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报纸副刊的特点决定了其功能有着相对稳定的态势。但由于不同时期的社会环境有差异,副刊主办者的思想也有所不同,其功能也会随之发生一定的变化。近现代报纸副刊就有着极具时代特色的嬗变轨迹。
关键词: 报纸副刊 功能 嬗变
报纸副刊诞生于我国传统的文化土壤中,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编辑形态,又具有附着于报纸的特性。但由于不同时期的社会环境有一定差异,副刊对现实的关注点有所不同,副刊功能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也就具有相对突出的变化,从而构成其极具特色的嬗变轨迹。
一、报纸副刊孕育及创立初期的功能
(一)副刊性文字的补白功能
在报纸副刊的孕育时期,最初的副刊性文字是用来作新闻补白的,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补白功能。不过那时报纸上发表的文艺作品都是很随意的,事先并“没有什么计划,有时是逢场作戏;也没有预留版面,它们与新闻混合编排,常常带有补白性质。有时它们也联系国内外时事,发点议论。新闻少、版面空时,还可以登点笔记或短篇小说”,[1]起着“新闻不足小诗补”的补白性作用,在此种情况下,这类文字往往不被重视,从而难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二)消闲娱乐、关注现实的功能
中国旧式的文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和继承,使得他们有着相对复杂的人生和政治理想。若人生得意,尚且好说,一旦失意尤其是科举落第,便会失去人生的依托。“报纸的出现就为疏狂学子、落拓文人提供了抒发抑郁和无聊意兴的一席之地。加之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闲适文化的因子,为文人们提供了一个游戏文章、满足其发表欲的平台”[2]。
同时,旧式的文人也往往喜爱舞文弄墨,他们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得以传播,并流之于后世。副刊的出现,正好符合了中国当时的文化环境及读者心态。以时代为特征,副刊文人遣兴、消闲娱乐功能也随之而生了。
当然,不论任何时代的文人,对现实的关注是永远不变的心理。所以此时的副刊性文字及报纸副刊,也登载了一些讥讽时弊的文章,如《消闲报》第72号所登《铁路求才说》、《新乐府》中的《酿干戈》等,都表现出作者不满现状并对之加以批判的心理。
二、辛亥革命前后副刊功能的二元化凸显
(一)政治宣传功能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中国处于政治上的动荡时期,再加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的前途令人堪忧。此时,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开始利用报刊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如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思想就是:“为革命办报,把鼓吹民族民主革命作为报纸的首要任务。”“高度评价报纸的战斗作用,把报纸视为政治斗争的锐利武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刊活动家的办报目的很明确,即打倒清政府。[3]
此时的报纸副刊自然也被作为宣传革命的阵地,文艺也成为斗争的武器。为争夺读者,报纸副刊采取策略,运用了一系列的通俗文体,从而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当然,资产阶级改良派也利用报纸及其副刊积极宣传他们的政治思想。所以这一时期的报纸副刊呈献出极为明显的政治宣传的功能特色。
(二)消闲娱乐功能
虽然这一阶段的报纸副刊政治宣传功能十分突出,但因为社会原因,其中消闲娱乐的成分依然存在,并呈现出或隐或显的发展态势。辛亥革命时期,报纸副刊过多地承载了政治宣传和斗争的功能,其消闲功能有所降低。之后,由于时局的变动,为了生存,许多报馆和文人又把副刊的娱乐消闲功能提到了一定高度。同时,也由于此时资产阶级的民主意识限制,在失意时感到前途渺茫,只好把文艺当作消遣。再加上工业化的发展,大都市的逐渐形成等各种原因,通俗文学就呈献出其多姿多彩的局面。
三、“五四”时期的报纸副刊功能
辛亥革命的失败使得一部分人意志消沉,于文字中寻求消闲娱乐的成份,但也令有识之士开始审视中国的传统文化,从而认识到启蒙的重要性。在此时期,启蒙文化一枝独秀,文学启蒙则成为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由于副刊在不断的发展中对文艺的重视,再加上其迅速快捷的传播方式,就作为文学和文艺的载体选择,承担了启蒙思想、开启民智、传播知识、批评现实的功能,成为文学革命和思想启蒙的舞台。
