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二月十四日夜微雪明日早往南溪小酌至晚
〔宋〕苏轼
南溪得雪真无价,走马来看及未消。独自披榛寻履迹,最先犯晓过朱桥。谁怜屋破眠无处,坐觉村饥语不嚣。惟有暮鸦知客意,惊飞千片落寒条。
关于“独自披榛寻履迹”
陈迩冬先生《苏轼诗选》注曰:“披榛寻履迹,包括着两个典故:晋葛洪家贫,他的居住处连墙篱也没有,每天披榛出门,排草入室。汉东郭先生(不是《中山狼》故事中的东郭先生)很穷,大雪天穿着破鞋子,鞋面还可以蔽足面,鞋底却露出了脚趾,在走过的雪中道上,可以看见他的脚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下同)
按:“披榛”即拨开野生灌木的意思,为古籍中的习用语汇。如《晋书》卷五一《皇甫谧传》载谧上武帝疏:“陛下披榛采兰,并收蒿艾。”又卷九二《赵至传》载至与嵇蕃书:“涉泽求蹊,披榛觅路。”晋陆机《汉高祖功臣颂》:“张耳之贤,有声梁魏……脱迹违难,披榛来洎。”陶渊明《归园田居》诗六首其四:“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唐骆宾王《同辛簿简仰酬思玄上人林泉》诗四首其一:“缉芰知还楚,披榛似避秦。”杜甫《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诗二首其一:“出郭眄细岑,披榛得微路。”丘丹《奉使过石门观瀑》诗:“披榛上岩岫,峭壁正东面。”宋石介《读韩文》诗:“披榛启其途,与古相追驰。”韩维《晚步颍上和曼叔》诗:“披榛登大堤,下视何嶪岌。”苏轼别首《是日宿水陆寺寄北山清顺僧》诗二首其二:“披榛觅路冲泥入,洗足关门听雨眠。”皆是其例。
“履迹”即人的足迹,诗里也极为常见。如唐骆宾王《冬日过故人任处士书斋》:“网积窗文乱,苔深履迹残。”崔国辅《长信草》:“故侵珠履迹,不使玉阶行。”裴迪《辋川集》二十首其二《华子冈》:“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岑参《长门怨》:“绿钱侵履迹,红粉湿啼痕。”李商隐《喜雪》:“寂寞门扉掩,依稀履迹斜。”马戴《赠别空公》:“履迹谁相见,松风扫石尘。”宋黄庶《陪丞相游石子涧》诗二首其二:“涧下禽鱼识上台,听泉履迹遍苍苔。”文同《子骏运使八咏堂》八首其三《柏轩》:“时复下抚摩,破藓交履迹。”苏轼别首《颜阖》:“使者反锡命,户庭空履迹。”又《光禄庵》二首其二:“若向庵中觅光禄,雪中履迹镜中真。”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细细玩味东坡诗语,只是说自己清晨去南溪看雪,拨开丛生的草木,寻路前行而已——似与葛洪、东郭先生之事无关。
关于“谁怜屋破眠无处”
陈迩冬先生《苏轼诗选》注曰:“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惧欢宴,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此正用其事。”
按:杜诗“床头”等四句是写自家“屋破眠无处”,东坡这里则是写农家“屋破眠无处”(冠以“谁怜”二字,是说无人怜悯他们);杜诗写的是“雨”,而苏诗写的是“雪”。因此,说东坡此句用老杜事,未免有些牵强。退一步说,“雨”“雪”同类,还可以通融;但贫民破屋,不蔽雨雪,在古代本是很普通的生活现象,并非老杜个人独特的经历,怎么好认定“屋破眠无处”就是用老杜故事呢?
绿筠亭
〔宋〕苏轼
爱竹能延客,求诗剩挂墙。风梢千纛乱,月影万夫长。谷鸟惊棋响,山蜂识酒香。只应陶靖节,会取北风凉。
关于“求诗剩挂墙”
陈迩冬先生《苏轼诗选》注曰:“《新唐书·陈子昂传》:子昂上书武后:‘陛下布德泽,下诏书,必待刺史、县令谨宣而奉行之。不得其人,则委弃有司挂墙屋耳。百姓安得知之。’这里借指求诗于我,不得其人,我把这事搁起来了。”
按:宋施元之注此句:“《唐·陈子昂传》:委弃有司,挂墙屋耳。”其意不过在说明《新唐书·陈子昂传》里已有“挂墙”这个语汇,并不表示自己认为苏诗中的“挂墙”与陈子昂上书中所说的“挂墙”是同样的意思。陈迩冬先生似乎不明白这一点,反为施注所误了。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二曰:“,甚辞,犹真也;尽也;颇也;多也。字亦作剩。”苏诗这里的“剩”当训“多”。“求诗剩挂墙”,是说绿筠亭主人梁处士广求名流题诗,装裱成轴,挂在墙壁间。言外有赞扬他爱好文学、崇尚风雅的意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其五)
〔宋〕苏轼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似暂闲。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关于“可得长闲似暂闲”
陈迩冬先生《苏轼诗选》注曰:“白居易《和裴相公傍水闲行绝句》:‘偷闲意味胜长闲。’作者在这里反用其意。”
按:这里的“可得”,当训“岂得”“安得”。“可得长闲似暂闲”,即“长闲岂得似暂闲”,是用反问的语气表示“长闲比不上暂闲”的意思。因此,它不是“反用”,而恰恰是正用白居易诗意!
