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潜水鸟》是加拿大著名女作家玛格利特·劳伦斯的代表作之一。小说所折射出的思想内涵契合了当代生态女性主义的思想观,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拟从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来解读这篇小说的创作思想,从而凸显作者所要表达的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平等、和谐关系的愿望。
关键词:玛格丽特·劳伦斯 《潜水鸟》 生态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MargaretLaurence,1926-1987)是战后加拿大文艺复兴时期崛起的重要现实主义作家。在她的生活和创作过程中,保护自然、人类平等以及社会谐和社会公正始终是她关注的焦点与创作的主题。《潜水鸟》创作于1970 年,故事背景是作者以其出生地马尼托巴(Manitoba)省的尼帕(Neepawa)小镇为原型虚构的草原小镇马纳瓦卡。小说通过镇上一位白人医生的女儿瓦尼莎的观察和叙述视角,讲述了印第安女孩皮格特·托奈尔短暂而苦难的人生历程。故事中皮格特的三次形象迥异的出场不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更引发了读者的深刻思考。在《潜水鸟》中,玛格丽特·劳伦斯以其敏锐的女性视角和女性主义立场,深刻揭示了女性与自然之间、两性之间、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以及人类与非人类的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尽管在《潜水鸟》写作的1970年,尚无明确的“生态女性主义”这一术语,但其关注的生态伦理关系却与当今生态女性主义运动的主张不谋而合。
一 生态女性主义
生态女性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环境保护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其核心思想是考察并批判父权文化统治下的性别、种族、阶级和自然四种形式的压迫。法国女性主义学者兼作家弗朗西丝娃·德奥博(Francoise d’Eaubonne)在其著作《生态女权主义:革命或者转变》(Ecologie Féminisme:Revolutionou Mutuation,1978)中指出地球与女性同样遭受着社会的忽视。而卡洛琳·麦茜特则在其著作《自然之死》(The Death of Nature,1990)中,直接把矛头指向西方父权体制,认为男性主导的机械式宇宙观扼杀了有机的自然观,剥夺了女性的知识力量。卡伦·沃伦更是系统地论述了西方父权制的概念框架,明确指出父权制统治逻辑、等级制度、价值二元对立是女性与自然受到剥削的根源,它使统治关系自然化,因此它是统治文化的认识论基础。“生态女性主义者要分析的就是这样孪生的统治—统治自然和统治女人。”而在《潜水鸟》中,玛格丽特·劳伦斯运用凝练的文笔和意蕴深刻的叙事手法,将这种“孪生的统治”入木三分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 玛格丽特·劳伦斯的早期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玛格丽特·劳伦斯有着“加拿大文学之母”的美誉,她的文学创作与她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她早年在马尼托巴省的草原小镇尼帕瓦以及非洲的生活经历既为她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也对她的创作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艺术的最高成就在于五部以其故乡尼帕瓦为原型所创作的玛纳瓦卡系列小说:《石头天使》、《上帝的玩笑》、《居住在火里的人》、《屋中鸟》和《预言者》。在“马纳瓦卡系列小说”中,作者以阶级与种族意识、女性解放等问题刻画了玛纳瓦卡世界中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冲突的同时,也揭示出作者蕴含其中的深挚的人文主题——生存、成长和自我解放。