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段正明与鱼儿有着不解之缘,他18岁开始在水产业里打拼,如今年过半百,仍然从事水产养殖业。凭借着过硬的技术与作风,段正明在水产养殖及地方土著经济鱼类的驯养繁殖研究推广上做出了一番不平凡的工作,他以刻苦钻研,执着追求,勇于创新的精神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业绩,在当地被称为“养殖弓鱼的第一人”、“水产养殖领路人”、“勤劳致富的带头人”。
老渔场,老模式
莽莽苍山脚下,悠悠洱海源头,在云南大理洱海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有一个洱海土著鱼类繁育生产养殖基地,这就是段正明为之奋斗半生的地方——洱源县右所鱼种场。1990年段正明接任鱼种场场长,当时,因池塘老旧、养殖技术及设备落后、生产经营管理粗放,企业处于年年亏本欠债、职工工资拖欠、人心思离的困难境地。面对此情此景,段正明深知肩上的担子沉重,萦绕在他心头的是一种希望和使命感。穷则思变,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与市场分析,段正明觉得必须转变生产管理经营模式才能扭转局面挽救企业。1992年,他痛下决心向银行贷款50万元,投入改造鱼池和设备更新,从此,他便一头扎进工作,夜以继日地忙碌在鱼塘边。功夫不负苦心人,在他艰苦付出与不懈的努力下,终于扭转了亏损的局面,当年产值翻两番,并连续3年翻番,3年就还清了贷款,一举摆脱了困境,赢得了市场,留住了职工,重振了企业。在他的影响下,周围十里八乡的群众纷纷挖塘养鱼,附近的邓川、右所、江尾等乡镇发展养鱼3000多亩,年产值近4000万元,多数靠养鱼当上了“万元户”。
与水产养殖业结缘后,段正明就深深爱上了这个行业,凭着一股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韧劲,他风里来,雨里去,以池沼湖泊河堤为“战场”,以看守鱼棚为“家”,日夜与鱼为伴。从常规淡水鱼类到土著经济鱼类的驯养繁殖、苗种培育研究、渔业资源修复、渔需物资配套项目服务等,每一处都留下了他坚实的脚印。这些年来,他圆满完成了洱海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项目建设、洱海土著鱼类栖息地保护项目建设、华能金沙江龙开口水电站人工模拟鱼类产卵场建设、华电鲁地拉水电站鱼类标记放流效果评价等渔业生态修复项目,为大理州渔业发展及洱海等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突出贡献。1995年,段正明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云南工商业联合会先进会员”称号,并载入“中华优秀人物集锦”。从2007年开始,段正明相继获得了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团头鲂等6项认证和无公害养殖证书,并于2013年申请注册了商标。
新品种,新技术
为适应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他不断学习新知识,通过借鉴吸收外地先进技术和经验,推广水产养殖新品种、新技术,加快了当地水产养殖引新推新步伐。他始终以“公司 养殖场 基地 农户”模式,坚持创建高品质的养殖基地,加强品牌意识,带动地方水产业的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创新品牌、保障产品质量安全等理念来提高养殖场的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机制,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使当地水产养殖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资源与环境是渔业的生存之源、立业之本,为恢复水生生物资源,段正明大力开展增殖放流活动。他1996年就着眼开展针对高原珍贵淡水鱼种种质资源的保护抢救工作,对当地土著稀有经济鱼类,包括云南裂腹鱼、洱海春鲤、杞麓鲤、洱海螺蛳等品种的驯化繁育研究及苗种培育试验,在反复实验、对比和探索中,得出了本地土著鱼种对生态环境的要求、繁殖年龄、人工饵料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立足搞好传统渔业的同时,他积极引进推广高效优质新品种,每年为滇西北各地州县(市)推广供给优良苗种3000多万尾;同时自觉担负起历史和社会责任,以保护本地珍稀物种为使命,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实现了裂腹鱼、洱海春鲤等众多珍稀物种的原种保留、人工繁育、规模养殖、人工放流;每年为金沙江、澜沧江、洱海等水域提供放流土著鱼种600多万尾,带动当地20多户养殖户推广养殖200多万尾,形成了“生态、精品、高效”养殖的现代渔业新格局,并且实现了商品化形成了全产业链,当一尾尾土著鱼类放归自然,他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成功延续了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和本地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满足了科研和市场的需要,提高了养殖效益,增强了产业发展后劲,为高原“明珠”洱海等水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主事人,主心骨
