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鉴于长期以来善本图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本文分析了问题产生的根源与症结,提出了一套依托于现代科技手段、可以解决管理与利用之间矛盾的措施。
[关键词]善本图书;科技手段;新型替代品
[中图分类号]G258.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8-0105-03
一、善本图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到目前为止,善本图书(大多指古籍善本)的管理、服务与利用状况令人担忧,尤其在一些地方性的图书馆更为严重。由于善本图书获之不易、保管困难,普遍受到各个收藏单位的高度重视,随之产生了“只藏不用”的畸形倾向。善本书库常年紧锁,一旦确认为善本则秘不示人。一般图书馆的所有善本图书概不外借,偶尔有些可以在馆内阅读,但不准带出或复制。有允许复制、拍照者,须交高额的底本磨损费和管理费。因此,善本图书的管理与利用形成了严重的对立与冲突。经常有善本图书的利用者与工作人员吵架、发生不愉快事情的情况,从表象上来看,似乎是善本图书管理员与利用者之间的正面冲突,其实是制度、管理方法与充分利用之间的冲突。其次,绝大多数善本图书管理员一直在知识的大门外充当看门人,没有真正融入学科领域,从而严重制约了善本图书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导致信息服务工作被动。因此,一般的图书馆只是被动、简单地保管善本,能够见到善本的只有图书管理人员。绝大多数时间,善本都是蛛尘封锁。本地的利用者难越雷池一步,只能花很多时间、花巨大财力去外地一些开放程度较高的图书馆(如国家图书馆等)查阅。这是对国家资源与财富的极大浪费。
二、问题产生的根源与症结
之所以会产生以上列举的诸多问题,关键在于善本图书管理员要尽可能地保管好善本资源,这是他们的职责;而用户想尽可能地利用善本资源,这是他们的需要,从而造成了善本图书保管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冲突。仔细分析,其矛盾冲突的交点就是善本图书资源,其实就是一个是否直接接触善本图书的问题。如果我们想方设法制作一些善本图书(底本)的替代品来流通或使用,这样收藏单位可以安全地保管善本图书(底本),用户也可以尽情地利用善本图书资源,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三、保管、保护与利用之间矛盾的解决
(一)善本图书的确认
从馆藏的图书中寻找、确认善本,是一项非常繁杂而又基础性的工作。
善本是与普本相对立而存在的一个概念,它既是本体性的概念,又是历史的概念、发展的概念。
作为一个本体性的概念,善本有它自身的属性与特点,以古籍为例,它的文字内容准确性高,纸张好,雕刻、印刷、装帧精美,并且现存数量很少(甚至是孤本)。1978年3月,国家文物局编辑《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善本总目编委会给善本下的定义为:“精加校仇,误字较少的版本或稀见旧刻、名家抄校及前贤手稿之类。” [1]并且进一步讨论了善本的范围,初步达成一致意见。
同时,作为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旧的善本被淘汰,新的善本又在出现,善本与普本这一对立概念在相互转化。如新的“藏书洞”的发现,将会出现很多的善本,同时很多现在认为的善本将会变成普本,现在的普本又有可能变成以后的善本。
因此,善本图书的确认要在现有的馆藏基础上,既具有敏锐的目光和精确的鉴别能力,又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对善本的鉴别,其具体操作可以 “从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三方面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全面考察。要把古书抄写印制的时代早晚,同它的学术资料价值和艺术代表水平综合起来加以考核。有时侧重某一面,取其一点,全面中有重点,看重点又不忘全面考察”。[2]历史文物性指古书印制、抄写的时代较早而具有历史文物价值,或者作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文献实物见证而具有某种纪念意义。学术资料性是指经过精校细勘和精注精疏,或在学术上有独到见解、有学派特点、有系统。艺术代表性主要指能反映古代各种印刷技术的发明、发展和成熟水平,或在装帧上能反映书籍装帧形制的演变,或用纸特异、印刷精良、能反映古代造纸工艺的进步和印刷技术水平。[3]
