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一篇阅读课文,我们常常经历初读感知——精读理解——熟读积累——迁移运用等几大环节,其间精读理解则是最重要的一环。精读不但是充分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理解、鉴赏、分析、概括、联想和想象能力。
一、抓住文章关键,引导学生深读思考
一篇优秀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线”“面”——关键的词语、文眼、警句、过渡段、文题等。它们或统领全文,或概括内容,或提示中心,或提示内涵,或标明作者意图,或流露作者情感,是破解全文密码的关键所在。抓住这些“点”“线”“面”,同时拓展到全篇,就能顺畅实现“整体感悟”和“整体把握”。
1 抓关键问题,引领全文
俗话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其中的“领”即是课文的关键问题,通过该问题能引出课文中重点词、句、段,抓住这个节骨眼,就能把分散的、零碎的知识穿起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著名教师靳家彦在执教《珍珠鸟》一课时,就紧紧抓住“珍珠鸟怎么就依赖我了呢”这一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反复读文思考。其间,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感受,并辅之以动作表现来读课文,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理解了“信赖——就能创造美好的境界”这一深刻主题。
2 抓重点词句,探幽发微
好的文章从来都讲究词语的推敲,特别是关键的词语,往往最能传情达意。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那“唯一”的精妙,细细咀嚼品味,从而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深层含义。如薛法根老师在执教《卧薪尝胆》一课中,引导学生理解“整整干了三年”一句时就抓住“整整”一词做文章:“如果把‘整整干了三年’改为‘才干了三年’有什么不同?”学生在教师启发下,反复比较,理解了其中的意思。
3 抓重点语段,披文入情
文章情铸成,尤其是文情并茂的课文,情或溢于言表,或在字里行间潜动。教学时教师要抓住文章的重点语段,选准动情点,满怀感情地启发、体验、剖析、朗读、吟诵,以情激情,增强学生语言感受能力。如周益民老师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文,就重点抓住最能打动学生心灵的5至7自然段,指导学生读文本,诉说体会后让学生亲历老天鹅破冰的过程及其体验,从而深入理解课文的深层内涵。以“情”为切入点,披文人情,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吟咏,咀嚼文中语言的匠心之处,使学生动情地进入角色,达到深切感受文章的“情”,领悟其中的“理”,形成“三情”共振。
二、抓住文章留白,引导学生想象说话
海明威说过:“好的文学作品像冰山只露一角。百分之九十藏在水下。”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文章的“留白”。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文中的“留白”,引发学生想象,从而进一步深入领悟文章的意旨。如张建刚老师执教的《大禹治水》一课中,他在引导学生理解“千辛万苦”的词时作了如下设计:“爬过每一座山,趟过每一条河,这就叫‘走遍千山万水’。猜一猜,他会遇上哪些困难?”……这不仅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且通过故事的补充,学生对词语的感知更加丰富,词义更加饱满。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感情读词读句,理解深刻,读之动情。
三、抓文章趣点,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以及教材的特点,想方设法挖掘课文中的趣点,引导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使他们学得愉快活泼。如张建刚老师执教《学用字词句——森林音乐会》时,教师在逐一出示课件小鸡叫声“叽叽”、小猫叫声“喵喵”等词,让学生充分认读后,鼓励学生想怎么学就怎么学。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让学生充分想想还有哪些小动物怎么叫。学生极有兴致,轻松愉快地学会了小羊“咩咩”、小鸭“嘎嘎”、小蜜蜂“嗡嗡”等象声词,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另外,辅以多种手段,也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便于学生释疑解难。
四、抓文章重点,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教学中,导之以法,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得主动,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掌握终生学习有用的东西。如孙双金老师执教《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后,要求:回到课题,文中哪些是写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的句子,自由读划后,与同桌讲讲找的理由,并鼓励学生:相同的说明你们英雄所见略同,但理由也可能不一样;不同的说说理由,判断对方说的对不对;没找到的向人请教。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互说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知道怎样与同学合作学习的方法。
五、抓文章的延展,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课堂应结合课文的学习,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或及时介绍相关文章,激发学习阅读的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如孙双金老师执教《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在学生理解全文后,教师问:“读后你觉得冰心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在学生作答后教师声情并茂给学生朗诵《有了爱,就有了一切》《雨后》这两首诗,接着又让学生欣赏著名播音员丁建华朗诵的《纸船》一诗课件。在优美的音画世界中,学生们深深地被陶醉了,心灵被深深地震撼着,此时,课后进一步去阅读《成为有爱的人》一书成了他们内心的期待。
