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心理剧作为学校团体辅导的一种方法,可从促进个体人格完善、形成正确合理的人际认知、提高人际沟通能力、降低情绪困扰等方面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本研究将心理剧融入班级管理和班会课中,效果良好。
〔关键词〕心理剧;班会课;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3-0039-03
班会通常是德育工作的有效形式,能够集中解决班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但由于教师的认识水平和学生的参与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多时候班会或停留在教师言语式的说教上,或停留在学生浅层次参与的热闹上。那么,如何使班会更具实效性和长效性?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德育工作者。校园心理剧是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之一,具有贴近学生真实生活、形式自由轻松、感染力强的特点。表演者通过角色扮演充分释放内在情绪,观看者在共鸣中获得独特的心理体验,从而找出内心症结,并采取角色互换法、自我分析法及讨论法等消除心理困惑。通过预设情景、讨论定题、具体表演以及最后的分享交流,帮助学生在演绎或观看中释放情绪,认知自我,悦纳自我,从而达到纾解心理压力、自我调节的目的。
因此,笔者认为把校园心理剧应用到班会课中,把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典型的心理问题,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表现出来,让学生在安全、宽松的环境中,在比较自然的状态下,观看、体悟,并从中体验心理的细微变化,从而逐步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行为策略。因其突出了学生教育的自主性、尊重性原则,打破了一般班会的言语式、灌输式、结论式等模式,有利于学生心灵的和谐发展,具有良好的教育功能。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在“育魂理心,无痕默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大胆尝试,充分挖掘心理剧在班会中的教育作用,使学生在心理剧所呈现的情绪体验中认知领悟,助人自助,从而实现育魂理心的教育目标。
一、愿识庐山真面目——在剖析中认知自我
心理健康的第一条标准就是学会认识自我,具备客观认知自我的能力。作为班主任,要细微观察,准确定位,在引导学生之前,做到心中有数。为此,笔者设置了“对话自我”和“成长的烦恼”问卷调查,并与学生面对面谈话聊天,及时把握班里学生的心理动向。大部分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具有精力充沛、思维活跃、追求个性的显著特点,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面临着心理、生理发展以及社会适应等诸多问题,因此会出现内心的烦恼、困惑和冲突,如果调节不当极易出现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来源于多个方面,如学习压力(学习方法、成绩排名)、人际关系(与父母的代沟、家庭矛盾、师生关系、同学关系)、青春期“恋情”、遭受挫折等。
在班会课上,笔者将调查结果以比例图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讨论这些压力形成的原因,分析哪些是不可抗拒的,哪些是能够改变的。大家在激烈的讨论中,总结出共性的问题,来确定要解决的方向,确定心理剧主题。接下来,是认知阶段的主体——编写剧本,这一环节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负责开场暖身及预设情景,在过程中严把两个“必须”:一是设置的问题必须具有普遍性,二是剧本中必须有大段的内心独白。学生在讨论中关注自己,理性地认识自己,并且开始积极地为改变作尝试,在团队合作中迈出集体转变心态的第一步。
以往的班会往往能够发现学生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常常因为没能真正揭示问题产生的根源,很难打动学生的心灵,而通过这样的前期准备恰好能够呈现班级学生所存在问题产生的心理过程,呈现学生的心理困惑,从而使心理剧的开展更有针对性,更能真正地全方位地展示学生的真实问题。
