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基于CiteSpace软件对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关于三峡库区消落带的已发表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从文献计量视角探讨了三峡库区消落带研究的现状、进展及热点演变.结果表明,(1)截止2019年底,检索到相关中文文献936篇,英文文献225篇;国内外三峡消落带研究论文数量均存在缓慢增长-快速增长-波动稳定的发展过程,中文文献年发文量近两年有降低趋势;(2)研究团队主要集中在重庆、湖北地区的高校和研究所,以西南大学、重庆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科学院等为主,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研究团队,但各机
【机 构】
:
长江上游湿地科学研究重庆市重点实验室, 重庆401331;三峡库区地表生态过程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重庆 401331;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 重庆401331;长江上游湿地科学研究重庆市重点实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CiteSpace软件对CNKI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关于三峡库区消落带的已发表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从文献计量视角探讨了三峡库区消落带研究的现状、进展及热点演变.结果表明,(1)截止2019年底,检索到相关中文文献936篇,英文文献225篇;国内外三峡消落带研究论文数量均存在缓慢增长-快速增长-波动稳定的发展过程,中文文献年发文量近两年有降低趋势;(2)研究团队主要集中在重庆、湖北地区的高校和研究所,以西南大学、重庆大学、中国地质大学、中国科学院等为主,形成了较为稳定的研究团队,但各机构及团队之间合作交流较薄弱;(3)发文期刊,中文以《生态学报》、《环境科学》、《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为主,外文以《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Ecological Engineering》《PLoS One》发文较多,外文高水平期刊发文较少;(4)研究热点主要以植物、土壤两大生态要素为轴心,高频关键词有“水位变化”“水淹”“土壤”“重金属”“狗牙根”“riparian zone”“vegetation”“sediment”等;分析表明三峡水库消落带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水位波动下植物群落逆向演替与格局变化、植物对水淹胁迫的生理生态响应、植被恢复技术研发、消落带微生物群落演变、土壤养分或重金属的赋存与迁移过程以及溶解性有机质特征等,近年来消落带重金属环境行为、消落带生境异质性的生态效应、生态格局与水库安全的关系等问题成为研究热点.然而,单一要素和单一过程研究限制了消落带研究的系统性,相关研究陷入瓶颈;新技术方法的运用以及生态系统观的引入是未来三峡消落带研究突破的关键,应开展消落带生境异质性带来的生态过程的复杂性研究,同时加强消落带植物-土壤-水耦合长期观测,探索消落带生态恢复技术及其持续的生态影响.
其他文献
在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针对山东省碳排放数据更新迟缓、以往预测模型难以满足现实需求的问题,统计相关数据,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推荐方法测算山东省2000—2017年碳排放量和排放强度,并借助脱钩分析、碳承载力和碳赤字探究碳排放的动态变化趋势;基于5项最重要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建立改进的粒子群算法(IPSO)优化BP神经网络模型,对山东省的碳排放量和排放强度进行仿真预测.结果表明:山东省工业耗能占总量的78.5%左右.2000—2017年间山东省碳排放量呈增长趋势,年平均为52328.10万吨
为改善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促进城市低碳经济发展,以在区域发展中发挥引领作用的九个国家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和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从静态和动态两个角度对研究区2005—2016年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进行了测算,并进一步分析了碳排放效率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各年份国家中心城市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的平均值均偏低,变化范围在0.4824—0.7609之间,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研究期间国家中心城市交通运输业碳排放效率年均下降2.98%,其中
