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年一度的“两会”在北京顺利举行。因为是本届政府履职的最后一年, 又是“十二五”时期承上启下的关键年,今年“两会”的热点话题特别的多:如深入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确定、农业政策、食品安全、文化体制改革等等, 而“改革、发展与稳定”一直是一条主线贯穿其中。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一个数据再次引起了记者的重视,“2011年中国城镇化率第一次超过了50%”,这是中国社会结构的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意味着城市建设管理进入新的时期,保障和改善民生也应增加新的思考和内涵。本刊特约记者专访了部分人大、政协代表,他们的所思所想代表着科学发展征途上的未来方向。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
以超前的眼光建设管理城市
“福建省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以超前的眼光和先进的理念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抓好城市、景观和建筑设计,彰显城市特色和品位;实施城市老城保护和新区建设‘双轮驱动’。老城区注重保护历史风貌,完善提升城市功能,新城区注重拉开城市框架,抓好组团建设;将加快大都市区建设,推进厦门岛内外一体化和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促进福州城市东扩南进、沿江向海发展,建设马尾新城,构建福州大都市区,促进福莆宁连片发展,实施交通通信、公共服务、要素市场、产业协作等领域一批重大项目。” 孙春兰说。
2011年福建省共安排城市建设项目2515个,年计划投资1335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972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48%;今年,共安排项目2600个、投资1700亿元,提升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
孙春兰介绍说,所有县市突出抓好绿化、美化、净化,加强景观、环境和内河整治,推进综合交通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继续改造沿街建筑立面景观,最大限度地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旧城区的空地、边角地要加强绿化,新区要建设大型公园绿地;加强滨水道路、环城路、主干道、出入口、机场路等绿化带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创造方便、舒适、宜居的城市环境。
“城市,三分建七分管”,孙春兰表示,福建将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健全城市管理体系,积极推行精细化、网络化、数字化等城市管理先进模式,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委书记苏荣
加快推进城镇化和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是关键
“加快推进城镇化,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增强城市经济综合实力,是促进江西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苏荣强调,要坚持以科学精神推动城市建设。一是大力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要把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放在城市建设的重要地位,做到地面道路交通建设与地下管网建设同步加强,新城区市政设施建设与老城区市政设施改造协调推进,城市绿化和环保设施建设相互结合,完善市政设施的系统功能,提升城市建设的整体水平;二是大力突出城市特色。必须高度重视保护和发掘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城市风貌、建筑风格既满足城市现代化的需要,又体现文化意蕴,进一步形成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精神;三是强化节约用地,搞好节能降耗。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控制好新增建设用地供应的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盘活现有存量土地和闲置土地,完善土地出让的“招拍挂”制度,健全集约节约用地的长效机制。
苏荣指出,要坚持以科学管理保障城市发展。一是坚持既讲效率又讲公平。以精细化管理求效率,以人性化管理求公平,努力建设更加人性化、更具包容性、更加和谐的城市。二是坚持依法管理,依法办事。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逐步健全和完善地方性城市管理法规体系;加强普法工作,提高全体市民法制意识;进一步健全执法体制,加强执法管理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执法规范化,提高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的水平。三是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机制。要按照规划、建设、管理分离,决策、执行和监督分离的原则,继续推进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进一步创新投融资体制,积极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外资和不同所有制企业参与经营性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大力创新城市管理手段,逐步建立科学、系统、完整的城市管理评价指标,运用信息化等现代管理手段,强化城市的日常管理和应急管理,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四是坚持重心下移,夯实基础。进一步明确市、区、街道、社区在城市的职能定位,发挥好区级部门的主力军作用和街道、社区的基础性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副省长姜斯宪
让海南成为全国人民的四季花园
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副省长姜斯宪表示,海南省将在“十二五”时期,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实施好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保护三项行动,不断完善有利于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把海南真正建成全国人民的四季花园。
“海南省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对生态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南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这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一定要倍加珍惜。要下大力气爱护好、保护好海南的生态环境,这是海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资本。”姜斯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姜斯宪副省长强调,“十二五”期间海南将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突出加强三项工作,一是加强水源保护。海南将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推行水源保护区内退耕还林和保护性耕作,综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建立健全水质监测定期报告制度及重点河流市县跨界面断面水质控制和考核机制,确保群众饮水安全;二是加强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编制和实施新一轮城镇污水处理控制性规划和垃圾处理控制性规划,进一步完善城市(镇)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是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将逐步建立“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市县处置”的城乡统筹垃圾处理模式,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
