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半年多的筹备太匆忙,一年的展览也只是如预告的片花一瞬而过,土耳其人要从中了解真实的中国文化还远远不够。不过这是开始,有了新鲜感和好奇心,就会有走进彼此的机会了
这是安卡拉大学中文系的李平荣第一次看中国的文艺表演。一组由琵琶、京剧、杂技、敦煌舞蹈等串联而成的充满“中国元素”的节目,12月12日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商会剧院上演,也为2012土耳其中国文化年拉开了序幕。
安卡拉商会剧院在首都的中心地带,不久前重新装修完成,它是土耳其设施最先进的剧场之一。
当晚的上座率约有九成。所有到场的观众都是接到通知或应邀来到剧院的。李平荣就是其中之一。
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二十余所大学里,李平荣所在的安卡拉大学是唯一开设中文系的。大学三年级的他已经能用简单的汉语进行对话,对中国充满了好奇和兴趣。“李平荣”是他给自己起的中文名字,因为他认为“平,代表很厉害的意思”,这位土耳其大学生这般解释自己名字的由来。
中国文化在这位土耳其大三学生的印象里,神秘而陌生。他说喜欢关于中国的一切东西。
欲将“丝路”赋新语
大多数时候,在场的土耳其人对这个来自陌生国家的文艺表演的反应是安静,带着点好奇,但没有太多意外。
开幕式节目的安排很有心,演出在舞蹈《敦煌伎乐》中拉开序幕,取材敦煌,因其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主干道的必经之路,舞台后方幕布上的大荧幕里播放着敦煌仕女的图案,作为背景。
赵聪的琵琶独奏《新编十面埋伏》,让李平荣感觉有些新鲜,表演者对作品进行了重新编曲,一改传统中琵琶的静雅,而变得铿锵且气度十足,配合舞台上闪烁的灯光,颇有古今结合的味道。舞蹈《六月清荷》里的扇子舞、京剧《盗仙草》中的耍花枪都是中国老百姓早已熟悉的节目了,显然多数土耳其观众对京剧演员熟练的花枪配合感到惊奇,也报以其热烈掌声。
陪同中国媒体团的29岁导游布拉克也是第一次观看中国的文艺演出。他喜欢北京舞蹈学院的《青花瓷上的鱼》中领舞贾琳的表演,觉得她是当晚演出中最好的舞者。布拉克喜欢音乐,平时还自己写歌。新疆乐队艾尔肯表演的土耳其歌曲《心愿》,似乎没有让这位土耳其年轻人感到满意。让布拉克印象最深的是中国杂技团的压轴节目《十三人顶碗》,这个节目也赢得了全场最热烈的掌声。
这场名为《丝路新语》的演出,是中土文化年的开幕序曲。2012年将在土耳其正式开始的中国文化年,主题定为“丝路之源,魅力中国”,“丝路”作为全年文化活动项目的关键词。
在地理位置上,中国与土耳其分列在亚洲大陆的东西两端,如果要为遥遥相对的两个国家找到关联的话,约在2000年前的丝绸之路的路标上,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驼队先后经过了这两个地方。
之后2000年间,两国分向东西,各自发展。
直到2009年,土耳其总统居尔访华时与胡锦涛主席达成了新的共识,两国发表《联合声明》,正式确定2012年在土耳其举办中国文化年,2013年在中国举办土耳其文化年。两个国家再一次,通过文化的交流,搭建起对彼此重新认知的机会。文化交流的演进路线
2003年10月中国与法国互办文化年,这是中国首次与外国互办国家级文化年。此后,中国文化年、中国文化节此起彼伏,最早的目标国家大都集中在欧洲大陆的腹地。
土耳其位于欧洲大陆的边缘地带。在土耳其生活工作的华人很少,官方公布的数字只有9万人,没有华人聚居区。所以前几年,两国文化交流活动的规格并不高。
2006年,中国在土耳其举办文化周,考虑到民族传统的接近性,中国官方邀请了新疆木卡姆艺术团到伊斯坦布尔做主题演出。此后一年,土耳其文化旅游部选在北京东岳庙也就是民俗博物馆举行了土耳其文化周,主要内容是展示土耳其的传统手工技艺。
到了2010年,随着两国政治经济关系的日趋密切,文化交流出现了一次飞跃。中国文化部把为期一个多月的“感知中国”活动带到了土耳其。“感知中国”以新闻交流、作家论坛开始,用为期一周的中国电影展映作结。
