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贝多芬奏鸣曲
(一)贝多芬奏鸣曲
贝多芬的创作中,贯穿他一生的是他的钢琴奏鸣曲,表现了他在表演上不同时期的不同形象,可以说描绘了他自己一生的生活经历,对抱负的寻求,对磨难的坚忍,对生活、人和自然的热爱,这些所有元素共同构成了这些钢琴奏鸣曲的主要内容,从历史长河的角度看,贝多芬写下的这32首钢琴奏鸣曲可以说是他自己一生的精彩写照。有些演奏只有一个美丽外壳,缺少灵魂。当然也有一些演奏家,对他的音乐有足够深入的灵魂触摸,被公認为贝多芬奏鸣曲的大师,比如三十时代的施纳贝尔,五六十时代的肯普夫,稍后的泽尔金和今世的勃兰得尔等等,却也并不是人人都能轻易做到的灵魂巨匠。贝多芬这些作品的语句,能感觉就像是贝多芬本人在你耳边述说他自己的故事一样,你能深刻的感受到他的喜怒哀乐和对人生的多样理解,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二)奏鸣曲式
贝多芬这位“乐圣”的音乐中充溢哲理性和斗争性。毫无疑问的是,奏鸣曲式完美承载了这一体现斗争性的职责。奏鸣曲式的中心乐部称为展开部,它是对基本乐思的表现和丰厚。演奏者需要大致了解这种较为杂乱的曲式,呈示部、开展部和再现部,呈示部和开展部中的主部和副部,还有各种连接和开展,有些像韧带和经络那样遍及全曲。开展部是奏鸣曲式乐章的中心,其间包括以不一样资料来开展的不止一个。调性规划是这种曲式的特色所在,并且奏鸣曲中呈示部和再现部都有自己的完毕部,至全乐章还有整部作品的完毕部,一步一步把音乐推进到了最高潮,可谓淋漓尽致。
《暴风雨》奏鸣曲的完毕幽短,就一句而已,但是有一些著作的完毕部作得很像另一个开展部。如果消化吸收上面所述的要点,演奏者就能站在更高一个理性角度上把乐章紧密地结合起来,使自己的演奏不管是从方式上还是逻辑上都能更加完满,更加表现原作。
二、《暴风雨》奏鸣曲的三个乐章
《暴风雨》奏鸣曲分三个乐章。总的速度布局是快板、慢板、小快板。三个乐章均按奏鸣曲式原则写成,分析如下:
(一)《暴风雨》奏鸣曲的第一乐章
《暴风雨》奏鸣曲的第一乐章的前面是有一个引奏的,速度标识是广板Largo,这意思就是基本速度要在每分钟46拍,属于慢速的表现,弹奏的时候要每个音连续不断地递进,表达着一种徐缓庄重,戏剧性立马表现了出来。接着就是一连串层层递进地快板八分音符,再接着就是与刚开始相近的广板,就这样广板与快板交替发生,导致了戏剧性的气氛是越来越浓烈,从而成功地引出主题,旋律带着非常急切的感觉,仿佛是有很紧急的话要诉说一样。这种时候,在再现的引奏里,音调变得更加地庄重和焦急,同时左手不忘加入那么一句单线条的宣叙调,这就是贝多芬的创新所在,一种新颖的表现手法,似乎达到了一种难以置信的旋律效果。然后,在经历过非常激烈的诉说之后,突然静了下来,一切刚才营造的场景、人物、心情,都消失了,就好像是整个舞台只剩下一个小小的人在那边低声的吟唱,唱出来的音调让人感觉一种浓浓的孤独。
经过了之前的宏大急切的演奏之后,41小节的副主题在a小调上面出现了。突然静下来的气氛,右手描绘着一种轻快激动的旋律。
第55小节起有了一连串一连串的和弦,这些和弦要表现得非常富有英雄气魄,所以需要演奏者坚强有力的弹奏。
69小节起跟第一乐章刚开始的引奏一样,用广板的速度,左手接上右手,连续不断的把八分音符演奏出来,由强到弱,直到75小节突然的激动起来,这种两个速度与感情的鲜明对比同时无缝递进,演奏者要成功地表现出来。在一连串三连音和宣叙调的激烈发展后,并没有立马结束,之后出现的展开部成为了之前情绪的继续和发展,旋律有着强烈形象的对比和冲突性,属于高潮发展,这样的旋律,使整个第一乐章的主题更加富有了戏剧性,这样,就成了第一乐章的高潮中心部分,演奏者需要对这一段进行重点训练。
高潮过后,又来了一段引奏,慢慢的广板,又是一种低声吟唱的感觉,接着,从147小节开始,出现了对展开部继续发展丰富的的再现部,开始向优美的歌唱发展,这样,就做到了使主题富有歌唱性,贝多芬这样的处理,让人们欣赏的时候能够起到一种全新的效果。
(二)《暴风雨》奏鸣曲的第二乐章
第一乐章在小三和弦的延长中,渐渐的没了声音,演奏者需要将音做到延伸、减弱,慢慢的平静下来,而小三和弦的沉重,让人感觉乐曲诉说的情绪远远还没有结束。这个时候,第二乐章Adagio柔版由温暖的降b大三和弦开始了。演奏者要做到琶音连续不断的演奏,这样才能够体会到一种既潇洒又浪漫的幸福感。这一乐章极其地安静舒缓,与第一乐章紧张激动悲愤的情绪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仿佛是贝多芬走进了大自然中,安静旷阔美丽极具包容性的大自然,舒缓了他紧张的神经。他所钟爱的大自然给了他最大的安慰,让他的心灵创伤得以暂时的愈合。
