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杜诗在内容上 充满 “忧国忧民”的思想,它以高度地艺术水平,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命运的无限忧虑和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心。因此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诗具有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关键词】 杜诗;批判;黑暗现实;忧国忧民;忠君爱国
一、批判黑暗现实——杜诗现实主义精神的精髓所在
杜甫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糼接受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和熏陶,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一心想要走的是“达则兼善天下'”的道路。杜甫的一生苦难和穷困使他看到了封建社会的冷酷现实,再加上他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所受的生活磨炼,思想上逐渐形成了进步成份,终于使他突破了封建主义教条的某些束缚,开始运用诗歌揭露和批判黑暗的社会现实。
十年长安的困守,是杜甫思想变化的光辉起点;长期的流离失所又使他接近人民,体会到人民的情绪和愿望,从而丰富了自己的爱国思想和同情人民的感情。他的诗歌逐渐脱离了浪漫主义倾向,开始转向写实,内容主要是探究社会黑暗的根源,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也因此产生和发展。在此后的诗歌创作中,杜甫既继承了《诗经》、《离骚》的爱国忧民精神,又发展了两汉乐府民歌“写时事”的优良传统,创立了“即事名篇,无复依镑”的新乐府。杜甫一生把许多国家变故、民间疾苦,自己的所经所历、所思所感,都写在诗里,抒写作者胞中如山如河的郁积,展放作者碧海掣鲸的笔力,因而最能见出他的特色。杜甫反对统治阶级横征暴敛、奢移腐化,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反对吐蕃、回纥等族统治者的掠夺骚扰。杜甫对他所反映的时代生活有深刻的认识,他的诗歌的政治倾向性异常鲜明。
二、忧国忧民——杜诗现实主义精神的具体内涵
杜甫的诗歌饱含泪水和深情,具有运笔如椽、令人为之神动心摇的感染力。这除了他能设身处地的为老百姓着想外,还在于他本人就是社会中苦命的一员,他的命运就是一般人的遭遇,只要真实地将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叙述出来,也就成了人民的代言人。杜甫在诗歌创作中往往把抒情叙事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有理智的去观察社会现象,体会人民的疾苦,从而创作出具有诗史性质的杰作。诗中有抒情,有纪行,有说理,有对于自然的观察,有对社会矛盾的揭露,有内心的冲突,有追念国难的哀痛和对于将来的希望。
三、忠君爱国——杜诗现实主义精神的思想表现
在杜甫身上有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以社稷为重是他轸念民生疾苦的出发点,因此,天宝末年朝中大臣竟相奢侈使他深感忧虑,他学魏征的直言讽谏,大胆议论朝政,并用诗歌表达对皇帝过错的批判。盛唐一代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洞察力没有人比杜甫更深刻.在他的词句里,一方面是对当代政治无情的诅咒,一方面又掺杂着歌颂尧舜君王的词句。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他的忠君思想和爱国爱民情怀错综地交织在一起,对社稷和人民的最终关心,是他“忠君”的核心内容。他真诚地同情人民的痛苦,但又不能正确认识造成人民痛苦的封建制度。以上这些矛盾因素在他的诗中你交杂并存。君与民在杜甫的心里所占的份量都是极重的,在他失意飘零的一己悲怆里,交织着思君恋阙的忠心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四、抒写亲情——杜诗现实主义精神的首创。
在杜诗里,家愁与国恨互为因果,因国恨而使家愁愈显深重,历家愁而将国恨具体化。杜甫的诗歌创作是围绕他的人生旅程中曲折的生活经历展开的,带记事性质的抒情诗在他的创作中占据了最主要的位置。杜甫常以叙事手法抒写颠沛流离的社会生活,细微而真实,准确而传神。他具有尖锐细密的观察力,用惊人的写实手法表现所目睹的一切。如《羌村》,这首诗是杜甫从凤翔回到鄌州家中所作,抒写见到家人、邻居时悲喜交集的情景。诗人常年在外奔波,难得回家与亲人相聚,所以这次团圆的场面非常感人。诗人泪流如雨,肚肠如煎,深挚的感情伴随着沉重的忧患感;忧国忧民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使杜诗在反映社会和时代问题时具有无以伦比的深刻性。
五、沉郁顿挫——杜诗的总体艺术风格
