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岗位创新能力培养已是现今高职院校比较重视的任务,也是企业选用人才的重要标准之一。本文就高职院校中学生岗位创新能力的培养,对高职院校学生岗位创新能力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学生岗位创新能力培养措施展开探讨。
【关键词】岗位创新能力 现状 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6-0034-01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导致人们普遍把学校看成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体现在教育过程中表现为:重知识的传授,忽视知识的应用;重知识的容量,忽视创造性的能力;重知识的多少,忽视知识的创新。由此养成了一些学生只习惯于接受老师讲授的知识,而不习惯思考和论证的学习方式,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发挥。
高职院校学生岗位创新能力的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能够有开拓思维的能力,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而不是简单求职者的状态。因此,改善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岗位创新能力已刻不容缓。
一、高职院校学生岗位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一)创新平民化的理念得到认同
学生对创新概念的认识不再只是停留在高、精、尖的科研成果上,他们认为还可以通过尝试其他人不敢做的事情、技术改进、独特的想法、质疑与挑战权威等方面进行创新活动。他们认可人人可创新、处处可创新的理念,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典型岗位——机电设备维修岗位为例,学生认为可以在工具设备改进、服务改进、管理制度改进、产品创新等进行创新,说明了这些方面都是机电设备维修岗位主要工作能力的表现,也体现了这个岗位需要人人创新、处处创新的工作要求。
(二)创新重要性与创新意识不够之间的矛盾
学生普遍认为创新能力很重要,但从学生就业后的调查情况看,岗位员工创新能力的应用现状不是非常理想,与大家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形成了很大的反差,说明了在岗位上还存在不想、不敢、不会、不能创新的现象。
(三)创新素质培养较片面
作为创新型人才,独到的思维方式、高科技素质、团队精神、勤奋、探索精神、好的品德修养和责任感、交流能力都必不可少,但只有少数学生认为高科技素质是成为一名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由于高科技素质可能需要自身良好的知识结构作为支撑,不易学习和掌握,所以大部分人会回避这个难点。但如果缺乏高科技素质,创新活动的高度和深度可能也会受到影响。所以,今后要对各种创新素质进行全面培养。
(四)创新活动不足,创新氛围缺失
根据调查,学生在校期间和在工作中参与创新活动次数较少,有人甚至从没参与,说明了学校和企业开展的创新活动比较少,或者有创新活动,由于缺乏创新气氛,大家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对于创新活动比较少的情况,需要在今后多开展创新活动进行改善。对于创新氛围的缺失,可能由多种因素造成:一是缺少激励机制,创新活动缺少激励机制,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对创新活动的参与度;二是缺乏专业指导,创新能力培养缺少系统、专业的指导,让很多学生的创新只能停留在想象中,无法得到实践;三是获得创新能力渠道单一,学生目前获得创新能力主要是通过实践活动获得,而相比其他方式获得的则很少,如辅导培训、创新类项目或比赛等。
(五)创新评价制度和机制建设滞后
對于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占有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课程中应该是最有效的培养方式,而我们现有的评价体系并没有把创新能力加入到常规课程中,只是在部分课外活动中有体现,缺乏系统的培养和科学的评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学生难以脱颖而出。对于如何评价创新能力,以何种方式评价都是我们在评价体系中需要完善的。对于企业,明确对员工创新有激励机制只占少数,大部分是没有激励机制或正在完善中。可见,大部分企业对于员工创新的评价机制建设是处于滞后的。
二、高职院校学生岗位创新能力实践与培养的主要措施
(一)增强岗位创新意识
兴趣是创新最好的动机,增强创新意识从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切入可以达到事半功陪的效果。在课内外的活动中,尤其的实践活动中,多引入新奇的知识、事物,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好奇欲,鼓励学生多提问、多质疑,并将其转化创新的动力,鼓励他们自主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其创新方式的学习和思考习惯。
(二)注重创新素质的全面培养
创新素质的培养最核心的可以概括为培养两个:即培养创新精神与培养创新能力,二者都是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包括问题意识、创新欲望与志向、创新胆魄、创新情感、创新意志等。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思维、创新想象、创新实践力等。