与土耳其互办文化年,是中国与亚非地区首次的大型综合文化交流活动。在此之前,中国已和6个国家互办过文化年。从文化周、主题活动月到大型文化年,是文化交流合理的演进路线,不仅是时间的延长,更是两国关系不断深化的体现。
“中国文化年将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容向土耳其人民介绍中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发展成就。中国人民也将对土耳其文化年投以极大的关注和热情。”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开幕式当天发来贺信说。
承办此次文化年活动的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新闻部负责人王洪波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012年在土耳其的中国文化年活动共将推出70多个项目,涉及文学艺术、文物、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教育、旅游、友城等多个领域。
其中特别的一项是,中国国家文物局将与土耳其文化旅游部合作举办《华夏瑰宝展》,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最古老的托普卡帕皇宫博物馆展出包括兵马俑在内的近百件中国文物精品。这是两国建交40年来最重要的一次文物交流,也是中国兵马俑第一次出访亚非地区。走进彼此的机会
12月12日当天,土耳其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晨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对中国文化年活动进行大篇幅的报道。而在今后的一年中,这些陆续带去的有着浓重历史印痕的“见面礼”,会是土耳其人印象中的中国的样子吗?他们喜欢这样的中国吗?我们尚不可得知。
走在伊斯坦布尔老城区的商业街道上,路边不时能看到卖皮包的地摊,手提包上赫然贴着“Prada”的烫金LOGO。地摊老板看到中国记者走近,高兴地喊道“lackie Chan”(武打明星成龙的英文名),还煞有其事地与同伴比划起来,边比划边说“Kongfu’’——或许,这是许多土耳其人对中国最熟悉的印象。
就如带着帕慕克笔下描述的自奥斯曼帝国瓦解后,被“世界几乎遗忘了”的“贫穷、破败、孤立”的伊斯坦布尔的想象,我们尝试按图索骥去找寻这个失落帝国忧伤灵魂的时候,看到的却是热情、友善、平静的土耳其人,还有现代感十足的伊斯坦布尔。
布拉克在伊斯坦布尔长大,当这位导游硕士介绍起这个城市历史的时候,充满着对自己国家在数千年变迁中与周边国家文化相互融合与影响的骄傲,丝毫看不到对失落帝国的惆怅和“呼愁”。
对于中国记者对帕慕克的热衷,布拉克有些不理解,在他看来,那是作家个人解读下的土耳其,它只是真实土耳其的—个侧面。
土耳其人彼此行贴面礼,并且乐意以这样的方式作为对待外国人的友善表示。任何想象,只有在走进的时候才接近真实,才会有真正的理解和喜爱。
导游布拉克第一次接待来自中国的客人,他说他很想在仅有的几天里尽可能地向中国媒体介绍最具土耳其特色的一切,好让记者们回去传达给更多的中国人。可他也清楚,这其实很难。就像中国带着代表自己文化的作品来到土耳其,希望他们从刚见到的个别作品或物件里去认识一个陌生的东方国家。
“你们在土耳其的时间太短了,难以了解真实的土耳其,也难感受到它真正的魅力。”布拉克遗憾地说。
文化年何尝不是。半年多的筹备太匆忙,一年的展览也只是如预告的片花一瞬而过,土耳其人要从中了解真实的中国文化还远远不够。不过这是开始,有了新鲜感和好奇心,就会有走进彼此的机会了。
