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飞机在高黎贡山上空盘旋,然后顺着山脊俯冲下来,与大山一点点地拉开距离,成对视的姿势。山脚下的城市便是我们此行的中转地——保山。
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滇西腾冲的和顺乡,选择从保山绕道中转。1944年的松山之战是滇缅战场的经典之役,据说已经写入美国西典军校的军事教材中。从松山下来已近黄昏,往和顺乡方向走要翻越高黎贡山,一百多公里的山路,不巧又在修,外加上天黑下雨,足足花了五个多小时我们才走出大山。
边极的世外桃源
“边极第一城”,是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对腾冲的记载。当年滇西抗日战场中,腾冲的战略地位也十分重要。在收复腾冲一役中,因为有前身是“飞虎队”的美国十四航空连队空中支援,炸开了多处城墙后,才使得中国远征军得以收复这座古县城。惨烈的战争中,距县城两三公里处的和顺乡却完好无损,它默默地待在城边,见证着岁月的流逝。正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在西方文明的排山倒海冲击之前,中国原是一个和谐而安静的人文世界。有高明的人生理趣,有深刻的生命情操,也有弥漫的尘世乐趣。虽也有一乱一治的循环与反复扰攘的战争,然而却动撼不了中国人文世界内在的和谐性……”
和顺是腾冲县的火山、玉石、和顺古镇三宝中的人文之宝,也是西南丝绸古道上最大的侨乡。从这里去缅甸只要148公里,到印度的雷多是600公里的坦途,可是去昆明却要走500多公里的山路。所以当地人开玩笑地说和顺人“出国容易,进城难”。由于明代朱元璋的屯边制度,和顺人的祖先多是从中原、四川、安徽、南京迁来的移民,由于地少人多,不少人出国做玉石生意,或是外出在商行里从学徒开始,慢慢有了自己的基业,所以当地居民的祖辈出了不少经营翡翠、棉纱、谷米生意的雄商巨贾,他们衣锦还乡修建宅院,出资修建学校、宗祠,渐渐地,和顺形成了富甲一方的侨乡。
小镇依山顺水而建,从村口月牙型牌坊往里遥望,是一片低高错落的白墙黑瓦民居,田野山色与民居的白墙黑瓦,相互借景映衬,古朴中带有几分典雅。墙基院落及街巷小道均用当地的火山石料镶砌而成,虽然正值雨季,路面并没有拖泥带水的泥泞。
早起,喷薄而出的太阳洒在村落前开阔的禾田里,不时有三五白鹭飞过,一条绕村小河与村口两条石桥,将田野与整个小镇自然分隔开,双桥则成为迎来送往的必经之地。
村子四周是延绵的圆顶山包,到了腾冲才知道,这一带到处是火山,当地人有“好个腾越州,十山九无头”的说法。
7月是其他城市暑气肆虐的季节,这里却气候清凉而温润。老宅街巷中也有不少商铺和客栈,但并无张灯结彩广告灯箱的商业气氛。虽有游人出入,却鲜有摇旗呐喊的喧闹,居民生活平静如常,与已经现代化的县城相比竟有几分遗世的恬静。
“混血”的老房子
头天入住的客栈,是家靠村口新盖的小楼,客栈的廊边处看得见远处的火山和近处的田野,本来住得还算满意,只是早上在镇子里转了一小圈,立即被小镇老宅的文雅气质所吸引。在这里,不同文化的浸染造就了“混血”民居:徽派的白墙黛瓦、江南园林的小桥流水、东南亚的花窗阁楼、带罗马柱的祠堂,以及英式高墙石屋等等各式建筑风格,竟然在这个清秀的西南边陲水乳交融,和谐并存。所以,我们最终决定放弃这个新“家”,换间有“底蕴”的老宅住住。
和顺乡包括了四周相邻的八个村子,据说算得上老宅的房屋加起来有上千家,名气大的清代老宅就有一百多家。在巷子深处拜访了几家宅子后,我们被一家叫“贤美和”的寸家老宅所吸引,中式雕花带有洋味的木楼成了我们在和顺的新“家”。吃罢早饭,一行人便入住其中。
和许多当地居民一样,房东寸阿姨祖上在清代就赴缅甸做棉纱生意,经过两代人的努力,寸家在缅甸扎下根,有了自己的商号。随后,寸阿姨的爷爷回老家先后盖起了两栋占地四五百平方米的两层二进大院,寸家两兄弟抓阄,寸阿姨的父亲分得贤美和大院,隔壁的必美大院则由寸阿姨的叔叔一家居住,而必美大院在当年腾冲收复战中,被征作中国远征军198师师长叶佩高的住所。
