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关键在于教师从教学互动中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把学习语文的过程变成美的享受。中学语文教师要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懂得语文教学规律,掌握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艺术。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艺术;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2
一、对中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认识
新《辞海》解释“艺”的第一条义项是“才能、技艺”。艺术是生活的再现。能刺激人的感官的兴奋、愉悦并能激励人们积极向上的创作作品叫艺术作品,创作艺术作品的技艺叫艺术。那么,能刺激人的感官的兴奋、愉悦并能激励人们积极向上的语言就叫艺术语言,创作艺术语言的技艺就叫语言艺术。所以有时人们会指着艺术作品或听到艺术语言说这就是艺术。因为艺术作品是看得见的,艺术语言也是能听得见的,而艺术是抽象的,看不见的。艺术作品或艺术语言是有限的,而艺术是无限的。为此,美是艺术的真谛,创新是艺术的精髓。语文教学是教师用语文教语文,这就更要讲究语言艺术了。如果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语言不能刺激学生感官的兴奋和愉悦,那么就谈不上艺术了。中学语文教学如果没有语言艺术,无论教师使用哪种教学方法,采取哪种课堂形式,师生都不会互动起来,学生的热情也不会激发出来。语言艺术是一种高级的美的创造活动。教学语言艺术是教师教学语言的科学性(真)、教育性(善)和艺术性(美)的辩证统一。中学语文教师更要在教学语言的规范性、准确性、严谨性、易解性、广博性、生动性、趣味性、愉悦性、启迪性、幽默性、真挚性、含蓄性、悬念性、适听性、教益性、励人性、修养性、时代性以及个性等方面狠下功夫,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学点语文教学理论,熟悉各种语文教学方法,懂得语文教学规律,掌握各个教学环节的艺术,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二、中学语文教师导入语及课前组织艺术
所有人的心理都有“先入为主”的规律,“第一印象”对其心理定势的形成具有极大的影响。教师成功的导入语可以使学生明确要求,集中精力,激发兴趣,引发思维,以积极的心理状态投入课堂学习中去。中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图片、音像或电教等各种手段,采取新颖活泼、形式多样的导入语,顺势引导,巧妙联系;引入情境,诱发情感;引进生活,激其生疑;描述情境,引发兴趣;创设矛盾,促其探究;剖析课题,明确目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最简单的办法是采取课前十分钟“语文演讲”的形式,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做值日报告。内容不限,可以是趣味轶事,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新闻报道等。这样,既可以避免教师为导语作难,又可极大地调动学生主体参与学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锻炼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对中学语文教师来说,这是一劳永逸的事。但大部分教师在预备铃响后不去组织学生,上课铃响后,学生稀稀拉拉进入课堂,学生还没安静下来,就开始用过去老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这样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难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
语文课堂是展示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教学艺术的神圣殿堂。如果说备课是艺术构思的话,那么教学活动就是一种艺术实践了。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多元的、多层次的、多功能的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细致的双边活动,中学语文教学的艺术就在于师生间的互动之中。互动是学生直接获得学习和掌握语文实践的极好机会。爱因斯坦曾说:“教学中无论是运用课文中美的东西去感染学生,还是教师用组织教学的艺术美作用于学生,都要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让学生将学校规定的功课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我们可以从爱因斯坦这句话中领悟到,中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关键在于从师生互动中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把学习语文的过程变成美的享受。在英、美等西方国家,课堂上强调“学”而不偏重“教”,所以课堂讨论以及各种活动比较多,教学常以学生而不是教师为主体。西方这种教学方式就有利于语文学习者提高学习兴趣,提高语言交际能力,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激发学生热情”就要求语文教师要以优美的声音不断刺激学生大脑的优势兴奋中心,使学生不断保持兴奋和学习热情,在师生互动中实现“心心相印”。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认为:“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马克·吐温曾说过:“一句赞扬的话语,可以让我愉快地生活六个月。”马克思也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劳和痛楚。”“激发学生热情”就要求教师对学生所作出的努力或成绩加以真诚的表扬和赏识,给学生一种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正确运用赞美是激发学生热情的一把金钥匙,学生会从赞美中受益无穷。约瑟夫·特雷纳曼提供的一项数据表明,学生在听课最初的15分钟,能记住所讲内容的41%;听课30分钟之后,则只能记住最初15分钟内所讲内容的23%。根据这一规律,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始终尽职尽责,使出浑身解数,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恰当运用具有表义功能和审美功能的体态语,把语文学习与愉快、满足、兴奋等情感融为一体,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潜力和能力,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下转第159页)(上接第157页)