试验采用人工控制土壤水分的方法,测定不同土壤含水量条件及有效辐射强度下沙地柏苗木的蒸腾速率、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等指标,分析沙地柏在不同土壤含水量和光照条件下影响的光合生理响应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土壤含水量(SWC)用称重法测定,将硬塑盆中的土壤水分含量设置为7.5%,10%,12.5%,15%,17.5%,20% 等6个不同的处理,每天进行称重,瞬时土壤水分含量用TDR100土壤水分测速仪(上海赛弗生物公司)测定,用Li-6400光合测定仪(美国LI-COR公司)测定沙地柏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光合生理
以广州市海珠区登记在册的40株古树为研究对象,调查其生长状况,采集土壤测定pH、EC值、容重、通气度、有机质、全N、全P、全K、水解N、有效P、速效K含量等11项理化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古树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海珠区大多数古树土壤EC值偏低(<0.35 mS·cm-1),表现为强变异;土壤有机质、全N、水解N、有效P、速效K含量充足,土壤全P和全K分别有65.71%、40.00%样本处于低含量水平.土壤全P和全K隶属度函数值低于其他指标,表明全P和全K是影响古树土壤肥力的限制性因子
以早熟和晚熟品种大白菜为试材,根据化肥氮(尿素)、有机肥氮(生物有机肥)配施比例设置4个施肥处理,测定不同施肥处理下不同熟期大白菜土壤酶活性、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及产量、品质的变化特征.结果 表明:早熟品种\'德高16\'大白菜莲座期和结球紧实期均以配施1/2生物有机肥(T2)处理的土壤蔗糖酶、土壤脲酶、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较强,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较多;晚熟品种\'青华76\'大白菜莲座期也以T2处理表现好,结球紧实期却以配施1/4生物有机肥(T1)处理的土壤酶活性、有机质
利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浙江省仙居县3、9、14、21年生根系和土壤微生物量碳(C)、氮(N)、磷(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结果表明,杨梅根系C、C:N在不同林龄间没有显著差异;随着林龄的增加,根系N、P含量降低,而C:P、N:P则增大;21年生杨梅根系N含量显著低于3年生(P<0.05),磷含量显著低于其他林龄(P<0.05);21年生杨梅根系C:P、N:P显著高于其他林龄(P<0.05).从根系N:P的变化可知,随着林龄增大,杨梅生长受到P的限制更加明显.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微生物量氮(MB
以半干旱矿区典型分布的黑沙蒿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原位不离体试验,模拟侵蚀拉拔破坏对黑沙蒿根系生长特性的影响,并分析其受损自修复能力,旨在揭示植物根系在脆弱生态区中抵御外力侵蚀的生存策略.结果 表明,拉拔破坏形成机械损伤后,根系生长速率和活性均明显降低,持续拉拔对二者的抑制作用显著大于瞬时拉拔,重度损伤产生的负反馈显著大于轻度损伤.黑沙蒿根系在拉拔破坏后,会出现大量死亡的现象,造成活根数量锐减,瞬时和持续拉拔分别可造成活根减少60.6%和66.9%,轻度和重度损伤后活根分别减少59.7%和67.8%.黑沙蒿
防风固沙功能受气象、土壤、植被、土地利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监测评估区域防风固沙功能对不同影响因子的响应状况可为生态保护工程的布局实施提供重要依据.以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区为例,基于NDVI指数和RWEQ模型,构建了植被覆盖度与防风固沙功能的同步变化指数模型,评估分析了工程区防风固沙功能对植被覆盖度变化的响应水平及时空差异.结果表明:(1)2000—2015年京津风沙源区防风固沙功能与植被覆盖度的同步变化指数(SI)波动增加,多年平均值达到0.85,说明区域防风固沙功能对植被覆盖度变化存在显著响应且整体表现出
植物群落和代表性植物的生存状态是反映草地退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以青海省果洛州玛沁县的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和极度退化的高寒草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植物群落特征、代表性植物地上性状及生存状态对退化程度的响应.结果 表明:群落物种组成由禾本科、莎草科过渡到杂类草,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先平稳变化后降低,群落平均高度、Patrick丰富度均先增加后降低,群落盖度依次降低,群落特征指标均在极度退化时最低(P<0.05);总体来看,与轻度退化样地相比
林下草本植物是城市森林生物多样性重要的保育层,敏感度高,可塑性强,能有效反映城市植被对城市化的响应策略.本研究在上海市范围内沿中心城区—近郊—远郊的城乡梯度,共选取16块林地共398个样方,分析了上海市森林草本群落区系特征和多样性格局沿城乡梯度的变化规律.结果 表明:上海城市森林生态系统中共有草本植物144种,隶属47科118属;多年生草本74种,占半数以上(51.39%);属和种分别涵盖18和12个分布区类型和亚型,以热带和温带成分为主;外来植物28种,占比接近20%;物种丰富度和群落多样性指数均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