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已经步入21世纪的战略机遇期,在利益多元化、机制多元化以及思潮多元化的新时代特征中如何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一个艰巨的课题,本文从时代特征出发,探讨如何坚定这一理性信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 ;核心价值观; 信仰缺失
信仰分为实用的、宗教的、道德的和理性的四种类型。前三种都是非理性信仰,"理性信仰相对于非理性信仰而言,是指一种认为人类理性和信仰可以统一起来的信仰观。" ①理性信仰不求助于鬼神、不求助于功利性目的、也不求助于感性动机,而是建立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和认识,预测出了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它是真善美和谐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这样一种理性信仰。历经岁月变幻,了解今日中国时代特征,对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有着特别的意义。2012年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当前,党的建设方面特别是党员、干部队伍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新形势下,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要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就要求我们解决好党员干部中存在的问题,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一、时代特征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影响
(一)利益多元化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及发展,利益呈现多元化趋势,利益的主体增多,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也增多。中国现阶段利益的多元化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市场经济利益原则、等价交换原则和竞争机制带给普通民众在经济上有更多的上升空间,利益多元化的格局中形成的中间阶层能够带来社会稳定,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受益人群会坚定对政府的信心、发展道路的信任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另外一方面由于市场原则重视工具理性,注重物质财富的积累,马克思曾深刻批判和揭露这种资本发展过程中,将人变为商品的"物化"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容易从缺乏制约机制的社会中盛行,冲击人们的道德底线和信仰基础。发展过程中的贫富差距加大会导致弱势人群对社会不满、对发展的质疑和对信仰的迷失。
(二)机制多元化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应对社会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新的机制加以调控,形成多元化的机制是提升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当前机制的不健全直接影响到民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从而间接波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一是不理解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面对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部分干部贯彻新型工业化不结合复合型发展趋势,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结合我国农村科技创新转化,不结合发展成果村民共享,忽视农村蕴含的活力,导致发展滞后。二是不善于新的社会管理。社会阶层的变更要求平衡各个阶层的利益,如某些干部还是抱着"摆平"的心态不放,不能处理好群体性事件,抹黑党和政府的形象。三是不适应新社会文化环境。倾听各个阶层的诉求,适应新的舆论环境将成为未来国家官员必备的素质。当前我们部分干部还存在着将新闻媒体当"找茬人",将网络舆情当"网络暴民",某些干部甚至一场新闻发布会都难以驾驭。
(三)思潮多元化
随着中国社会与世界接轨,全球化使得世界资本、服务和技术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加上中国阶层"工农兵"的现状已不复存在,使得社会思潮呈现出多元化,"西化论"、"新儒学"、"民社潮"和"宗教热"等思潮都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挑战,主流思潮的马克思主义面临着如何引导其他思潮的难题。我国当下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部分人受到这些思潮影响,容易把这一时期所遇到的问题等同资本主义国家性质的表现,对未来发展丧失信心。在改革开放初"姓资姓社论"使我们认清了市场经济的工具性,但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理想信念部分淡化、社会阶层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等现状导致部分人对社会主义发展作出了"举着红旗发展资本主义"的疑问,看不到世情国情党情变化,不能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更不能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表现
由于当前中国现阶段利益多元化、机制多元化以及思潮多元化的特征,导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缺失,具体表现为拜金主义升温、宗教迷信热以及非主流价值观的流行。
(一)拜金主义升温