四、中学语文教师应对策略
处于当今时代的中学语文教师,面对时代赋予我们的职责,实现中学语文艺术化,就必须积极采取应对策略。
(一)要与时俱进,有一种事业心、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把上好每一节语文课同我国的整个教育事业结合起来,加强自身素质修养,学习和实践语文教学理论,熟练运用现代科技教学手段,适应教育创新的要求,主动更新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尽快掌握全新的教学模式,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
(二)要树立新型的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和教师观。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景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学习就是一种探究的过程,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建构。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学生是对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主动发现者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构建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和教师观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我们要大胆实践,勇于探索。
(三)中学语文教师还要从艺术的角度和高度,创新教学方法,使师生在教学互动中都获得艺术的享受。语文教学艺术就是师生合作的艺术。教师的心境是一个幅射源。教师要带着愉快的心情走进教室,就像说唱逗笑的相声演员一样去感染听众,激起听众的热情,你乐我乐大家乐。当你走出教室时,掌声不断,笑声不断,在轻松愉快的师生互动环境中,教师用语文而教会了学生语文,学生用语文而掌握了应用语文。
(四)每个语文教师都要不断学习,认真总结,在探索和实践中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艺术风格。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也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我们要兢兢业业,乐于奉献,做一名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
参考文献:
[1]周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J].人民论坛,2005,(7).
[2]宋燕萍.教育语言艺术初探[J].文教资料,2010,(12).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艺术;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6-0-02
一、对中学语文教学艺术的认识
新《辞海》解释“艺”的第一条义项是“才能、技艺”。艺术是生活的再现。能刺激人的感官的兴奋、愉悦并能激励人们积极向上的创作作品叫艺术作品,创作艺术作品的技艺叫艺术。那么,能刺激人的感官的兴奋、愉悦并能激励人们积极向上的语言就叫艺术语言,创作艺术语言的技艺就叫语言艺术。所以有时人们会指着艺术作品或听到艺术语言说这就是艺术。因为艺术作品是看得见的,艺术语言也是能听得见的,而艺术是抽象的,看不见的。艺术作品或艺术语言是有限的,而艺术是无限的。为此,美是艺术的真谛,创新是艺术的精髓。语文教学是教师用语文教语文,这就更要讲究语言艺术了。如果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语言不能刺激学生感官的兴奋和愉悦,那么就谈不上艺术了。中学语文教学如果没有语言艺术,无论教师使用哪种教学方法,采取哪种课堂形式,师生都不会互动起来,学生的热情也不会激发出来。语言艺术是一种高级的美的创造活动。教学语言艺术是教师教学语言的科学性(真)、教育性(善)和艺术性(美)的辩证统一。中学语文教师更要在教学语言的规范性、准确性、严谨性、易解性、广博性、生动性、趣味性、愉悦性、启迪性、幽默性、真挚性、含蓄性、悬念性、适听性、教益性、励人性、修养性、时代性以及个性等方面狠下功夫,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学点语文教学理论,熟悉各种语文教学方法,懂得语文教学规律,掌握各个教学环节的艺术,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二、中学语文教师导入语及课前组织艺术
所有人的心理都有“先入为主”的规律,“第一印象”对其心理定势的形成具有极大的影响。教师成功的导入语可以使学生明确要求,集中精力,激发兴趣,引发思维,以积极的心理状态投入课堂学习中去。中学语文教师可以利用图片、音像或电教等各种手段,采取新颖活泼、形式多样的导入语,顺势引导,巧妙联系;引入情境,诱发情感;引进生活,激其生疑;描述情境,引发兴趣;创设矛盾,促其探究;剖析课题,明确目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最简单的办法是采取课前十分钟“语文演讲”的形式,让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做值日报告。内容不限,可以是趣味轶事,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新闻报道等。这样,既可以避免教师为导语作难,又可极大地调动学生主体参与学用语文的积极性,从而锻炼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对中学语文教师来说,这是一劳永逸的事。但大部分教师在预备铃响后不去组织学生,上课铃响后,学生稀稀拉拉进入课堂,学生还没安静下来,就开始用过去老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这样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难以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艺术