玛格丽特塑造的五位个性鲜明而又迥异的女主人公是对以描摹刻画男性为主的文学传统的挑战,这些女性人物的共同特点就是为争取自己作为女性的尊严、自由和平等地位,为寻找一种独立自主的理想生活,而同环境、命运、男权制等传统势力以及个人性格中的弱点进行着斗争。《潜水鸟》(The loons)最先发表在《屋中鸟》(A Bird in the House,1970),该书由八个相互关联的小故事串连而成,《潜水鸟》(The loons)为其中的第五个故事。它讲述了一个名叫皮格特居住在保留区的印第安女孩的故事,她是故事的主人公瓦尼莎父亲的一个病人,患有严重的骨结核。暑假来临之际,瓦尼莎的父亲为了让皮格特好好休养,不让她回到自己家里遭受父兄的虐待,决定带上她和全家一起去钻石湖避暑。故事围绕钻石湖自然生态的变迁和皮格特的命运展开,并以自然生态的失衡和皮格特的毁灭而终结。
1 从钻石湖的变迁看人类对自然的迫害
统治逻辑是对自然、女人、有色人种等进行征服、掠夺的发展逻辑。在玛格丽特·劳伦斯笔下,自然不仅仅是交待故事地点,渲染人物心理的衬托背景,更是前景化了的遭受人类统治的被征服对象。作者对潜水鸟和钻石湖的动态描写深刻揭示了人类对自然和其它物种的无情的统治和掠夺性。当钻石湖第一次映入人们眼帘时,“从别墅的窗户往外看,透过一层云杉树叶织成的丝帘,可以看见碧绿的湖面在太阳的映照下波光粼粼。”“夜间的湖面看起来像一块黑色玻璃,只有一线水面因映照着月光才呈现出琥珀色,湖的周围到处密密丛丛地生长着高大的云杉树,在寒光闪烁的星空映衬下,云杉树的枝桠呈现出清晰的黑色剪影。”“过了一会儿,潜水鸟开始呜叫。它们像幽灵般地从岸边的窝巢中腾起,飞往平静幽暗的湖面上”。在这里,玛格丽特·劳伦斯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和谐、宁静、给人以遐想。
然而八年后,当钻石湖再次映入人们视线时,它已失去了往日的宁静。人类的文明活动已在这里开创了一片繁荣景象:防波堤被政府出资修筑的坚固大堤所取代,跑马山被开辟为国家公园,钻石湖则被更名为瓦帕卡塔湖,一个颇具印第安特色的名字,以此吸引游客,湖区的一家商店已发展到几十家,宾馆、舞厅、咖啡馆显示着现代生活的舒适气息。随处可见的都是现代文明对原始生态的蹂躏。而潜水鸟以及它那“无法形容,任何人听后也难以忘怀”的那略带“悲凉的独特叫声”,也随着其栖息地的被掠夺而再难寻觅踪影。
透过玛格丽特·劳伦斯的描写,我们看到西方文明发展史就是征服、掠夺、破坏自然的历史。自然被视为没有发言权的他者和被征服与统治的对象,其价值只在于服务于人类的需要和目的。美国历史学家林恩·怀特在他那篇被誉为“生态批评的里程碑”的名篇《我们的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里指出,“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它“构成了我们一切信念和价值观的基础”,“指导着我们的科学和技术”,鼓励着人们“以统治的态度对待自然”。这种对待自然的狂妄自大态度、“使人把自然当作‘可蹂躏的俘获物’而不是‘被爱护的合作者’”。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经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环境的恶化是文明的丧钟。”当人类对自然界的掠夺超过了自然界的承受能力时,势必会造成大量生物物种的灭绝,生态矛盾日益严重之时,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会面临巨大的生态危机挑战。潜水鸟的消逝恰恰演示着人类利益高于非人类利益这一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所造成的生态悲剧。
2 从皮格特的个人毁灭看父权制文化对女性的摧残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足迹来看,性别歧视往往和种族歧视结合在一起。在《潜水鸟》中,皮格特不仅要与工业化文明社会对有色人种的歧视和压迫进行抗争,同时作为女性的性别身份,她还要面对来自家族内部和外部父权制文化下野蛮专制的压力。作为一个患有骨结核病的未成年人,皮格特不仅得不到来自家庭的关爱,而且由于母亲的离家出走,小小年纪的她,不得不担负起照顾父兄起居饮食的生活重担。很显然,皮格特是这个男性主宰社会中的受害者、牺牲品。而潜水鸟原本就是北美大陆上自由栖息的生灵,然而工业文明的渗透将这一切销毁殆尽。钻石湖初入人们视线时,它还是一个供人尽情玩耍、嬉戏的自然“王国”,周围的一切显得那么和谐、宁静与美丽。几乎处于原始状态的秀美的钻石湖犹如一块黑色的玻璃,而栖息在这里的潜水鸟“像幽灵般从岸边的巢窠中腾空而起,飞向漆黑平静的湖面”。