创新素质的培养需要创新性教学和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教师,在这种创新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创新需求、创新欲望才能在创新学习与活动的过程中生成与提高。并营造民主、宽松、轻松的教育氛围,实施商量对话式的指导与引领,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树立“以学为本,为学服务”的教学理念,千方百计地帮助学生学习与探索,指引而不替代,鼓励而不压制。
同时,创新需要多种知识基础,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还要在“到哪去找知识”“如何用知识做”和“如何超越现有知识”。所以需要建立一个开放的知识平台,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知识咨询。
(三)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可借鉴现有国际、国内开展的交流会和竞赛,也可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综合竞赛,开展课外创新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创新活动,可拓宽学生获取创新能力的渠道。并组织学生建立创新活动小组,提高专业教师和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四)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
目前,高职院校各专业课程结构和设置还不能完全适应创新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必修课太多,选修课太少,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受限,难以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要建立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将创新需要的各个要素纳入进来,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其自主创新的能力。
对评价体系,应将学生的发明、制作、设计、论文、竞赛成果等创新成果用学分纳入到考评体系中,是对学生创新活动的肯定和鼓励。在这种创新学分的激励下,学生会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与企业联合建立岗位创新实践平台
随着校企合作不断加强,校企共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建立岗位创新实践平台已势在必行。学生可以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接受专业的指导。学生也可以将自己较成熟的创新成果引入到企业生产中。一方面可以检验创新成果的可行性,另一方面也可促进企业生产中的技术更新升级,既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为企业创造了一定效率,有效地实现双赢。
作者简介:
陈庭(1981.12-),男,湖北省孝感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职业教育研究。
【关键词】岗位创新能力 现状 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6-0034-01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导致人们普遍把学校看成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体现在教育过程中表现为:重知识的传授,忽视知识的应用;重知识的容量,忽视创造性的能力;重知识的多少,忽视知识的创新。由此养成了一些学生只习惯于接受老师讲授的知识,而不习惯思考和论证的学习方式,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压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力的发挥。
高职院校学生岗位创新能力的教育现代职业教育中非常重要的教育理念,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事业心,能够有开拓思维的能力,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而不是简单求职者的状态。因此,改善提高高职院校学生岗位创新能力已刻不容缓。
一、高职院校学生岗位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一)创新平民化的理念得到认同
学生对创新概念的认识不再只是停留在高、精、尖的科研成果上,他们认为还可以通过尝试其他人不敢做的事情、技术改进、独特的想法、质疑与挑战权威等方面进行创新活动。他们认可人人可创新、处处可创新的理念,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典型岗位——机电设备维修岗位为例,学生认为可以在工具设备改进、服务改进、管理制度改进、产品创新等进行创新,说明了这些方面都是机电设备维修岗位主要工作能力的表现,也体现了这个岗位需要人人创新、处处创新的工作要求。
(二)创新重要性与创新意识不够之间的矛盾
学生普遍认为创新能力很重要,但从学生就业后的调查情况看,岗位员工创新能力的应用现状不是非常理想,与大家对创新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形成了很大的反差,说明了在岗位上还存在不想、不敢、不会、不能创新的现象。
(三)创新素质培养较片面
作为创新型人才,独到的思维方式、高科技素质、团队精神、勤奋、探索精神、好的品德修养和责任感、交流能力都必不可少,但只有少数学生认为高科技素质是成为一名创新型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由于高科技素质可能需要自身良好的知识结构作为支撑,不易学习和掌握,所以大部分人会回避这个难点。但如果缺乏高科技素质,创新活动的高度和深度可能也会受到影响。所以,今后要对各种创新素质进行全面培养。