语文课堂是展示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教学艺术的神圣殿堂。如果说备课是艺术构思的话,那么教学活动就是一种艺术实践了。语文课堂教学是一种多元的、多层次的、多功能的教学活动,是一个复杂细致的双边活动,中学语文教学的艺术就在于师生间的互动之中。互动是学生直接获得学习和掌握语文实践的极好机会。爱因斯坦曾说:“教学中无论是运用课文中美的东西去感染学生,还是教师用组织教学的艺术美作用于学生,都要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让学生将学校规定的功课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我们可以从爱因斯坦这句话中领悟到,中学语文教学艺术的关键在于从师生互动中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把学习语文的过程变成美的享受。在英、美等西方国家,课堂上强调“学”而不偏重“教”,所以课堂讨论以及各种活动比较多,教学常以学生而不是教师为主体。西方这种教学方式就有利于语文学习者提高学习兴趣,提高语言交际能力,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激发学生热情”就要求语文教师要以优美的声音不断刺激学生大脑的优势兴奋中心,使学生不断保持兴奋和学习热情,在师生互动中实现“心心相印”。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认为:“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肯定。”马克·吐温曾说过:“一句赞扬的话语,可以让我愉快地生活六个月。”马克思也说过:“一种美好的心情,比十副良药更能解除生理上的疲劳和痛楚。”“激发学生热情”就要求教师对学生所作出的努力或成绩加以真诚的表扬和赏识,给学生一种心理上的愉悦和满足,正确运用赞美是激发学生热情的一把金钥匙,学生会从赞美中受益无穷。约瑟夫·特雷纳曼提供的一项数据表明,学生在听课最初的15分钟,能记住所讲内容的41%;听课30分钟之后,则只能记住最初15分钟内所讲内容的23%。根据这一规律,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始终尽职尽责,使出浑身解数,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和手段,恰当运用具有表义功能和审美功能的体态语,把语文学习与愉快、满足、兴奋等情感融为一体,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发他们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潜力和能力,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下转第159页)(上接第157页)
四、中学语文教师应对策略
处于当今时代的中学语文教师,面对时代赋予我们的职责,实现中学语文艺术化,就必须积极采取应对策略。
(一)要与时俱进,有一种事业心、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把上好每一节语文课同我国的整个教育事业结合起来,加强自身素质修养,学习和实践语文教学理论,熟练运用现代科技教学手段,适应教育创新的要求,主动更新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尽快掌握全新的教学模式,跟上教育改革的步伐。
(二)要树立新型的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和教师观。根据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它必将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入而不断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在具体的问题解决中,知识需要针对具体问题的情景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自身基于自己的经验背景而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活动过程。学习就是一种探究的过程,学习的实质在于主动地形成认知建构。学习者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在知识的建构过程中,学生是对知识的主动探索者、主动发现者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和灌输者。构建主义的知识观、学习观、学生观和教师观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我们要大胆实践,勇于探索。
(三)中学语文教师还要从艺术的角度和高度,创新教学方法,使师生在教学互动中都获得艺术的享受。语文教学艺术就是师生合作的艺术。教师的心境是一个幅射源。教师要带着愉快的心情走进教室,就像说唱逗笑的相声演员一样去感染听众,激起听众的热情,你乐我乐大家乐。当你走出教室时,掌声不断,笑声不断,在轻松愉快的师生互动环境中,教师用语文而教会了学生语文,学生用语文而掌握了应用语文。
(四)每个语文教师都要不断学习,认真总结,在探索和实践中形成自己独有的教学艺术风格。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学生的成人成才,也为了祖国的教育事业,我们要兢兢业业,乐于奉献,做一名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
参考文献:
[1]周济.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J].人民论坛,2005,(7).
[2]宋燕萍.教育语言艺术初探[J].文教资料,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