然而,与和谐、宁静、美丽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潜水鸟悲凉凄厉的鸣叫,任何人都无法形容,任何人听后都难以忘怀”。潜水鸟的哀鸣既隐喻了大地生灵为自然母亲遭到人类工业文明的入侵而鸣唱的挽歌,又隐喻了潜水鸟为自己可见的命运而发出的叹息和哀鸣。几年之后,当钻石湖再次映入人们视野时,这里已被当地政府作为新兴的旅游景区进行了全面的开发,旅馆、舞厅、霓虹灯闪烁的咖啡馆一应俱全,一片繁华的景象。然而透过表面的繁荣,人们领略到的却是无法与自然相亲相爱、和睦共荣的伤感和悲凉。而那“划过寂静的湖面传来的拖长声调的、半是凄凉半是冷嘲的鸟叫声”,在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消失得无影无踪。“或许它们已飞往某一遥远的地方,抑或它们根本就找不到这样一个安身之地,因而再也无心顾及自己的生死,就此死去”。皮格特与父权制文化的抗争也以失败而告终。经历过憧憬、幻灭的她重回马纳瓦卡小镇,并和她的两个年幼的孩子“意外地”丧生火海。生态女性主义的核心内容是女性与自然的认同感,这也正是女性将自己在男性等级社会中遭遇的失意和不公正释于自然以便能得到慰藉,并与自然产生共鸣的原因。作者所描绘的在工业文明的进程中,皮格特女性个体的悲剧命运与钻石湖潜水鸟的命运交融在一起的情节令人感到无比的悲凉和无奈。正因为如此,在故事结尾处,玛格丽特·劳伦斯意味深长地写道:“皮格特可能以一种无意识的、别人完全不理解的方式成为唯一听懂了潜水鸟鸣叫的人。”再度把皮格特多舛的命运和潜水鸟消逝的鸣叫联系在了一起,揭示了父权制文化对女性和其它物种的摧残。
三 结语
在男权文化的压制下,女性和自然界都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她们都是男权文化的牺牲品。玛格丽特·劳伦斯通过对印第安部落梅提斯女孩皮格特边缘生存境况以及林中潜水鸟遭遇生存困境的刻画,揭示了少数民族边缘群体、女性和自然生态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所遭受的双重困境,揭示了工业化文明给自然和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以及父权制文化对自然和女性的无情摧残。作者在《潜水鸟》中所关注的生态问题正是当今高度工业化文明所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表达了作者竭力主张消除传统的父权制统治,建构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社会的理想,蕴涵着深刻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注: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生态
女性主义视阈下的美国当代黑人女性小说研究(2010SJD
750017)。
参考文献:
[1] Zimmerman,Michael E.Environmental Philosophy:From Animal Rights to Radical Ecology [M].Upper Saddle River:Prentice-Hall,Inc.1998.
[2] Warren,Karen J.Ecological Feminism [M ].New York & London:Routledge,1994.
[3] Warren,Karen J.Ecological Feminist Philosophy [M].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6.
[4] Laurence,Margaret.The Loons [A].In Zhang Hanxi( Ed.),Advanced English [C],Book I.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5.
[5] 库尔茨,肖锋等译:《21世纪的人道主义》,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6] Passmore,John.Man’s Responsibility for Nature: Ecological Problems and Western Traditions [M].2nd Ed.London:Gerald Duckworth & Co.Ltd.Publishers,1980.
