要的服务应当简单、透明,具有实时、客户化的定价机制,并且可以“边走边用”。移动业务不仅将大大增强用户体验的灵活性和便捷性,还有望在未来十年推动全球银行顾客数量增长一至两倍。
顾客希望所有渠道——不论是移动设备、电脑还是银行网点——都能提供相同水平的服务,并且能够在任意两者之间自如切换。他们还渴求创新的内容、产品和服务(金融或非金融的),以满足他们不断变化的需要。
大数据和云计算的结合将在改善顾客体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银行还需要“开放式创新”模式,例如将技术平台对外部开发者开放,以发展新型服务。员工、客户、合作伙伴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必须参与每个步骤。
金融服务行业正在演变为我所说的“BIT”行业(银行、信息与技术行业——banking,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即通过技术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在这个新世界,银行应当转化为“数字”银行,更确切地说是转化为新型的信息服务公司。能够整合无限量数据的平台将成为它们的引擎。对于目前的银行而言,这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大部分银行平台设计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后来又经过修修补补,成为了麻省理工学院(MIT)教授彼得?韦尔(Peter Weil)所说的“意大利面条式的平台”,各种不同应用之间的连通复杂而笨拙,导致银行工具僵化、低效。
考虑到更换核心平台的困难,一些银行选择添加“中间件”,即与“核心”系统交互、支持前端的中间应用。但这只是暂时的解决办法,因为对处理能力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
一种新的金融生态系统正在孕育。20年后,我们在全球各地的两万家“模拟”银行将缩减为区区几十家“数字”银行。各种小众企业仍将存在,但大部分将只是数量大为减少的数字银行的“供应商”,后者将扮演“知识分销商”的角色。通过它们所拥有的平台,产品和服务将被输送给终端客户。在这方面,数字银行和新进入者将展开激烈竞争。
从“模拟”向“数字”转变要求彻底改革银行的技术和企业文化,这事关存亡。
规则已经改变,新一批竞争者正在涌现。技术已经给许多行业带来了巨变,下一个将轮到银行业。两三年后,将只有5%的客户交互活动是通过银行网点进行的。银行需要面对历史遗留问题,包括过时的系统和成本高昂的分销网络,新进入者则没有这些问题。目前,它们大多(如PayPal、Square、iZettle、SumUp、Dwolla)仍被视为小众企业。但它们可能扩张或是结盟。而且,数字领域的一些大牌公司,那些品牌优秀、拥有数百万乃至数十亿用户的公司,几乎肯定将加入战团。
尽管这令银行感到不安,但好消息是,银行仍有一个显著优势,即长期积累下来的财务和非财务方面的大量数据。这些信息透露出用户的习惯、品味、需求和渴望。银行需要将信息转变为知识,运用这些知识在合适的时间、以合适的方式提供完全符合用户需求的服务。
人们需要的服务应当简单、透明,具有实时、客户化的定价机制,并且可以“边走边用”。移动业务不仅将大大增强用户体验的灵活性和便捷性,还有望在未来十年推动全球银行顾客数量增长一至两倍。
顾客希望所有渠道——不论是移动设备、电脑还是银行网点——都能提供相同水平的服务,并且能够在任意两者之间自如切换。他们还渴求创新的内容、产品和服务(金融或非金融的),以满足他们不断变化的需要。
大数据和云计算的结合将在改善顾客体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银行还需要“开放式创新”模式,例如将技术平台对外部开发者开放,以发展新型服务。员工、客户、合作伙伴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必须参与每个步骤。
金融服务行业正在演变为我所说的“BIT”行业(银行、信息与技术行业——banking, information and technology),即通过技术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在这个新世界,银行应当转化为“数字”银行,更确切地说是转化为新型的信息服务公司。能够整合无限量数据的平台将成为它们的引擎。对于目前的银行而言,这将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大部分银行平台设计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后来又经过修修补补,成为了麻省理工学院(MIT)教授彼得?韦尔(Peter Weil)所说的“意大利面条式的平台”,各种不同应用之间的连通复杂而笨拙,导致银行工具僵化、低效。
考虑到更换核心平台的困难,一些银行选择添加“中间件”,即与“核心”系统交互、支持前端的中间应用。但这只是暂时的解决办法,因为对处理能力的要求将会越来越高。
一种新的金融生态系统正在孕育。20年后,我们在全球各地的两万家“模拟”银行将缩减为区区几十家“数字”银行。各种小众企业仍将存在,但大部分将只是数量大为减少的数字银行的“供应商”,后者将扮演“知识分销商”的角色。通过它们所拥有的平台,产品和服务将被输送给终端客户。在这方面,数字银行和新进入者将展开激烈竞争。
从“模拟”向“数字”转变要求彻底改革银行的技术和企业文化,这事关存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