在渔业技术推广工作中,段正明是养殖户的知心朋友和教员,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心骨”。长期以来,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诠释着对水产事业的热爱和执着的追求。现有105亩养殖面积,繁育亲体有青、草、鲢、鳙、鲤、鲫、福瑞鲤、芙蓉鲫、武昌鱼、裂腹鱼、洱海春鲤、杞麓鲤等品种,2800多尾、5200千克,年苗种生产能力1亿尾。近年来所生产销售的苗种,特别是土著鱼类在当地深受有关部门和养殖户的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在技术方面,只要我知道的,就会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你们,只要在我的渔场里试养成功,我会尽最大努力使大家也能获得成功。”段正明这样说,他也这样做了。为了让更多的养殖户富起来,他把自己学习研究积累的土著经济鱼类养殖技术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他们,从提供优质苗种到科学养殖,从病害防治到销售服务,他利用自己丰富的养殖经验与广阔的人脉资源,为他们提供全方位无偿的帮助。紧紧围绕“渔业增效、渔民增收”这一目标,合理挖掘利用好资源,使当地水产养殖健康发展。
段正明经常说:“环保与渔业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要以资源和环境保护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途径,完善养殖管理制度,加快生态建设步伐,才能促进水产经济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他出售的苗种产品得到了市场广大客户的认可,销量远远供不应求。这离不开他坚持严谨科学的管理和诚实守信的宗旨,与他牢固树立“绿色、环保”的健康养殖理念分不开。谈到水产养殖,“每天都要细心地观察鱼类生长、活动规律和病害等情况,随时解决养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他介绍到;邓川镇腾龙村委员会银桥社高永胜深有感触地说:“我2013年在段正明的大力支持下,饲养了8亩土著春鲤10万尾,一年下来,收获6000多千克、产值18万元,效益是养殖常规鱼的3倍。”在他的帮助带领下,渔区一大批从事水产养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在未来的路上,段正明将继续为养殖户长期服务,共同为养殖增收而努力。
四十载春秋风华,他的心血默默倾注给了水产养殖事业。对于今后的发展,他胸有成竹——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着力开发特色养殖,加强科技推广力度,全面开展绿色生态养殖,努力打造地方名优特色品牌。面对上级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广大群众的信赖以及来自各方面的荣誉,段正明这位年过半百、从事水产养殖业四十多年的老党员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光荣而艰巨;眺望着高原各族人民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江河湖泊,他的脑海又在勾勒一幅幅洱海源头渔业经济腾飞的宏伟蓝图。
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供稿
老渔场,老模式
莽莽苍山脚下,悠悠洱海源头,在云南大理洱海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有一个洱海土著鱼类繁育生产养殖基地,这就是段正明为之奋斗半生的地方——洱源县右所鱼种场。1990年段正明接任鱼种场场长,当时,因池塘老旧、养殖技术及设备落后、生产经营管理粗放,企业处于年年亏本欠债、职工工资拖欠、人心思离的困难境地。面对此情此景,段正明深知肩上的担子沉重,萦绕在他心头的是一种希望和使命感。穷则思变,通过深入调查研究与市场分析,段正明觉得必须转变生产管理经营模式才能扭转局面挽救企业。1992年,他痛下决心向银行贷款50万元,投入改造鱼池和设备更新,从此,他便一头扎进工作,夜以继日地忙碌在鱼塘边。功夫不负苦心人,在他艰苦付出与不懈的努力下,终于扭转了亏损的局面,当年产值翻两番,并连续3年翻番,3年就还清了贷款,一举摆脱了困境,赢得了市场,留住了职工,重振了企业。在他的影响下,周围十里八乡的群众纷纷挖塘养鱼,附近的邓川、右所、江尾等乡镇发展养鱼3000多亩,年产值近4000万元,多数靠养鱼当上了“万元户”。
与水产养殖业结缘后,段正明就深深爱上了这个行业,凭着一股不畏艰难、敢为人先的韧劲,他风里来,雨里去,以池沼湖泊河堤为“战场”,以看守鱼棚为“家”,日夜与鱼为伴。从常规淡水鱼类到土著经济鱼类的驯养繁殖、苗种培育研究、渔业资源修复、渔需物资配套项目服务等,每一处都留下了他坚实的脚印。这些年来,他圆满完成了洱海水生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项目建设、洱海土著鱼类栖息地保护项目建设、华能金沙江龙开口水电站人工模拟鱼类产卵场建设、华电鲁地拉水电站鱼类标记放流效果评价等渔业生态修复项目,为大理州渔业发展及洱海等水域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突出贡献。1995年,段正明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云南工商业联合会先进会员”称号,并载入“中华优秀人物集锦”。从2007年开始,段正明相继获得了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团头鲂等6项认证和无公害养殖证书,并于2013年申请注册了商标。