拜金主义的影响在新时期是多方面的。在经济领域表现为诚信缺失、唯利是图。这些年人民群众比较关注的食品安全领域正不断"创造"着新名词:"皮革奶、苏丹红、地沟油、三聚氰胺、瘦肉精……",这是拜金主义最好的例证;在文化领域表现为过度商业化。文化领域近些年出现的频繁自我炒作与"多重门",目的是为了追逐关注度而摒弃道德底线,进而追逐巨大的经济利益;在社会管理领域则表现为享乐主义与拜金主义相互泛滥。有些干部信奉"今朝有酒今朝醉",置公众利益不顾挥霍纳税人钱财贪图享受,这反过来又加速这样的干部搞钱权交易, 据我国婚姻法起草者巫昌祯教授的调查,目前领导干部腐败60%以上都跟包二奶有关,而在被查处的贪官中,95%的人都有情妇。
(二)封建迷信热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文化积累,它以儒释道三家为主流,涵盖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科技等各个方面,可谓兼收并蓄,百花齐放。传统文化中不乏对个人修养、社会稳定和民族和平的元素。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传统文化中也包含着一些被时代所唾弃的部分如封建等级、封建家长制和封建迷信等。随着国力提高,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也加深,但伴随着"国学热"的同时,封建迷信也沉渣泛起,有些党员干部缺乏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在他们身上并没有热在"文化复兴"而是热在"封建迷信",到处求神拜佛,请人算命看风水,小到动土出行大到官位升迁都要由"神算"把关,大搞迷信活动。当前,年龄未满35周岁的青年党员约占党员总数的1/4,世界观依然处于形成时期的青年为数不少,抵制封建迷信的对信仰的侵蚀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三)非主流价值观流行 非主流价值观伴随着社会思潮的多元化也开始出现,对于多元化社会的发着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非主流价值观的泛滥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造成了很强的冲击,对核心价值观的贯彻落实起了淡化作用。一是西方价值观中的极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催化人的欲望。二是封建价值观众。如人格依附、权利崇拜、奴化心理、官本位意识等依然存在,甚至猖獗。三是腐朽的价值观。如邪教"法轮功"等这样的邪教组织依然存在。这些非主流价值观使得一部分青年成为各种潮流和新鲜事物的盲目追随者,在多变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环境中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内心空虚和矛盾,不能有效地应对现实的矛盾和挫折,理智的判断匮乏,对个人未来的发展缺乏清晰的图景,对社会的发展缺乏道德坚守,对国家的发展缺乏立场判断,不能有效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不能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措施
(一)搞好反腐倡廉,纯洁干部队伍
20年前邓小平在南方视察时曾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当前,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只有抓紧解决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才能使党真正成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员干部的纯洁性建设,反腐倡廉工作更是重中之重,有效地抵制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官僚主义对干部队伍的侵蚀。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把反腐倡廉建设同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并列,成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各种腐败问题尤其是消极腐败现象有一个共性,就是缺乏尊重纳税人的意识,将纳税人的钱视为"收上来的钱",将给群众办事理解为"给下面办事",不能理解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本质。我们既要加强尊重纳税人的教育,形成服务纳税人的风气,又要形成好的评价机制。不仅要重视定性的评价,更要贯彻 定量评价,从搞好百分考核基础建设做起,制定科学的量化标准,这是度量化考核的重要基础。
(二)贯彻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要用大众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成果不是象牙塔里面的产物,而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大众化的产物。要重视理论语言通俗化、理论文章通俗化以及宣讲方式的通俗化,使得科学发展观真正走向党员干部、走向社会生活、走向人民大众。
二是发挥榜样的先进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贯彻落实核心价值观是应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高超政治智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善于发现榜样和扩大榜样的影响,在新媒体兴起的情况下,尤其重视群众自身挖掘的榜样,积极宣传他们的先进品质、感人事迹和进取精神。
三是注重机制保障。贯彻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要注重政策法规机制、社会激励约束机制和反馈调控机制的作用,在自我约束基础上、理性自觉的基础上、在自我认同的基础上持续、稳健地推动核心价值观的贯彻执行。
(三)提高执政能力,健全社会机制
一是掌控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针对当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要培养选拔一批急需人才、高新技术产业紧缺人才、经济社会发展领军人才。特别是有针对性地通过各种方式发现、培养、引进、聘用一批政务公关、资本运作、企业并购、资产重组、项目包装、上市策划等方面的高层次人经济发展人才。
二是创新社会管理。要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社会新阶层、新情况和新特点,在提高干部社会人文素养的基础上,培养高质量的社会管理智囊咨询团队,依靠团体作战,树立集体决策的理念。深入社会基层,了解社会各个群体的特点,提倡平衡社会各个阶层利益的公共服务理念。