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当他经历了干戈离乱,饱尝人生的艰难困苦,并于诗中流露出难于抑制的悲怆情怀,创作日趋成熟后再用“沉郁顿挫”来概括他的诗歌风格,才具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波澜老成的含义,可真正作为杜诗艺术风格的定评。
首先,杜诗的语言凝练,意义精警,结构波澜起伏,声调抑扬顿挫,这形成了杜诗的总体艺术风貌。杜诗的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杜甫作诗以学力胜、呕心沥血、惨淡经营,杜诗的思想深刻堪称前无古人,艺术构思奇崛宏阔。诗人对苦难百姓表示了深切同情,对统治阶级和叛乱才表示了深刻谴责,感情极其强烈。因此,他的诗歌深沉隽永,具有潜气内转,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其次,杜诗凝聚了作者忧愤深广的感情。杜甫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但他的生活是在艰难困苦中度过的。国家连年战乱,亲人不得团聚,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目睹世间危难却不能拯救,眼看着老百姓受苦却无能为力,心情显得格外沉痛。
杜甫的诗歌反映的是时代加在无辜者身上的悲剧,笼罩着一种忧郁悲凉的气氛。在他的诗歌里,有瘦骨伶俜的壮丁,被抓应役的老妇,新婚即别夫的嫁女,子孙死尽的老人,无家可别的老兵,在颠沛流离中扔掉孩子的母亲,荒郊野外的游魂,等等。当诗人写到自己的遭遇时,更是凄苦不堪,悲怆不已。
总之,作为“诗圣”,杜甫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心中的
偶像,是儒家文化理想人格的化身。他对国家、人民具有十分强烈的责任感,对现实生活有深邃的洞察力,因而能够极其敏锐地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代表着当时的社会良知。杜甫不仅做了了动荡时代苦难人生的代言人,而且以他贴近现实的有血有泪的动地歌吟,表现出君子忧道不忧贫的人格高贵与美,一种真正的大慈大悲的仁者襟怀。所以,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当之无愧的“诗圣",杜诗具有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 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华东师范大家出版社,2000年10月
2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4月
3 、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先(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9月
4 王立群、张进德:《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南开大家出版社,2002年5月
5 [清]杨伦注:《杜诗镜铨》,北京: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
【关键词】 杜诗;批判;黑暗现实;忧国忧民;忠君爱国
一、批判黑暗现实——杜诗现实主义精神的精髓所在
杜甫出身于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封建家庭,自糼接受封建正统思想的教育和熏陶,有志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一心想要走的是“达则兼善天下'”的道路。杜甫的一生苦难和穷困使他看到了封建社会的冷酷现实,再加上他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所受的生活磨炼,思想上逐渐形成了进步成份,终于使他突破了封建主义教条的某些束缚,开始运用诗歌揭露和批判黑暗的社会现实。
十年长安的困守,是杜甫思想变化的光辉起点;长期的流离失所又使他接近人民,体会到人民的情绪和愿望,从而丰富了自己的爱国思想和同情人民的感情。他的诗歌逐渐脱离了浪漫主义倾向,开始转向写实,内容主要是探究社会黑暗的根源,杜诗的现实主义精神也因此产生和发展。在此后的诗歌创作中,杜甫既继承了《诗经》、《离骚》的爱国忧民精神,又发展了两汉乐府民歌“写时事”的优良传统,创立了“即事名篇,无复依镑”的新乐府。杜甫一生把许多国家变故、民间疾苦,自己的所经所历、所思所感,都写在诗里,抒写作者胞中如山如河的郁积,展放作者碧海掣鲸的笔力,因而最能见出他的特色。杜甫反对统治阶级横征暴敛、奢移腐化,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反对吐蕃、回纥等族统治者的掠夺骚扰。杜甫对他所反映的时代生活有深刻的认识,他的诗歌的政治倾向性异常鲜明。
二、忧国忧民——杜诗现实主义精神的具体内涵
