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创作的一种朴素的自由表现形式,而皮影则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形式。皮影是一种类似“动画”式的傀儡,有十余种,其中较普遍的有五大调,由于支派的种类不同,所以其造型艺术也是因有所差异的。
【关键词】皮影 支派 造型特征
1 陕西皮影概述
我国皮影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民俗文化的河流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陕西是皮影的发源地,至今仍是全国之最,它流传于陕西的民间,服务于当地的文化生活,与人民有着密切的关系。皮影是一种类似“动画”式的傀儡,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能力,它不仅可以胜任别的戏剧形式能够胜任的,但也可以胜任别的戏剧形式所不能胜任的,它在有限的屏幕里成就了天地的海阔天空,自由驰聘,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为人浪漫的感染力,又具有艺术的逼真感,它的造型艺术,成就了其戏剧的演出。
2 陕西皮影的主要支派及造型特点
由于陕西是我国皮影的起根发苗的摇篮,故在群众中留有强大深远的根系,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陕西皮影在一定的时期达到了鼎盛,重点不在城市,反而是在广大农村,几乎遍及陕北、汉中、陕南各个角落。陕西皮影戏有十余种,其中较普遍的有五大调,即老腔、碗碗腔、阿宫腔、弦板腔、秦腔,此外,还有陕北、陕南及关中各种道情等,由于支派的种类不同,所以其造型艺术也是因有所差异的。
(1)碗碗腔:其唱腔分为老腔和时腔两种,碗碗腔皮影戏主要流行于陕西华山北麓的华县、华阴及大荔一带,盛行时期,也是流行地区也是比较广的,后来扩张到蒲城、临潼、渭南等地。其音乐唱腔,以婉转优美、柔和细腻见长,由“前首”一人在幕内主唱,并肩奏乐器。所以其皮影的艺术造型,精巧细致,形体较其它皮影略小,其图案花纹雅致,装饰性强,制作工艺严谨,有成熟的雕刻技法,有可考的皮影制作作坊,雕刻艺术形成了陕西皮影艺术的一大风格。
(2)阿宫腔。阿宫腔流行于渭北的富平、三原、礼泉等县。此类小折戏生动活泼,多反映民间生活的风趣故事,情节生动,妙趣横生。该腔音乐曲调细致优雅,婉转柔腻,唱腔用喉音和鼻音,口不放音,时高时低,悦耳动听。其拖腔部分,悠扬细腻,起止有有“三颤”不及“一遏“之说。又受碗碗腔和秦腔等戏曲影响,在边线情感方面比之秦腔以优雅细腻见长,比之碗碗腔又以慷慨激昂为优。风格韵味独特,气质情调统一。阿宫腔皮影人、马、景、物俱全,比碗碗腔皮影的尺寸约大三寸许,其人物造型魁伟壮丽,装饰图案纹样与碗碗腔皮影的风格有显著的不同。清末时阿宫腔皮影雕刻艺人扬长补短,吸收了东路皮影精巧细丽之长,在皮影雕刻艺术上有了突出的提高。
(3)弦板腔。弦板腔的主要伴唱乐器”弦子“和打击乐器”板子“而得名。”板子“为弦板腔中所特有,分”二板子“与”蚱板子”两种,敲起来音质突出响亮,所以又名板板腔。它主要盛行于关中西部的乾县、礼泉、兴平一带,活动范围包括秦岭以北的关中西部各县,西至甘肃东部的庆阳、正宁,宁县以至天水等地,为陕、甘一带广大农民群众所喜爱。弦板腔内容多取材于各种历史演义,其中以三国戏和列国戏为最多,武戏多于文戏。折子戏很少,内容多为民间生活故事,其音乐特点是爽朗明快、热烈亢进,有着西北人民开朗奔放的乐观气质。由于弦板腔多边线英雄豪杰等一类武戏,这就造就了其造型特征。弦板腔皮影造型形体较大,其特点多刻通天鼻形,图案花纹简明大方,但制作技巧较差,略显粗糙,与其豪迈奔放的音乐唱腔相配,协调一致。
陕西皮影戏的支派很多,除了以上三种还有很多小的支派,如商洛道情、安康道情、关中道情及安康越调等,其剧目种类也是十分丰富。民间皮影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且又通俗易为群众所接受,并且洋溢着炙热的激情,蕴含着深入人心的生活哲理,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 陕西皮影的美学价值
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创作的一种朴素的自由表现形式,而皮影则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形式。她以丰富的生活感受为起点,经过精神思想的创造活动到实物作品的传达活动,将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内容与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由对生活的审美认识上升到审美再现,最后再运用特殊的艺术表现手法体现在制作成实物的皮影艺术作品上,最终体现为综合艺术形态的视觉艺术作品。
结语
皮影是一种类似“动画”式的傀儡,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能力,它不仅可以胜任别的戏剧形式能够胜任的,但也可以胜任别的戏剧形式所不能胜任的,它在有限的屏幕里成就了天地的海阔天空,自由驰聘,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由于支派的种类不同,所以其造型艺术也是因有所差异的,不仅具有浪漫的感染力,又具有艺术的逼真感,它的造型艺术,成就了其戏剧的演出。千百年来,皮影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所以流传甚广。传统不是枷锁,传统不是束缚,传统是一切现代艺术的根本,我们谈保留传统艺术,重要的就是要以它的本身的艺术魅力来和现代艺术的相结合,以它作为我们艺术发展的根本和基础,使它与现代人的艺术审视相磨合,从而进一步创造出新时代的新艺术。这一民间艺术,真正的体现了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仅具备了匠心独具的艺术美,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康保成.中国皮影戏的渊源与地域文化研究[M].河南教育出版社,2011.
[2]陆萍,沈文翔.陕西皮影珍赏[M].文汇出版社,2007.