(二)寻找善本图书的新型替代品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善本图书管理、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必须走出传统,寻找其替代品——多种载体形式、多种流通与利用渠道相结合的新型载体。“让保护文献的着眼点从维护文献载体转向仅对文献的内容加以保护,这不仅是保护方法的变革,也是保护思想的革新,是为利用而保护文献思想的体现。”[4]
1.影印出版
影印指出版发行善本的影印本,这种方法是最普遍采用的一种保护善本、发挥善本价值、弘扬文化的有效办法,并且在影印出版方面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到目前为止,先后由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齐鲁书社、北京线装书局影印出版了大批的善本古籍。比如,近年来影印的《四库全书》、《四库全书荟要》、《宛委别藏》等,使孤善原版古籍化身千百,广泛流传,人人可以就近读之。2001年11月,全国高校古委会主编的《日本皇宫存藏宋元版汉籍影印丛书》第一辑,由北京线装书局影印出版,这些善本为全国高校古委会历尽艰辛,系统引回的日本宫内厅书陵部所藏的宋元汉籍孤本,价值很高。同时,影印出版这种方法能够较真实、全面地反映古籍原貌,并且经影印出版的善本数量可以人为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研究和利用者的需要。因此,它在现在和今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但是影印出版善本有缺陷:首先,是善本(底本)的获取。如果从外单位甚至国外引进获取底本,复制费用高昂,困难重重,没有政府的政策和财力的支持,一般的图书馆无法完成。其次,影印技术本身需要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因此,影印出版成本较高,一般的收藏单位无力购买。再次,由于有的古籍善本年代久远,几经流传或保管不善,出现破损、纸张泛黄、字迹模糊等,影印出来效果不佳或难以再现古籍原貌。鉴于这种情况,还需寻找其他出路。
2.数字化处理
数字化处理指用电子扫描仪将善本图书扫描进计算机,从而进行数字图像处理的一种现代技术。与影印出版相比较,数字化处理有其明显的优势:首先,它可以在扫描后进行技术化处理,能起到较好的修复效果,弥补善本(底本)的缺陷,最佳地再现古籍善本的原貌。如底本纸张泛黄,可以在扫描后采用背景色设置,从而去掉发黄的底色。如底本字迹模糊,可以调整数字图像的亮度、对比度和图像设置,使图像清晰,达到恢复字迹的目的。其次,数字化处理成本低廉,只要有底本、计算机和扫描仪,就可以进行善本图书的复制。第三,可以为本馆的联机查寻或更大范围的联机(网络化)奠定基础。数字化处理后实行本馆联机,本馆读者可以在计算机上查寻,多个利用者同时使用,互不影响。同时,读者检索方便快捷,读者与馆藏的善本不直接接触,减少了善本的磨损或毁坏。这样既很好地保护了善本,又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善本资源,也节省了读者的时间,一举几得。第四,古籍数字化不单是对典籍的复制和再现,而是将传统内容与现代工具完美结合在一起,形成工具与内容的统一体。全文检索是古籍数字化要重视的技术,简单的全文匹配检索在几乎所有的文本编辑和对象数据库中都能实现。同时“要求古籍数字化必须深人文献内部的知识单元,通过古籍文本内容的深人揭示和关联重组,达到知识发现的目的。为此,对古籍的内容进行深度标引就非常有必要,在实际标引过程中不应放过任何含有学术信息的关键词,比如文献中的人名、官阶、地名、年号、典故、制度、族属、语词、范畴和其他专名等都应制成索引,力求做到从任何角度都能检索到读者所需要的信息”。[5]
李国新先生特别强调古籍数字化成果应具备研究支持功能。具体来说,是指“能够提供有关古籍内容本身科学、准确的统计与计量信息,提供与古籍内容相关的参考资料、辅助工具。这些信息、资料或工具都是古籍内容的增值或补充。比如古籍字数、字频、词频的统计数据,异体字的汇聚显示,读音的自动标注和朗读,行文风格特点的概率统计,必要的背景知识、参考资料的汇聚,在线标点断句工具的配备,不同版本比勘校对界面的设置,字典词典、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研究工具的加载,等等”。[6]近年来不少古籍数字化项目已将注意力逐渐集中到了李国新先生所提到的这些方面。
但是,本馆的联机只是区域性、地方性、封闭性的,只能尽本馆馆藏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本地读者,如果该善本的数量很少,只有为数很少的几家馆藏,外地读者只能花很多时间和财力千里迢迢来查寻,这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物尽其用。如果要突破这一局限,还需采用更大范围的联机(网络化),实现资源共享。