[7]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作者简介:王茁玲,女,1957—,山东牟平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对比语言学、英美文学,工作单位: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关键词:玛格丽特·劳伦斯 《潜水鸟》 生态女性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MargaretLaurence,1926-1987)是战后加拿大文艺复兴时期崛起的重要现实主义作家。在她的生活和创作过程中,保护自然、人类平等以及社会谐和社会公正始终是她关注的焦点与创作的主题。《潜水鸟》创作于1970 年,故事背景是作者以其出生地马尼托巴(Manitoba)省的尼帕(Neepawa)小镇为原型虚构的草原小镇马纳瓦卡。小说通过镇上一位白人医生的女儿瓦尼莎的观察和叙述视角,讲述了印第安女孩皮格特·托奈尔短暂而苦难的人生历程。故事中皮格特的三次形象迥异的出场不仅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更引发了读者的深刻思考。在《潜水鸟》中,玛格丽特·劳伦斯以其敏锐的女性视角和女性主义立场,深刻揭示了女性与自然之间、两性之间、不同民族文化之间,以及人类与非人类的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尽管在《潜水鸟》写作的1970年,尚无明确的“生态女性主义”这一术语,但其关注的生态伦理关系却与当今生态女性主义运动的主张不谋而合。
一 生态女性主义
生态女性主义是20世纪70年代环境保护运动和妇女解放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其核心思想是考察并批判父权文化统治下的性别、种族、阶级和自然四种形式的压迫。法国女性主义学者兼作家弗朗西丝娃·德奥博(Francoise d’Eaubonne)在其著作《生态女权主义:革命或者转变》(Ecologie Féminisme:Revolutionou Mutuation,1978)中指出地球与女性同样遭受着社会的忽视。而卡洛琳·麦茜特则在其著作《自然之死》(The Death of Nature,1990)中,直接把矛头指向西方父权体制,认为男性主导的机械式宇宙观扼杀了有机的自然观,剥夺了女性的知识力量。卡伦·沃伦更是系统地论述了西方父权制的概念框架,明确指出父权制统治逻辑、等级制度、价值二元对立是女性与自然受到剥削的根源,它使统治关系自然化,因此它是统治文化的认识论基础。“生态女性主义者要分析的就是这样孪生的统治—统治自然和统治女人。”而在《潜水鸟》中,玛格丽特·劳伦斯运用凝练的文笔和意蕴深刻的叙事手法,将这种“孪生的统治”入木三分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二 玛格丽特·劳伦斯的早期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玛格丽特·劳伦斯有着“加拿大文学之母”的美誉,她的文学创作与她的生活经历密不可分。她早年在马尼托巴省的草原小镇尼帕瓦以及非洲的生活经历既为她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也对她的创作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她艺术的最高成就在于五部以其故乡尼帕瓦为原型所创作的玛纳瓦卡系列小说:《石头天使》、《上帝的玩笑》、《居住在火里的人》、《屋中鸟》和《预言者》。在“马纳瓦卡系列小说”中,作者以阶级与种族意识、女性解放等问题刻画了玛纳瓦卡世界中不同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冲突的同时,也揭示出作者蕴含其中的深挚的人文主题——生存、成长和自我解放。玛格丽特塑造的五位个性鲜明而又迥异的女主人公是对以描摹刻画男性为主的文学传统的挑战,这些女性人物的共同特点就是为争取自己作为女性的尊严、自由和平等地位,为寻找一种独立自主的理想生活,而同环境、命运、男权制等传统势力以及个人性格中的弱点进行着斗争。《潜水鸟》(The loons)最先发表在《屋中鸟》(A Bird in the House,1970),该书由八个相互关联的小故事串连而成,《潜水鸟》(The loons)为其中的第五个故事。它讲述了一个名叫皮格特居住在保留区的印第安女孩的故事,她是故事的主人公瓦尼莎父亲的一个病人,患有严重的骨结核。暑假来临之际,瓦尼莎的父亲为了让皮格特好好休养,不让她回到自己家里遭受父兄的虐待,决定带上她和全家一起去钻石湖避暑。故事围绕钻石湖自然生态的变迁和皮格特的命运展开,并以自然生态的失衡和皮格特的毁灭而终结。