“贤美和”是寸家祖先盖的第一间老宅,一栋中西合璧的“混血”二层串阁楼式大院。雕梁画栋的木楼里有北方的四合院影子,还有云南的弯月照壁,中式高堂前挂着德国制造的马灯,屋檐里接雨水用的是英国铁皮管子,中式红木家具装嵌着从缅甸带回的陶瓷把手,二层串阁楼上带花窗的走廊是南亚风格的百叶窗。到今天,也快百岁的老房里样样家什都还在发光发热。镇上几乎所有老宅,家家都带有这样的洋味,可想当年这里人家的生活殷实。据说当年腾冲沦陷,日本人占领了县城与和顺乡之间的来凤山,在山上的日本人看到和顺乡的高宅大院,正是寸家的必美大院,日本人也知道这必定是殷实,于是进村来企图抢掠,由于小巷阡陌复杂而不得不放弃。
寸阿姨饶有兴趣地讲着老宅背后的故事,并叮嘱我们腾冲县城有一座专门有中国远征军198师立的纪念碑,应该去看看。
坐花醉月的生活
住在雨季的和顺,并没有潮湿的感觉,因为当地的房子多是选用秋木做建材,既防虫又防潮。7月,正是缅桂花开的季节,家家户户的四方天井里,必定会有一两盆缅桂花,雨季的院落无法落座,于是我们便坐在过道里喝茶赏花。
与缅桂花同样受欢迎的是各种名贵的兰花。当地人养兰花有上百年的历史,兰花一般是放在书房后园里,或是在白墙黛瓦的弯照壁下。放兰花的花基也特别讲究,石材打造出的莲花石柱,造型线条极其简约时尚。看多了,我们也受了影响,到处找本地兰花,想带回家风雅一下。
和顺男人长年在国外谋生,女人则留守家中照顾老小,男人们体恤女人的辛劳,清道光年间在绕村的小河边建了六座特别的洗衣亭,为的是家中女人在洗衣时不被风吹日晒。而巷子里用火山石铺垫的石板路,特别设计了防滑的街心石条,有点像城市里为盲人设计的盲道,为的是老年人行走方便,镇里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如果晚辈与长者迎面相遇,晚辈应该主动让出街心石道给老人行走。
如果说“混血“的老宅代表着和顺人坐花醉月的生活享受,那么小鎮上建于1924年的图书馆则是和顺人精神追求的见证。
和顺图书馆是小镇上所有古建筑中最漂亮的一处,四角飞檐的屋顶老远可见,西式的白色方格大窗采光效果极好。听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介绍,图书馆收藏有七万多册图书,其中有些古籍珍本至今还让许多大图书馆望其项背。
图书馆至今仍对本地居民免费开放,那天,我们在图书馆见到一个光着脚的男童在报栏前翻看画报,他那专注的样子真的是可爱。★
我们此行的目的地是滇西腾冲的和顺乡,选择从保山绕道中转。1944年的松山之战是滇缅战场的经典之役,据说已经写入美国西典军校的军事教材中。从松山下来已近黄昏,往和顺乡方向走要翻越高黎贡山,一百多公里的山路,不巧又在修,外加上天黑下雨,足足花了五个多小时我们才走出大山。
边极的世外桃源
“边极第一城”,是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对腾冲的记载。当年滇西抗日战场中,腾冲的战略地位也十分重要。在收复腾冲一役中,因为有前身是“飞虎队”的美国十四航空连队空中支援,炸开了多处城墙后,才使得中国远征军得以收复这座古县城。惨烈的战争中,距县城两三公里处的和顺乡却完好无损,它默默地待在城边,见证着岁月的流逝。正如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在西方文明的排山倒海冲击之前,中国原是一个和谐而安静的人文世界。有高明的人生理趣,有深刻的生命情操,也有弥漫的尘世乐趣。虽也有一乱一治的循环与反复扰攘的战争,然而却动撼不了中国人文世界内在的和谐性……”
和顺是腾冲县的火山、玉石、和顺古镇三宝中的人文之宝,也是西南丝绸古道上最大的侨乡。从这里去缅甸只要148公里,到印度的雷多是600公里的坦途,可是去昆明却要走500多公里的山路。所以当地人开玩笑地说和顺人“出国容易,进城难”。由于明代朱元璋的屯边制度,和顺人的祖先多是从中原、四川、安徽、南京迁来的移民,由于地少人多,不少人出国做玉石生意,或是外出在商行里从学徒开始,慢慢有了自己的基业,所以当地居民的祖辈出了不少经营翡翠、棉纱、谷米生意的雄商巨贾,他们衣锦还乡修建宅院,出资修建学校、宗祠,渐渐地,和顺形成了富甲一方的侨乡。
小镇依山顺水而建,从村口月牙型牌坊往里遥望,是一片低高错落的白墙黑瓦民居,田野山色与民居的白墙黑瓦,相互借景映衬,古朴中带有几分典雅。墙基院落及街巷小道均用当地的火山石料镶砌而成,虽然正值雨季,路面并没有拖泥带水的泥泞。