作此诗时,诗人在杭州任通判。他只能忙里偷闲,也就是“暂闲”。而所谓“长闲”,则是指隐居在野而言的。此诗的要旨是说杭州湖光山色,风景秀丽,在这里作官比归隐故乡还好。明白这一点,诗中“长闲”“暂闲”谁胜谁的问题是不难判别的。
白居易诗“偷闲意味胜長闲”,颇具生活哲理。“忙”里“偷”出来的“闲”,由于难得,所以格外珍贵。如果反其意而用之,说“长闲意味胜偷闲”,则点金成铁,毫无诗趣了。
答吕梁仲屯田
〔宋〕苏轼
乱山合沓围彭门,官居独在悬水村(吕梁地名)。居民萧条杂麋鹿,小市冷落无鸡豚。黄河西来初不觉,但讶清泗奔流浑。夜闻沙岸鸣瓮盎,晓看雪浪浮鹏鲲。吕梁自古喉吻地,万顷一抹何由吞。坐观入市卷闾井,吏民走尽馀王尊。计穷路断欲安适,吟诗破屋愁鸢蹲。岁寒霜重水归壑,但见屋瓦留沙痕。入城相对如梦寐,我亦仅免为鱼鼋。旋呼歌舞杂诙笑,不惜饮釂空瓶盆。念君官舍冰雪冷,新诗美酒聊相温。人生如寄何不乐,任使绛蜡烧黄昏。宣房未筑淮泗满,故道堙灭疮痍存。明年劳苦应更甚,我当畚锸先黥髡。付君万指伐顽石,千锤雷动苍山根。高城如铁洪口快,谈笑却扫看崩奔。农夫掉臂免狼顾,秋谷布野如云屯。还须更置软脚酒,为君击鼓行金樽。
〔宋〕苏轼
南溪得雪真无价,走马来看及未消。独自披榛寻履迹,最先犯晓过朱桥。谁怜屋破眠无处,坐觉村饥语不嚣。惟有暮鸦知客意,惊飞千片落寒条。
关于“独自披榛寻履迹”
陈迩冬先生《苏轼诗选》注曰:“披榛寻履迹,包括着两个典故:晋葛洪家贫,他的居住处连墙篱也没有,每天披榛出门,排草入室。汉东郭先生(不是《中山狼》故事中的东郭先生)很穷,大雪天穿着破鞋子,鞋面还可以蔽足面,鞋底却露出了脚趾,在走过的雪中道上,可以看见他的脚印。”(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下同)
按:“披榛”即拨开野生灌木的意思,为古籍中的习用语汇。如《晋书》卷五一《皇甫谧传》载谧上武帝疏:“陛下披榛采兰,并收蒿艾。”又卷九二《赵至传》载至与嵇蕃书:“涉泽求蹊,披榛觅路。”晋陆机《汉高祖功臣颂》:“张耳之贤,有声梁魏……脱迹违难,披榛来洎。”陶渊明《归园田居》诗六首其四:“试携子侄辈,披榛步荒墟。”唐骆宾王《同辛簿简仰酬思玄上人林泉》诗四首其一:“缉芰知还楚,披榛似避秦。”杜甫《西枝村寻置草堂地夜宿赞公土室》诗二首其一:“出郭眄细岑,披榛得微路。”丘丹《奉使过石门观瀑》诗:“披榛上岩岫,峭壁正东面。”宋石介《读韩文》诗:“披榛启其途,与古相追驰。”韩维《晚步颍上和曼叔》诗:“披榛登大堤,下视何嶪岌。”苏轼别首《是日宿水陆寺寄北山清顺僧》诗二首其二:“披榛觅路冲泥入,洗足关门听雨眠。”皆是其例。
“履迹”即人的足迹,诗里也极为常见。如唐骆宾王《冬日过故人任处士书斋》:“网积窗文乱,苔深履迹残。”崔国辅《长信草》:“故侵珠履迹,不使玉阶行。”裴迪《辋川集》二十首其二《华子冈》:“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岑参《长门怨》:“绿钱侵履迹,红粉湿啼痕。”李商隐《喜雪》:“寂寞门扉掩,依稀履迹斜。”马戴《赠别空公》:“履迹谁相见,松风扫石尘。”宋黄庶《陪丞相游石子涧》诗二首其二:“涧下禽鱼识上台,听泉履迹遍苍苔。”文同《子骏运使八咏堂》八首其三《柏轩》:“时复下抚摩,破藓交履迹。”苏轼别首《颜阖》:“使者反锡命,户庭空履迹。”又《光禄庵》二首其二:“若向庵中觅光禄,雪中履迹镜中真。”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细细玩味东坡诗语,只是说自己清晨去南溪看雪,拨开丛生的草木,寻路前行而已——似与葛洪、东郭先生之事无关。
关于“谁怜屋破眠无处”
陈迩冬先生《苏轼诗选》注曰:“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惧欢宴,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此正用其事。”
按:杜诗“床头”等四句是写自家“屋破眠无处”,东坡这里则是写农家“屋破眠无处”(冠以“谁怜”二字,是说无人怜悯他们);杜诗写的是“雨”,而苏诗写的是“雪”。因此,说东坡此句用老杜事,未免有些牵强。退一步说,“雨”“雪”同类,还可以通融;但贫民破屋,不蔽雨雪,在古代本是很普通的生活现象,并非老杜个人独特的经历,怎么好认定“屋破眠无处”就是用老杜故事呢?