第二乐章是特别浪漫优雅的,一个个音符连接起来,仿佛一幅美丽的画卷,又像一首一位男子写给大自然的情诗,贝多芬在这一乐章里面缓缓地叙说着音乐,营造出了在一场极具摧毁性的暴风雨之后那样一种让人难得一见的宁静之景,引起了人们对人生、对挫折、对大自然的治愈性的一系列幻想和感触。在第一乐章里心情是激动和杂乱的,而在此却是庄重、安静、美好的深思,不受搅扰地体会周围环境,并享用其中的趣味。乐章的另一个特点是,主题在高音域频繁地完毕,这在慢板乐章对比罕见,这种方法确实体现出一种殷切的豪情。
第31小节开始,F大调副主题开始出现,这个时候就有了柔和甜美、简单朴素的旋律。到了43小节,就是再现部,在这里,和声非常地丰富,演奏者用与呈示部一样的演奏方法即可。在第51末节,左手的和弦弹奏要做到不干扰主题。要尽量做到轻盈柔和的演奏,同时节奏不能乱,一定要做到准确无误。第55末节起,和弦的演奏渐强渐快,内容非常富有深度,旋律十分丰富。同时,在这小节中,为了能够达到更好的和弦音响效果,演奏者需要熟练得运用踏板,使音乐更加的饱满。 (三)《暴风雨》奏鸣曲的第三乐章
第三乐章同样也是奏鸣曲式的。在这个乐章中的速度要求是小快板Allegretto,代表了一种激动兴奋欢快的情绪,可以说是非常完美的终曲。第三乐章由连绵不断的且欢快的16分音符律动性进行,表现了貝多芬精彩绝伦的钢琴独奏技巧。在这个乐章中,演奏者需要能够熟练地控制并把握好每一个小节、每一段音乐、每一个层次的速度、力度、音响、旋律起伏等,表现出其中哪怕一点点的细微改变,一旦有任何一方面的技巧不成熟或感情不到位,这个乐章就会显得不那么饱满不那么生动,而是感到僵硬乏味单调。由于乐章的旋律是由一个弱起的末段小节开始的,所以,演奏者需要注意的是,右手在弹奏的开始,大拇指开始音就不可太重,要尽量做到出来的音是温顺的柔和的,需要控制。每句16分音符后面的单个8分音符,在断音的时候要做到好像是要松开琴键一样。这个时候,左手要尽量做到手腕放松,做到是每一串音符是圆滑的演奏出来的。演奏者注意在24末节时,一连串的半音速度要非常的准确,不能对作品随意理解,肆意改变速度。30末节起是衔接段,49末节的弱奏要特别演示出来。56小节后半节到后面开始大量八度音,特别需要演奏者抽出来单独练习,使手臂手腕能够达到自然松弛不紧张的程度,这样才能将旋律演奏得更好。到了91小节的末节,这个时候的左手上面的和弦,需要演奏得更加丰满而爽朗。之后就开始慢慢了进入展开部,贝多芬在庞大无比的展开部中,通过运用娴熟地改换调性机巧,使旋律非常富有奇幻意味的明暗对比色彩,让大家感受到了不一样的体验。在这几小节中,演奏者需要拿出十二分的注意,认真仔细地聆听自己弹出来的每一个音符,技巧是否到位,节奏速度轻重是否经过了大脑的调配,这样才能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进去,使听者感受到这一段贝多芬所想表达的情绪。
在第二乐章中,贝多芬经过了大自然的安慰与洗礼,在第三乐章中明显的心情要明朗许多,从而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心境,看待所有的东西的态度也就不一样了。第三乐章的音乐进行是非常灵活的,虽然也有非常热情的片段,终归全章是非常高雅愉悦的。在经过了长期曲折、悠扬的心理活动后,全章音乐消失在一个低低的单音D上,这样,就演奏完了第三乐章,同时,也演奏完了整篇“暴风雨”。
结论:
《暴风雨》不论是从演奏速度与窍门还是内容与方式上,都可以说是无懈可击的,其中所包含的各种技巧留给咱们不少有用的启示。演奏古典时期的音乐作品时,在节奏处理上需要非常注意。贝多芬曾表示,一次成功的独奏表演,应当在节奏安排上有复杂而微妙的改变调整。确实,唯有这样,音乐在实践中才会取得生气和活力。演奏中节奏弹性是否丰富,是否自如,是否妥贴,是每一位演奏家竭力追求的目标。我们能感受到的是,《暴风雨》这部作品与之前的《悲怆》一类作品有很大的不同,特别像贝多芬的一种内心独白。大概是因为这一时期贝多芬的耳朵疾病越来越严重,在生活中遇到了很多艰难与曲折,觉得人生已经苦不堪言,甚至严重到贝多芬曾写下遗言,想到死去的时刻,不管是人生理想、还是艺术,更或者是现实,都是他思索的更多更深的方面,这就有了经典的《暴风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