“实施节约优先战略是缓解资源约束和促进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海南省将在‘十二五’时期,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逐步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提高海南能源资源利用水平,走出一条生态文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协调发展之路。” 姜斯宪最后说。
全国人大代表 、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
建设一座“动起来的城”
“坚持走高起点可持续的城市化发展之路,全力推进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建设。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和方式,深入推进网格化、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说,要按照建设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的要求,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统筹空间资源配置利用,以前瞻性的规划引领合肥城市建设与发展。
他表示,要以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为核心,加快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建设,着力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城市特色,增强与城市定位相适应的综合服务功能。坚持生态城市建设理念,更加注重紧凑式开发建设,完善“建设快、质量好、投资省”的项目运作模式,高水平、快节奏推进城市建设。更加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同步推进,新区建设与老城提升同步推进,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改善同步推进,高标准建设与高效能管理同步推进。按照“适度超前、持续发展、保障有力”的要求,规划建设城市公用设施,加快智能电网、地下管网规划建设,提高水、电、热、气和通信等保障能力。
“要进一步创新城市管理运行机制,强化属地管理责任,推进园林、市政等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街道、社区主体作用,完善网格化管理,构建科学高效的城市管理体系。推进“智慧合肥”建设,整合城市管理信息资源平台,加快建立全市地理人口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数字化、动态化、实时化管理水平。”
对于合肥现代交通体系建设,吴存荣表示,要以强化对外辐射、促进组团对接、畅通城市交通为重点,建设成全国重要的现代化区域综合交通枢纽。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继续加快高架路网建设,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开展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完善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枢纽的互联互通,加强各种交通方式的高效衔接,让合肥成为一座“动起来的城市”。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政协副主席刘永瑞
首都经济圈建设亟需规划和推进
“本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更好地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的重要作用。我想这里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应当包括‘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打造首都经济圈,但目前首都经济圈范围尚未确定,战略规划尚未演变成行动计划。”出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大会的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政协副主席刘永瑞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呼吁在国家层面对首都经济圈进行统一规划,从中心向四周的500公里范围内,按照强核、外溢、布网的经济圈发展规律,科学规划,有力推进。
刘永瑞委员提出,发展首都经济圈非常重要,许多国家的首都经济圈创造的生产总值占国家的三分之一以上。而京津冀三省市,2010年GDP合计为43084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仅为10.8%,和这个区域内积聚的资源、能源和资金,具备的科技、交通、通讯等方面的优势条件不相称。从国家层面来规划和建设首都经济圈,不仅重要而且紧迫,对首都、对华北乃至对全国都具有战略性意义。
就如何梯度推进首都经济圈建设,刘永瑞委员用经济圈理论进行了阐释。他认为,以首都为圆心、以100公里左右为半径的环带是核心圈层,应加强对绿色经济和绿色生态发展的规划和推进,大力发展无毒、无害、无污染的产业或行业,为首都地区营造更加宜人的居住环境。
(责任编辑:黄荔)
全国人大代表、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
以超前的眼光建设管理城市
“福建省充分发挥规划的先导作用,以超前的眼光和先进的理念提升城市建设管理水平,抓好城市、景观和建筑设计,彰显城市特色和品位;实施城市老城保护和新区建设‘双轮驱动’。老城区注重保护历史风貌,完善提升城市功能,新城区注重拉开城市框架,抓好组团建设;将加快大都市区建设,推进厦门岛内外一体化和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促进福州城市东扩南进、沿江向海发展,建设马尾新城,构建福州大都市区,促进福莆宁连片发展,实施交通通信、公共服务、要素市场、产业协作等领域一批重大项目。” 孙春兰说。
2011年福建省共安排城市建设项目2515个,年计划投资1335亿元,实际完成投资1972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48%;今年,共安排项目2600个、投资1700亿元,提升城市功能,改善城市环境。
孙春兰介绍说,所有县市突出抓好绿化、美化、净化,加强景观、环境和内河整治,推进综合交通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继续改造沿街建筑立面景观,最大限度地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旧城区的空地、边角地要加强绿化,新区要建设大型公园绿地;加强滨水道路、环城路、主干道、出入口、机场路等绿化带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创造方便、舒适、宜居的城市环境。
“城市,三分建七分管”,孙春兰表示,福建将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健全城市管理体系,积极推行精细化、网络化、数字化等城市管理先进模式,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委书记苏荣
加快推进城镇化和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是关键
“加快推进城镇化,做大做强中心城市,增强城市经济综合实力,是促进江西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委书记苏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苏荣强调,要坚持以科学精神推动城市建设。一是大力加强市政公用设施建设。要把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放在城市建设的重要地位,做到地面道路交通建设与地下管网建设同步加强,新城区市政设施建设与老城区市政设施改造协调推进,城市绿化和环保设施建设相互结合,完善市政设施的系统功能,提升城市建设的整体水平;二是大力突出城市特色。必须高度重视保护和发掘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城市风貌、建筑风格既满足城市现代化的需要,又体现文化意蕴,进一步形成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位,塑造城市精神;三是强化节约用地,搞好节能降耗。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控制好新增建设用地供应的规模、结构、布局和时序,盘活现有存量土地和闲置土地,完善土地出让的“招拍挂”制度,健全集约节约用地的长效机制。