绿筠亭
〔宋〕苏轼
爱竹能延客,求诗剩挂墙。风梢千纛乱,月影万夫长。谷鸟惊棋响,山蜂识酒香。只应陶靖节,会取北风凉。
关于“求诗剩挂墙”
陈迩冬先生《苏轼诗选》注曰:“《新唐书·陈子昂传》:子昂上书武后:‘陛下布德泽,下诏书,必待刺史、县令谨宣而奉行之。不得其人,则委弃有司挂墙屋耳。百姓安得知之。’这里借指求诗于我,不得其人,我把这事搁起来了。”
按:宋施元之注此句:“《唐·陈子昂传》:委弃有司,挂墙屋耳。”其意不过在说明《新唐书·陈子昂传》里已有“挂墙”这个语汇,并不表示自己认为苏诗中的“挂墙”与陈子昂上书中所说的“挂墙”是同样的意思。陈迩冬先生似乎不明白这一点,反为施注所误了。
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卷二曰:“,甚辞,犹真也;尽也;颇也;多也。字亦作剩。”苏诗这里的“剩”当训“多”。“求诗剩挂墙”,是说绿筠亭主人梁处士广求名流题诗,装裱成轴,挂在墙壁间。言外有赞扬他爱好文学、崇尚风雅的意思。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首其五)
〔宋〕苏轼
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似暂闲。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
关于“可得长闲似暂闲”
陈迩冬先生《苏轼诗选》注曰:“白居易《和裴相公傍水闲行绝句》:‘偷闲意味胜长闲。’作者在这里反用其意。”
按:这里的“可得”,当训“岂得”“安得”。“可得长闲似暂闲”,即“长闲岂得似暂闲”,是用反问的语气表示“长闲比不上暂闲”的意思。因此,它不是“反用”,而恰恰是正用白居易诗意!
作此诗时,诗人在杭州任通判。他只能忙里偷闲,也就是“暂闲”。而所谓“长闲”,则是指隐居在野而言的。此诗的要旨是说杭州湖光山色,风景秀丽,在这里作官比归隐故乡还好。明白这一点,诗中“长闲”“暂闲”谁胜谁的问题是不难判别的。
白居易诗“偷闲意味胜長闲”,颇具生活哲理。“忙”里“偷”出来的“闲”,由于难得,所以格外珍贵。如果反其意而用之,说“长闲意味胜偷闲”,则点金成铁,毫无诗趣了。
答吕梁仲屯田
〔宋〕苏轼
乱山合沓围彭门,官居独在悬水村(吕梁地名)。居民萧条杂麋鹿,小市冷落无鸡豚。黄河西来初不觉,但讶清泗奔流浑。夜闻沙岸鸣瓮盎,晓看雪浪浮鹏鲲。吕梁自古喉吻地,万顷一抹何由吞。坐观入市卷闾井,吏民走尽馀王尊。计穷路断欲安适,吟诗破屋愁鸢蹲。岁寒霜重水归壑,但见屋瓦留沙痕。入城相对如梦寐,我亦仅免为鱼鼋。旋呼歌舞杂诙笑,不惜饮釂空瓶盆。念君官舍冰雪冷,新诗美酒聊相温。人生如寄何不乐,任使绛蜡烧黄昏。宣房未筑淮泗满,故道堙灭疮痍存。明年劳苦应更甚,我当畚锸先黥髡。付君万指伐顽石,千锤雷动苍山根。高城如铁洪口快,谈笑却扫看崩奔。农夫掉臂免狼顾,秋谷布野如云屯。还须更置软脚酒,为君击鼓行金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