我们在班会课中展示的这部心理劇《与心灵握手》,从构思、剧本的编写,到剧务安排甚至班会程序都是由学生完成,充分发挥了学生在班会中和剧本安排中的主体地位。由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演员在排演的过程中,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都达到了很好的体悟生成和自我教育的目的。在心理剧编演过程中,五个演员(同时也是心理剧的创作者)通过自编、自演自己以及绝大多数同学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惑,有了更深的心理体验,从而增强了自我调节能力,使演出的过程成为当事人心灵成长的过程。主人公“大宝”的扮演者,平时是一位比较自我的女孩,非常容易冲动,曾多次无意间伤害到同学,而每次她都认为自己并没有错。心理剧的排演深深地触动了她,她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不但主动向曾经伤害过的同学道了歉,而且还在自己的书桌上贴上两个醒目的大字“冷静”,以此时刻来提醒自己:冲动害己也害人。她出色的表演受到了老师、同学、家长的一致好评,也坚定了她报考某重点高中的信心。之后她学习异常努力,达到了入学以来的最佳状态。这次班会后,班主任认为最大的收获就是借助校园心理剧直击班级中学生存在的问题,避免了说教,充分体现尊重原则,引导学生自悟,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天生我材必有用——在分享中悦纳自我
校园心理剧既然是一种集体心理辅导法,那么它的演出就不仅仅要让参与者受益,还要让更多的人受益。心理剧排练成熟后,最重要的环节是演出,演员们和全校师生共同分享心理剧,让更多的人获得启发和教育。
在班集体建设中,我把心理剧分享给家长,邀请家长观看,让家长关注学生、了解学生、融入学生,化解学生困惑,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形成家校统一的良性沟通合作。
在心理剧的演出过程中,要强调台上台下的互动,要设计一些让观众随机参与的机会,这样,把观看的学生也带进了剧情之中,让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使得学生更感兴趣,更有利于他们去体验角色,感觉到这就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是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相结合的。这时,教育的痕迹淡化了,心理教育的目标也就潜移默化地渗透下去了。这种台上台下的互动,让观众观看的兴趣更浓,演员的表演欲望更大,双方产生了共鸣。
经过几次“心理剧 班会”模式的教育,很多学生都有了很大进步,家长反馈非常好。有的家长说,原来孩子嫌家长烦,不愿意跟家长说心里话,现在能主动跟家长讲一些自己的事情。有家长说,孩子以前从不主动为班级奉献,现在经常会从家里默默拿一些班级需要的东西,可见学生对班级的喜爱是发自内心的。在观看了心理剧演出后,学生们都能敞开心扉,谈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一个女生因与寝室同学相处不够融洽而情绪低落,曾向老师提出要退寝的想法,而又不愿说出原因。看完心理剧后,她主动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由于阅历的不同,她与同学没有太多共同语言,总感觉其他同学在孤立她、冷落她,于是想退寝。听了她的想法后,同寝的其他同学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通过相互交流,化解了隔阂。
〔关键词〕心理剧;班会课;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3-0039-03
班会通常是德育工作的有效形式,能够集中解决班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但由于教师的认识水平和学生的参与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很多时候班会或停留在教师言语式的说教上,或停留在学生浅层次参与的热闹上。那么,如何使班会更具实效性和长效性?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很多德育工作者。校园心理剧是团体心理辅导的形式之一,具有贴近学生真实生活、形式自由轻松、感染力强的特点。表演者通过角色扮演充分释放内在情绪,观看者在共鸣中获得独特的心理体验,从而找出内心症结,并采取角色互换法、自我分析法及讨论法等消除心理困惑。通过预设情景、讨论定题、具体表演以及最后的分享交流,帮助学生在演绎或观看中释放情绪,认知自我,悦纳自我,从而达到纾解心理压力、自我调节的目的。
因此,笔者认为把校园心理剧应用到班会课中,把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典型的心理问题,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表现出来,让学生在安全、宽松的环境中,在比较自然的状态下,观看、体悟,并从中体验心理的细微变化,从而逐步掌握应对心理问题的行为策略。因其突出了学生教育的自主性、尊重性原则,打破了一般班会的言语式、灌输式、结论式等模式,有利于学生心灵的和谐发展,具有良好的教育功能。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在“育魂理心,无痕默化”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大胆尝试,充分挖掘心理剧在班会中的教育作用,使学生在心理剧所呈现的情绪体验中认知领悟,助人自助,从而实现育魂理心的教育目标。
一、愿识庐山真面目——在剖析中认知自我