3.网络化与虚拟馆藏
网络化与虚拟馆藏指利用计算机系统和通信网络连接各地区、全国甚至全球信息资源的逻辑意义上的图书馆馆藏。即各个单位、各个图书馆将其善本图书资源录入或复制到计算机中,然后联机输入到通信网络中,各个联机的用户终端可以自由接收,同时善本拥有者可以源源不断地将其资源补充输入到网络中。由传统的独立的个体操作向社会化操作转变,在馆藏和服务对象两方面,突破地域、国界的限制,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由封闭式走向开放式。这样就突破了图书馆有形的围墙限制,从实体走向虚拟,从孤立走向网络,形成开放式的动态流通,实现虚拟馆藏与资源共享。
这方面,我们已经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做法也给我们提供了经验和启示。1995年,我国已提出了关于建立中国古籍数据库的倡议。现在宜加速研制步伐,在研制过程中可借鉴国外的做法。如“日本从60年代初就开始对本国现存古籍进行整理和编目,1963~1976年由岩波书店刊行了9卷本的《图书总目录》,其中古籍38万件。1980年开始研制古籍综合目录自动化系统,经过10年的努力,1990年建成的数据库正式运行,并刊行了《图书总目录续编——古籍综合目录》(共3卷)。这个目录所录古籍涉及日本63个图书馆和文库、83个其他收藏古籍的机构(如博物院等),共收古籍4.3万件,采集古籍书目约9.1万件。该数据库以有效检索日本现存古籍为目的,在整理以往的古籍目录有关数据的基础上,主要依据古籍书志的特征,如版本、出版商、收藏者、形态等数据的记录,增加了一些新的著录项目,为检索者区别古籍和选择检索特征提供了方便”。[7]
用扫描仪和计算机为手段的数字化处理技术复制的善本容量有限,大部头的类书、丛书无法复制。同样,利用虚拟馆藏时,对于数量较大的图书信息,读者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查阅完,无法下载或拷贝、软盘存储。这就需要激光技术,实现大容量的光盘存储。
4. 光盘或移动硬盘等可移动存储
光盘或移动硬盘存储指利用激光和媒体技术将信息存储到光盘或移动硬盘等可移动存储设备上。制作者采用一次写入光盘(WORM)或可擦除式光盘(E—RW)存储信息,最后以只读式光盘(CD—ROM)的形式出版。单位或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购买、收藏、利用。如果版权允许,可以复制,使用者可视情况将其复制存储到移动硬盘等可移动存储设备。这种光盘和可移动存储设备存储量大,适合于大部头的图书,如《四库全书》、各地或各国的“大百科全书”、丛书、类书、系列类图书(如“二十五史”等)。由于光盘存储量大,但它的存放空间很小,因此它最大的优点在于节省空间、便于收藏和保管。其次,和扫描复制品一样,光盘存储和可移动存储作为善本的替代品流通使用,可以减少底本的损坏,读者利用方便快捷。但光盘制作成本较高,一般的部门凭自己的人力、物力难以制作,当然其出版物售价也较高,因此,普通的读者没有实力收藏、利用。
由于以上几种善本复制方法各有利弊,因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几种方法可以兼通使用、相互弥补。另外,还要注意对古籍善本替代品的保护。缩微制品、数字产品、光盘或移动硬盘等可移动存储设备都有其使用和存储寿命,如果保存和使用不当,其存储寿命就会大大缩短。注意了以上问题,就可以有效地解决善本图书管理与利用之间存在的一些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经部[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
[2]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0.16~17.
[3]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0.13~16.
[4]刘家真.从传统中走出——论文献保护发展的方向[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2).22.
[5]李明杰.中文古籍数字化基本理论问题刍议[J].图书馆论坛,2005,(5).99.
[6]李国新.中国古籍资源数字化的进展与任务[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1).22.
[7]朱赛虹.古籍文献资源共享的障碍及前期准备[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1).91.
