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活动“少教多学”之管见

来源 :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iona_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习的最高境界就叫自主学习,一系列的科学研究和数据调查可以发现,学习者自我参与度的高低是决定学习成果或者学习质量优劣的根本原因。不管讲多讲少,学多学少,都要解决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问题。
  语文学科有它自己的规律,在教和学这个问题上历来就意见杂陈。语文课的教学到底应该教什么,学什么,如何教,如何学,怎么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呢?教师的主导作用不能忽视,所谓教师的主导作用,重在善于启迪,使学生自奋其力,自致其知,非教师滔滔讲说,学生默默聆听,这就是“少教多学”的教学思想。早在1632年,捷克伟大的教育家夸美纽斯在他的著作《大教学论》开篇就提出了“少教多学”这一种教学理想,他提出:“寻求出一种教学的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校园里因此可以少些抱怨、吵闹和无益的劳苦,多点悠闲、快乐和坚实的进步。”顾名思义,就是教师教的少,学生学的多。北京外国语学院邓昌炎教授也说过:“课堂是一个舞台,在课堂上教师只能是一个导演,决不是主角。”教师在课堂讲得过多,可能造成学生的思维被限制,从而使学生缺乏创造能力和实践本领,使他们不再想什么,也不去想什么,最后也懒得想什么。反之,把课堂时间和课堂空间还给学生,把思维的过程还给学生,让学生感到课堂心理时间短暂而愉快,课堂心理空间广阔而丰富,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自学、讨论,开展自主合作学习,让学生多学,教师尽可能少讲。这样不但学生可以快乐地多学,还能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教师更应在教学中秉持“少教多学”的理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根本上减轻教师教与学生学的负担,提高教学效益。
  语文教学中如何构建“少教多学”的高效课堂呢?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心设计导学案,指导学生学会预习
  在一节新课之前,教师总是让学生先对新知识进行预习,然而大多数学生在自学时,往往只是走马观花,随便翻翻书完成任务就罢了,这样的预习是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的。所以在初始阶段,教师应该利用上课时间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预习。为了达到较好的预习效果,教师可以为学生精心设计导学案,一份好的导学案应包含这样几点内容:1.学习的目标。让学生知道应该要掌握哪些内容,掌握到什么程度,让学生心中也有明确的目标。2.学习的重点、难点。了解重难点,让学生预习时更有针对性地去想方设法突破它们。3.文章字词的把握和理解以及课文内容的概括或情节的简单梳理。
  二、培养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的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和优越性是明显的:就学生而言,课前自主学习的成果和遗留的问题能够得到同伴的充分关注和帮助,不仅有助于促进学生学习的进步和发展,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交流作的能力;就教师而言,因为有小组合作学习作基础,所以比较容易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有利于提高教学的针对性。还可以把小组学习作为深化课堂教学的契机,进一步开展组际交流或全班教学,使全班同学共同受益。
  三、让学生学会质疑
  “学贵有疑”,质疑是学生在学习中不懈的追寻与探究,也是学生真正开始学习的一个重要标志。在语文教学中,应坚持“质疑优先”的教学原则,学生在学习中一有疑问提出,教者就要根据学生的疑问去进行教学,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满足学生追寻探究的求知欲望。学生有了质疑的自由,学习的热情就会被调动起来,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自主学习是一个人良好的素质,也是自我发展的需要。语文课堂教学更应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保证学生有充足的活动时间。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工作得到他人的承认,学生也如此。但由于习惯、兴趣、能力的不同,有的学生不善于在众人面前说话,有的学生不善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也有的学生不愿意被人家指名回答,因此就需要教师认真地观察每一个学生,发现他们的亮点与优点,适时加以肯定和推动,让全体学生都能觉得语文课堂是一片自由的天地。要善于给学生提供课堂参与的机会,创造条件使学生发挥自己的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就感。
  五、教会学生智慧地总结反思
  一般来讲,课堂小结,就是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巩固深化所学知识。教师要教会学生智慧地去小结,要让学生自己谈学习体会、学习心得,谈学习到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谈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教师再予以“画龙点睛”的指导,这样的智慧小结效果才会好。所以,课堂应留有时间让学生自己谈学习体会、方法、困惑等,这样做教学效果会更好。
其他文献