1 从钻石湖的变迁看人类对自然的迫害
统治逻辑是对自然、女人、有色人种等进行征服、掠夺的发展逻辑。在玛格丽特·劳伦斯笔下,自然不仅仅是交待故事地点,渲染人物心理的衬托背景,更是前景化了的遭受人类统治的被征服对象。作者对潜水鸟和钻石湖的动态描写深刻揭示了人类对自然和其它物种的无情的统治和掠夺性。当钻石湖第一次映入人们眼帘时,“从别墅的窗户往外看,透过一层云杉树叶织成的丝帘,可以看见碧绿的湖面在太阳的映照下波光粼粼。”“夜间的湖面看起来像一块黑色玻璃,只有一线水面因映照着月光才呈现出琥珀色,湖的周围到处密密丛丛地生长着高大的云杉树,在寒光闪烁的星空映衬下,云杉树的枝桠呈现出清晰的黑色剪影。”“过了一会儿,潜水鸟开始呜叫。它们像幽灵般地从岸边的窝巢中腾起,飞往平静幽暗的湖面上”。在这里,玛格丽特·劳伦斯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美不胜收的自然景观,和谐、宁静、给人以遐想。
然而八年后,当钻石湖再次映入人们视线时,它已失去了往日的宁静。人类的文明活动已在这里开创了一片繁荣景象:防波堤被政府出资修筑的坚固大堤所取代,跑马山被开辟为国家公园,钻石湖则被更名为瓦帕卡塔湖,一个颇具印第安特色的名字,以此吸引游客,湖区的一家商店已发展到几十家,宾馆、舞厅、咖啡馆显示着现代生活的舒适气息。随处可见的都是现代文明对原始生态的蹂躏。而潜水鸟以及它那“无法形容,任何人听后也难以忘怀”的那略带“悲凉的独特叫声”,也随着其栖息地的被掠夺而再难寻觅踪影。
透过玛格丽特·劳伦斯的描写,我们看到西方文明发展史就是征服、掠夺、破坏自然的历史。自然被视为没有发言权的他者和被征服与统治的对象,其价值只在于服务于人类的需要和目的。美国历史学家林恩·怀特在他那篇被誉为“生态批评的里程碑”的名篇《我们的生态危机的历史根源》里指出,“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它“构成了我们一切信念和价值观的基础”,“指导着我们的科学和技术”,鼓励着人们“以统治的态度对待自然”。这种对待自然的狂妄自大态度、“使人把自然当作‘可蹂躏的俘获物’而不是‘被爱护的合作者’”。
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曾经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环境的恶化是文明的丧钟。”当人类对自然界的掠夺超过了自然界的承受能力时,势必会造成大量生物物种的灭绝,生态矛盾日益严重之时,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就会面临巨大的生态危机挑战。潜水鸟的消逝恰恰演示着人类利益高于非人类利益这一人类中心主义思想所造成的生态悲剧。
2 从皮格特的个人毁灭看父权制文化对女性的摧残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足迹来看,性别歧视往往和种族歧视结合在一起。在《潜水鸟》中,皮格特不仅要与工业化文明社会对有色人种的歧视和压迫进行抗争,同时作为女性的性别身份,她还要面对来自家族内部和外部父权制文化下野蛮专制的压力。作为一个患有骨结核病的未成年人,皮格特不仅得不到来自家庭的关爱,而且由于母亲的离家出走,小小年纪的她,不得不担负起照顾父兄起居饮食的生活重担。很显然,皮格特是这个男性主宰社会中的受害者、牺牲品。而潜水鸟原本就是北美大陆上自由栖息的生灵,然而工业文明的渗透将这一切销毁殆尽。钻石湖初入人们视线时,它还是一个供人尽情玩耍、嬉戏的自然“王国”,周围的一切显得那么和谐、宁静与美丽。几乎处于原始状态的秀美的钻石湖犹如一块黑色的玻璃,而栖息在这里的潜水鸟“像幽灵般从岸边的巢窠中腾空而起,飞向漆黑平静的湖面”。然而,与和谐、宁静、美丽形成鲜明对照的是“潜水鸟悲凉凄厉的鸣叫,任何人都无法形容,任何人听后都难以忘怀”。潜水鸟的哀鸣既隐喻了大地生灵为自然母亲遭到人类工业文明的入侵而鸣唱的挽歌,又隐喻了潜水鸟为自己可见的命运而发出的叹息和哀鸣。几年之后,当钻石湖再次映入人们视野时,这里已被当地政府作为新兴的旅游景区进行了全面的开发,旅馆、舞厅、霓虹灯闪烁的咖啡馆一应俱全,一片繁华的景象。