[关键词]善本图书;科技手段;新型替代品
[中图分类号]G258.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09)08-0105-03
一、善本图书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到目前为止,善本图书(大多指古籍善本)的管理、服务与利用状况令人担忧,尤其在一些地方性的图书馆更为严重。由于善本图书获之不易、保管困难,普遍受到各个收藏单位的高度重视,随之产生了“只藏不用”的畸形倾向。善本书库常年紧锁,一旦确认为善本则秘不示人。一般图书馆的所有善本图书概不外借,偶尔有些可以在馆内阅读,但不准带出或复制。有允许复制、拍照者,须交高额的底本磨损费和管理费。因此,善本图书的管理与利用形成了严重的对立与冲突。经常有善本图书的利用者与工作人员吵架、发生不愉快事情的情况,从表象上来看,似乎是善本图书管理员与利用者之间的正面冲突,其实是制度、管理方法与充分利用之间的冲突。其次,绝大多数善本图书管理员一直在知识的大门外充当看门人,没有真正融入学科领域,从而严重制约了善本图书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导致信息服务工作被动。因此,一般的图书馆只是被动、简单地保管善本,能够见到善本的只有图书管理人员。绝大多数时间,善本都是蛛尘封锁。本地的利用者难越雷池一步,只能花很多时间、花巨大财力去外地一些开放程度较高的图书馆(如国家图书馆等)查阅。这是对国家资源与财富的极大浪费。
二、问题产生的根源与症结
之所以会产生以上列举的诸多问题,关键在于善本图书管理员要尽可能地保管好善本资源,这是他们的职责;而用户想尽可能地利用善本资源,这是他们的需要,从而造成了善本图书保管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冲突。仔细分析,其矛盾冲突的交点就是善本图书资源,其实就是一个是否直接接触善本图书的问题。如果我们想方设法制作一些善本图书(底本)的替代品来流通或使用,这样收藏单位可以安全地保管善本图书(底本),用户也可以尽情地利用善本图书资源,问题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三、保管、保护与利用之间矛盾的解决
(一)善本图书的确认
从馆藏的图书中寻找、确认善本,是一项非常繁杂而又基础性的工作。
善本是与普本相对立而存在的一个概念,它既是本体性的概念,又是历史的概念、发展的概念。
作为一个本体性的概念,善本有它自身的属性与特点,以古籍为例,它的文字内容准确性高,纸张好,雕刻、印刷、装帧精美,并且现存数量很少(甚至是孤本)。1978年3月,国家文物局编辑《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善本总目编委会给善本下的定义为:“精加校仇,误字较少的版本或稀见旧刻、名家抄校及前贤手稿之类。” [1]并且进一步讨论了善本的范围,初步达成一致意见。
同时,作为一个历史的、发展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旧的善本被淘汰,新的善本又在出现,善本与普本这一对立概念在相互转化。如新的“藏书洞”的发现,将会出现很多的善本,同时很多现在认为的善本将会变成普本,现在的普本又有可能变成以后的善本。
因此,善本图书的确认要在现有的馆藏基础上,既具有敏锐的目光和精确的鉴别能力,又要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对善本的鉴别,其具体操作可以 “从历史文物性、学术资料性、艺术代表性三方面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全面考察。要把古书抄写印制的时代早晚,同它的学术资料价值和艺术代表水平综合起来加以考核。有时侧重某一面,取其一点,全面中有重点,看重点又不忘全面考察”。[2]历史文物性指古书印制、抄写的时代较早而具有历史文物价值,或者作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文献实物见证而具有某种纪念意义。学术资料性是指经过精校细勘和精注精疏,或在学术上有独到见解、有学派特点、有系统。艺术代表性主要指能反映古代各种印刷技术的发明、发展和成熟水平,或在装帧上能反映书籍装帧形制的演变,或用纸特异、印刷精良、能反映古代造纸工艺的进步和印刷技术水平。[3]
(二)寻找善本图书的新型替代品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善本图书管理、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必须走出传统,寻找其替代品——多种载体形式、多种流通与利用渠道相结合的新型载体。“让保护文献的着眼点从维护文献载体转向仅对文献的内容加以保护,这不仅是保护方法的变革,也是保护思想的革新,是为利用而保护文献思想的体现。”[4]