作文一直是高考语文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作文占据了语文的半壁江山,这样的说法不为过。因为语文一共150分,作文就占据了60分,考查一个学生的写作功底就看作文水平的高低了。下面结合一次具体的作文教学实践,总结一下考场作文的题目和开头的写作方法。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德国学者乌尔里希·贝克写了一本叫做《风险社会》的书,自本书出版以来,他所预言的那个社会
期刊
这里所说的素材指的是:作者从现实生活中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这种生活“素材”,如果经过作者的集中、提炼、加工和改造,写入作品之后,即成为“题材”。写议论文时,为了很好的说理就需要丰富的素材,对素材加以整合,使之成为典型的论据。通过使用论据,使文章的观点更站得住脚,议论更深入,文章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写好议论文,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一、培养积累习惯,丰富素材库 
期刊
鲁迅先生的《祝福》是现代文学史上反封建礼教的力作,文中的祥林嫂一生经历过亡夫改嫁、再亡夫又失子的大不幸,最后,在“祝福”之际,默默地在街头孤独死去。她的死,还换来了鲁四老爷的一顿毒骂:“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她的悲剧赢得了不少同情的眼泪。诚然,她作为封建礼教的受害者,确实值得人们同情;但仔细反思一下祥林嫂与命运抗争的种种行为,不难发现:她其实也是一个封建礼教的卫道者,一
期刊
新的课程标准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学习应当是一个统一的连续不断的过程,应该贯串于每个人生命的全部过程。真正的课堂应该以培养、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根本目的,强调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为此,学生的科学素养才能在日积月累中逐步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才能逐日提高。  在教学中,要注重在课堂上创设教学情境。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学校所规定的功课,会被当作一件礼物来接受。所以,
期刊
自己任教九个年头,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有的只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坚韧与执着。面对学生,做到心中有爱,以德育人。因为这是学生的呼唤,也是时代的呼唤。  一、纸条传情,心灵沟通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性,他们一起组成了一个有棱有角的整体,如果将后进生视为边角去掉,固然也可以圆满,但却失去了很多。作为班主任,不应放弃一个学生,应为他们搭建一个沟通的平台,唤醒他们尘封已久的心灵。当学生犯
期刊
顾德希老先生在《对年轻朋友的热切期盼》中强调 :“母语学习,一靠积累,二靠实践,语文教学决不能无视母语学习的这种一般性规律,否则就要碰壁。”如果能让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成为一种自觉行为,这对语文学习将大有裨益。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积累习惯呢?  一、激发兴趣,乐于积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良好的积累习惯,需要经过长期的不断重复练习而逐渐养成并巩固下来。因此,培养习惯是一件长期的工作。教师必须激发学
期刊
“温故而知新”,它不仅仅是一句督促大家勤复习的话,如果仅是常回头看看的话,是不够“为师”的程度的。  对于这句话,向来有多种理解方式。宋代大理学家朱熹的解释较为经典:“故者,旧所闻。新者,今所得。言学能时习旧闻,而每有新得,则所学在我,而其应不穷,故可以为人师。”这是用与时俱进的发展观来看待这句话,它应该对人们有所启示。  如何温故?如何梳理?又会知晓何新呢?  “还记得年少时的梦吗,像朵永远不凋
期刊
在一般教育模式下,教师布置作文学生写,学生作文教师改,并且还要“精批细改”,这似乎已经形成了一个通例。然而现实又是另外一种情况——批改作文对教师来说是一项沉重负担,因为大多数学校的班级基本上都是七八十人,一个语文教师改两个班的作文,全收全改需要多少时间?抽查评改,又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均衡发展;只练不改,学生提不起精神,达不到训练目的。这样的现实,很难想象作文教学会有较好的效果。面对教师笼统机械的评语
期刊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他们实行体验性学习,倡导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阅读教学,是指在文本阅读过程中,教师提供相关背景,创设研习情境,师生合作交往,学生互相感悟,最终获得心理觉解与情感体验。  体验式阅读教学关注阅读对象对文本内涵的心理感受、对言语形式的读解把握,要求阅读对象通过个体的独特体验
期刊
遵循新课改理念,语文课堂应研究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中华文化源远精深,语文课堂应该丰富多彩,生机勃勃,学生对语文课应该兴趣性较高,参与性较强。实则不然,语文教学面临着许多窘迫,限制了教师的知识传播和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尤其是在教学过程中,时常忽视了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如何把传授给学生的知识融入生活并且加以运用。语文教学必须优化教师“教”的模式,转变学生“学”的方式,让学生在运用中学习,才有可能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