1916年,李大钊在《晨报》前身《晨钟报》的发刊词《晨钟之使命》中明确提出,要新文艺“犯当世之大韪”、“为自我觉醒之绝叫”。此时的副刊以当时著名的四大副刊为代表,副刊文学大力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民主与科学,弘扬新思想,提倡新文学,并翻译了大量的外国作品,介绍外国的文学、文化思潮,尤其是马克思主义著作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文章,开创了中国报纸副刊的新局面。
四、“五四”后民营报纸的副刊功能
民营报纸的经营者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其本身的软弱性和不坚定性等特点决定了他们在从事报纸事业中往往会顾及各方面利益。新中国成立前的几十年,中国一直处于动乱之中。处于夹缝中的民族资产阶级,既要考虑自身利益,也要考虑到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国家利益,所以总是在这些矛盾中进行着艰难的选择。民营报纸的副刊功能也往往随之有左右摇摆之处,从而呈现出复杂状态。其功能主要有传播知识、关注人生、批判现实、参与斗争;消闲娱乐,甚而有一些低级庸俗之嫌;服务读者等。
如《申报》在创办60周年时,改进了副刊、专刊,尤其是改革了《自由谈》,由1931年以前的偏重于游戏、诗词和生活常识文章,基调平和,不触动当局,不针贬时弊,转向发表鲁迅、郁达夫、巴金等左翼作家的文章,使之成为具有时代性的思想园地,促进了杂文的发展。除此之外,也有不论政治、关注人生的副刊文学内容。如以《大公报》、《文艺副刊》为中心的京派文人的创作内容,则更多地关注人性。当时报纸副刊的文学内容还有以现实为基础想象丰富的通俗文学,如社会言情小说和武侠小说等,所有这些都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宝库。当然,在现代文学发展阶段,也有一些副刊文学,具有卖国求荣、不顾百姓者代言的内容。
五、共产党领导下的报纸副刊功能
共产党自诞生起,就已经认识到了报刊的重要作用,非常注重报纸副刊的政治功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一方面利用副刊宣传先进思想文化、正确引导舆论、关注现实、服务大众;另一方面把副刊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利用文学手段对敌人进行抨击。
《热血日报》是在五卅运动中诞生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份日报,其副刊《呼声》在当时就发表了一些短小精悍、战斗力强的短评和讽刺作品,它还刊登通讯和诗歌,有力地配合了当时的工人运动,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反映了他们在帝国主义压迫下的思想情绪和呼声。另如《红军日报》的副刊《血光》、《救亡日报》的副刊《文化岗位》及《红星报》的一些副刊性栏目,都具有鲜明而生动的革命色彩以及通俗易懂的大众化特点。无产阶级报纸副刊的功能体现明显。
《新华副刊》是共产党在国统区创办的唯一一份公开发行的机关报《新华日报》的副刊。它“一方面是在反法西斯的激烈战斗中文化武器的担当者,一方面又是一切读者在工作与战斗之余的‘文化公园’”[4]。故《新华副刊》在传播各类科学知识之外,还发表一些无情而巧妙地揭露腐败以及国民党的思想统治和官办文化的文章,鼓舞人们争取民主的斗争。延安《解放日报》也开辟了多样化的副刊,尤其是在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时把第四版改为《学习》副刊,其刊登的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影响已远远超过文艺的范围。同时,副刊还刊登秧歌剧、诗歌、小说、杂文、通讯等,反映了边区的战斗生活。这些无不显示出副刊关注现实,密切配合革命政治进行宣传的功能,同时,也具有繁荣文艺创作、交流学术思想、促进科学发展、普及文化知识的特点,起到了其他版面不能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昌凤.蜂飞蝶舞:旧中国著名报纸副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2.
[2]陈叙.20世纪90年代中国报纸副刊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4.中国知网.
[3]吴廷俊.中国新闻传播史稿[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121.
[4]王文彬.中国报纸的副刊[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225.