1.影印出版
影印指出版发行善本的影印本,这种方法是最普遍采用的一种保护善本、发挥善本价值、弘扬文化的有效办法,并且在影印出版方面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到目前为止,先后由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齐鲁书社、北京线装书局影印出版了大批的善本古籍。比如,近年来影印的《四库全书》、《四库全书荟要》、《宛委别藏》等,使孤善原版古籍化身千百,广泛流传,人人可以就近读之。2001年11月,全国高校古委会主编的《日本皇宫存藏宋元版汉籍影印丛书》第一辑,由北京线装书局影印出版,这些善本为全国高校古委会历尽艰辛,系统引回的日本宫内厅书陵部所藏的宋元汉籍孤本,价值很高。同时,影印出版这种方法能够较真实、全面地反映古籍原貌,并且经影印出版的善本数量可以人为控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研究和利用者的需要。因此,它在现在和今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仍将发挥重要作用。
但是影印出版善本有缺陷:首先,是善本(底本)的获取。如果从外单位甚至国外引进获取底本,复制费用高昂,困难重重,没有政府的政策和财力的支持,一般的图书馆无法完成。其次,影印技术本身需要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因此,影印出版成本较高,一般的收藏单位无力购买。再次,由于有的古籍善本年代久远,几经流传或保管不善,出现破损、纸张泛黄、字迹模糊等,影印出来效果不佳或难以再现古籍原貌。鉴于这种情况,还需寻找其他出路。
2.数字化处理
数字化处理指用电子扫描仪将善本图书扫描进计算机,从而进行数字图像处理的一种现代技术。与影印出版相比较,数字化处理有其明显的优势:首先,它可以在扫描后进行技术化处理,能起到较好的修复效果,弥补善本(底本)的缺陷,最佳地再现古籍善本的原貌。如底本纸张泛黄,可以在扫描后采用背景色设置,从而去掉发黄的底色。如底本字迹模糊,可以调整数字图像的亮度、对比度和图像设置,使图像清晰,达到恢复字迹的目的。其次,数字化处理成本低廉,只要有底本、计算机和扫描仪,就可以进行善本图书的复制。第三,可以为本馆的联机查寻或更大范围的联机(网络化)奠定基础。数字化处理后实行本馆联机,本馆读者可以在计算机上查寻,多个利用者同时使用,互不影响。同时,读者检索方便快捷,读者与馆藏的善本不直接接触,减少了善本的磨损或毁坏。这样既很好地保护了善本,又充分利用了有限的善本资源,也节省了读者的时间,一举几得。第四,古籍数字化不单是对典籍的复制和再现,而是将传统内容与现代工具完美结合在一起,形成工具与内容的统一体。全文检索是古籍数字化要重视的技术,简单的全文匹配检索在几乎所有的文本编辑和对象数据库中都能实现。同时“要求古籍数字化必须深人文献内部的知识单元,通过古籍文本内容的深人揭示和关联重组,达到知识发现的目的。为此,对古籍的内容进行深度标引就非常有必要,在实际标引过程中不应放过任何含有学术信息的关键词,比如文献中的人名、官阶、地名、年号、典故、制度、族属、语词、范畴和其他专名等都应制成索引,力求做到从任何角度都能检索到读者所需要的信息”。[5]
李国新先生特别强调古籍数字化成果应具备研究支持功能。具体来说,是指“能够提供有关古籍内容本身科学、准确的统计与计量信息,提供与古籍内容相关的参考资料、辅助工具。这些信息、资料或工具都是古籍内容的增值或补充。比如古籍字数、字频、词频的统计数据,异体字的汇聚显示,读音的自动标注和朗读,行文风格特点的概率统计,必要的背景知识、参考资料的汇聚,在线标点断句工具的配备,不同版本比勘校对界面的设置,字典词典、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研究工具的加载,等等”。[6]近年来不少古籍数字化项目已将注意力逐渐集中到了李国新先生所提到的这些方面。
但是,本馆的联机只是区域性、地方性、封闭性的,只能尽本馆馆藏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本地读者,如果该善本的数量很少,只有为数很少的几家馆藏,外地读者只能花很多时间和财力千里迢迢来查寻,这在一定程度上还没有物尽其用。如果要突破这一局限,还需采用更大范围的联机(网络化),实现资源共享。
3.网络化与虚拟馆藏