在接待中国记者的期间,布拉克在夜里用Google地图搜索了北京,他发现在地图上,“北京的天安门附近有一个很大的建筑物!”据记者们推断可能是故宫。卫星地图上看到的庞然大物让他感到好奇。布拉克很喜欢打听关于北京的一切,他还说他已在计划花半年的时间到亚洲的各个地方旅游,“北京,肯定要去的”。
这是安卡拉大学中文系的李平荣第一次看中国的文艺表演。一组由琵琶、京剧、杂技、敦煌舞蹈等串联而成的充满“中国元素”的节目,12月12日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商会剧院上演,也为2012土耳其中国文化年拉开了序幕。
安卡拉商会剧院在首都的中心地带,不久前重新装修完成,它是土耳其设施最先进的剧场之一。
当晚的上座率约有九成。所有到场的观众都是接到通知或应邀来到剧院的。李平荣就是其中之一。
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二十余所大学里,李平荣所在的安卡拉大学是唯一开设中文系的。大学三年级的他已经能用简单的汉语进行对话,对中国充满了好奇和兴趣。“李平荣”是他给自己起的中文名字,因为他认为“平,代表很厉害的意思”,这位土耳其大学生这般解释自己名字的由来。
中国文化在这位土耳其大三学生的印象里,神秘而陌生。他说喜欢关于中国的一切东西。
欲将“丝路”赋新语
大多数时候,在场的土耳其人对这个来自陌生国家的文艺表演的反应是安静,带着点好奇,但没有太多意外。
开幕式节目的安排很有心,演出在舞蹈《敦煌伎乐》中拉开序幕,取材敦煌,因其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主干道的必经之路,舞台后方幕布上的大荧幕里播放着敦煌仕女的图案,作为背景。
赵聪的琵琶独奏《新编十面埋伏》,让李平荣感觉有些新鲜,表演者对作品进行了重新编曲,一改传统中琵琶的静雅,而变得铿锵且气度十足,配合舞台上闪烁的灯光,颇有古今结合的味道。舞蹈《六月清荷》里的扇子舞、京剧《盗仙草》中的耍花枪都是中国老百姓早已熟悉的节目了,显然多数土耳其观众对京剧演员熟练的花枪配合感到惊奇,也报以其热烈掌声。
陪同中国媒体团的29岁导游布拉克也是第一次观看中国的文艺演出。他喜欢北京舞蹈学院的《青花瓷上的鱼》中领舞贾琳的表演,觉得她是当晚演出中最好的舞者。布拉克喜欢音乐,平时还自己写歌。新疆乐队艾尔肯表演的土耳其歌曲《心愿》,似乎没有让这位土耳其年轻人感到满意。让布拉克印象最深的是中国杂技团的压轴节目《十三人顶碗》,这个节目也赢得了全场最热烈的掌声。
这场名为《丝路新语》的演出,是中土文化年的开幕序曲。2012年将在土耳其正式开始的中国文化年,主题定为“丝路之源,魅力中国”,“丝路”作为全年文化活动项目的关键词。
在地理位置上,中国与土耳其分列在亚洲大陆的东西两端,如果要为遥遥相对的两个国家找到关联的话,约在2000年前的丝绸之路的路标上,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驼队先后经过了这两个地方。
之后2000年间,两国分向东西,各自发展。
直到2009年,土耳其总统居尔访华时与胡锦涛主席达成了新的共识,两国发表《联合声明》,正式确定2012年在土耳其举办中国文化年,2013年在中国举办土耳其文化年。两个国家再一次,通过文化的交流,搭建起对彼此重新认知的机会。文化交流的演进路线
2003年10月中国与法国互办文化年,这是中国首次与外国互办国家级文化年。此后,中国文化年、中国文化节此起彼伏,最早的目标国家大都集中在欧洲大陆的腹地。
土耳其位于欧洲大陆的边缘地带。在土耳其生活工作的华人很少,官方公布的数字只有9万人,没有华人聚居区。所以前几年,两国文化交流活动的规格并不高。
2006年,中国在土耳其举办文化周,考虑到民族传统的接近性,中国官方邀请了新疆木卡姆艺术团到伊斯坦布尔做主题演出。此后一年,土耳其文化旅游部选在北京东岳庙也就是民俗博物馆举行了土耳其文化周,主要内容是展示土耳其的传统手工技艺。
到了2010年,随着两国政治经济关系的日趋密切,文化交流出现了一次飞跃。中国文化部把为期一个多月的“感知中国”活动带到了土耳其。“感知中国”以新闻交流、作家论坛开始,用为期一周的中国电影展映作结。