早起,喷薄而出的太阳洒在村落前开阔的禾田里,不时有三五白鹭飞过,一条绕村小河与村口两条石桥,将田野与整个小镇自然分隔开,双桥则成为迎来送往的必经之地。
村子四周是延绵的圆顶山包,到了腾冲才知道,这一带到处是火山,当地人有“好个腾越州,十山九无头”的说法。
7月是其他城市暑气肆虐的季节,这里却气候清凉而温润。老宅街巷中也有不少商铺和客栈,但并无张灯结彩广告灯箱的商业气氛。虽有游人出入,却鲜有摇旗呐喊的喧闹,居民生活平静如常,与已经现代化的县城相比竟有几分遗世的恬静。
“混血”的老房子
头天入住的客栈,是家靠村口新盖的小楼,客栈的廊边处看得见远处的火山和近处的田野,本来住得还算满意,只是早上在镇子里转了一小圈,立即被小镇老宅的文雅气质所吸引。在这里,不同文化的浸染造就了“混血”民居:徽派的白墙黛瓦、江南园林的小桥流水、东南亚的花窗阁楼、带罗马柱的祠堂,以及英式高墙石屋等等各式建筑风格,竟然在这个清秀的西南边陲水乳交融,和谐并存。所以,我们最终决定放弃这个新“家”,换间有“底蕴”的老宅住住。
和顺乡包括了四周相邻的八个村子,据说算得上老宅的房屋加起来有上千家,名气大的清代老宅就有一百多家。在巷子深处拜访了几家宅子后,我们被一家叫“贤美和”的寸家老宅所吸引,中式雕花带有洋味的木楼成了我们在和顺的新“家”。吃罢早饭,一行人便入住其中。
和许多当地居民一样,房东寸阿姨祖上在清代就赴缅甸做棉纱生意,经过两代人的努力,寸家在缅甸扎下根,有了自己的商号。随后,寸阿姨的爷爷回老家先后盖起了两栋占地四五百平方米的两层二进大院,寸家两兄弟抓阄,寸阿姨的父亲分得贤美和大院,隔壁的必美大院则由寸阿姨的叔叔一家居住,而必美大院在当年腾冲收复战中,被征作中国远征军198师师长叶佩高的住所。
“贤美和”是寸家祖先盖的第一间老宅,一栋中西合璧的“混血”二层串阁楼式大院。雕梁画栋的木楼里有北方的四合院影子,还有云南的弯月照壁,中式高堂前挂着德国制造的马灯,屋檐里接雨水用的是英国铁皮管子,中式红木家具装嵌着从缅甸带回的陶瓷把手,二层串阁楼上带花窗的走廊是南亚风格的百叶窗。到今天,也快百岁的老房里样样家什都还在发光发热。镇上几乎所有老宅,家家都带有这样的洋味,可想当年这里人家的生活殷实。据说当年腾冲沦陷,日本人占领了县城与和顺乡之间的来凤山,在山上的日本人看到和顺乡的高宅大院,正是寸家的必美大院,日本人也知道这必定是殷实,于是进村来企图抢掠,由于小巷阡陌复杂而不得不放弃。
寸阿姨饶有兴趣地讲着老宅背后的故事,并叮嘱我们腾冲县城有一座专门有中国远征军198师立的纪念碑,应该去看看。
坐花醉月的生活
住在雨季的和顺,并没有潮湿的感觉,因为当地的房子多是选用秋木做建材,既防虫又防潮。7月,正是缅桂花开的季节,家家户户的四方天井里,必定会有一两盆缅桂花,雨季的院落无法落座,于是我们便坐在过道里喝茶赏花。
与缅桂花同样受欢迎的是各种名贵的兰花。当地人养兰花有上百年的历史,兰花一般是放在书房后园里,或是在白墙黛瓦的弯照壁下。放兰花的花基也特别讲究,石材打造出的莲花石柱,造型线条极其简约时尚。看多了,我们也受了影响,到处找本地兰花,想带回家风雅一下。
和顺男人长年在国外谋生,女人则留守家中照顾老小,男人们体恤女人的辛劳,清道光年间在绕村的小河边建了六座特别的洗衣亭,为的是家中女人在洗衣时不被风吹日晒。而巷子里用火山石铺垫的石板路,特别设计了防滑的街心石条,有点像城市里为盲人设计的盲道,为的是老年人行走方便,镇里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如果晚辈与长者迎面相遇,晚辈应该主动让出街心石道给老人行走。
如果说“混血“的老宅代表着和顺人坐花醉月的生活享受,那么小鎮上建于1924年的图书馆则是和顺人精神追求的见证。
和顺图书馆是小镇上所有古建筑中最漂亮的一处,四角飞檐的屋顶老远可见,西式的白色方格大窗采光效果极好。听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介绍,图书馆收藏有七万多册图书,其中有些古籍珍本至今还让许多大图书馆望其项背。
图书馆至今仍对本地居民免费开放,那天,我们在图书馆见到一个光着脚的男童在报栏前翻看画报,他那专注的样子真的是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