杜甫的诗歌饱含泪水和深情,具有运笔如椽、令人为之神动心摇的感染力。这除了他能设身处地的为老百姓着想外,还在于他本人就是社会中苦命的一员,他的命运就是一般人的遭遇,只要真实地将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叙述出来,也就成了人民的代言人。杜甫在诗歌创作中往往把抒情叙事与社会生活结合起来,有理智的去观察社会现象,体会人民的疾苦,从而创作出具有诗史性质的杰作。诗中有抒情,有纪行,有说理,有对于自然的观察,有对社会矛盾的揭露,有内心的冲突,有追念国难的哀痛和对于将来的希望。
三、忠君爱国——杜诗现实主义精神的思想表现
在杜甫身上有着较浓厚的忠君思想,以社稷为重是他轸念民生疾苦的出发点,因此,天宝末年朝中大臣竟相奢侈使他深感忧虑,他学魏征的直言讽谏,大胆议论朝政,并用诗歌表达对皇帝过错的批判。盛唐一代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洞察力没有人比杜甫更深刻.在他的词句里,一方面是对当代政治无情的诅咒,一方面又掺杂着歌颂尧舜君王的词句。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他的忠君思想和爱国爱民情怀错综地交织在一起,对社稷和人民的最终关心,是他“忠君”的核心内容。他真诚地同情人民的痛苦,但又不能正确认识造成人民痛苦的封建制度。以上这些矛盾因素在他的诗中你交杂并存。君与民在杜甫的心里所占的份量都是极重的,在他失意飘零的一己悲怆里,交织着思君恋阙的忠心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注。
四、抒写亲情——杜诗现实主义精神的首创。
在杜诗里,家愁与国恨互为因果,因国恨而使家愁愈显深重,历家愁而将国恨具体化。杜甫的诗歌创作是围绕他的人生旅程中曲折的生活经历展开的,带记事性质的抒情诗在他的创作中占据了最主要的位置。杜甫常以叙事手法抒写颠沛流离的社会生活,细微而真实,准确而传神。他具有尖锐细密的观察力,用惊人的写实手法表现所目睹的一切。如《羌村》,这首诗是杜甫从凤翔回到鄌州家中所作,抒写见到家人、邻居时悲喜交集的情景。诗人常年在外奔波,难得回家与亲人相聚,所以这次团圆的场面非常感人。诗人泪流如雨,肚肠如煎,深挚的感情伴随着沉重的忧患感;忧国忧民的感情渗透在字里行间,使杜诗在反映社会和时代问题时具有无以伦比的深刻性。
五、沉郁顿挫——杜诗的总体艺术风格
沉郁顿挫是杜甫早年对自己创作风格的一种描述,当他经历了干戈离乱,饱尝人生的艰难困苦,并于诗中流露出难于抑制的悲怆情怀,创作日趋成熟后再用“沉郁顿挫”来概括他的诗歌风格,才具有忧愤深广、潜气内转而波澜老成的含义,可真正作为杜诗艺术风格的定评。
首先,杜诗的语言凝练,意义精警,结构波澜起伏,声调抑扬顿挫,这形成了杜诗的总体艺术风貌。杜诗的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杜甫作诗以学力胜、呕心沥血、惨淡经营,杜诗的思想深刻堪称前无古人,艺术构思奇崛宏阔。诗人对苦难百姓表示了深切同情,对统治阶级和叛乱才表示了深刻谴责,感情极其强烈。因此,他的诗歌深沉隽永,具有潜气内转,一唱三叹的艺术效果。
其次,杜诗凝聚了作者忧愤深广的感情。杜甫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生活,但他的生活是在艰难困苦中度过的。国家连年战乱,亲人不得团聚,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目睹世间危难却不能拯救,眼看着老百姓受苦却无能为力,心情显得格外沉痛。
杜甫的诗歌反映的是时代加在无辜者身上的悲剧,笼罩着一种忧郁悲凉的气氛。在他的诗歌里,有瘦骨伶俜的壮丁,被抓应役的老妇,新婚即别夫的嫁女,子孙死尽的老人,无家可别的老兵,在颠沛流离中扔掉孩子的母亲,荒郊野外的游魂,等等。当诗人写到自己的遭遇时,更是凄苦不堪,悲怆不已。
总之,作为“诗圣”,杜甫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心中的
偶像,是儒家文化理想人格的化身。他对国家、人民具有十分强烈的责任感,对现实生活有深邃的洞察力,因而能够极其敏锐地觉察到当时政治、社会中各种形式的隐患,代表着当时的社会良知。杜甫不仅做了了动荡时代苦难人生的代言人,而且以他贴近现实的有血有泪的动地歌吟,表现出君子忧道不忧贫的人格高贵与美,一种真正的大慈大悲的仁者襟怀。所以,杜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当之无愧的“诗圣",杜诗具有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参考文献
1 罗宗强,陈洪:《中国古代文学史(一)》,华东师范大家出版社,2000年10月
2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所:《唐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4月
3 、徐中玉、金启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先(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年9月
4 王立群、张进德:《中国古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南开大家出版社,2002年5月
5 [清]杨伦注:《杜诗镜铨》,北京: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