【关键词】皮影 支派 造型特征
1 陕西皮影概述
我国皮影艺术的历史源远流长,在我国民俗文化的河流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陕西是皮影的发源地,至今仍是全国之最,它流传于陕西的民间,服务于当地的文化生活,与人民有着密切的关系。皮影是一种类似“动画”式的傀儡,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能力,它不仅可以胜任别的戏剧形式能够胜任的,但也可以胜任别的戏剧形式所不能胜任的,它在有限的屏幕里成就了天地的海阔天空,自由驰聘,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为人浪漫的感染力,又具有艺术的逼真感,它的造型艺术,成就了其戏剧的演出。
2 陕西皮影的主要支派及造型特点
由于陕西是我国皮影的起根发苗的摇篮,故在群众中留有强大深远的根系,随着时间的不断发展,陕西皮影在一定的时期达到了鼎盛,重点不在城市,反而是在广大农村,几乎遍及陕北、汉中、陕南各个角落。陕西皮影戏有十余种,其中较普遍的有五大调,即老腔、碗碗腔、阿宫腔、弦板腔、秦腔,此外,还有陕北、陕南及关中各种道情等,由于支派的种类不同,所以其造型艺术也是因有所差异的。
(1)碗碗腔:其唱腔分为老腔和时腔两种,碗碗腔皮影戏主要流行于陕西华山北麓的华县、华阴及大荔一带,盛行时期,也是流行地区也是比较广的,后来扩张到蒲城、临潼、渭南等地。其音乐唱腔,以婉转优美、柔和细腻见长,由“前首”一人在幕内主唱,并肩奏乐器。所以其皮影的艺术造型,精巧细致,形体较其它皮影略小,其图案花纹雅致,装饰性强,制作工艺严谨,有成熟的雕刻技法,有可考的皮影制作作坊,雕刻艺术形成了陕西皮影艺术的一大风格。
(2)阿宫腔。阿宫腔流行于渭北的富平、三原、礼泉等县。此类小折戏生动活泼,多反映民间生活的风趣故事,情节生动,妙趣横生。该腔音乐曲调细致优雅,婉转柔腻,唱腔用喉音和鼻音,口不放音,时高时低,悦耳动听。其拖腔部分,悠扬细腻,起止有有“三颤”不及“一遏“之说。又受碗碗腔和秦腔等戏曲影响,在边线情感方面比之秦腔以优雅细腻见长,比之碗碗腔又以慷慨激昂为优。风格韵味独特,气质情调统一。阿宫腔皮影人、马、景、物俱全,比碗碗腔皮影的尺寸约大三寸许,其人物造型魁伟壮丽,装饰图案纹样与碗碗腔皮影的风格有显著的不同。清末时阿宫腔皮影雕刻艺人扬长补短,吸收了东路皮影精巧细丽之长,在皮影雕刻艺术上有了突出的提高。
(3)弦板腔。弦板腔的主要伴唱乐器”弦子“和打击乐器”板子“而得名。”板子“为弦板腔中所特有,分”二板子“与”蚱板子”两种,敲起来音质突出响亮,所以又名板板腔。它主要盛行于关中西部的乾县、礼泉、兴平一带,活动范围包括秦岭以北的关中西部各县,西至甘肃东部的庆阳、正宁,宁县以至天水等地,为陕、甘一带广大农民群众所喜爱。弦板腔内容多取材于各种历史演义,其中以三国戏和列国戏为最多,武戏多于文戏。折子戏很少,内容多为民间生活故事,其音乐特点是爽朗明快、热烈亢进,有着西北人民开朗奔放的乐观气质。由于弦板腔多边线英雄豪杰等一类武戏,这就造就了其造型特征。弦板腔皮影造型形体较大,其特点多刻通天鼻形,图案花纹简明大方,但制作技巧较差,略显粗糙,与其豪迈奔放的音乐唱腔相配,协调一致。
陕西皮影戏的支派很多,除了以上三种还有很多小的支派,如商洛道情、安康道情、关中道情及安康越调等,其剧目种类也是十分丰富。民间皮影塑造了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且又通俗易为群众所接受,并且洋溢着炙热的激情,蕴含着深入人心的生活哲理,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3 陕西皮影的美学价值
民间艺术是劳动人民创作的一种朴素的自由表现形式,而皮影则是我国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而成的独特艺术形式。她以丰富的生活感受为起点,经过精神思想的创造活动到实物作品的传达活动,将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内容与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由对生活的审美认识上升到审美再现,最后再运用特殊的艺术表现手法体现在制作成实物的皮影艺术作品上,最终体现为综合艺术形态的视觉艺术作品。
结语
皮影是一种类似“动画”式的傀儡,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能力,它不仅可以胜任别的戏剧形式能够胜任的,但也可以胜任别的戏剧形式所不能胜任的,它在有限的屏幕里成就了天地的海阔天空,自由驰聘,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由于支派的种类不同,所以其造型艺术也是因有所差异的,不仅具有浪漫的感染力,又具有艺术的逼真感,它的造型艺术,成就了其戏剧的演出。千百年来,皮影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所以流传甚广。传统不是枷锁,传统不是束缚,传统是一切现代艺术的根本,我们谈保留传统艺术,重要的就是要以它的本身的艺术魅力来和现代艺术的相结合,以它作为我们艺术发展的根本和基础,使它与现代人的艺术审视相磨合,从而进一步创造出新时代的新艺术。这一民间艺术,真正的体现了人与人及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仅具备了匠心独具的艺术美,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参考文献
[1]康保成.中国皮影戏的渊源与地域文化研究[M].河南教育出版社,2011.
[2]陆萍,沈文翔.陕西皮影珍赏[M].文汇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