(作者系河南省驻马店市黄淮学院中文系讲师)
关键词: 报纸副刊 功能 嬗变
报纸副刊诞生于我国传统的文化土壤中,既具有相对独立的编辑形态,又具有附着于报纸的特性。但由于不同时期的社会环境有一定差异,副刊对现实的关注点有所不同,副刊功能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也就具有相对突出的变化,从而构成其极具特色的嬗变轨迹。
一、报纸副刊孕育及创立初期的功能
(一)副刊性文字的补白功能
在报纸副刊的孕育时期,最初的副刊性文字是用来作新闻补白的,我们也可以称之为补白功能。不过那时报纸上发表的文艺作品都是很随意的,事先并“没有什么计划,有时是逢场作戏;也没有预留版面,它们与新闻混合编排,常常带有补白性质。有时它们也联系国内外时事,发点议论。新闻少、版面空时,还可以登点笔记或短篇小说”,[1]起着“新闻不足小诗补”的补白性作用,在此种情况下,这类文字往往不被重视,从而难以引起读者的注意。
(二)消闲娱乐、关注现实的功能
中国旧式的文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和继承,使得他们有着相对复杂的人生和政治理想。若人生得意,尚且好说,一旦失意尤其是科举落第,便会失去人生的依托。“报纸的出现就为疏狂学子、落拓文人提供了抒发抑郁和无聊意兴的一席之地。加之中国传统文化中固有的闲适文化的因子,为文人们提供了一个游戏文章、满足其发表欲的平台”[2]。
同时,旧式的文人也往往喜爱舞文弄墨,他们也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得以传播,并流之于后世。副刊的出现,正好符合了中国当时的文化环境及读者心态。以时代为特征,副刊文人遣兴、消闲娱乐功能也随之而生了。
当然,不论任何时代的文人,对现实的关注是永远不变的心理。所以此时的副刊性文字及报纸副刊,也登载了一些讥讽时弊的文章,如《消闲报》第72号所登《铁路求才说》、《新乐府》中的《酿干戈》等,都表现出作者不满现状并对之加以批判的心理。
二、辛亥革命前后副刊功能的二元化凸显
(一)政治宣传功能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中国处于政治上的动荡时期,再加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的前途令人堪忧。此时,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开始利用报刊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宣传自己的政治观点。如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办报思想就是:“为革命办报,把鼓吹民族民主革命作为报纸的首要任务。”“高度评价报纸的战斗作用,把报纸视为政治斗争的锐利武器。”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报刊活动家的办报目的很明确,即打倒清政府。[3]
此时的报纸副刊自然也被作为宣传革命的阵地,文艺也成为斗争的武器。为争夺读者,报纸副刊采取策略,运用了一系列的通俗文体,从而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当然,资产阶级改良派也利用报纸及其副刊积极宣传他们的政治思想。所以这一时期的报纸副刊呈献出极为明显的政治宣传的功能特色。
(二)消闲娱乐功能
虽然这一阶段的报纸副刊政治宣传功能十分突出,但因为社会原因,其中消闲娱乐的成分依然存在,并呈现出或隐或显的发展态势。辛亥革命时期,报纸副刊过多地承载了政治宣传和斗争的功能,其消闲功能有所降低。之后,由于时局的变动,为了生存,许多报馆和文人又把副刊的娱乐消闲功能提到了一定高度。同时,也由于此时资产阶级的民主意识限制,在失意时感到前途渺茫,只好把文艺当作消遣。再加上工业化的发展,大都市的逐渐形成等各种原因,通俗文学就呈献出其多姿多彩的局面。
三、“五四”时期的报纸副刊功能
辛亥革命的失败使得一部分人意志消沉,于文字中寻求消闲娱乐的成份,但也令有识之士开始审视中国的传统文化,从而认识到启蒙的重要性。在此时期,启蒙文化一枝独秀,文学启蒙则成为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由于副刊在不断的发展中对文艺的重视,再加上其迅速快捷的传播方式,就作为文学和文艺的载体选择,承担了启蒙思想、开启民智、传播知识、批评现实的功能,成为文学革命和思想启蒙的舞台。