三是适应新的文化建设。针对社会各个阶层不同声音而出现的新舆情,要通过情景模拟等课堂训练,掌握基本的和媒体沟通的技巧。对待突发事件的通报,要做到"事件情况急报,事件原因缓报",既要让公众及时掌握事件情况,又要对待事情原因等细节保持科学严谨的态度。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 ;核心价值观; 信仰缺失
信仰分为实用的、宗教的、道德的和理性的四种类型。前三种都是非理性信仰,"理性信仰相对于非理性信仰而言,是指一种认为人类理性和信仰可以统一起来的信仰观。" ①理性信仰不求助于鬼神、不求助于功利性目的、也不求助于感性动机,而是建立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通过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揭示和认识,预测出了人类社会发展趋势,它是真善美和谐的统一,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这样一种理性信仰。历经岁月变幻,了解今日中国时代特征,对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有着特别的意义。2012年7月2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取得了明显成效。当前,党的建设方面特别是党员、干部队伍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新形势下,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要继续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这就要求我们解决好党员干部中存在的问题,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
一、时代特征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影响
(一)利益多元化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及发展,利益呈现多元化趋势,利益的主体增多,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也增多。中国现阶段利益的多元化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市场经济利益原则、等价交换原则和竞争机制带给普通民众在经济上有更多的上升空间,利益多元化的格局中形成的中间阶层能够带来社会稳定,有利于中国的发展,受益人群会坚定对政府的信心、发展道路的信任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另外一方面由于市场原则重视工具理性,注重物质财富的积累,马克思曾深刻批判和揭露这种资本发展过程中,将人变为商品的"物化"现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容易从缺乏制约机制的社会中盛行,冲击人们的道德底线和信仰基础。发展过程中的贫富差距加大会导致弱势人群对社会不满、对发展的质疑和对信仰的迷失。
(二)机制多元化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应对社会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需要新的机制加以调控,形成多元化的机制是提升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当前机制的不健全直接影响到民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从而间接波及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一是不理解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面对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部分干部贯彻新型工业化不结合复合型发展趋势,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结合我国农村科技创新转化,不结合发展成果村民共享,忽视农村蕴含的活力,导致发展滞后。二是不善于新的社会管理。社会阶层的变更要求平衡各个阶层的利益,如某些干部还是抱着"摆平"的心态不放,不能处理好群体性事件,抹黑党和政府的形象。三是不适应新社会文化环境。倾听各个阶层的诉求,适应新的舆论环境将成为未来国家官员必备的素质。当前我们部分干部还存在着将新闻媒体当"找茬人",将网络舆情当"网络暴民",某些干部甚至一场新闻发布会都难以驾驭。
(三)思潮多元化
随着中国社会与世界接轨,全球化使得世界资本、服务和技术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模式,加上中国阶层"工农兵"的现状已不复存在,使得社会思潮呈现出多元化,"西化论"、"新儒学"、"民社潮"和"宗教热"等思潮都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挑战,主流思潮的马克思主义面临着如何引导其他思潮的难题。我国当下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部分人受到这些思潮影响,容易把这一时期所遇到的问题等同资本主义国家性质的表现,对未来发展丧失信心。在改革开放初"姓资姓社论"使我们认清了市场经济的工具性,但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理想信念部分淡化、社会阶层贫富差距、城乡差距等现状导致部分人对社会主义发展作出了"举着红旗发展资本主义"的疑问,看不到世情国情党情变化,不能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更不能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二、当前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表现
由于当前中国现阶段利益多元化、机制多元化以及思潮多元化的特征,导致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缺失,具体表现为拜金主义升温、宗教迷信热以及非主流价值观的流行。
(一)拜金主义升温