“课内得法,课外延展。”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让课外阅读如淙淙泉水不停地流进学生的心田,丰富学生的积累,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永久的期待,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
一、抓住文章关键,引导学生深读思考
一篇优秀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线”“面”——关键的词语、文眼、警句、过渡段、文题等。它们或统领全文,或概括内容,或提示中心,或提示内涵,或标明作者意图,或流露作者情感,是破解全文密码的关键所在。抓住这些“点”“线”“面”,同时拓展到全篇,就能顺畅实现“整体感悟”和“整体把握”。
1 抓关键问题,引领全文
俗话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其中的“领”即是课文的关键问题,通过该问题能引出课文中重点词、句、段,抓住这个节骨眼,就能把分散的、零碎的知识穿起来,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如著名教师靳家彦在执教《珍珠鸟》一课时,就紧紧抓住“珍珠鸟怎么就依赖我了呢”这一关键问题,引导学生反复读文思考。其间,让学生结合自身生活感受,并辅之以动作表现来读课文,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理解了“信赖——就能创造美好的境界”这一深刻主题。
2 抓重点词句,探幽发微
好的文章从来都讲究词语的推敲,特别是关键的词语,往往最能传情达意。因此,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抓住那“唯一”的精妙,细细咀嚼品味,从而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深层含义。如薛法根老师在执教《卧薪尝胆》一课中,引导学生理解“整整干了三年”一句时就抓住“整整”一词做文章:“如果把‘整整干了三年’改为‘才干了三年’有什么不同?”学生在教师启发下,反复比较,理解了其中的意思。
3 抓重点语段,披文入情
文章情铸成,尤其是文情并茂的课文,情或溢于言表,或在字里行间潜动。教学时教师要抓住文章的重点语段,选准动情点,满怀感情地启发、体验、剖析、朗读、吟诵,以情激情,增强学生语言感受能力。如周益民老师在教学《天鹅的故事》一文,就重点抓住最能打动学生心灵的5至7自然段,指导学生读文本,诉说体会后让学生亲历老天鹅破冰的过程及其体验,从而深入理解课文的深层内涵。以“情”为切入点,披文人情,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吟咏,咀嚼文中语言的匠心之处,使学生动情地进入角色,达到深切感受文章的“情”,领悟其中的“理”,形成“三情”共振。
二、抓住文章留白,引导学生想象说话
海明威说过:“好的文学作品像冰山只露一角。百分之九十藏在水下。”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文章的“留白”。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住文中的“留白”,引发学生想象,从而进一步深入领悟文章的意旨。如张建刚老师执教的《大禹治水》一课中,他在引导学生理解“千辛万苦”的词时作了如下设计:“爬过每一座山,趟过每一条河,这就叫‘走遍千山万水’。猜一猜,他会遇上哪些困难?”……这不仅唤醒了学生的生活经验,而且通过故事的补充,学生对词语的感知更加丰富,词义更加饱满。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感情读词读句,理解深刻,读之动情。
三、抓文章趣点,引导学生多种感官参与
教师要根据小学生好奇好动以及教材的特点,想方设法挖掘课文中的趣点,引导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使他们学得愉快活泼。如张建刚老师执教《学用字词句——森林音乐会》时,教师在逐一出示课件小鸡叫声“叽叽”、小猫叫声“喵喵”等词,让学生充分认读后,鼓励学生想怎么学就怎么学。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让学生充分想想还有哪些小动物怎么叫。学生极有兴致,轻松愉快地学会了小羊“咩咩”、小鸭“嘎嘎”、小蜜蜂“嗡嗡”等象声词,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和思维能力。另外,辅以多种手段,也利于激发学生兴趣,便于学生释疑解难。
四、抓文章重点,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教学中,导之以法,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得主动,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掌握终生学习有用的东西。如孙双金老师执教《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引导学生熟读课文后,要求:回到课题,文中哪些是写冰心奶奶只拣儿童多处行的句子,自由读划后,与同桌讲讲找的理由,并鼓励学生:相同的说明你们英雄所见略同,但理由也可能不一样;不同的说说理由,判断对方说的对不对;没找到的向人请教。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互说的积极性,而且让学生知道怎样与同学合作学习的方法。
五、抓文章的延展,拓宽学生的阅读面
课堂应结合课文的学习,向学生推荐有关读物,或及时介绍相关文章,激发学习阅读的兴趣,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如孙双金老师执教《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在学生理解全文后,教师问:“读后你觉得冰心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在学生作答后教师声情并茂给学生朗诵《有了爱,就有了一切》《雨后》这两首诗,接着又让学生欣赏著名播音员丁建华朗诵的《纸船》一诗课件。在优美的音画世界中,学生们深深地被陶醉了,心灵被深深地震撼着,此时,课后进一步去阅读《成为有爱的人》一书成了他们内心的期待。
“课内得法,课外延展。”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让课外阅读如淙淙泉水不停地流进学生的心田,丰富学生的积累,让语文学习成为学生永久的期待,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