1916年,李大钊在《晨报》前身《晨钟报》的发刊词《晨钟之使命》中明确提出,要新文艺“犯当世之大韪”、“为自我觉醒之绝叫”。此时的副刊以当时著名的四大副刊为代表,副刊文学大力反对封建专制,提倡民主与科学,弘扬新思想,提倡新文学,并翻译了大量的外国作品,介绍外国的文学、文化思潮,尤其是马克思主义著作和俄国十月革命的文章,开创了中国报纸副刊的新局面。
四、“五四”后民营报纸的副刊功能
民营报纸的经营者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其本身的软弱性和不坚定性等特点决定了他们在从事报纸事业中往往会顾及各方面利益。新中国成立前的几十年,中国一直处于动乱之中。处于夹缝中的民族资产阶级,既要考虑自身利益,也要考虑到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国家利益,所以总是在这些矛盾中进行着艰难的选择。民营报纸的副刊功能也往往随之有左右摇摆之处,从而呈现出复杂状态。其功能主要有传播知识、关注人生、批判现实、参与斗争;消闲娱乐,甚而有一些低级庸俗之嫌;服务读者等。
如《申报》在创办60周年时,改进了副刊、专刊,尤其是改革了《自由谈》,由1931年以前的偏重于游戏、诗词和生活常识文章,基调平和,不触动当局,不针贬时弊,转向发表鲁迅、郁达夫、巴金等左翼作家的文章,使之成为具有时代性的思想园地,促进了杂文的发展。除此之外,也有不论政治、关注人生的副刊文学内容。如以《大公报》、《文艺副刊》为中心的京派文人的创作内容,则更多地关注人性。当时报纸副刊的文学内容还有以现实为基础想象丰富的通俗文学,如社会言情小说和武侠小说等,所有这些都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宝库。当然,在现代文学发展阶段,也有一些副刊文学,具有卖国求荣、不顾百姓者代言的内容。
五、共产党领导下的报纸副刊功能
共产党自诞生起,就已经认识到了报刊的重要作用,非常注重报纸副刊的政治功能。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一方面利用副刊宣传先进思想文化、正确引导舆论、关注现实、服务大众;另一方面把副刊作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利用文学手段对敌人进行抨击。
《热血日报》是在五卅运动中诞生的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份日报,其副刊《呼声》在当时就发表了一些短小精悍、战斗力强的短评和讽刺作品,它还刊登通讯和诗歌,有力地配合了当时的工人运动,代表广大人民群众,反映了他们在帝国主义压迫下的思想情绪和呼声。另如《红军日报》的副刊《血光》、《救亡日报》的副刊《文化岗位》及《红星报》的一些副刊性栏目,都具有鲜明而生动的革命色彩以及通俗易懂的大众化特点。无产阶级报纸副刊的功能体现明显。
《新华副刊》是共产党在国统区创办的唯一一份公开发行的机关报《新华日报》的副刊。它“一方面是在反法西斯的激烈战斗中文化武器的担当者,一方面又是一切读者在工作与战斗之余的‘文化公园’”[4]。故《新华副刊》在传播各类科学知识之外,还发表一些无情而巧妙地揭露腐败以及国民党的思想统治和官办文化的文章,鼓舞人们争取民主的斗争。延安《解放日报》也开辟了多样化的副刊,尤其是在1942年延安整风运动时把第四版改为《学习》副刊,其刊登的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影响已远远超过文艺的范围。同时,副刊还刊登秧歌剧、诗歌、小说、杂文、通讯等,反映了边区的战斗生活。这些无不显示出副刊关注现实,密切配合革命政治进行宣传的功能,同时,也具有繁荣文艺创作、交流学术思想、促进科学发展、普及文化知识的特点,起到了其他版面不能替代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昌凤.蜂飞蝶舞:旧中国著名报纸副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2.
[2]陈叙.20世纪90年代中国报纸副刊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4.中国知网.
[3]吴廷俊.中国新闻传播史稿[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121.
[4]王文彬.中国报纸的副刊[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1988.225.
(作者系河南省驻马店市黄淮学院中文系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