(四)创新活动不足,创新氛围缺失
根据调查,学生在校期间和在工作中参与创新活动次数较少,有人甚至从没参与,说明了学校和企业开展的创新活动比较少,或者有创新活动,由于缺乏创新气氛,大家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对于创新活动比较少的情况,需要在今后多开展创新活动进行改善。对于创新氛围的缺失,可能由多种因素造成:一是缺少激励机制,创新活动缺少激励机制,就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对创新活动的参与度;二是缺乏专业指导,创新能力培养缺少系统、专业的指导,让很多学生的创新只能停留在想象中,无法得到实践;三是获得创新能力渠道单一,学生目前获得创新能力主要是通过实践活动获得,而相比其他方式获得的则很少,如辅导培训、创新类项目或比赛等。
(五)创新评价制度和机制建设滞后
對于高职院校,课堂教学占有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将创新能力的培养融入到课程中应该是最有效的培养方式,而我们现有的评价体系并没有把创新能力加入到常规课程中,只是在部分课外活动中有体现,缺乏系统的培养和科学的评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学生难以脱颖而出。对于如何评价创新能力,以何种方式评价都是我们在评价体系中需要完善的。对于企业,明确对员工创新有激励机制只占少数,大部分是没有激励机制或正在完善中。可见,大部分企业对于员工创新的评价机制建设是处于滞后的。
二、高职院校学生岗位创新能力实践与培养的主要措施
(一)增强岗位创新意识
兴趣是创新最好的动机,增强创新意识从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切入可以达到事半功陪的效果。在课内外的活动中,尤其的实践活动中,多引入新奇的知识、事物,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好奇欲,鼓励学生多提问、多质疑,并将其转化创新的动力,鼓励他们自主创新,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其创新方式的学习和思考习惯。
(二)注重创新素质的全面培养
创新素质的培养最核心的可以概括为培养两个:即培养创新精神与培养创新能力,二者都是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包括问题意识、创新欲望与志向、创新胆魄、创新情感、创新意志等。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新思维、创新想象、创新实践力等。
创新素质的培养需要创新性教学和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教师,在这种创新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创新需求、创新欲望才能在创新学习与活动的过程中生成与提高。并营造民主、宽松、轻松的教育氛围,实施商量对话式的指导与引领,努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树立“以学为本,为学服务”的教学理念,千方百计地帮助学生学习与探索,指引而不替代,鼓励而不压制。
同时,创新需要多种知识基础,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和“为什么”还要在“到哪去找知识”“如何用知识做”和“如何超越现有知识”。所以需要建立一个开放的知识平台,为学生提供多渠道的知识咨询。
(三)营造良好创新氛围
可借鉴现有国际、国内开展的交流会和竞赛,也可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综合竞赛,开展课外创新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创新活动,可拓宽学生获取创新能力的渠道。并组织学生建立创新活动小组,提高专业教师和学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四)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和评价体系
目前,高职院校各专业课程结构和设置还不能完全适应创新对人才能力的要求。必修课太多,选修课太少,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受限,难以因材施教,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而要建立多元化的课程体系,将创新需要的各个要素纳入进来,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充分发挥其自主创新的能力。
对评价体系,应将学生的发明、制作、设计、论文、竞赛成果等创新成果用学分纳入到考评体系中,是对学生创新活动的肯定和鼓励。在这种创新学分的激励下,学生会变被动为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与企业联合建立岗位创新实践平台
随着校企合作不断加强,校企共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建立岗位创新实践平台已势在必行。学生可以参与企业的技术创新项目,接受专业的指导。学生也可以将自己较成熟的创新成果引入到企业生产中。一方面可以检验创新成果的可行性,另一方面也可促进企业生产中的技术更新升级,既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为企业创造了一定效率,有效地实现双赢。
作者简介:
陈庭(1981.12-),男,湖北省孝感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职业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