心理健康的第一条标准就是学会认识自我,具备客观认知自我的能力。作为班主任,要细微观察,准确定位,在引导学生之前,做到心中有数。为此,笔者设置了“对话自我”和“成长的烦恼”问卷调查,并与学生面对面谈话聊天,及时把握班里学生的心理动向。大部分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他们具有精力充沛、思维活跃、追求个性的显著特点,同时,这个年龄段的学生面临着心理、生理发展以及社会适应等诸多问题,因此会出现内心的烦恼、困惑和冲突,如果调节不当极易出现心理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来源于多个方面,如学习压力(学习方法、成绩排名)、人际关系(与父母的代沟、家庭矛盾、师生关系、同学关系)、青春期“恋情”、遭受挫折等。
在班会课上,笔者将调查结果以比例图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讨论这些压力形成的原因,分析哪些是不可抗拒的,哪些是能够改变的。大家在激烈的讨论中,总结出共性的问题,来确定要解决的方向,确定心理剧主题。接下来,是认知阶段的主体——编写剧本,这一环节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教师负责开场暖身及预设情景,在过程中严把两个“必须”:一是设置的问题必须具有普遍性,二是剧本中必须有大段的内心独白。学生在讨论中关注自己,理性地认识自己,并且开始积极地为改变作尝试,在团队合作中迈出集体转变心态的第一步。
以往的班会往往能够发现学生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常常因为没能真正揭示问题产生的根源,很难打动学生的心灵,而通过这样的前期准备恰好能够呈现班级学生所存在问题产生的心理过程,呈现学生的心理困惑,从而使心理剧的开展更有针对性,更能真正地全方位地展示学生的真实问题。
我们在班会课中展示的这部心理劇《与心灵握手》,从构思、剧本的编写,到剧务安排甚至班会程序都是由学生完成,充分发挥了学生在班会中和剧本安排中的主体地位。由于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演员在排演的过程中,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都达到了很好的体悟生成和自我教育的目的。在心理剧编演过程中,五个演员(同时也是心理剧的创作者)通过自编、自演自己以及绝大多数同学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种种困惑,有了更深的心理体验,从而增强了自我调节能力,使演出的过程成为当事人心灵成长的过程。主人公“大宝”的扮演者,平时是一位比较自我的女孩,非常容易冲动,曾多次无意间伤害到同学,而每次她都认为自己并没有错。心理剧的排演深深地触动了她,她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不但主动向曾经伤害过的同学道了歉,而且还在自己的书桌上贴上两个醒目的大字“冷静”,以此时刻来提醒自己:冲动害己也害人。她出色的表演受到了老师、同学、家长的一致好评,也坚定了她报考某重点高中的信心。之后她学习异常努力,达到了入学以来的最佳状态。这次班会后,班主任认为最大的收获就是借助校园心理剧直击班级中学生存在的问题,避免了说教,充分体现尊重原则,引导学生自悟,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天生我材必有用——在分享中悦纳自我
校园心理剧既然是一种集体心理辅导法,那么它的演出就不仅仅要让参与者受益,还要让更多的人受益。心理剧排练成熟后,最重要的环节是演出,演员们和全校师生共同分享心理剧,让更多的人获得启发和教育。
在班集体建设中,我把心理剧分享给家长,邀请家长观看,让家长关注学生、了解学生、融入学生,化解学生困惑,与家长形成教育合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形成家校统一的良性沟通合作。
在心理剧的演出过程中,要强调台上台下的互动,要设计一些让观众随机参与的机会,这样,把观看的学生也带进了剧情之中,让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而且使得学生更感兴趣,更有利于他们去体验角色,感觉到这就是发生在身边的事,是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生活经验相结合的。这时,教育的痕迹淡化了,心理教育的目标也就潜移默化地渗透下去了。这种台上台下的互动,让观众观看的兴趣更浓,演员的表演欲望更大,双方产生了共鸣。
经过几次“心理剧 班会”模式的教育,很多学生都有了很大进步,家长反馈非常好。有的家长说,原来孩子嫌家长烦,不愿意跟家长说心里话,现在能主动跟家长讲一些自己的事情。有家长说,孩子以前从不主动为班级奉献,现在经常会从家里默默拿一些班级需要的东西,可见学生对班级的喜爱是发自内心的。在观看了心理剧演出后,学生们都能敞开心扉,谈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一个女生因与寝室同学相处不够融洽而情绪低落,曾向老师提出要退寝的想法,而又不愿说出原因。看完心理剧后,她主动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由于阅历的不同,她与同学没有太多共同语言,总感觉其他同学在孤立她、冷落她,于是想退寝。听了她的想法后,同寝的其他同学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通过相互交流,化解了隔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