拜金主义的影响在新时期是多方面的。在经济领域表现为诚信缺失、唯利是图。这些年人民群众比较关注的食品安全领域正不断"创造"着新名词:"皮革奶、苏丹红、地沟油、三聚氰胺、瘦肉精……",这是拜金主义最好的例证;在文化领域表现为过度商业化。文化领域近些年出现的频繁自我炒作与"多重门",目的是为了追逐关注度而摒弃道德底线,进而追逐巨大的经济利益;在社会管理领域则表现为享乐主义与拜金主义相互泛滥。有些干部信奉"今朝有酒今朝醉",置公众利益不顾挥霍纳税人钱财贪图享受,这反过来又加速这样的干部搞钱权交易, 据我国婚姻法起草者巫昌祯教授的调查,目前领导干部腐败60%以上都跟包二奶有关,而在被查处的贪官中,95%的人都有情妇。
(二)封建迷信热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文化积累,它以儒释道三家为主流,涵盖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科技等各个方面,可谓兼收并蓄,百花齐放。传统文化中不乏对个人修养、社会稳定和民族和平的元素。但我们也应该看到,传统文化中也包含着一些被时代所唾弃的部分如封建等级、封建家长制和封建迷信等。随着国力提高,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也加深,但伴随着"国学热"的同时,封建迷信也沉渣泛起,有些党员干部缺乏基本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在他们身上并没有热在"文化复兴"而是热在"封建迷信",到处求神拜佛,请人算命看风水,小到动土出行大到官位升迁都要由"神算"把关,大搞迷信活动。当前,年龄未满35周岁的青年党员约占党员总数的1/4,世界观依然处于形成时期的青年为数不少,抵制封建迷信的对信仰的侵蚀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三)非主流价值观流行 非主流价值观伴随着社会思潮的多元化也开始出现,对于多元化社会的发着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非主流价值观的泛滥对于马克思主义信仰造成了很强的冲击,对核心价值观的贯彻落实起了淡化作用。一是西方价值观中的极端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催化人的欲望。二是封建价值观众。如人格依附、权利崇拜、奴化心理、官本位意识等依然存在,甚至猖獗。三是腐朽的价值观。如邪教"法轮功"等这样的邪教组织依然存在。这些非主流价值观使得一部分青年成为各种潮流和新鲜事物的盲目追随者,在多变的社会文化和社会环境中没有独立思考能力,内心空虚和矛盾,不能有效地应对现实的矛盾和挫折,理智的判断匮乏,对个人未来的发展缺乏清晰的图景,对社会的发展缺乏道德坚守,对国家的发展缺乏立场判断,不能有效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不能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措施
(一)搞好反腐倡廉,纯洁干部队伍
20年前邓小平在南方视察时曾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当前,世情、国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只有抓紧解决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家园,才能使党真正成为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我们党历来重视党员干部的纯洁性建设,反腐倡廉工作更是重中之重,有效地抵制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官僚主义对干部队伍的侵蚀。胡锦涛同志在中共十七大报告中,第一次把反腐倡廉建设同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并列,成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各种腐败问题尤其是消极腐败现象有一个共性,就是缺乏尊重纳税人的意识,将纳税人的钱视为"收上来的钱",将给群众办事理解为"给下面办事",不能理解政府提供公共产品的本质。我们既要加强尊重纳税人的教育,形成服务纳税人的风气,又要形成好的评价机制。不仅要重视定性的评价,更要贯彻 定量评价,从搞好百分考核基础建设做起,制定科学的量化标准,这是度量化考核的重要基础。
(二)贯彻核心价值观,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要用大众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成果不是象牙塔里面的产物,而是对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是大众化的产物。要重视理论语言通俗化、理论文章通俗化以及宣讲方式的通俗化,使得科学发展观真正走向党员干部、走向社会生活、走向人民大众。
二是发挥榜样的先进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贯彻落实核心价值观是应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高超政治智慧。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善于发现榜样和扩大榜样的影响,在新媒体兴起的情况下,尤其重视群众自身挖掘的榜样,积极宣传他们的先进品质、感人事迹和进取精神。
三是注重机制保障。贯彻核心价值观是一项长期复杂的工程,要注重政策法规机制、社会激励约束机制和反馈调控机制的作用,在自我约束基础上、理性自觉的基础上、在自我认同的基础上持续、稳健地推动核心价值观的贯彻执行。
(三)提高执政能力,健全社会机制
一是掌控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针对当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要培养选拔一批急需人才、高新技术产业紧缺人才、经济社会发展领军人才。特别是有针对性地通过各种方式发现、培养、引进、聘用一批政务公关、资本运作、企业并购、资产重组、项目包装、上市策划等方面的高层次人经济发展人才。
二是创新社会管理。要坚持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社会新阶层、新情况和新特点,在提高干部社会人文素养的基础上,培养高质量的社会管理智囊咨询团队,依靠团体作战,树立集体决策的理念。深入社会基层,了解社会各个群体的特点,提倡平衡社会各个阶层利益的公共服务理念。
三是适应新的文化建设。针对社会各个阶层不同声音而出现的新舆情,要通过情景模拟等课堂训练,掌握基本的和媒体沟通的技巧。对待突发事件的通报,要做到"事件情况急报,事件原因缓报",既要让公众及时掌握事件情况,又要对待事情原因等细节保持科学严谨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