新品种,新技术
为适应水产养殖业的快速发展,他不断学习新知识,通过借鉴吸收外地先进技术和经验,推广水产养殖新品种、新技术,加快了当地水产养殖引新推新步伐。他始终以“公司 养殖场 基地 农户”模式,坚持创建高品质的养殖基地,加强品牌意识,带动地方水产业的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创新品牌、保障产品质量安全等理念来提高养殖场的综合生产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机制,实行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使当地水产养殖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资源与环境是渔业的生存之源、立业之本,为恢复水生生物资源,段正明大力开展增殖放流活动。他1996年就着眼开展针对高原珍贵淡水鱼种种质资源的保护抢救工作,对当地土著稀有经济鱼类,包括云南裂腹鱼、洱海春鲤、杞麓鲤、洱海螺蛳等品种的驯化繁育研究及苗种培育试验,在反复实验、对比和探索中,得出了本地土著鱼种对生态环境的要求、繁殖年龄、人工饵料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在立足搞好传统渔业的同时,他积极引进推广高效优质新品种,每年为滇西北各地州县(市)推广供给优良苗种3000多万尾;同时自觉担负起历史和社会责任,以保护本地珍稀物种为使命,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实现了裂腹鱼、洱海春鲤等众多珍稀物种的原种保留、人工繁育、规模养殖、人工放流;每年为金沙江、澜沧江、洱海等水域提供放流土著鱼种600多万尾,带动当地20多户养殖户推广养殖200多万尾,形成了“生态、精品、高效”养殖的现代渔业新格局,并且实现了商品化形成了全产业链,当一尾尾土著鱼类放归自然,他感到无比欣慰和自豪,成功延续了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和本地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满足了科研和市场的需要,提高了养殖效益,增强了产业发展后劲,为高原“明珠”洱海等水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主事人,主心骨
在渔业技术推广工作中,段正明是养殖户的知心朋友和教员,群众增收致富的“主心骨”。长期以来,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诠释着对水产事业的热爱和执着的追求。现有105亩养殖面积,繁育亲体有青、草、鲢、鳙、鲤、鲫、福瑞鲤、芙蓉鲫、武昌鱼、裂腹鱼、洱海春鲤、杞麓鲤等品种,2800多尾、5200千克,年苗种生产能力1亿尾。近年来所生产销售的苗种,特别是土著鱼类在当地深受有关部门和养殖户的好评,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在技术方面,只要我知道的,就会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你们,只要在我的渔场里试养成功,我会尽最大努力使大家也能获得成功。”段正明这样说,他也这样做了。为了让更多的养殖户富起来,他把自己学习研究积累的土著经济鱼类养殖技术毫不保留地传授给他们,从提供优质苗种到科学养殖,从病害防治到销售服务,他利用自己丰富的养殖经验与广阔的人脉资源,为他们提供全方位无偿的帮助。紧紧围绕“渔业增效、渔民增收”这一目标,合理挖掘利用好资源,使当地水产养殖健康发展。
段正明经常说:“环保与渔业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要以资源和环境保护为基础,以科技创新为途径,完善养殖管理制度,加快生态建设步伐,才能促进水产经济从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从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他出售的苗种产品得到了市场广大客户的认可,销量远远供不应求。这离不开他坚持严谨科学的管理和诚实守信的宗旨,与他牢固树立“绿色、环保”的健康养殖理念分不开。谈到水产养殖,“每天都要细心地观察鱼类生长、活动规律和病害等情况,随时解决养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他介绍到;邓川镇腾龙村委员会银桥社高永胜深有感触地说:“我2013年在段正明的大力支持下,饲养了8亩土著春鲤10万尾,一年下来,收获6000多千克、产值18万元,效益是养殖常规鱼的3倍。”在他的帮助带领下,渔区一大批从事水产养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走上了致富之路。在未来的路上,段正明将继续为养殖户长期服务,共同为养殖增收而努力。
四十载春秋风华,他的心血默默倾注给了水产养殖事业。对于今后的发展,他胸有成竹——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着力开发特色养殖,加强科技推广力度,全面开展绿色生态养殖,努力打造地方名优特色品牌。面对上级的充分肯定和大力支持、广大群众的信赖以及来自各方面的荣誉,段正明这位年过半百、从事水产养殖业四十多年的老党员觉得自己肩上的担子光荣而艰巨;眺望着高原各族人民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江河湖泊,他的脑海又在勾勒一幅幅洱海源头渔业经济腾飞的宏伟蓝图。
中华农业科教基金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