网络化与虚拟馆藏指利用计算机系统和通信网络连接各地区、全国甚至全球信息资源的逻辑意义上的图书馆馆藏。即各个单位、各个图书馆将其善本图书资源录入或复制到计算机中,然后联机输入到通信网络中,各个联机的用户终端可以自由接收,同时善本拥有者可以源源不断地将其资源补充输入到网络中。由传统的独立的个体操作向社会化操作转变,在馆藏和服务对象两方面,突破地域、国界的限制,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由封闭式走向开放式。这样就突破了图书馆有形的围墙限制,从实体走向虚拟,从孤立走向网络,形成开放式的动态流通,实现虚拟馆藏与资源共享。
这方面,我们已经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做法也给我们提供了经验和启示。1995年,我国已提出了关于建立中国古籍数据库的倡议。现在宜加速研制步伐,在研制过程中可借鉴国外的做法。如“日本从60年代初就开始对本国现存古籍进行整理和编目,1963~1976年由岩波书店刊行了9卷本的《图书总目录》,其中古籍38万件。1980年开始研制古籍综合目录自动化系统,经过10年的努力,1990年建成的数据库正式运行,并刊行了《图书总目录续编——古籍综合目录》(共3卷)。这个目录所录古籍涉及日本63个图书馆和文库、83个其他收藏古籍的机构(如博物院等),共收古籍4.3万件,采集古籍书目约9.1万件。该数据库以有效检索日本现存古籍为目的,在整理以往的古籍目录有关数据的基础上,主要依据古籍书志的特征,如版本、出版商、收藏者、形态等数据的记录,增加了一些新的著录项目,为检索者区别古籍和选择检索特征提供了方便”。[7]
用扫描仪和计算机为手段的数字化处理技术复制的善本容量有限,大部头的类书、丛书无法复制。同样,利用虚拟馆藏时,对于数量较大的图书信息,读者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查阅完,无法下载或拷贝、软盘存储。这就需要激光技术,实现大容量的光盘存储。
4. 光盘或移动硬盘等可移动存储
光盘或移动硬盘存储指利用激光和媒体技术将信息存储到光盘或移动硬盘等可移动存储设备上。制作者采用一次写入光盘(WORM)或可擦除式光盘(E—RW)存储信息,最后以只读式光盘(CD—ROM)的形式出版。单位或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购买、收藏、利用。如果版权允许,可以复制,使用者可视情况将其复制存储到移动硬盘等可移动存储设备。这种光盘和可移动存储设备存储量大,适合于大部头的图书,如《四库全书》、各地或各国的“大百科全书”、丛书、类书、系列类图书(如“二十五史”等)。由于光盘存储量大,但它的存放空间很小,因此它最大的优点在于节省空间、便于收藏和保管。其次,和扫描复制品一样,光盘存储和可移动存储作为善本的替代品流通使用,可以减少底本的损坏,读者利用方便快捷。但光盘制作成本较高,一般的部门凭自己的人力、物力难以制作,当然其出版物售价也较高,因此,普通的读者没有实力收藏、利用。
由于以上几种善本复制方法各有利弊,因此,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几种方法可以兼通使用、相互弥补。另外,还要注意对古籍善本替代品的保护。缩微制品、数字产品、光盘或移动硬盘等可移动存储设备都有其使用和存储寿命,如果保存和使用不当,其存储寿命就会大大缩短。注意了以上问题,就可以有效地解决善本图书管理与利用之间存在的一些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编.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经部[Z].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1.
[2]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0.16~17.
[3]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0.13~16.
[4]刘家真.从传统中走出——论文献保护发展的方向[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2).22.
[5]李明杰.中文古籍数字化基本理论问题刍议[J].图书馆论坛,2005,(5).99.
[6]李国新.中国古籍资源数字化的进展与任务[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2,(1).22.
[7]朱赛虹.古籍文献资源共享的障碍及前期准备[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9,(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