苏荣指出,要坚持以科学管理保障城市发展。一是坚持既讲效率又讲公平。以精细化管理求效率,以人性化管理求公平,努力建设更加人性化、更具包容性、更加和谐的城市。二是坚持依法管理,依法办事。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逐步健全和完善地方性城市管理法规体系;加强普法工作,提高全体市民法制意识;进一步健全执法体制,加强执法管理队伍建设,大力推进执法规范化,提高公正执法、文明执法的水平。三是坚持改革创新,完善机制。要按照规划、建设、管理分离,决策、执行和监督分离的原则,继续推进城市管理体制的改革。进一步创新投融资体制,积极推进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外资和不同所有制企业参与经营性市政公用设施的建设和运营。大力创新城市管理手段,逐步建立科学、系统、完整的城市管理评价指标,运用信息化等现代管理手段,强化城市的日常管理和应急管理,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四是坚持重心下移,夯实基础。进一步明确市、区、街道、社区在城市的职能定位,发挥好区级部门的主力军作用和街道、社区的基础性作用。
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副省长姜斯宪
让海南成为全国人民的四季花园
全国人大代表,海南省副省长姜斯宪表示,海南省将在“十二五”时期,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实施好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生态保护三项行动,不断完善有利于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把海南真正建成全国人民的四季花园。
“海南省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对生态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南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这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一定要倍加珍惜。要下大力气爱护好、保护好海南的生态环境,这是海南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大资本。”姜斯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姜斯宪副省长强调,“十二五”期间海南将加快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突出加强三项工作,一是加强水源保护。海南将取缔水源保护区内的直接排污口,推行水源保护区内退耕还林和保护性耕作,综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建立健全水质监测定期报告制度及重点河流市县跨界面断面水质控制和考核机制,确保群众饮水安全;二是加强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编制和实施新一轮城镇污水处理控制性规划和垃圾处理控制性规划,进一步完善城市(镇)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三是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将逐步建立“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市县处置”的城乡统筹垃圾处理模式,提高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率、清运率和处理率。
“实施节约优先战略是缓解资源约束和促进科学发展的必然选择。海南省将在‘十二五’时期,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逐步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提高海南能源资源利用水平,走出一条生态文明、经济文明、社会文明协调发展之路。” 姜斯宪最后说。
全国人大代表 、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
建设一座“动起来的城”
“坚持走高起点可持续的城市化发展之路,全力推进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建设。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和方式,深入推进网格化、精细化管理,不断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委书记吴存荣说,要按照建设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的要求,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布局,统筹空间资源配置利用,以前瞻性的规划引领合肥城市建设与发展。
他表示,要以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为核心,加快中心城区和城市副中心建设,着力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城市品位,彰显城市特色,增强与城市定位相适应的综合服务功能。坚持生态城市建设理念,更加注重紧凑式开发建设,完善“建设快、质量好、投资省”的项目运作模式,高水平、快节奏推进城市建设。更加突出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同步推进,新区建设与老城提升同步推进,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改善同步推进,高标准建设与高效能管理同步推进。按照“适度超前、持续发展、保障有力”的要求,规划建设城市公用设施,加快智能电网、地下管网规划建设,提高水、电、热、气和通信等保障能力。
“要进一步创新城市管理运行机制,强化属地管理责任,推进园林、市政等管理重心下移,充分发挥街道、社区主体作用,完善网格化管理,构建科学高效的城市管理体系。推进“智慧合肥”建设,整合城市管理信息资源平台,加快建立全市地理人口信息管理系统,提高数字化、动态化、实时化管理水平。”
对于合肥现代交通体系建设,吴存荣表示,要以强化对外辐射、促进组团对接、畅通城市交通为重点,建设成全国重要的现代化区域综合交通枢纽。要大力发展公共交通,继续加快高架路网建设,推进轨道交通建设,开展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完善城市交通与对外交通枢纽的互联互通,加强各种交通方式的高效衔接,让合肥成为一座“动起来的城市”。
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政协副主席刘永瑞
首都经济圈建设亟需规划和推进
“本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更好地发挥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在改革开放中先行先试的重要作用。我想这里的内涵是相当丰富的,应当包括‘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打造首都经济圈,但目前首都经济圈范围尚未确定,战略规划尚未演变成行动计划。”出席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大会的全国政协委员、河北省政协副主席刘永瑞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呼吁在国家层面对首都经济圈进行统一规划,从中心向四周的500公里范围内,按照强核、外溢、布网的经济圈发展规律,科学规划,有力推进。
刘永瑞委员提出,发展首都经济圈非常重要,许多国家的首都经济圈创造的生产总值占国家的三分之一以上。而京津冀三省市,2010年GDP合计为43084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仅为10.8%,和这个区域内积聚的资源、能源和资金,具备的科技、交通、通讯等方面的优势条件不相称。从国家层面来规划和建设首都经济圈,不仅重要而且紧迫,对首都、对华北乃至对全国都具有战略性意义。
就如何梯度推进首都经济圈建设,刘永瑞委员用经济圈理论进行了阐释。他认为,以首都为圆心、以100公里左右为半径的环带是核心圈层,应加强对绿色经济和绿色生态发展的规划和推进,大力发展无毒、无害、无污染的产业或行业,为首都地区营造更加宜人的居住环境。
(责任编辑:黄荔)