然而透过表面的繁荣,人们领略到的却是无法与自然相亲相爱、和睦共荣的伤感和悲凉。而那“划过寂静的湖面传来的拖长声调的、半是凄凉半是冷嘲的鸟叫声”,在人类文明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消失得无影无踪。“或许它们已飞往某一遥远的地方,抑或它们根本就找不到这样一个安身之地,因而再也无心顾及自己的生死,就此死去”。皮格特与父权制文化的抗争也以失败而告终。经历过憧憬、幻灭的她重回马纳瓦卡小镇,并和她的两个年幼的孩子“意外地”丧生火海。生态女性主义的核心内容是女性与自然的认同感,这也正是女性将自己在男性等级社会中遭遇的失意和不公正释于自然以便能得到慰藉,并与自然产生共鸣的原因。作者所描绘的在工业文明的进程中,皮格特女性个体的悲剧命运与钻石湖潜水鸟的命运交融在一起的情节令人感到无比的悲凉和无奈。正因为如此,在故事结尾处,玛格丽特·劳伦斯意味深长地写道:“皮格特可能以一种无意识的、别人完全不理解的方式成为唯一听懂了潜水鸟鸣叫的人。”再度把皮格特多舛的命运和潜水鸟消逝的鸣叫联系在了一起,揭示了父权制文化对女性和其它物种的摧残。
三 结语
在男权文化的压制下,女性和自然界都被排斥在主流文化之外,她们都是男权文化的牺牲品。玛格丽特·劳伦斯通过对印第安部落梅提斯女孩皮格特边缘生存境况以及林中潜水鸟遭遇生存困境的刻画,揭示了少数民族边缘群体、女性和自然生态在人类文明进程中所遭受的双重困境,揭示了工业化文明给自然和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以及父权制文化对自然和女性的无情摧残。作者在《潜水鸟》中所关注的生态问题正是当今高度工业化文明所关注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表达了作者竭力主张消除传统的父权制统治,建构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社会的理想,蕴涵着深刻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注:本文系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生态
女性主义视阈下的美国当代黑人女性小说研究(2010SJD
750017)。
参考文献:
[1] Zimmerman,Michael E.Environmental Philosophy:From Animal Rights to Radical Ecology [M].Upper Saddle River:Prentice-Hall,Inc.1998.
[2] Warren,Karen J.Ecological Feminism [M ].New York & London:Routledge,1994.
[3] Warren,Karen J.Ecological Feminist Philosophy [M].Bloomington: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6.
[4] Laurence,Margaret.The Loons [A].In Zhang Hanxi( Ed.),Advanced English [C],Book I.Beijing:Foreign Languages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5.
[5] 库尔茨,肖锋等译:《21世纪的人道主义》,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6] Passmore,John.Man’s Responsibility for Nature: Ecological Problems and Western Traditions [M].2nd Ed.London:Gerald Duckworth & Co.Ltd.Publishers,1980.
[7]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
作者简介:王茁玲,女,1957—,山东牟平人,本科,教授,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对比语言学、英美文学,工作单位: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