与土耳其互办文化年,是中国与亚非地区首次的大型综合文化交流活动。在此之前,中国已和6个国家互办过文化年。从文化周、主题活动月到大型文化年,是文化交流合理的演进路线,不仅是时间的延长,更是两国关系不断深化的体现。
“中国文化年将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和内容向土耳其人民介绍中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发展成就。中国人民也将对土耳其文化年投以极大的关注和热情。”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开幕式当天发来贺信说。
承办此次文化年活动的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新闻部负责人王洪波告诉《中国新闻周刊》,2012年在土耳其的中国文化年活动共将推出70多个项目,涉及文学艺术、文物、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教育、旅游、友城等多个领域。
其中特别的一项是,中国国家文物局将与土耳其文化旅游部合作举办《华夏瑰宝展》,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最古老的托普卡帕皇宫博物馆展出包括兵马俑在内的近百件中国文物精品。这是两国建交40年来最重要的一次文物交流,也是中国兵马俑第一次出访亚非地区。走进彼此的机会
12月12日当天,土耳其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晨报》在头版头条位置对中国文化年活动进行大篇幅的报道。而在今后的一年中,这些陆续带去的有着浓重历史印痕的“见面礼”,会是土耳其人印象中的中国的样子吗?他们喜欢这样的中国吗?我们尚不可得知。
走在伊斯坦布尔老城区的商业街道上,路边不时能看到卖皮包的地摊,手提包上赫然贴着“Prada”的烫金LOGO。地摊老板看到中国记者走近,高兴地喊道“lackie Chan”(武打明星成龙的英文名),还煞有其事地与同伴比划起来,边比划边说“Kongfu’’——或许,这是许多土耳其人对中国最熟悉的印象。
就如带着帕慕克笔下描述的自奥斯曼帝国瓦解后,被“世界几乎遗忘了”的“贫穷、破败、孤立”的伊斯坦布尔的想象,我们尝试按图索骥去找寻这个失落帝国忧伤灵魂的时候,看到的却是热情、友善、平静的土耳其人,还有现代感十足的伊斯坦布尔。
布拉克在伊斯坦布尔长大,当这位导游硕士介绍起这个城市历史的时候,充满着对自己国家在数千年变迁中与周边国家文化相互融合与影响的骄傲,丝毫看不到对失落帝国的惆怅和“呼愁”。
对于中国记者对帕慕克的热衷,布拉克有些不理解,在他看来,那是作家个人解读下的土耳其,它只是真实土耳其的—个侧面。
土耳其人彼此行贴面礼,并且乐意以这样的方式作为对待外国人的友善表示。任何想象,只有在走进的时候才接近真实,才会有真正的理解和喜爱。
导游布拉克第一次接待来自中国的客人,他说他很想在仅有的几天里尽可能地向中国媒体介绍最具土耳其特色的一切,好让记者们回去传达给更多的中国人。可他也清楚,这其实很难。就像中国带着代表自己文化的作品来到土耳其,希望他们从刚见到的个别作品或物件里去认识一个陌生的东方国家。
“你们在土耳其的时间太短了,难以了解真实的土耳其,也难感受到它真正的魅力。”布拉克遗憾地说。
文化年何尝不是。半年多的筹备太匆忙,一年的展览也只是如预告的片花一瞬而过,土耳其人要从中了解真实的中国文化还远远不够。不过这是开始,有了新鲜感和好奇心,就会有走进彼此的机会了。
在接待中国记者的期间,布拉克在夜里用Google地图搜索了北京,他发现在地图上,“北京的天安门附近有一个很大的建筑物!”据记者们推断可能是故宫。卫星地图上看到的庞然大物让他感到好奇。布拉克很喜欢打听关于北京的一切,他还说他已在计划花半年的时间到亚洲的各个地方旅游,“北京,肯定要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